⑴ 我國應採取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我國應採取以下有關方面的措施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和問題:
一、就業方面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是說「就業」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抓好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使人人有活干,有飯吃。
二、教育方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說「教育」是強國富民的基礎,要努力提高國民素質,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解決進城務工子弟上學難等問題,讓孩子們都能無憂無慮地讀書,讓家長們不再為學費發愁。
三、分配方面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說「分配」是人民休養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通過「擴中、提低、限高」,縮小貧富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讓廣大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四、社保方面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說「社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託。
具體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裝進「保險箱」,完善和健全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強對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確保弱勢群體的生活底線,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衣食無憂。
五、穩定方面
「穩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說「穩定」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可靠保障和堅強後盾。
「穩定壓倒一切。」「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就是要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處理機制,排難解紛,把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爭取社會治安狀況的根本好轉,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1)全科醫生培訓過程管理制度擴展閱讀:
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
⑵ 健康管理師證考了有什麼用
第一,早在2006年,健康管理師這一職業就被衛生部納入衛生行業特有范圍之內。
明確了健康管理師的定義。
明確了健康管理師的工作指責。
第二,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社會現狀是健康行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發言時所強調的,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至少有2.4億,占總人口的17.3%。
青島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高齡化態勢突出的少數城市之一。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161萬,占總人口的20.6%,高出全國4.5個百分點。
中國是一個投資驅動型經濟體,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力量大於任何其他國家,因而,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減緩的作用是明顯的。
但人口老齡化不應成為社會發展的負擔,只有積極尋求解決之路才能實現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全國的老齡化趨勢給我國的健康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第三:衛生各部門、全國各地都在出台新政策支持健康管理行業的發展。
廈門市著力推進慢病分級診療工作
廈門市在醫院服務調查中發現,在三級醫院的門診服務人次中,半數以上是慢性病人,其中約30%是到醫院開葯維持常規治療的慢性病人。
為有效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長期超負荷工作、醫療費用不斷攀升所形成的「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廈門市自2012年起實施慢病分級診療制度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2年初廈門市從糖尿病入手,創設了「糖尿病全程保健網」(簡稱「糖友網」),組建「三師組合」對入網糖尿病患者進行全程管理。
「三師組合」即每名入網糖尿病患者都由一名三級醫院中級及以上職稱的糖尿病專科醫師、一名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師和一名經過培訓認證的健康管理師進行全程照護。
一是專科醫師負責對入網患者進行診斷,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並定期下社區巡診,同時負責帶教全科醫生。
二是全科醫師負責執行專科醫生制定的診療方案,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做好隨訪病程記錄,將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及時反饋至專科醫生,以期盡快解決問題;在專科醫生的帶教下實現對患者的獨立診療;協助健康管理師做好個體化健康教育。
三是健康管理師負責聯系患者與醫生,負責患者日常的隨訪與健康教育;強化個體化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實現日常自我管理;及時向醫生反饋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負責安排患者下次隨診時間及雙向轉診相關事宜。
慢病防控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全國兩會期間,諸多代表、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慢病防控作為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理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李鈾表示,各級政府應將慢性病防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將防控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完善「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控工作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衛生計生委主任王詠紅建議,應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健全監督機制,這對於實現「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醫生帶動「大」醫改
上海市徐匯區長順坊社區家庭醫生邱宏亮在提到上海醫改時說:「說是提供『六位一體』服務,實際上與居民健康相關的都要管。」邱宏亮說,從疾病診治到公共衛生,從入戶隨訪到慢性病管理,甚至在路邊遇到阿姨買菜回來,他都會從營養學的角度給出建議。
上海醫改方案探索實施5項基礎性工作,包括完善區域衛生規劃,優化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技術水平;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開展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家庭醫生制度。
這5項基礎工作,被譽為上海在「四梁八柱」之下夯打的5層「地基」。而區域資源配置和醫療聯合體的基礎都是家庭醫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一部分就是培訓家庭醫生,信息化建設在社區的服務主體也是家庭醫生。和邱宏亮一樣默默在上海2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家庭醫生,成為上海醫改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
長寧區衛生局局長葛敏介紹:現在長寧已經將家庭醫生的要求提高,除了接受臨床全科醫學的培訓,還要獲得營養師、心理咨詢師和健康管理師的資質。
葛敏說:「家庭醫生要做大醫院做不了的,才能把居民留在社區。只有人家願意來了,健康管理、雙向轉診等工作才有開展的可能。」
2019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作為試點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建設:
(一)補齊短板,健全臨床科室設置和設備配備。
(二)抓住重點,提升基本醫療服務能力。
(三)深化改革,提高轄區綜合服務水平。一是加強防治融合,按照服務規范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基本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同質化管理。二是發揮社區醫院的示範標桿作用,承擔區域性基層健康管理(體檢)中心、康復護理中心、安寧養護中心、基層衛生人才培訓中心等職能,體現區域基層衛生資源的集合效應。三是改革創新,優化基層運行機制。落實機構補償、人事聘用、考核分配等醫改政策,形成機構有活力、醫務人員有動力的良好機構運行氛圍,進一步贏得居民認可和信任。四是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規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制度、醫院財務管理制度等建設。
目前我國大力部署健康中國戰略,全國各地正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條件,對健康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勢必越來越多,所以將來或正在從事與健康相關工作的你,一定要關注健康管理師證書的考試。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健康管理師證書值得考嗎?考了有什麼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