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必看時間管理書籍推薦
小學生看的時間管理書籍有:
1《忍住!別插手!》,作者:高取志津香
讓孩子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學會「整理好身邊的物品」,掌握 「 正確的金錢觀 」,培養他們處理復制信息、規劃生活的能力,不僅能鍛煉大腦,對於他的成長學習以及未來走向社會,也大有裨益。
13《偷時間的賊》
作者:滕婧
14《A Wrinkle In Time》
作者:Madeleine L'Engle
15《Getting Things Done for Teens》
作者:David Allen
② 《超人氣小學生的7種時間管理方式》的讀後感怎麼寫
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內標題。也可直接寫讀《容xxx》有感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否則作文會顯得空虛。
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③ 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應該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應該做好時間管理的計劃,要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④ 怎樣教小學生學會時間管理
經常會碰到一年級的新生家長向我咨詢:「我的孩子做作業總是慢吞吞。別人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回的作業,他需要答兩個小時。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睡覺。我該怎麼辦啊?」我給家長最多的建議,就是先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都是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那些喜歡磨蹭、做事拖拉的孩子,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往往會發現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時間意識淡薄,導致做事效率不高、喜歡拖拖拉拉。
進入小學以後,學習壓力逐漸加大,課業負擔慢慢加重。哪怕是上一年級,每天回到家也要花一定時間才能完成作業。即使學習效率比較高的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所需時間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到兩個小時。如果孩子喜歡磨蹭,每天完成作業所需時間就會更多,甚至影響睡眠時間。
⑤ 小學生時間管理方面可以開展哪些系列活動
著名的哈佛大學有一條圖書館館訓: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版,你將圓夢。成就夢想離不開對權自己的有效管理。面對成長中的各種選擇,最重要的是學會自我管理。
本書精心選編了培養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故事,結合特別配寫的「管理加油站」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律的習慣,做到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學會自我管理,圓夢就指日可待。
⑥ 小學生時間管理的方法
一、幼小銜接的時間安排
從幼兒園跨到小一,孩子會從一個較鬆散的上課方式,進入到一個非常結構的上課方式,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就變得更重要。父母在孩子快上小學前,可以讓孩子逐漸進入到小學的時間節奏。
例如,練習在早自習時到校。開始拉長孩子能夠坐在位子的時間。因為小學一堂課大約持續三十至四十分鍾。讓他感覺一下,下課十分鍾有多長,這段時間,足夠做哪些事?上廁所時間夠不夠?玩多久,上課鍾聲響起?
二、練習收納生活用品
時間管理很糟的孩子,通常有一個狀況,就是花很多時間在找東西,永遠都找不到作業本在哪裡,或是聯絡簿老是忘了帶回家。當孩子上了小學,為了避免孩子整天花時間找東西,要開始教導孩子把東西做好收納。包括孩子的書包、課本、餐盒、文具、雨衣等,都有固定擺放的地方,這是時間管理上的基本訓練。一旦減少了找東西的時間,生活可以過得悠閑許多。
三、練習做計劃表
孩子上了小學,可以開始和他一起做計劃表。剛開始可以粗略、有彈性一點。孩子剛放學回家時,如果可以的話,建議父母陪他輕松聊聊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聊完後可以和孩子討論接下來要做什麼。
你們可以一起看看學校聯絡簿,確認每日回家的功課或需准備的事項。然後讓孩子自己安排接下來他要花多少時間寫功課,或其他活動,你只需要給他一個簡單的提示,例如,八點鍾你要簽聯絡簿,功課要在那之前完成。或是,功課寫完,才能看電視之類。從計劃一日功課開始,慢慢的可以讓孩子安排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學期的計劃。
可以給孩子一個專屬的月歷,在學期的開始,就教他在重要的日子做上記號,例如:他自己的生日、期中考、期末考、校慶、比賽、運動會、社團活動等。你可以教他一些顏色管理的技巧,例如,考試日期用紅字表示,藍字代表比賽、交報告的日期,綠色代表好玩的活動等。
四、順應孩子身心狀態調整作息
現在的父母、孩子都忙,一放學不是急著送孩子去上晚托班,就是急著督促孩子寫功課。大人常習慣要孩子趕快,卻可能忽略掉孩子的生理狀況。其實,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就如同大人剛下班一樣,身心上都需要放鬆、調整一下。
如果時間允許,孩子放學之後,可以先帶孩子到戶外跑跑,不用急著趕往下一個行程。或是讓孩子先吃點點心、洗洗澡,在開始寫功課。當孩子從學校回來有了一個轉換心情的空間,身心放輕鬆了,他反而會比較容易進入好的學習狀況,可以專心念書、寫功課。
每個人轉換心情方式不一樣,爸媽可多了解孩子的狀況,給他一點放空充電的時間,但要提醒的是,研究顯示,電子游戲類都是屬於「耗電」而非「充電」的活動,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通常會讓人覺得更累,需要有所節制。
如果爸媽因為工作關系,孩子不得已一下課就得送往晚托班,也請父母關心孩子在晚托班的作息,看看晚托班的活動安排,是否有讓孩子在身體與大腦上,都能獲得喘息、充電的時間。
五、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家長不要做分散孩子專注力的事,如看電視、大聲議論或哈哈大笑等。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不能自覺,在孩子做功課時問這問那。 「做幾道題了?還有幾道?」看似關心孩子,殊不知卻是在干擾孩子,使得他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路總被打斷。在安靜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夠專心學習,減少拖拉和馬虎出現的幾率。
⑦ 如何教會一個一年級小學生學著去做時間管理
先學習後享受,從小就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放學後回到家裡,可以先喝水版,吃點東西,權短暫休息一下之後,要去先寫作業,等寫完作業之後,再做看書、看游戲、看漫畫等其它的事情。要是在學習時使用使用手機和電腦,建議孩子優先完成那些不需要手機和電腦的作業,把這部分內容放到最後。如果順序相反,孩子不太容易自控,而且學會浪費時間,不一小心就玩過頭,然後沒有時間在寫作業上了。
⑧ 如何提高小學生時間管理能力
常常聽家長埋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抓緊時間,那麼,我們仔細推敲一下,怎樣才算有時間觀念呢?我們自己有嗎?就我的觀察,有一部分人的時
間管理的確很到位,但也有許多人的時間觀念是模糊的。你也許不同意這種說法,那麼,不妨問問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麼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計劃?這些安排是
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別花了多少時間?對自己的時間安排能精確到什麼程度?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善於管理時間,那麼,也只能空洞地說教孩子,於是,「抓緊時間」就成了最正確的廢話。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樣才能「抓緊」?就算善於管理時間的人,怎樣將自己的方法教給孩子,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查一下「時間觀念」的概念,按照三分法來分,可分為自然時間、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人文時間的核心是歷史時間,與我們的討論關系不大,在此略
過。而自然時間的核心是鍾表時間,是客觀的;心理時間的核心則是體驗時間,是主觀的。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並非總是重合,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笑話恰好說明了
這一點: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只覺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個熱火爐上,片刻就像一小時。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讓孩子看
喜歡的動畫片,兩小時都不嫌多;如果讓他做不喜歡的作業,半小時都度日如年。
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沖突,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回憶我的小學和初中階段,二者的沖突是那樣的激烈——上課時,時間像個蝸牛;走神時,時光卻快
如閃電。回過神來,總是懊悔不已。那時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惱,卻解釋不了這個矛盾。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們的心理時間像個自由散漫的孩子,跟著感覺走,
在喜歡、高興、愉悅的時刻,它過得飛快;在排斥、沮喪和煩惱的時刻,卻漫長得要死。
如此說來,我們所謂的培養時間觀念,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即培養對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感覺。關於怎樣培養,我來說說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改變心理時間。
通常,人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心理時間過得最快,內心感覺也最愉悅。人物傳記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許多天才人物,像玩兒一樣,就達到了一般
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羨慕這些人,既享受了過程,又收獲了結果。他們為什麼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賦和勤奮等因素以外,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一個人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於零,這時心理時間自然是很快的,在我們眼裡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
樣,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這再次印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
家高度重視培養興趣的原因。興趣不但關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質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不知不覺過去
了,內心感到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生命歷程自然洋溢著幸福感。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厭惡的事情,心理時間便被人為拉長,做事的過程讓人倍感煎熬。經歷這樣痛苦
的過程,就算最後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勝利。那麼,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改變心理時間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養興趣。
此外,心理預期也是影響心理時間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著下課,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家長也容易陷
入這個誤區,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結果總是發現慢的證據。在上一本書中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催出來的慢性子》,專門討論這個問題。越急躁的家長,越容易培養
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實,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時間管理,並不全是孩子的錯。一方面,這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狀態干擾了
孩子。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合理的時間觀念,雙方都要降低心理預期,不要太急躁,我們越希望快,心理時間就越慢,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而且,心理預
期會干擾我們正常的判斷,有的家長給我寫信,說孩子做事很慢,問應該怎麼辦。我問慢到什麼程度,家長的描述並不具體,於是,我就讓家長完整記錄孩子一天做
各項事務所用時間。看到記錄,許多家長忽然醒悟,其實孩子並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覺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沒時間觀
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當的時間觀念「製造」出來的。
情緒也在心理時間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對不喜歡的事,總是會極力轉移注意力。這時我們便會認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孩
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面對這種狀況,家長最容易產生挫敗感,並責罵孩子。家長運用說教、責備、打罵、恐嚇這些手段,短時間內會有些許效
果,但破壞了孩子的心理時間,增加了心理阻力,只會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有些孩子的心理時間已經很慢,比如一讓他做作業便度日如
年,這時候,如果繼續運用責罵的方法,只會繼續拉長孩子的心理時間。我們不妨重新尋找對策,採用正強化的方式,去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並及時予以肯定。這
個方法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絕對可以春風化雨,慢慢改變孩子的心理時間。遇到不喜歡做作業的孩子,我們需要一些規則來約束,但最根本的,還是發現學習的樂
趣,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其次,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對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漲的熱情,當我們不那麼熱愛的時候,就需要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我開始認真探索這個
問題,是在考研的時候,我在書中也描述過。當時離考試還有100天,需要看的書,摞在一起有一尺高。在極度焦慮中,我最關心的,是怎樣利用好每一分鍾。我
想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時間,並且記下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學》,共27頁」,一天下來,所有的
時間安排都一目瞭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時間利用情況,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循環往復,不斷提高,真正對自己的時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我監測
出,最開始看一頁書需要3分鍾,後來只需要一分鍾多一點,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賽跑。這個方法,成就了我
人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一次跨越。現在,我依然每天記錄自己做事的起始時間和工作內容。如果哪天不記,就會效率低下,稀里糊塗地過了一天,根本不知道時間浪費
到哪裡去了。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不要過度苛責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對日常行為所用時間,往往也缺乏覺察。不信,我們不妨寫出自己寫一頁字、做一頓飯、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櫃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時間。如果寫不出,不妨估計一下然後再核對,就會發現,我們的感覺未必准確。
我也常常建議家長用這個方法,悄無聲息地幫孩子記錄。連續記錄一個星期,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孩子會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業的難
度,或者因為邊寫邊玩耽誤了很多時間。這個觀察,也會修正我們的判斷,孩子的許多問題,不是因為態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示孩子早
點開始做,為難題多留出一些時間,而且,關於提前多長時間,這個記錄可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另外,還可以監測孩子的單項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頁練習需要多
少時間,最快是多長時間。這樣,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然後,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管理的方法慢慢過渡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記錄,自己分析,這樣,便
可逐漸養成高效的習慣。當然,我們希望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而不是苛責孩子,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千萬不要把這個
記錄,當做監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標准要求孩子,總是能找出不足,那樣,孩子肯定會苦不堪言。
第三,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歡一鼓作氣,比如,連續兩三個小時做作業,中間不休息。這樣看起來,似乎非常專注,一口氣做完,心裡也會有成就感。不過,從用腦衛生的角度來看,我不贊同這樣的方法。
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開始的時候,效率很高,漸漸的,就有了疲憊的感覺,只是強迫自己打起精神,這種硬撐著的狀態,效率肯定會大扣,而
且,這樣也會人為拉長心理時間。考研的時候,我始終保持學習25分鍾休息5分鍾的節奏,這樣頻繁地休息,似乎很麻煩,不過,效率非常高。因為學習時間短,
我可以保持高度專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內心能始終保持鬥志昂揚的狀態。對於孩子,我一般建議學習30分鍾休息10分鍾,如果始終保持這個節奏,孩子不會有
特別疲憊的感覺。古人所謂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節奏的休息會讓孩子感到有盼頭,比如到27分鍾的時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還有3分鍾,便可自我激勵,堅持到底。如果孩子覺得一小時內都沒
機會休息,那麼,他便會主動拖延,在做事的過程中,用走神、偷懶的方式悄悄給自己「放假」。時間彷彿是有重量的,時間越長,給人的心理壓力越大,當超出孩
子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在言語和肢體動作方面,就會發生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心不在焉、情緒低落。有的家長在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最開始會出現效
率進一步降低的情況:孩子在30分鍾的作業時間內繼續偷懶,對10分鍾的休息卻堅決不放過。有位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焦慮,問我該怎麼辦。我勸她繼續
堅持,如果孩子偷懶,等一會兒仍然沒有改變,就簡單提醒一下,比如輕輕敲下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並不多說什麼,也不批評,如果孩子做得好,
則及時肯定。一段時間過後,孩子30分鍾內的效率開始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驚,從前劍拔弩張都沒解決的問題,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簡
單,如果我們主動滿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們就沒必要偷偷給自己「放假」了。如此說來,因為孩子作業不認真,便逼著孩子「連軸轉」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
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有的孩子喜歡在作業中間問還有幾分鍾休息,多數家長都會將其理解為心浮氣躁、光想著玩。在我看來,浮躁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證
自己某項作業所用時間。所以我總是建議家長,如果孩子問得不是特別頻繁(比如2分鍾問一次),便告訴孩子,不管孩子問的目的是什麼,都將收獲一個結果:孩
子對自然時間的感覺越來越准!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的嗎?
⑨ 小學生時間管理交往管理家長怎麼寫點評
在媽媽眼裡你文靜、懂事、踏實、穩重,在班裡並不顯眼,卻時刻有一顆關心回集體的心,平答時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助人為樂,積極參加文體活動。上課能認真聽講,但缺少一份鑽勁。希望你積極動腦,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卻迎接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