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做醫師,葯師,微生物檢驗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方案
主要看你培訓什麼,只要把培訓內容有條理整理即可。
❷ 醫學檢驗師工作標準是什麼
為保證醫學檢驗科醫師培訓工作順利開展,依據《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暫行規定》、《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認定管理辦法》、《醫學檢驗科培訓基地細則》,特製定醫學檢驗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方案及實施細則。
醫學檢驗科(又稱檢驗醫學科)是以診斷、預防、治療人體疾病或評估健康提供信息為目的,對取自人體的材料進行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血液免疫學、血液學、生物物理學、細胞學等檢驗的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其實驗室工作還可以提供臨床應用范圍內的咨詢性服務,包括檢驗結果解釋和為進一步適當檢查提供建議。醫學檢驗專科醫師培養階段為期5年。
第一階段培訓(第1~3年)
一、培訓目標
(一)通過培養使受訓者能夠正確地掌握臨床醫學檢驗的常規檢驗項目的理論、技術及應用。
(二)熟悉內科臨床常規診療技能
(三)熟悉各類自動化儀器的校準、性能、使用、維護、保養及實驗室信息與質量的管理。
(四)熟悉掌握儀器等項目的室內、室間質控。
(五)受訓者在具備實驗室檢驗技術操作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指導實驗室檢驗與臨床診療相結合,並為臨床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工作等提供咨詢。
二、培訓方法
第一階段的培訓計劃分為2個時段
(一)為期14個月,完成在內科範圍內包括心血管、腎臟病、呼吸、消化、內分泌、血液、感染性疾病等7個專業的輪轉,並按內科各專業科室的統一規定執行,使之能夠熟悉內科臨床的診療技術,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指導實驗室檢驗與臨床診療的結合工作。各輪轉內科有一位副主任以上醫師專管負責安排、指導、督促輪轉醫師的學習、工作及出科考試(包括基礎理論、臨床診療及基本技能考試),由考核小組執行。
培訓合格者並通過全國執業醫師考試後回檢驗科繼續輪轉,進入下一階段的專科培訓。
(二)為期22個月,完成在醫學檢驗科的輪轉,接受醫學檢驗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操作學習,進入醫學檢驗科輪轉期間,醫學檢驗科設有培訓基地正、副主任總管,具體細則實施有培訓基地兼職管理人員專門負責,包括落實具體專業的帶教老師,分工、合作、指導、監督以及培訓中、末期的考核等
三、培訓內容與要求
(一)第一時段
1.培訓時間與內容:共14個月。內科範圍輪轉:消化科2個月、心血管內科2個月、內分泌科2個月、血液內科2個月、腎臟內科2個月、呼吸內科2個月、感染科2個月。
2.具體要求:參加該輪轉科室的主要醫療活動。包括查房、病例討論、以及科室內巡診。熟練並掌握內科範圍內上述7大專業的臨床診療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各專業疾病對臨床實驗室的需求,包括檢驗項目、檢驗結果的臨床診療意義以及希望臨床實驗室配合開發的新實驗或新項目,便於指導臨床實驗室與臨床診療的密切結合。
(二)第二時段
1.培訓時間和內容:共22個月。進入醫學檢驗科輪轉,輪轉專業包括臨床基礎檢驗(含急診檢驗)4個月、臨床化學檢驗4個月、臨床免疫學檢驗4個月、臨床血液學檢驗4個月、臨床微生物學檢驗4個月,臨床輸血學檢驗1個月和分子生物學檢驗1個月。在此期間,接受醫學檢驗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術的學習。
2.具體要求:參照衛生部科教司「專科醫師培訓與准入制度研究課題」中的「專科醫師培養標准細則---醫學檢驗科」的要求:
(1)臨床基礎檢驗專業
掌握:常用檢驗項目的原理、方法、方法學評價和臨床意義。
了解: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尿干化學分析儀的設計原理、結構和使用注意事項。
(2)臨床化學檢驗專業(含分子生物學)
掌握:疾病狀態下三大代謝的病理、生理改變及其代謝物在相應疾病診斷中的意義;肝、腎、胰腺功能檢查及心肌損傷檢查的實驗項目和臨床應用;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理論及失衡的判斷;常用臨床化學檢查項目的方法學原理、方法學評價和臨床意義;
熟悉:激素代謝與調節紊亂導致的臨床相關疾病及其相應檢測項目。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實驗室檢驗中的應用與前景。某些疾病與遺傳表型的相關性及研究動態等。
(3)臨床免疫學檢驗專業
掌握: 在基本理論方面抗原的特異性, 抗原決定族與抗原分類;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功能;免疫細胞的發育及功能;免疫應答的類型、過程、調節、遺傳控制等
熟悉:補體系統的激活與抑制;各型變態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免疫缺陷病及移植免疫的相關理論。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腫瘤免疫、免疫功能、變態反應等有關常規試驗的項目、原理、操作、結果報告與臨床意義。
了解:臨床免疫學的前沿知識,如在基本理論方面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免疫球蛋白及T細胞受體的基因重排;MHC的分子遺傳學;細胞因子的功能。在基本技能方面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腫瘤免疫、免疫功能等有關的特殊試驗。
(4)臨床血液學檢驗專業(含臨床輸血)
掌握:血細胞發育理論;血細胞形態及免疫表型的變化;各類貧血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特點和鑒別要點;白血病的分型及臨床應用;止血與血栓的基本理論;血型與輸血檢查的基本技能。
熟悉:血小板功能障礙及各種凝血障礙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相應的實驗室檢查;DIC的實驗診斷。
了解:血液流變學的理論及檢查結果分析,流式細胞儀的原理及應用。
(5)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專業
掌握: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學特性、遺傳與變異、致病性與免疫特性以及微生物學檢查原則;各種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的基本方法、質量控制與管理。
熟悉:細菌、病毒等耐葯性變異的理論依據和臨床現狀。
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現狀與發展。
(三)外語、教學、科研能力的要求
(1) 外語:執行醫學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計劃的統一要求
(2) 教學:認真做好各輪轉學科學習醫師帶教工作(按帶教老師職責規定)
(3) 科研能力:在上級醫師指導下,結合臨床實踐一年內必須撰寫:病例報告一篇、譯文一篇及綜述一篇。
(四)必讀專著
精讀:
《實驗診斷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臨床基礎檢驗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臨床血液學與血液檢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臨床生物化學與生物化學檢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臨床免疫學及免疫檢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內科診療常規》上海市衛生局、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編制
《診斷學》及《內科學》,新版教材
本專業中外文期刊文獻:如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中國實驗診斷學雜志、診斷學-理論與實踐雜志及其他(中/外文)。
四、出科考核
由各輪轉科室考核小組執行,專管副主任以上醫師必須參加,包括以下內容:
(一) 本人小結一份,手寫規范化大病史2份/科。
(二) 醫師職業道德考核
(三) 臨床能力:理論、臨床病例診療及操作技能
(四) 出勤率考核。
第二階段培訓(第4~5年)
第一階段「檢驗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合格者,已定相關專業的住院醫師,進入第二階段的專科培訓。
一、培訓目標
(一)進一步鞏固第一階段輪轉中相關專業必須掌握得內容和要求,重視臨床實踐,逐步積累經驗,拓展和提高檢測能力。
(二)協助組長負責有關儀器使用、維護、保養;室內、室間質控和試劑領取等工作。
(三)認真做好檢驗系實習生帶教工作
(四)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綜述一篇、臨床科研論文兩篇,其中公開雜志發表一篇。
二、培訓方法
(一)培訓時間:共2年。
固定專業不同崗位輪轉,由專業組組長安排。
(二)實行導師負責制
每一位導師最多隻能指導2名住院醫師。導師全面負責「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施和考核。指導臨床課題的立題、設計、實施、總結、論文撰寫。
三、培訓內容與要求
(一)在前三年相關專業輪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並要了解本專業領域的新進展。
(二)在第一階段輪轉中熟悉的內容在本階段應轉為掌握內容。
(三)在第一階段輪轉中了解的內容應轉為熟悉內容。
(四)能熟悉本專業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
(五)熟悉本專業儀器的使用、保養和維修。
(六)能熟練檢測儀器的室內、室間質控,結果須達到規定要求
(七)外語、教學與科研能力的要求
1.外語:執行醫學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計劃的統一要求
2.教學:認真做好各輪轉專業實習醫師帶教、教學小講課等工作(按帶教老師職責規定)
3.科研能力:在導師指導下,結合臨床實踐,培養初步的臨床研究和撰寫論文能力,2年內必須撰寫:綜述1篇、論文2篇,其中一篇必須在公開雜志上發表。
(八)必讀專著
精讀本專業有代表性的中文或外文專業書籍1本;本專業中、外文期刊文獻。
四、年度考核
由科考核小組執行,專管副主任以上醫師必須參加,包括以下內容:
(一)本人小結一份,已完成的綜述及論文。
(二)醫師職業道德考核。
(三)臨床能力:理論、臨床病例診療及操作技能。
(四)教學與科研能力。
(五)出勤率考核。
❸ 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區別
住院醫師:醫生職稱的一種,居主治醫師之下,屬於初級職稱。業內簡稱為「住院醫」。其職責主要是完成基本醫療工作,包括收治病人、記錄病程、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開醫囑、進行某些臨床操作等,是對病人進行全程診治的一線醫生,但是需接受上級醫生(主治醫師及以上)的指導與監督。住院醫師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培訓,達到住院醫師培訓的要求後,考核通過可晉升為主治醫師。
職責:一、在科主任領導和主治醫師指導下,根據工作能力、年限,負責一定數量病員的醫療工作。新畢業醫師實行三年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擔任住院門診、急診的值班工作。 二、對病員進行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囑並檢查執行情況,同時還要做一些必要的檢驗和檢查工作。 三、書寫病歷。新病員的病歷,一般應在病員入院後24小時內完成。檢查、改正實習醫師的病歷記錄。及時完成出院病案小結,一般要求於病員出院前一天完成。 四、向主治醫師及時報告診斷、治療上的困難及病員病情變化,提出需要會診轉院或出院的意見。 五、住院醫師對所管病員應全面負責,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對需要特殊觀察的重要病員,用口頭方式向值班醫師交班。 六、參加科內查房,對所管病員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診一次。上級醫師查房或巡診時,應詳細匯報病員的病情和診療意見,請他科會診時應陪同診視。 七、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親自操作或指導進修醫師、實習醫師、護士進行各種重要的檢查和治療,嚴防差錯事故。一旦發生差錯事故除進行應急處理外,要及時向主治醫師、科主任匯報。 八、認真學習、運用國內外的先進醫學科學技術,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參加科研工作,及時總結經驗。 九、及時了解病員的思想、生活情況,徵求病員對醫療護理工作的意見,做好病員的思想工作。
輪科醫師:臨床專業大學生必需參加臨床醫師轉科培訓,參加輪科的醫師必需按要求完成預先制訂的輪科培訓計劃,任何人不得私自延長或縮短留科時間。輪科醫師每一輪轉科室的出科成績和鑒定,在第一階段輪科培訓結束(第3年),由教育處組織專家實施臨床技能和理論考核,並作為職稱評定的主要考評成績之一。
培訓醫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共5年,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3年,在第三年有個階段考試,考過了才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五年還有個階段考試,兩次考試都通過了,規范化培訓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