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電媒體融合到底怎麼融
傳統直播採集形式抄過於單一,與觀眾的互動性差,發布方式也非常的單一,只能在電視上播出,要想進行全媒體融合,演播室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最快速的辦法是用紅雲的技術轉變成為全媒體演播室,轉型成為一個融媒體電視台。
⑵ 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的傳播特性有哪些發生了改變
內容生產主體方面,不同形態的媒介出現合並趨勢,傳統內容生產主體專必須適應新形屬式以求生存;
內容的形式上,不僅僅是單純文字、、音頻形式出現,更多的是組合出現,單一的傳播形式已經不能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
由於受眾的要求越來越高,媒介融合趨勢下,內容本身也變得更加精煉化,有針對性等等。</ol>
大概想出來幾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⑶ 如何考取播音主持人證書
一、達到以下要求,可以申請主持人證:
1、已取得《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資格考試內合格證》或《廣播電視播容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合格證》;
2、在製作、播出機構相應崗位實習滿一年;
3、身體狀況能勝任所申請執業的工作崗位要求;
4、無本規定第九條所列情形(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受過黨紀政紀開除處分的);
5、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的播音員主持人,取得與崗位要求一致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
二、播音員主持人證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通過後方可進行面試。《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合格證》證的考試科目有:
1、《綜合知識》《廣電新聞基礎知識》《播音主持業務》
2、考試要求總分達到劃定的分數線,並且《播音主持業務》必須達到60分以上。
三、參加條件:
1、普通話等級測試證書是普通話播音員主持人參加考試的報名條件之一,民族語和外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可以不參加普通話等級測試。
2、省級以上電台、電視台普通話播音員主持人上崗的普通話等級達到一級甲等,地市及以下台播音員主持人普通話等級標准由各省確定的原則不變。
⑷ 提交一篇有關當前廣電領域涉及的新技術論文,題目自擬,可以從演播室製作、VR技術、媒體融合、
這題材挺好寫的,能搬忙做
⑸ 請舉例分析媒介融合的概念、意義、對中國媒體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廣播電視新聞學 發展的促進作用
[摘要]「媒介融合」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概念,在新技術的發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無法阻擋,已經成為一種無所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本文對「媒介融合」的概念進行簡單的梳理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並在一些學者分類的基礎上,將「媒介融合」分成組織融合、資本融合、傳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態融合四個階段。
[關鍵詞]媒介融合分類發展
「媒介融合」是新聞界一個比較前沿的問題,但「媒介融合」概念的認識在不同的學者那裡有所區別,並沒有在學理上擁有共識。
在國內,人大學者蔡雯是較早對這個概念作出闡釋。在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媒介發展狀況作出考察以後,她認為「媒介融合」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視角,有技術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所有權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組織結構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新聞采編技能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可以說鋪展到了與媒介相關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涉及到媒介經營與新聞傳播的各個角落。這個概念似乎包容了一切研究,正因為內涵過於寬泛,「媒介融合」並沒有一個准確定義。(1)自蔡雯之後,國內關於「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概念內涵和指向並不清晰,導致大多數學者只是對媒介發展的趨勢作出一定的闡述和預測,並沒有對「媒介融合」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釋。
一.什麼是「媒介融合」
正如有些學者說道,「媒介融合」只是一種發展趨勢。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現象,很可能只是媒介融合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媒介融合必然會有更多的表現形式,而很多發展趨勢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正如在十年前我們無法預測現今博客大行其道一樣。實踐是理論的先導,隨著實踐的日益豐富,理論的內涵也會隨著豐富發展,「媒介融合」也不例外。現在我們討論的概念內涵,大多針對已經產生的現象並且對未來做出一些可能的預測。我們首先看看專家對其的定義,「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2)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3),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4)
在西方新聞學界,在「媒介融合」這個概念上,經常用Journalism代替Media,其實兩者的意思差別並不大,因為在西方,Journalism是指整個「新聞業」,因此「媒介融合」和「新聞業融合」是可以互換的兩個概念。要理解「媒介融合」這個概念,界定其指向范圍,我們首先看看其英文單詞Convergence,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有兩個意思(5):1)線條、運動物體會於一點,向一點會合、聚集;2)(用於比喻義)兩種事物相似或者相同。因此,媒介融合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會聚」「結合」,第二層意思才是融合,兩層意思是有區別的,「會聚」或「結合」雖然有一些「融合」的意思,是低層次的「融合」,是物理意義上的,是在做「加法」,將同種的媒介或者不同種類的媒介結合為一個共同體,如中國很多的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等等;而「融合」則是將不同的媒介功能和傳播手段「融化」為一種,筆者認為,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因此,「媒介融合」的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廣義的「媒介聚合」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過程,狹義的「媒介聚合」則是發展的最高階段。
三.媒介融合的分類與發展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結合實踐,我們可以把「媒介融合」進行分類。早在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便歸納了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媒介融合」(「新聞業融合」)的類型(6):
一是所有權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傳媒集團擁有不同類型的媒介,因此能夠實施這些媒介之間的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如美國佛羅尼達坦帕市的媒介綜合集團(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國俄亥俄州的新聞電訊集團(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將各自在同一地區所擁有的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和網站進行了融合。
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權不同的媒介之間在內容上共享,如分屬不同媒介集團的報社與電視台之間進行合作,相互推介內容與共享一些新聞資源。
三是結構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這種融合與新聞採集與分配方式有關,如美國《奧蘭多哨兵報》決定僱用一個團隊做多媒體的新聞產品,使報紙新聞能夠加工打包後出售給電視台。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報紙的編輯記者可能作為專家到合作方電視台去做節日,對新聞進行深入報道與解釋。
四是信息採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這主要指新聞報道層面上一部分新聞從業者需要以多媒體融合的新聞技能完成新聞信息採集。前文中談的「超級記者」的工作便屬此類。
五是新聞表達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這主要指記者和編輯需要綜合運用多媒體的、與公眾互動的工具與技能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
盡管是美國確實存在的一些現象,但正如蔡雯教授所說,這種劃分的標准並不一致,前三種是「媒介組織行為」的劃分,後兩種則是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劃分。
另外,戴默等幾位在美國鮑爾州立大學任教的學者向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學會提交了一篇論文,題為:《融合連續統一體:媒介新聞編輯部合作研究的一種模式》,提出了「融合連續統一體」這個新概念(7)。他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媒介當時的實際情況界定了「融合新聞」的幾種模式以及每一種模式的具體含義:1.交互推廣(Cross-promotion),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對方推廣自己的內容,如電視介紹報紙的內容。2.克隆(Cloning),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不加改動地刊播對方的內容。3.合競(Coopetition),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如一家報社的記者編輯在某電視台的節目中對新聞進行解釋和評論,某一媒介為自己的合作夥伴提供部分新聞內容等。作者認為合作的媒介之間依然存在著相互戒備,在電視上露面的報紙記者不會願意透露那些構成報紙獨家新聞報道的關鍵信息。4.內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換線索和新聞信息,並在一些報道領域中進行合作,如選舉報道、調查性報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資源,甚至共同設計報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聞產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編人員獨立製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為合作夥伴的媒介在新聞採集與新聞播發兩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利用不同媒介的優勢最有效地報道新聞。多個媒介的記者編輯組成一個共同的報道小組,策劃新聞報道並完成采編製作,並且決定哪一部分內容最適合在哪個媒介上播發。
戴默教授的劃分明顯比戈登教授合理,五種模式的新聞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強、由簡單到復雜。在現實中都存在著這幾種「媒介融合」的例子,如報業集團、媒體聯盟以及平面媒體電子化等現象。最能代表「媒介融合」的是論壇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 Inc)。這兩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擁有的並且同在一個地區的報社、電視台和網站作為基礎,構造了不同類型的「融合新聞」的平台,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果。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融合新聞」也同樣有所收獲。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例子,這個應該是迄今為至最高層次的「媒介融合」了。國內的很多學者也對「媒介融合」進行過劃分,但大都不會脫離這兩種劃分方法。但一個重要的不足就是仍然沒有將最高層次的媒介融合劃分進去,就是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通過匯聚,產生一種新的媒介形態,正如學者有論,「融合新聞」必將超越「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而演變成一種獨立運行、流程完整、操作規范的新聞生產模式。
其實,「媒介融合」的分類方法並不是固定的,關鍵是看其分類的標准。按照剛才下的定義:廣義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應該按照媒介融合的發展過程進行分類。
「媒介融合」按照發展和聚合程度分類如下圖:
經濟、技術等條件的推進
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組織的融合,這種結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體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如中國的許多報業集團都屬於這種類別,結合以後這類集團往往只是名義上的,只是一種十分鬆散的組合,往往還是處於各自為占的狀態,沒有形成有機分工的態勢;
第二階段的「資本融合」比前一階段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它是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實力的媒介集團在資本市場上完成對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團進行收購或者兩個媒介組織之間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合並。這種兼並或收購往往不局限於一種媒介,是一種橫向的收購。如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到資本融合的雙方不一定都是媒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