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管理培訓 > 企業培訓機制

企業培訓機制

發布時間:2020-12-09 04:27:41

❶ 17怎樣建立企業內部培訓機制

首先,培訓體系不是一個短期的工程項目,說搭建就能搭建起來的。很多企業的做法是參考一套benchmark, 一般是行業領先公司的體系或者是500強的體系,然後別人有什麼,自己也上什麼項目,大概一年之後,或者半年之後就宣布我們的培訓體系搭建好了。這不叫搭建,這是移植。移植的好處是快,移植的壞處是會有排異反應,最大的排異就是「壞死」。體系不能很好的運作,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被棄置了。

其次,我們要搞清楚終極的目標。我們的目標到底是建一個「政績工程」,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這個和我們認知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有關系。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就是世界五百強的那些完善的、成熟的培訓體系,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去關心這些培訓體系形成的起因和過程。其實培訓體系是副產物,真正有價值的是在這個培訓體系形成過程中,那些公司所做的實踐。這就好像是種果樹,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細心灌溉和養護,果子是不會隨便出現的。果子能結出來自然是好事,但是在種植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才是根本,學習了那些經驗,在下一次的種植中去運用,那麼結果是自然而然的。

對「培訓體系」有了正確認識之後,我們再來思考如何搭建,大家要有心理准備,一套運轉良好的培訓體系,是需要時間雕琢的,我的觀點是一般3年可以有個雛形,5年才能比較穩定。下面看看怎麼搭建。
第一步,理解公司現有的學習和知識分享的現狀及特點。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一家德資500強的工業企業,學習和知識分享的氛圍特點是穩健、格式化、真心的重視、能潛下心來、願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一家本土互聯網企業,學習和知識分享的氛圍特點是熱情高、學習意願強烈、追求快速、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停留在口號式的層面,並沒有走心,因此在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上的投入顯然不如前一家,並且在優先順序的排列上學習和發展都是比較靠後的。那麼如果在沒有清楚了解這些特點的時候,就盲目地引進一套成熟的體系,那麼這套體系真能被擱置。

❷ 如何建立企業培訓制度

在建立培訓體系之前,要了解培訓體系應該包含的內容,同時要了解企業自身培訓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這樣才便於著手去做相應的工作。
1、培訓體系的構成

·培訓組織機構:是指企業培訓組織的結構設置.包括培訓組織的層級、人員的配備、培訓部門人員的職責以及對人員素質的要求等。

·培訓課程體系:是指企業是否有自己的課程資料資料庫,是針對公司業務的需求或崗位的要求而進行的課程設計、規劃及配置。

·講師隊伍建設:包括企業的內部講師和外部講師資源、企業教練、輔導員隊伍等。

·培訓支持體系:是企業保障培訓實施與管理所涉及的其他環節或內容,可以把它分為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兩個部分:軟體系統是指培訓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等;而硬體系統是指培訓的設施、器具、培訓管理的系統等。

2.如何建立培訓體系

不同的企業之間,無論公司的文化、發展戰略,還是人員規模、行業領域等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培訓體系的構建必須從企業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出發。與本公司的人力資源結構、政策等密切統一起來。在建立培訓體系時,除了搞清楚培訓體系所包含的內容和本企業的培訓現狀,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密切結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現況

培訓的目的是通過提升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讓員工更好地完成工作,達到公司經營目標,以實現公司、股東、員工、客戶乃至社會的共贏。因此,培訓體系的建設必須密切結合公司的實際和發展戰略的要求,並為公司培養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人才。

例如,有些從事高科技信息技術產業的公司,從人力資源的政策上,為員工發展設置了技術職和管理職兩個不同的職業通道。專業技術好的員工,可以選擇走技術通道,從技術員一直到高工或總工之問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級別。這時,在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設計上,不但要考慮管理職通用的管理類課程,同時還要根據技術方面的要求,設計不同層級和不同水平的專業課程。

(2)要維持層級和職能上的均衡

從企業人才培養的角度,骨幹員工和核心人力相對接受培訓要多一點,但也不能忽視對其他員工的培訓。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要保證每個員工在不同的崗位上都能接受到相應的訓練。這就要求在設計課程體系時,需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去考慮。縱向是要考慮從新員工到高層之間各個不同的級別,針對每個級別不同的能力要求,設置相應的培訓課程;橫向指的是各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專業技能,以此尋找培訓的需求並設計相應的課程。如果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都考慮了,每個級別和每個崗位基本就不會遺漏。

在分析上面的因素之後,培訓部門還要做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建立資料庫,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課程資料,包括講師的課件、教案以及學員用的教材等,經過不斷改進和積累。變成有公司自己特色的課程。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培訓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課程體系,就無法建立起來。有的企業常做無為的勞動,前任員工一走人。一切就要從頭再來。為避免這樣的惡果,保證培訓工作的正常運轉,有效的培訓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3)征詢有關部門的建議和要求

培訓體系的建立,不只是培訓部門或培訓管理員的事,首先必須要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同時需要其他部門的積極配合。培訓體系中的任何一項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訓部門孤軍奮戰,一定要上下達成一個共識。以開發和設計職能部門的培訓課程為例,部門不同、崗位不同,培訓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開展業務時,員工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對於這些問題,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者肯定要比培訓部門更加清楚,因此,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場上去了解和把握不同部門的培訓需求。

在調查培訓需求時,所謂的職務分析,就是要明確各個崗位及各級別的能力要求,這樣才能根據培訓對象開發出不同的課程。有的公司採用勝任力模型來了解員工目前的能力狀況,以此為依據設計不同的培訓課程。比如,針對基層、中層、高層這些不同層級的管理者進行管理技能培訓時,就要考慮到對他們不同的能力要求。基層管理者也要帶團隊,但事務性工作和親自做事的比例要多一些,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四肢;中層管理者不但要管事、做事,而且管人的比例也提高了,所以在管理能力上要求更高,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腰部,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層管理者如何培訓,將在「公司的脊樑——中層管理者培訓」中具體介紹);高層是企業的領頭雁,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司令部——大腦。如果不加分析就盲目地設計課程或實施培訓,結果必定不會理想。

(4)制訂培訓制度,並有效落實

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訓制度,但形同虛設,沒有落實到位,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無關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制度,並有效地遵守和執行,就可以避免一些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培訓對象的選拔,如果制訂培訓的積分制度,要求每個員工的培訓積分都要達到公司制訂的要求,並且和員工的考核、晉升掛鉤,就可以防止和避免「替代」培訓的現象,可以讓應該接受培訓的員工都能按時參加相應的培訓。

以建設內部講師隊伍為例,內部講師的安心授課同樣需要制訂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多數企業的內部講師通常是兼職人員,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講課是額外的任務,所以有的內部講師的直屬上司就不願意放人,擔心「不務正業,會影響部門工作。有一個員工很願意做公司內部的講師,課講得也不錯,但他的上司很不支持,每次這個員工去授課,上司的語言和表情都讓他覺得難受,好像自己真的是去做不務正業的事。最終這個公司失去了一名優秀的內部講師——他辭職了。因此,企業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制訂相關的制度,積極鼓勵具備條件的員工擔任內部講師。同時,要營造上下認同的文化,不但讓講師自己感到做講師光榮,也要讓部門領導感到驕傲,這樣才能保證內部培訓順利地開展下去。

(5)充分考慮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

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員工自身為自己作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是公司,給員工提供的施展能力的舞台,也就是對員工的職業發展進行管理。如果培訓體系和培訓課程的開發能夠與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相結合,就可以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在員工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公司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有的企業面臨內部重要的崗位有空缺時,首先考慮在內部進行選拔,這樣就給有能力的員工或願意挑戰新崗位的員工提供了機會和發展的空間,再結合本崗位的職務要求提供相應的職能培訓,這也是留住好員工的方法之一。

培訓體系的建立需要時間和過程。尚未建立培訓體系,或培訓體系尚不完善的企業,要一步步地積累資源。在培訓的組織機構和培訓支持的硬體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專職或兼職的培訓管理員可以著手去積累培訓資源和開始軟體體系的建設。比如,在引進外部課程後,思考一下能否經過改善,將其轉變成公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課程。慢慢把課程體系搭建起來,之後開始講師體系的建設。當然這兩個體系的建立也可同步進行。

❸ 培訓的激勵機制

有關企業信息系統培訓的理論研究,多是假定培訓的數量(時間)與IT技能、接受程度有直接的聯系,即培訓越多則效果越佳[31]。然而,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不僅在於培訓的內容、方式,還涉及員工參加培訓的動機,Gallivan認為其關鍵因素在於本人對培訓認知、IT經驗及同事們的操作熟練程度[32]。從而既可以把把信息系統的培訓看成是員工學習、提高的機會,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消除員工抵制情緒、促進接受的工具。下面從博弈論角度首先對員工參加培訓的態度進行分析,然後探討增強培訓效果的激勵機制。

4.3.2.1 員工對待培訓的態度

假定員工是自願參加培訓的,每個人的投入越多收益也就越大,即投入與收益成正比。設員工i對培訓的投入為yi(y≥0),全體員工的總投入為

;若每個員工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形式,員工i的效用函數為

,即員工對培訓的投入就是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生產函數),其中xi為其他方面的投入,β、α分別代表投資於培訓和其他項目的效益貢獻率,且α>0、β>0。若令∂u/i∂xi>0,∂u/i∂Y>,Px、PY為投入相應項目的單位成本,Ii為員工i的預算總收入,則員工的最優戰略

滿足: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求解,可得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員工預算總收入的大小直接影響員工對培訓的投入,任何一個員工的投入依賴於其他員工的投入,他人投入越多自己投入就越少,這樣就容易出現各個員工都不願意投資於培訓的現象。例如,假設只有兩個員工參加培訓,他們的預算收入分別為I1=2、I2=1,由反應函數可得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進一步求解可得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比較兩式有

。若α≥β,即其他投入對效用的貢獻率大於或等於培訓的貢獻率,則

(因為yi≥0),納什均衡為

。也就是說,薪資高的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參加培訓,而薪資低的員工沒有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

現實的ERP系統實施中,企業更多的是要求員工必須參加相關培訓,也就是說員工參加培訓不是自願的。此時,若把員工對於培訓的努力程度看作投入水平,員工的預期收入變成IT技能、教育水平等,按照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具有IT經驗(或較高教育水平)的員工就會積極參加培訓,而IT技能(或教育水平)低的員工可能採取消極對策。這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對於獲取同樣的知識,缺乏IT經驗的員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未能明察到培訓所帶來的利益(如工資提高、職位提升)變化時,他們則會採取消極應付的態度。

4.3.2.2 激勵機制

由於在ERP系統實施過程中,培訓項目常作為系統開發商(或咨詢顧問)與企業簽訂系統開發合同的一部分,開發商對企業員工實施的培訓不僅受到合同的制約,培訓效果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系統實施的進度、質量等,從而可以假定他們對培訓的態度是積極的。這樣,培訓效果就僅與員工參加培訓的努力程度有關了,而解決員工培訓中愉懶行為、消極應付的最直接方法便是建立激勵機制。由於員工的努力程度很難被管理者直接觀察到,從而可以像第3章那樣引入監理機制督促員工的學習,然而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委託-代理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長期的(多階段的),學習效果會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漸顯露出來,也就是說「時間」本身可以完成監理,其實際上是一種多階段動態博弈模型的激勵問題。由於我們分析的是員工參加培訓的努力情況,其過程只有兩個階段:培訓期間,上線後工作期間。令t=1,2表示兩個階段,並假定處於同一位置員工的能力相差不大,或者說員工第二階段能力的差異主要來自培訓過程努力程度的不同。

假設員工效用函數為U(a1,w1,a2,w2),其中at表示努力水平,wt表示工資報酬;員工在t階段的產出函數πt=at+εt,εt是均值為零的隨機變數,且εt的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分別為F(εt)和f(εt),給定努力at觀測到產出為πt的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分別為F(πt-at)和f(7rt-at)。若員工最小努力

>0,則企業可以採取「只要員工努力水平不小於

就可以得到工資wL或wH,且wL<wH;得到高工資的員工比例為P的激勵機制。顯然0<P<1,因為P=0或P=1都等於沒有激勵機制。

只要得到高工資的員工是被觀察到高產出的員工,就能夠起到激勵員工努力學習的目的,這樣員工第二階段的期望工資為PwH+(1-P)wL。如果參加培訓的員工足夠多(AP-CIS認為,對於一個2000名員工的中型企業,要想實施MRPⅡ成功,必須有80%的員工接受過不同程度的培訓[33]),激勵機制等價於企業事前宣布一個觀測值π*,只要πt≥π*就可以得到wH,否則將得到wL,且wL<wH,其中P與π*的關系滿足P=1-F(π*-at)。由於這里並不關心第二階段中員工的努力程度,可把此階段代理人的努力設定為最小值,即假定a2=a。這樣,員工的期望效用為: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因此,員工最優努力a1滿足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假定模型存在內點解,令解為

,而由於激勵機制並不直接決定π*,從而努力函數可寫為a1=h(w1,wL,wH,P)。為了簡化計算,再假定效用函數是相加可分離的,即

,則求得的靜態結果為[34]

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時,

0,即最優努力與培訓階段的工資w1無關,這是自然的(因為

不影響w1);

,意味著wL的上升將導致最優努力

的下降。這是因為wL越高,被提升的效用就越小,員工越不害怕不被提升;

,意味著被提升後的工資水平w越高,員工學習越努力,因為被提升的效用越大。hP的結果表明員工對提升比例P的反應不是單調的,在給定的提升比例使得f('π*-a1)<0,

隨P的上升而提高,即提升的可能性越大員工學習就越努力;當提升比例超過某個臨界點之後,

隨P的上升而下降。例如,若εt服從正態分布,P<1/2時,f('π*-a1)<0,

隨P的上升而上升,P>1/2時,f('π*-a1)>0,

隨P的上升而下降,即P=1/2是一個臨界點。

也就是說,獎勵面過大或過小都不會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至於臨界點的具體設計則需要管理者根據企業自身特點而定。而對員工參加培訓的激勵,不僅可以採用提高工資報酬的方法(多數企業在系統上線後都要獎勵一批員工),還可以通過員工職位的變動來促進員工的積極性。

❹ 簡述企業員工培訓制度的基本內容!

企業的員工培訓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應知應會的知識
員工要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願景、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市場前景及競爭;員工的崗位職責及本職工作基礎知識和技能;如何節約成本,控制支出,提高效益;如何處理工作中發生的一切問題,特別是安全問題和品質事故等。
這類的課程應人力資源和部門主管共同完成,分工協作並相互督促。對於有些規章制度和企業文化,要求全體員工能理解、能認同和能遵守。就像蒙牛一樣,員工若沒有良好的行為規范,企業很難高速的發展。
(二)技能技巧
技能是指為滿足工作需要必備的能力,而技巧是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得到的,熟能生巧,像打字,越練越有技巧。企業高層幹部必須具備的技能是戰略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領導力方面的訓練;企業中層幹部的管理技能是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有效溝通、計劃實施、團隊合作、品質管理、營銷管理等,也就是執行力的訓練,基層員工是按計劃、按流程、按標准等操作實施,完成任務必備能力的訓練。
(三)態度培訓
態度決定一切。沒有良好的態度,即使能力好也沒有用。員工的態度決定其敬業精神、團隊合作、人際關系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能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職業化精神。這方面的培訓,大部分企業做的是很不夠的。

❺ ★怎樣建立企業內部培訓機制

1、建立部門,一般以人資部為核心的部門(或者培訓部),這個部門作為培訓的統籌和資源協版調權;
2、梳理現有的資源,資源分為幾類,一是制度(沒有培訓制度的話你就自己建立吧,這個不難,但是關鍵的就是要把培訓和人員的利益結合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逐步逐步就養成習慣),二是培訓師,或者說可以做培訓師的人(一般是部門負責人、核心骨幹、之前做過培訓的人),三是課程,課程也有幾種方法,一是已有課程:有沒有過之前沉澱下來的一些課程;二是現無課程,現無課程就採用外部合作,這些以綜合起來就成為了你們初步的課程體系了
3、清晰知曉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發展方向(一般至少是要知曉下一年度的吧,因為這個培訓規劃一般是按照年度來進行的),這是你作為培訓管理者佔到戰略高度的關鍵因素;
4、梳理所有崗位情況(若沒有詳細說明則自己開始做吧,一般要根據崗位說明書經過一系列的過程制定出崗位勝任素質模型);
5、開展培訓需求分析(過程非常專業,不再贅述);
6、形成初步的年度培訓規劃,並把培訓的相應數據計算出來(這是事前控制,從數據就初步了解你下一個周期的培訓效應如何);

❻ 高智商企業的培訓機制

高智商企業
健全企業員工情商培訓機制
傳統的企業培訓主要拘泥於知識技能教育專,而對員工的情商培訓屬重視度不夠。在現代企業培訓中,情商培訓應當成為企業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包括: (1)以成功的高情商企業為榜樣。通過高情商企業和企業家成功的事例啟發員工,鼓勵全體員工模仿學習其行為;以低情商企業失敗的事例為借鑒,培養員工用信心和樂觀戰勝困難的勇氣,以挑戰尋求人生樂趣;
(2)在員工中普及心理學知識,加強員工挫折教育,注意在逆境中培養人、教育人,提升員工心理承受力;
(3)通過培訓將企業情商與企業文化相互交融。企業文化的核心層是員工理念,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漸積淀而成的,它決定著企業員工的行為。將企業情商融入企業文化中有助於更好地把握其精髓,將情商理念傳播到企業的各個角落,提升企業文化內涵。

❼ 企業培訓制度的含義和意義是什麼

企業培訓是讓員工通過不同的培訓方式和手段獲得能力的提升,或者是統一與企業的價值觀和接受企業文化。
企業培訓是指企業或針對企業開展的一種提高人員素質、能力、工作績效和對組織的貢獻,而實施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和訓練活動。
它的目標就在於使得員工的知識、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態度以及工作的價值觀得到改善和提高,從而發揮出最大的潛力提高個人和組織的業績,推動組織和個人的不斷進步,實現組織和個人的雙重發展。
培訓實質上是一種系統化的智力投資。企業投入人力、物力對員工進行培訓,員工素質提高,人力資本升值,公司業績改善,獲得投資收益。它區別於其他投資活動的特點在於它的系統性。企業的員工培訓是一個由多種培訓要素組成的系統。它包括了培訓主體、培訓客體、培訓媒介;包括了培訓的計劃子系統、組織子系統、實施子系統、評估子系統;它還包括了需求分析過程、確立目標過程、訂立標准過程、培訓實施過程、信息反饋過程、效果評價過程等。
企業了解到人力要素的重要性,當組織內的工作潛能完全發揮時,所有的可能性是無可限量的。人們自動自發地提供技術和知識,為了榮譽而共同奮斗;他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他們覺得一切皆珍貴而有意義;最後共同完成一個優異的成果。企業培訓部門受各組織的委託,協助他們在企業內創造動態且持續不斷的進步,並且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高品質的訓練課程會產生更有影響力的結果。企業培訓是為了符合每個不同客戶的個別要求而量身訂做的。接受委託時,首先必須對公司的情況有完整的了解,然後才去設計完成一個實用的體驗式培訓。

❽ 企業為什麼要建立培訓機制

培訓體系建立企業源源斷提供新鮮血液減少員流失所帶損害;隨解決企業回遇困難、問題些舊觀念答、思維扭轉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向;定程度提升企業各部門員工工作態度、能力、水平等市場激烈競爭要求才能力要斷提升企業才隨發展壯總系統培訓體系企業利

❾ 如何建立企業的學習機制

企業要獲得進步與成長,實現經營目標,就必須要提升組織核心能力,而組織成員的學習力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如何提升組織學習力?如何做好對組織團隊進行高效的修煉,所謂「組織修煉」即採用系統性的學習規劃,系統性的思考方法,使組織向「學習型組織」轉變,達成學習型、作戰型、高效型的組織。這種轉變不是某個人需要學習,某個部門需要學習,而是組織的全員學習,全員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超越自我,在共同的價值觀與遠景指導下,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同學習與分享,使組織變成學習型組織。從而提升組織的戰略思維力,經營決策力,價值創造力,最終實現組織的發展目標。 然而,有些企業是老闆愛學習而團隊不愛學習;有些企業是HR部門愛學習而其他部門的人不愛學習;有些企業是員工愛學習而管理層不愛學習;還有一種企業是上至老總下到員工都不愛學習,當然這種企業離死亡的時間也就不遠了。要搞好企業的培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一個不愛學習的人,置身於一群身邊都愛學習的環境中,慢慢地耳濡目染也就變成愛學習的人了。今天的時代,競爭異常激烈,唯有學習才是不斷獲得晉升、發展和改變自我的最佳途徑。那麼,引領大家集體學習,共同學習,最終達成學習型組織呢? 一、企業要提倡和鼓勵「能者為師」,形成學習型組織機制。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與特長,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如果企業形成一種能力評估機制,每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都可以在企業內部成為人師,發揮所長,則企業的學習氣氛就形成了。比如惠普中國公司就推行導師制。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給他們安排導師,而每一位導師培育新人都可以獲得企業的嘉獎,助長了導師和新人良好的培訓學習氣氛。也鼓勵有才華的人,多主動擔任企業內部導師,可以獲得更佳學習機會和發展機會。這樣人人好為師,人人樂為師,以師為尊,則企業的學習氛圍就好了。 二、企業高管、總裁要主動帶頭學習,形成上行下效的學習風氣。 經常見許多企業的老總,民營企業家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借口,不參加學習。雖然嘴上說很重視培訓,卻自己沒有身體力行,帶動全員學習。聯想集團是中國學習型組織的標桿。聯想人力資源鄧總在培訓高峰論壇上說到:每年柳傳志和楊元慶都要自己親自走上講台給新員工和老員工上課,每年都會發動讀書會,前幾年中信出版社出品《基業長青》這本書,柳總請人力資源部買回來上百本,讓每個高管層都人手一冊,讀完後組織讀書活動,他自己第一個上台進行分享,楊元慶緊跟其後,這樣的董事長和總裁給了團隊最好的榜樣,才有今天學習型的聯想。 三、建立良好學習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學習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要讓學習成為常態,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樣需要激勵機制來保證。廚電領軍企業的方太集團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同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總溝通,他說方太制訂了完善的培訓制度和學習成長激勵機制,來促進和激發員工學習的熱情和氣氛。方太集團的茅總父子本身就是非常熱愛學習的人,同時在企業內部他通過建立學習機制來鼓勵全員學習。 公司每年拿出上千萬資金用於員工培訓學習,同時公司還成立了培訓學校,讓管理者和員工有機會去方太自己建立的寧波家業常青培訓學校學習,學習完畢後進行考核和表彰,對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績效優秀的管理者和員工頒發總裁獎金。具激勵性的培訓機製成就了方太卓越的品牌。卓越的品牌是由卓越的人才創造出來的。 四、建立全員學習系統,構建知識管理體系,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 企業的培訓學習要分層次,從企業高層、中層、基層到一線員工都要列入全員學習系統,同時培訓要分批次,分對象有計劃地進行。企業不但要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心智、能力的開發,更要強調組織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組織智能的開發。因此,企業的培訓體系要完整,要規劃,要具體,才能使培訓效果有保證。松下是造人才的企業,同時也生產電器。而松下的人才是如何造出來的呢?筆者曾經在松下工作過,深有感觸。松下的培訓種類齊全,培訓課程豐富多彩,培訓手段多種多樣,讓大家感覺得到工作即學習,學習即工作。比如員工從入社開始,就開始了職前培訓(俗稱八月風暴),然後在崗培訓有師帶徒,導師制,崗位技能培訓,輪崗培訓等,還有出國學習,總部深造,入社學習等各種學習機會。松下提倡一個理念:「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定是一個出色的教練」。這樣的學習風氣和學習系統性,全面造就了松下人才源源不斷,公司成為百年企業。 五、建立學習效果與員工薪酬、晉升相結合機制,鼓勵大家做實用性學習。 學習一定要有收獲,培訓一定要解決問題,通過對員工的培訓,要讓每個學習者最終做到學習後工作態度改變,更積極主動;工作行為改變,更負責執行;工作績效改變,業績更精進;最終員工的收入更高,晉升更快,從而把學習變成一種常態化,讓學習力成為自己職場的競爭力,這樣企業的學習氛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比如華為技術培訓中心就採用技術等級與工資掛鉤,集團內部設定了自己的技術職稱體系,凡是在企業內通過學習,取得了內部更高級別的技術職稱證書的員工工資可嘉獎兩級,有些員工可以調換到更高層別的職位擔任工作,使得華為的技術力量愈發強大,從而成為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壁壘,這就是學習的力量。 六、人力資源部和管理者要勇於倡導企業學習分享的氛圍。 樂於學習,樂於分享,樂於奉獻,是企業一種好的學習舉措。人人分享快樂、人人分享知識、人人分享成長,必定促進企業更大發展和搭建良好的學習平台。 分享帶來的效應往往能夠使原有的效果成倍增長。當每個員工都能打開心扉時,也就能發現別人的心扉也是敞開的,分享就開始了。所以,分享可以產生創造力。因此,企業人力資源部要組織內部形成一種有利於分享的文化氛圍,使員工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這是所有管理者值得努力去做的一項工程,團隊分享是一種建設性的、有利於共同發展並最終達成共贏的學習方式。 企業的學習力即是競爭力,而良好的學習氛圍是競爭力提升的潤滑劑,催化劑。企業的每個人都要為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去奉獻自己,去燃燒自己,去監督自己,形成創造有利於組織內部學習的氛圍,真正打造學習型組織。

閱讀全文

與企業培訓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