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管理培訓 > 民歌道情培訓講話

民歌道情培訓講話

發布時間:2021-03-15 23:52:50

㈠ 道情戲的傳承流派

簡介
臨縣道情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歌舞、美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由音樂和劇目兩大部分組成。它的音樂比較古老,基本由五聲音階組成,輕快、活潑、開朗、優美。伴奏樂器頗具特色,有粗獷、豪放、低沉的蘆葦稈製作的八眼開孔管子,唱腔豐富,有著道情九彎十八調,幾個調調一大套。套套里頭有彎彎,彎彎里頭有調調的特徵,襯字虛腔利用得當,避免了襯字虛腔淹沒唱詞的缺陷,唱來明快熱烈,巧奪天工。劇目豐富、古老,貼近人民群眾。
歷史溯源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陝西省佳縣、吳堡縣相望。臨縣道情是呂梁地區惟一的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被群眾譽為呂梁山上一枝花。主要盛行於地處呂梁山區的臨縣,分布於方山、離石、柳林及陝北佳縣、米脂、吳堡等地。 臨縣道情起源於道教文化,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藍關腔 」( 也叫「終南調 」 或「耍孩兒 」) 、「皂羅袍 」 等吸收臨縣地域的民歌及周邊地區其它劇種的優秀成份發展而來。在元末雛形已成,明末清初已具規模,清中已極為興盛。 臨縣道情的唱腔、曲牌,是由起於唐代的道教音樂,吸收臨縣民歌、其它劇種以及少量牘的優秀成分形成的。至今保持著唐代時期道情的兩個主曲牌《皂羅袍》和《藍關腔》,完整的原汁原味的由道情「一經」時期的兩種詩贊曲聯體形成的《藍關腔》即終南調牘是它的主要唱腔,而且至今保持著只用「五聲音階」的唱法,這些事實,充分說明臨縣道情的音樂是古老的。臨縣道情的特色樂器有:漁鼓、簡板、水水、管子及高、低胡呼。臨縣道情的樂隊建制是「文八仙」和「武八仙」十六人組成。這種音樂元素、特色樂器、樂隊建制是其它道情或劇種所沒有的。由這些樂器奏出來的以「廟堂音樂」中的「誘音」牗笙、簫、笛、管牘為主的音樂,輕快、活潑、開朗、優美。有著濃厚的中國廟堂古典音樂的味道,有著濃郁的晉西地方風味。這種音樂是臨縣道情獨有的音樂。
藝術特色
臨縣道情傳統唱腔為曲牌體,分為平調(由道歌演變成型的唱腔)和小調(當地民歌同道歌結合形成的唱腔)兩大類。平調唱腔是早期說唱道情時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兒】(稱【終南調】)、【浪淘沙】等;小調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調】、【五更調】、【小放牛】等。近現代以來借鑒了板腔體唱腔的結構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發展。 臨縣道情伴奏樂器在說唱道情階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場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場四大件(漁鼓、簡板、小釵、木魚)組成。 臨縣道情兼具北道情的清揚激越和南道情的溫柔蘊藉之美。該劇種表演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須生的表演則以穩健的坐唱為主的特點使其藝術風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濃郁的鄉野生活氣息,鼓盪著強勁的生命活力。如果我們將臨縣道情的音樂唱腔與別地的道情音樂唱腔作比,就不難發現,臨縣道情的唱腔曲調要相對豐富得多。其中來自道教音樂的傳承大抵相同,差別主要表現與臨縣道情對民間藝術及其它姐妹藝術各種營養的廣泛吸納上,於是,一些老腔老調發生了自然而然的變異,一些新的曲調自然而然產生了,正如老藝人們所說:道情九彎十八調,幾個調調一大套。套套里頭有彎彎,彎彎里頭有調調。其多姿多彩的風韻略見一斑。臨縣道情的這一審美特徵是她永葆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 臨縣道情由民間說唱演變成為戲曲劇種,其演變方式和過程對認識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戲曲音樂的嬗變有著重要的價值。 簡介
藍關戲是流傳於膠東半島的萊州及招遠等地的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是弋陽腔在膠東的後裔。據有關典籍記載、著述表明及歷代藝人的口碑資料,藍關戲始於明末,興於清初。明代末年,弋陽腔在其風靡全國之時傳至萊州,成為早期藍關戲發生的重要契機,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藍關戲即是以錯用鄉語的音調特徵沿襲和模仿弋陽腔,其節以鼓,其調喧的表現形式和吸收了膠東的民間曲調及其他成分。 關於藍關戲的名稱,也還有幾種說法。有說藍關戲主要劇目是唱韓湘子的故事為多,其叔父韓愈,處處過難關,取了難關的諧音,故名藍關;又有說藍關戲幫腔用弋陽腔(高腔),來自南方故稱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戲(官腔之稱,見張次溪《戲劇漫話》);還有說藍關戲叫連字戲,取其連續不斷的意思。
歷史溯源
藍關戲的班社形成,大約在清後期,戲班出名的村是萊州市的季家、馬回溝,招遠縣的小河頭。每當年節來臨,三台藍關戲和京劇對台而演。季家代表藝人季希奎,小河頭代表藝人王振德,後來的王仕學較有名。演出每班人員約40餘人,武戲白天演,因為場面熱鬧;文戲黑夜演,因晚上能坐下靜靜地觀賞,一年四季都有演出和排練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後,藍關戲也經常有活動。60年代初,還有演出。70年代後期,掖縣(今萊州市)還編排藍關現代戲《燕子迷路》上演。但自1965年以後基本上已終止傳統藍關戲的演出活動了。近幾年,小河頭及龍埠的老藝人把幾出戲整理演唱,群眾歡喜地說:從南京到北京,也沒聽見這一聲。
藝術特色
藍關戲幫、打、唱三位一體,交映生輝,成為該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當地群眾會唱者,頗入耳,素有藍關開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說。藍關戲上演的劇目有近百出,主要為《東游記》與《西遊記》兩部大型連台本戲。 藍關戲的劇目,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八仙傳說故事,藝人稱為《東游記》,劇目有《湘子出家》、《湘子回家》、《貶朝》、《燒海》、《八仙過海》等;另一類也是演道教神仙八仙故事,但劇中出現孫行者、豬八戒等人物,被統稱為《西遊記》,劇目有《打潮陽》、《燒潮陽》等。這些故事引人入勝,劇中人物繁多,文武俱全。內容多宣揚道教的出世、修道、飛升思想,宗教色彩濃重。 藍關戲的音樂唱腔有藍關腔、老藍關腔、高腔、贊片子、小曲等。其腔調曲體短小,音調明快上口,有幾種不同幫腔(亦稱湊腔)應對。沒有管弦樂,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常常是台上演員唱,台下觀眾哼,人們稱此為滿台響。唱詞在藍關戲中,為八句三段的段體,這種傳統與八仙戲的耍孩兒的句幅如出一轍-本文所談其傳統性在此可又見一斑。 (四)傳承價值
藍關戲的歷史是一部聲腔劇種的發展史,藍關戲的衍變和傳承,是我們探索藍關戲古老文化內涵的向導,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歷史資料價值。發掘、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劇種對豐富完善中國戲曲史和發展民族音樂事業大有裨益。 簡介
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歷史溯源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於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隴劇發源於甘肅慶陽、環縣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挖掘、搜集、整理、改造,於一九五九年搬上舞台,並正式定名為隴劇,《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迴演出於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
藝術特色
隴劇表演藝術講求真實,重視從生活出發,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隴劇表演動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特別是啼哭動作更為別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後搖,抽搐而泣。舞台美術借鑒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 隴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稱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故又稱歡音。隴劇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比較自由明快,說唱性較強。彈板是隴劇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小過門的第一拍,一般都重疊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 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適於抒情和敘事。飛板唱腔和彈板有共同之處,也是由多種節拍型有規律的進行。小過門的第一拍重疊在唱句的最後一個字上。簧簡短而有特色。飛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於說唱、敘事性。伴奏樂器,管弦樂有四胡、二胡、琵琶、揚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擦、鉸子、堂鼓、戰鼓、板鼓、牙子等。 隴劇的演唱方式比較自由,曲調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旌表記》、《草原初春》、《謝瑤環》、《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傳承價值
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之下,隴劇也陷入了瀕臨衰亡的困境,演出團體及演出場次銳減,傳承鏈幾乎中斷,處於被大劇種和時尚文化所取代的困境,如不加關注與保護,勢必越來越邊緣化乃至面臨衰滯、消失。 江西道情也稱漁鼓戲或小曲漁鼓,湖北漁鼓也與此相近。在江西尚有南昌道情、撫州道情、上饒漁鼓等。寧都道情唱腔來源於乞討者所唱小調「過街溜」和算命腔調。湖口漁鼓吸收了當地的漁歌和小調,具有濃厚的水鄉風味。鄱陽漁鼓吸收了當地的大鼓書、山歌、漁歌、小調等旋律,別具一格。江西道情有兩種演唱形式。一種是演唱者左手持漁鼓,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拍擊鼓面;另一種則不用漁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為一人坐唱。道情曲目以神話故事及當地史事為多。

㈡ 清澗道情的發展概貌

五四運動以來,清澗道情經歷了兩大歷史時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舊戲統治著道情舞台,革命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同民間道情藝人極少往來,暫稱為舊道情時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藝術經歷了歷史性變革,蓬勃發展,可稱之新道情時期。
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為新道情開創階段。由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為群眾服務,邊區文藝事業開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魯藝秧歌隊在米脂用道情曲調編演了反映減租斗爭的秧歌劇《減租會》,很受群眾喜愛,其中一段獨唱被稱之《翻身道情》(賀敬之詞,劉熾曲)流傳至今。魯藝創演的大型秧歌劇《慣匪周子山》,劇中運用道情調8次,在延安演出後,廣為傳唱。不久,文藝界、理論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揚等先後在講話或文章中論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運動推動下,農村群眾性秧歌和道情活動方興未艾。1944年春節,清澗18班秧歌於縣城會演,樂堂堡秧歌隊演出《做軍鞋》等4個道情戲,受到嘉獎。10月,安波在《解放日報》著文,介紹子洲駝耳巷區的道情活動。1949年建國前夕,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中國代表團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開荒》和郭蘭英演唱的《婦女自由歌》分別獲二、三等獎,民族革命聲樂首次在世界上爭得榮譽。同年,35首歌曲被灌制為人民唱片,其中有《東方紅》和《翻身道情》等4首民歌,《翻身道情》月均銷售438張。這首道情歌曲唱遍全中國,唱至全世界,「唱得人回腸盪氣」(賀敬之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道情進入發展階段。1952年冬,清澗惠萬年和白樹林一行數人,赴省排練道情,擬於翌春上京匯報演出,後因斯大林逝世作罷。1953年,第一部清澗道情專著——梁文達的《陝北道情音樂》問世,填補了一個空白。1956年8月,白秉權在「全國音樂周」演唱她同安全合作的《陝北道情聯唱》(後改稱《幸福的歌兒永遠唱不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播,繼儲入唱片。1964年春,中共清澗縣委委託副書記艾維光,領銜編導大型道情劇《賽畜會》;4月,清澗縣人民劇團代表榆林地區在陝西省第二屆戲劇創作觀摩大會演出,譽滿省城,中央和陝西等廣播電台錄播,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和省委領導人接見演職人員。該劇在音樂設計上,既保持傳統特色,又作了改革嘗試。1965年2月,清澗首屆業余文藝會演大會演出節目35個,其中道情15個。秋,縣委書記郝延壽親筆修改道情劇本《供應糧》。70年代以來,縣劇團、文化館和榆林地區文工團移植和創作小型道情劇(曲)目10餘個。地區文工團的《杜鵑山》(選場),在音樂設計和運用中西混合樂隊伴奏道情方面作了有益試驗。1981年9月,榆林地區代表陝西省在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大會(北方片)演出《王秀蘭送煙》(王偉培文,航海曲),獲二等獎,《天津日報》稱贊其為「膾炙人口的地方曲種」。1981~1984年,陝北地區創作道情劇10餘本。1983年3月,延川縣人民劇團進京演出《劉拴回頭》(曹京平、曹伯植編劇,曹伯植編曲),廣獲贊許,中央電視台錄播。1984年3月,清澗創作演出的《接婆姨》(鄭光前編劇,樊奮革、郝震川配曲),在陝西省1983年度創作劇目展覽中受到好評,被省電視台錄制為電視片。這是本縣繼《賽畜會》之後,道情改革又一新成果,省委第一書記馬文瑞等領導人觀看演出並接見演職人員。80年代以來,樂堂堡業余道情劇團自編自演,頗為活躍。1987年,榆林、延安兩地區分別成立陝北道情學會,清澗劇團改為道情劇團。次年12月,延安地區道情集成編印成冊。1990年,榆林地區系統錄制道情音樂。

㈢ 清澗道情的概述

陝北民歌中有一種叫道情的唱法,聽起來不同凡響,唱起來震撼力很強,最好的莫過於那首耳熟能詳的《翻身道情》:「太陽一出來哎咳咳海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嗨——滿山——紅哎哎嗨哎嗨嗨喲——」這首《翻身道情》最初是1943年由王嵐、林農編劇,劉熾編曲的秧歌劇《減租會》中的一段唱腔,是以清澗為中心區域流行的陝北道情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945年中共七大慶祝晚會上首次以獨唱歌曲出演,後由安波重新配詞、劉熾修改而定名。
清澗是陝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鄉。究竟何為道情呢?相傳在唐宋時,道教在陝北一帶盛行,道人們以道學為意創音譜曲,作出了一種用於宣傳道家學說的演奏樂曲叫道曲,並製作了與之相應的漁鼓和簡板等伴奏樂器。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喜歡,又將歷史故事,神仙鬼話編成各種曲種,這一來果然被眾人廣為傳唱。人們將這道曲與酒麴、爬山調以及哭死人調進行融合,就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道情」。
其特點是以唱腔為主,有時也會間以賓白的方式。道情在陝北一直以廣場藝術的形式流傳於民間,曲調有:平調、十字調、耍孩調、西涼調、一支梅等,其易學易演有著很多信天游式的隨意性特徵,這也是道情之所以廣為流傳的原因。表演時男角身著道袍,手執拂塵,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對,陰陽相配,邊扭邊唱,有時也有一問一答的傳統方式,陝北一帶的二人台、秧歌等都與道教有關,至今沿用的道教伴奏樂器: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鉸鉸、碰鈴、簡板以及棗樹梆子等,道教樂器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

㈣ 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相關報道

北京,關於皮影的記憶之三: 「李民間」用皮影測量市場溫度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8日 10:50
環縣現有皮影戲箱92副,有50餘家皮影戲班常年走鄉串戶演出,規模之大全國罕見。
將皮影搬上商業的舞台,贏不贏利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試試民間藝術這一文化市場的「水」有多深,進行一次「小馬過河」式的體驗。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進京演出的日子因故推後。
雖然如此,北京中美同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李戈說他近來仍然常開「夜車」,作為該公司的副總經理、甘肅環縣道情皮影進京演出的組織策劃者,李戈如此緊張的工作節奏或許合情合理——雖然關於演出的事宜萬事俱備,可他認為還有些演出的細節需要完善。
李戈原本就叫李戈,至於「李民間」,那是朋友們賜給他的雅號。因為喜歡包括皮影、民歌、剪紙等在內的一些民間藝術,以及那些或年輕或年老的民間藝人,李戈與朋友們談論的話題極其有限,除了民間藝術就是民間藝人。
對於這次演出,李戈既興奮又有點心悸:首次用商業的方式將古老的皮影藝術推到大眾眼前,誰都不知即將面臨的結果會如何。
「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戈這么說,「贏利與賠錢似乎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皮影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
雖然酷愛民間藝術,李戈真正接觸皮影的時間其實並不長。「老早就聽說過這東西,好像很好玩,滿街找,就是找不到。」李戈說。
直到去年10月,剛到同濟文化公司上班的李戈,在朋友的介紹下,與當時進京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甘肅環縣道情皮影表演藝術團接觸上了。
也許是職業敏感使然,也許是自己對民間藝術的確鍾愛有加,「當時我力排眾議,決定公司贊助道情皮影在北大、清華各進行一場義演。」李戈回憶說。
李戈至今還記得當時在北大演出的場面:離演出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北大芍園多功能廳里已聚集了不少學生,等到開始演出時,過道里已無法行人了。隨著戲中情節的起伏,掌聲一次比一次熱烈。原定的三出戲演完後,觀眾強烈要求再加演一場,有的同學還跑到後台,纏著老藝人讓其講解玩皮影的奧妙。也正是在這兩場演出中,李戈突然認識到民間藝術本身潛在的巨大商業價值。
「免費演出觀眾固然很多,如果嘗試商業演出看的人還會多嗎?皮影藝術一旦與商業結合能挽救其日暮途窮的頹勢嗎?」這之後,一個試圖將皮影用商業的方式推向市場的沖動,就一刻不停地在李戈的心底潛滋暗長。 把皮影搬上商業舞台
時機終於成熟了。2003年元旦剛過,李戈一行專程趕到甘肅環縣,對該縣道情皮影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考察,經過長時間的分析與論證,李戈決定將道情皮影用商業的手段搬到北京的舞台之上。而在此之前,這樣的事從未有過。
在李戈看來,將皮影搬上商業舞台,贏不贏利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試試民間藝術這一文化市場的「水」有多深,進行一次「小馬過河」式的體驗。
李戈認為,雖然國內民間目前還有有限的皮影表演團體存在,可真正能拉上舞台的並不多,有的不是演技粗糙,就是班底不全,抱殘守舊的多,從內容到形式創新的少。而甘肅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在歷經300餘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之後,去粗存精,在保留原有優秀劇目的同時,又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不僅如此,在環縣,皮影戲如今仍然是當地群眾主要的娛樂方式,每逢農閑冬暇、婚喪嫁娶皮影是必唱大戲,最原始、最朴實的西北風情由此保留下來。從某種程度上說,環縣皮影是當地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
「戲班組織是鬆散的,而演員都是農民,唱的是時代流傳下的歌,從唱腔到皮影人整個兒是原汁原味的。」李戈說,「我們就是要讓這種原始得讓人感動的民間藝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盡管是商業演出,可我們絕對保證了它的本色。」
李戈說,這次皮影進京演出,雖然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根本不能與大製作的演出場面相比,可事關皮影演出的事宜,絲毫不敢馬虎。
尤其是在演出劇目的選擇上,環縣道情皮影古典的、現代的,嚴肅的、幽默的劇目多達百餘個,僅他們分裝在戲箱里的皮影人物就有千餘個。在經過反復與精心的選擇之後,傳統故事《三打白骨精》、市井笑話《王歧怕老婆》、傳奇故事《秦石嶺》等共十餘個本戲,二十餘個摺子戲成了與觀眾見面的劇目。
考慮到皮影演員講西北方言,觀眾聽不懂,從而造成欣賞障礙的情況,李戈根據錄音材料將其唱詞整理出來,在演出時配上字幕。
李戈還將工作的精細延伸到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演出場地的選擇中。海報考究的質地再加上或伸拳踢腿或媚態百現的皮影人,既突出了皮影藝術本身的滄桑之感,又不乏現代人所追求的懷舊情緒;演出場地則選擇了人氣較旺、視聽效果俱佳的北兵馬司劇場。 吃「螃蟹」的代價
李戈在給別人解釋他的這次「皮影行動」時,常愛用「敢吃第一隻螃蟹」這句話,來形容他的冒險行為。
事實正如李戈所言。相對於目前國內流行文化商業演出塵囂甚上的情勢,傳統民間文化演出市場從未抬起過頭,一些官方或民間的公司也曾有過將民間藝術作用於商業手段的想法,在謀取利潤的同時,期待給民間藝術營造出第二次青春。然而事與願違,在來自市場各方壓力下,一些大膽又不乏新奇的創意就此流產。
「說實話,用於演出投入的二十餘萬元,到時能不能收回來,連我現在心裡都沒有底,市場的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把剩下的事做好!」李戈說。
事實上,一些不容樂觀的現象已經向李戈逼近。據記者了解到,盡管主辦方承諾買一張最高價位的票(200元)可以獲得一個皮影人,但盤點一周售票情況,總共賣出的還不到一百張,而這其中有不少的消費者是李的「哥們兒」,剩下的就是圈內喜歡民間藝術的人士。
票房是演出市場的晴雨表。李戈在拿皮影測量民間藝術演出市場的溫度。
從某種程度上說,李戈與他所在的同濟文化是一匹敢涉水的馬,水的深淺與否不是他們特別關心的事,他們看重的只是探索的過程。
「說不想賺錢是瞎話,可說想賺錢則不是很現實的。我們當初在決定做這件事時,希望能賺到錢,因為一旦賺了錢,就會吸引比我們更有實力的專業或非專業的演出公司,用更成熟的商業操作手段進入民間藝術市場,這對保護、傳承民間藝術無疑會產生積極意義;而如果賠錢了,那至少我們將皮影從遙遠的西北帶到北京人的眼前,讓大家更具體地認識皮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東西!」李戈說。
或許探索的意義也就在於此。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日前在評價李戈的這一行為時說:「他將民間藝術推入了商業的深淵,為民間藝術走出困境蹚出了一條新路。」

㈤ 張定月翻身道情歌詞

歌曲:翻身道情
歌手:郭蘭英
類型:漢族民歌
專輯:《《我的祖國》-演唱全集⑤》
發行時間:2003-01-01
具體歌詞:
太陽一出來呀
哎咳 哎咳哎咳 哎咳哎咳
滿山紅 哎 哎咳哎咳 呀
共產黨救咱翻了
(呦嗬)身(哎咳)呀
舊社會咱們受苦的人(是)人下人
哎 哎咳哎咳 呀
受欺壓一層又一
(呦嗬)層(哎咳)呀
打下的糧食 地主他拿走
哎咳呀
咱受凍又受餓 有誰來照應啊
哎咳呀
毛主席領導咱平分土地
哎咳呀
為的是叫咱們有吃有穿呀
哎咳呀
往年咱們眼淚肚裡流
哎咳哎咳呀
如今咱站起來做了主人
哎咳呀
天下的農民是一家人
哎咳哎咳呀
大家團結鬧翻呦身
哎咳咿呀咳
大家團結鬧翻身

㈥ 民歌集合

01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調 ) 李玲玉
02 回娘家(河北民歌) 張彤
03 編花籃(河南民歌) 俞淑琴
04 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
05 姑蘇風光(江蘇民歌) 趙莉
06 斑鳩調(江西民歌) 屠洪剛
07 崖畔上開花(陝西民歌 ) 李玲玉
08 蘑菇頭號(浙江民歌 ) 周友金
09 趕小海(雲南民歌 ) 趙莉
10 放馬山歌(雲南民歌 ) 屠洪剛
11 猜調(周友金 ) 俞淑琴
12 小放牛(河北民歌 ) 屠洪剛 俞淑琴
13 採花(四川民歌 ) 李玲玉
14 龍船調(湖北民歌 ) 俞淑琴 周友金
15 採茶謠(江西民歌 ) 趙莉
16 牧歌(內蒙古民歌 ) 張彤
17 貴州山歌(貴州民歌 ) 趙莉 屠洪剛
18 無錫景(江蘇民歌 ) 李玲玉
19 打著山歌過橫排(江西民歌 ) 周友金
20 掛紅燈(內蒙古民歌 ) 俞淑琴
21 秋收(陝西民歌 ) 趙莉 張彤
22 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 屠洪剛
23 溜溜歌(湖南民歌 ) 李玲玉
24 打連城(內蒙古民歌) 俞淑琴 屠洪剛
25 沂蒙山小調(山東民歌 ) 張彤
26 忠實的心哪想念你(黑龍江民歌 ) 屠洪剛
27 楊柳青(江蘇民歌 ) 李玲玉
28 妹妹的山丹花兒開(西北民歌 ) 周友金
29 石榴青(廣西民歌 ) 張彤 李玲玉
30 放風箏(河北民歌) 俞淑琴
31 六月茉莉(台灣民歌) 李玲玉
32 四季歌(青海民歌) 李玲玉 俞淑琴
33 山對山來崖對崖(雲南民歌 ) 張彤 趙莉
34 茉莉花(江蘇民歌 ) 張彤
35 五哥放羊(陝西民歌 ) 李玲玉
36 小黃鸝鳥(內蒙古民歌) 屠洪剛
37 跑馬溜溜的山上(四川民歌 ) 李玲玉 張彤
38 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民歌 ) 周友金
39 趕牲靈(陝西民歌 ) 周友金 俞淑琴
40 娃哈哈(新疆民歌) 趙莉

DISK2
01 紫竹調(江蘇民歌 ) 李玲玉
02 布穀歌(江西民歌 ) 廖莎 葉毛
03 想親親(山西民歌 ) 陳士爭 楊曙光
04 信天游(陝西民歌) 陳士爭 楊曙光
05 阿瓦日古里(新疆民歌 ) 張彤
06 燈碗碗開花(山西民歌 ) 楊曙光
07 采檳榔(湖南民歌 ) 廖莎
08 撿棉花(河北民歌 ) 楊曙光
09 阿拉木汗(新疆民歌 ) 屠洪剛
10 拔根蘆柴花(江蘇民歌) 張德富
11 采紅菱(安徽民歌 ) 廖莎 葉毛
12 烏蘇里船歌(黑龍江民歌 ) 張德富
13 知道不知道(陝西民歌 ) 王曉燕
14 花轎到門前(河南民歌 ) 楊曙光
15 鳳陽歌(安徽民歌 ) 張彤 李玲玉
16 四季歌(江蘇民歌 ) 吳曉梅
17 牛犁歌(台灣民歌 ) 吳曉梅 張彤
18 大頂子山高又高(黑龍江民歌 ) 陳士爭
19 秋色最好是桔鄉(浙江民歌 ) 楊曙光
20 半個月亮爬上來(青海民歌 ) 張彤
21 梁山伯與祝英台(浙江民歌調 ) 廖莎 葉毛
22 唱大戲(山東民歌 ) 楊曙光
23 阿里山的姑娘(台灣民歌 ) 屠洪剛
24 起蓬號子(浙江民歌 ) 陳士爭
25 九連環(江蘇民歌 ) 李玲玉
26 小河淌水(雲南民歌 ) 張也
27 丟丟銅(台灣民歌 ) 屠洪剛
28 交城山(山西民歌) 吳曉梅
29 柳州有個鯉魚岩(廣西民歌 ) 張也
30 瀏陽河(湖南民歌 ) 廖莎 葉毛
31 月亮,月亮(吉林民歌 ) 吳曉梅
32 綉荷包(山西民歌 ) 廖莎 葉毛
33 天女散花(安徽黃梅調 ) 李玲玉
34 月牙五更(東北民歌) 張德富
35 劉海砍樵(湖南花鼓戲調 ) 廖莎 葉毛
36 綉燈籠(河北民歌 ) 李玲玉
37 上茶山(貴州民歌 ) 吳曉梅
38 森吉德瑪(內蒙古民歌 ) 李玲玉
39 散花(河北民歌 ) 楊曙光 陳士爭
40 舉杯(新疆民歌) 張彤

DISK3
01 採茶燈(福建民歌 ) 李玲玉
02 壯鄉風光美(廣西民歌 ) 楊曙光
03 嘀格兒調(湖南民歌) 張也
04 牧羊山歌(甘肅民歌 ) 閻維文
05 茶葉青(福建民歌 ) 李玲玉
06 歌唱美麗的家鄉(貴州民歌 ) 廖莎
07 送情郎(東北民歌 ) 趙莉
08 打鞦韆(東北民歌 ) 楊曙光
09 剪剪花(河北民歌 ) 趙莉
10 望郎(四川民歌 ) 楊曙光
11 想親親(內蒙民歌) 屠洪剛 張也
12 綉荷包(四川民歌) 吳靜
13 走西口(陝西民歌) 程桂蘭
14 三笑(江蘇民歌) 李玲玉
15 打酸菜(山西民歌) 吳靜
16 燕子(新疆民歌) 閻維子
17 馬蘭戀歌(台灣民歌) 李玲玉
18 一對白鴿子(青海民歌) 00:00:00 吳靜
19 夏加錯(西藏民歌) 程桂蘭 閻維文
20 都達爾和瑪利亞(新疆民歌) 屠洪剛
21 山丹丹開花(陝西民歌) 楊曙光
22 扁擔歌(江蘇民歌) 李玲玉
23 歌唱寧夏用(寧夏民歌) 廖莎 葉毛
24 草原情歌(青海民歌) 閻維文 楊曙光
25 趕馬調(雲南民歌) 張也 屠洪剛
26 摘石榴(安徽民歌) 程桂蘭 屠洪剛
27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民歌) 閻維文
28 五指山歌(海南民歌) 李玲玉
29 雲南出來小馬街(雲南民歌) 張也 屠洪剛
30 摘葡萄(四川民歌) 閻維文
31 幸福歌(湖北民歌) 廖莎
32 看秧歌(山西民歌) 張也
33 話到嘴邊(河南民歌) 楊曙光
34 姑娘變了心(黎族民歌) 程桂蘭
35 什麼花開雙對雙(浙江民歌) 葉毛 廖莎
36 對花(山東民歌) 楊曙光
37 螃蟹歌(江西民歌) 屠洪剛
38 搖籃曲(東北民歌) 程桂蘭
39 送四門(陝西民歌) 趙莉
40 步步高(廣東音樂) 廖莎 葉毛

DISK4
01 鬧元宵(山西民歌) 楊曙光
02 楊柳青青(江蘇民歌) 黃卓
03 一網魚來一網糧(廣東民歌) 廖莎 葉毛
04 綉金匾(山西民歌) 張也
05 青稞美酒(西藏民歌) 楊曙光
06 阿細山歌(雲南民歌) 葉毛 廖莎
07 杵歌(台灣民歌) 陸莉莉
08 月兒彎彎照九洲(江蘇民歌) 無鳴
09 道拉基(吉林民歌) 無鳴 黃卓
10 下漁舟(廣東民歌) 葉毛 廖莎
11 鄉里妹子進城來(湖北民歌) 葉毛 廖莎
12 生產忙(東北民歌) 楊曙光
13 十大姐(雲南民歌 ) 張也
14 洞庭魚米鄉(湖南民歌 ) 戴建明
15 背著娃娃回娘家(河北民歌 ) 廖莎
16 一對斑鳩蹦出來(安微民歌 ) 布珍
17 黃楊扁擔(四川民歌 ) 無鳴
18 山歌(西藏民歌 ) 楊曙光
19 船兒曲(青海民歌 ) 李福山
20 我的花兒(新疆民歌 ) 楊曙光
21 三三二六(甘肅民歌 ) 戴建明
22 走絳州(山西民歌 ) 李福山
23 四季棉花調(江蘇民歌 ) 楊曙光
24 搭涼棚(江蘇民歌 ) 張也
25 尕老漢(甘肅民歌 ) 戴建明
26 採茶(雲南民歌) 張也
27 織手巾(甘肅民歌 ) 張也
28 小看戲(東北民歌 ) 楊曙光
29 三十里鋪(陝西民歌 ) 張也
30 花傘舞曲(河南民歌 ) 楊曙光
31 茉莉花(河北民歌 ) 黃卓
32 一隻鳥仔(台灣民歌) 無鳴
33 車水情歌(湖北民歌 ) 廖莎 葉毛
34 一字對花(山東民歌 ) 張也
35 天上的彩雲跑走馬(青海民歌) 戴建明
36 尕妹是牡丹誰不愛(甘肅民歌) 李福山
37 八月桂花遍地開(江西民歌 ) 張也
38 打櫻桃(陝西民歌 ) 張也
39 落雨大(廣東民歌 ) 布珍
40 金杯(內蒙民歌 ) 戴建明 張也

DISK5
01 牧馬之歌(新疆民歌) 關貴敏
02 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新疆民歌) 廖莎 葉毛
03 飄飄雪花如蝶飛(新疆民歌) 呂繼宏
04 桃花紅杏花白(山西民歌) 張也
05 鄂倫春小唱(內蒙古民歌) 呂繼宏
06 諾得爾江邊(吉林民歌) 楊曙光
07 嗄達梅林(內蒙古民歌) 趙莉 戴建明
08 藍花花(陝西民歌) 張也
09 我可愛的家鄉(雲南民歌) 廖莎 葉毛
10 天上有個紅太陽(西藏民歌) 廖莎 葉毛
11 迎春謠(吉林民歌) 孫小雲 呂繼宏
12 耕農歌(台灣民歌) 趙莉
13 小女婿(湖北民歌 ) 張也
14 太行山小唱(山西民歌 ) 王岩 張也
15 銅錢歌(湖南民歌 ) 葉毛 廖莎
16 十二月調(廣西民歌 ) 楊曙光
17 苦相思(山西民歌 ) 關貴敏 廖莎
18 雨不灑花花不紅(雲南民歌) 張也
19 春工謠(寧夏民歌) 廖莎
20 白麥子(新疆民歌 ) 廖莎 關貴敏
21 新貨郎(黑龍江民歌 ) 王岩
22 黑緞子坎肩(內蒙古民歌 ) 楊曙光
23 四季花開(湖南民歌 ) 葉毛 廖莎
24 刮地風(甘肅民歌) 葉毛 廖莎
25 尼姑思凡(湖南民歌) 趙莉
26 一根竹桿容易彎(湖南民歌 ) 王岩
27 賣菜(陝西民歌 ) 戴建民
28 採花調(青海民歌 ) 孫小雲
29 瞧情郎(東北民歌) 張也
30 阿里郎(吉林民歌 ) 趙莉
31 希望(西藏民歌 ) 葉毛 廖莎
32 放羊調(雲南民歌 ) 孫小雲
33 錫尼河(內蒙古民歌 ) 楊曙光
34 媽媽娘你好糊塗(遼寧民歌 ) 張也
35 小拜年(遼寧民歌) 葉毛 廖莎
36 盪湖船(江蘇民歌 ) 楊蠱光
37 跑旱船(陝西民歌) 廖莎 戴建民
38 道情調(江蘇民歌 ) 關貴敏
39 綉針紋(山東民歌 ) 楊曙光
40 十個字(河北民歌 ) 戴建明 廖莎

㈦ 音樂名作《翻身道情》有著怎樣的音樂結構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據陝北道情音調填詞而成的民歌。

1942年,延安魯藝文工團的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流行於陝北各地的民間音樂,當他們聽到陝北道情那酣暢淋漓的音調時,便決定要用這一音調寫出一首歌頌貧苦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新的道情,這便是《翻身道情》。這首歌經改編填詞後由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演唱,隨後傳遍全國。

全曲共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落是小快板,在情緒上用以表現人民翻身得解放時的歡快心情。

第二段落講述「舊社會受欺壓」的情景,由快轉慢,用以表現農民的苦難際遇。

後邊是第三段落,從稍快又回到小快板,用以表現人民鬧革命的精神。

在快板中,旋律基本上由上下句形式構成,上句落在音「do」上,後句落在音「so」上,這也是曲藝、戲劇唱腔的特徵之一。

道情,原屬於曲藝的一種演唱形式,淵源於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思想。原為「徒歌」(即不用任何樂器伴奏的歌唱),南宋時開始用漁鼓、簡板等樂器擊節伴奏,被稱做「道情漁鼓」。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同各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擴大了道情的題材,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曲藝形式,如陝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隻唱不說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不同的表演方式。《翻身道情》所依據的《陝北道情》,便是只唱不說,以單口為表演形式的一種。

㈧ 翻身道情 歌詞

歌曲:翻身道情
歌手:郭蘭英
類型:漢族民歌
專輯:《《我的祖國》-演唱全集⑤》
發行時間:2003-01-01
具體歌詞:
太陽一出來呀
哎咳 哎咳哎咳 哎咳哎咳
滿山紅 哎 哎咳哎咳 呀
共產黨救咱翻了
(呦嗬)身(哎咳)呀
舊社會咱們受苦的人(是)人下人
哎 哎咳哎咳 呀
受欺壓一層又一
(呦嗬)層(哎咳)呀
打下的糧食 地主他拿走
哎咳呀
咱受凍又受餓 有誰來照應啊
哎咳呀
毛主席領導咱平分土地
哎咳呀
為的是叫咱們有吃有穿呀
哎咳呀
往年咱們眼淚肚裡流
哎咳哎咳呀
如今咱站起來做了主人
哎咳呀
天下的農民是一家人
哎咳哎咳呀
大家團結鬧翻呦身
哎咳咿呀咳
大家團結鬧翻身

㈨ 臨縣道情戲的傳統唱腔

臨縣道情傳統唱腔為曲牌體,分為平調(由道歌演變成型的唱腔)和小調(當地民歌同道歌結合形成的唱腔)兩大類。
曲牌
平調唱腔是早期說唱道情時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兒】(稱【終南調】)、【浪淘沙】等;小調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調】、【五更調】、【小放牛】等。近現代以來借鑒了板腔體唱腔的結構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發展。
樂器
臨縣道情伴奏樂器在說唱道情階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場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場四大件」(漁鼓、簡板、小釵、木魚)組成。

㈩ 急求 適合在婚禮上唱的民歌 !

《好日子》《敖包相會》《歡聚一堂》《好運來》《抬花轎》《上花轎》

閱讀全文

與民歌道情培訓講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