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文化培訓究竟有何意義
企業文化建設是實施企業發展戰略、塑造現代經營理念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激勵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內在動力,是塑造企業形象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實現戰略發展的重要保障。
企業文化培訓作為文化推廣的方式之一,非常重要和關鍵,它讓全體員工了解、認識、理解、甚至認同公司的文化理念,讓員工直觀認識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並在日常行動中牢記和踐行文化理念,化為員工的一種潛意識行為,從而推動企業持續、高效、健康發展。
B. 認識中信泰富企業文化第一篇願景及文化使命學習
中信泰富歷史
開初十年:多元化經營的時期
中信泰富的歷史可追溯至一九八七年。當時,以北京為基地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現為中信集團)創辦其於香港的全資附屬公司 - 中信(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於九十年代初期,中信香港購入在香港擁有數個物業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之泰富發展的49%權益。大概同一時間,中信香港向泰富出售所擁有的香港物業,並收購當時剛起步的港龍航空38.3%權益。
泰富於一九九一年易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並加快腳步增加其於航空業務之投資,同時使其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一九九一年,中信泰富增加於港龍航空的權益至46%,並購入國泰航空12.5%權益。同年,本公司購入澳門電訊20%權益,以及投資於香港最大型的貿易及汽車分銷商大昌行。於一九九二年中期,大昌行已成為中信泰富之全資附屬公司。
在隨後的幾年,中信泰富繼續多元化發展業務,當中最顯著的是發展基礎建設及發電業務,以及進入鋼鐵業。在這期間,另外一個發展重點就是集中發展和投資中國大陸的業務。一九九三年,本公司購入在八十年代末由中信香港發展的利港發電廠56%權益,以及新力發電站50%權益。同年,本公司購入江陰興澄特種鋼鐵廠的控股權益,為屬於現在中信泰富主營業務之一的特鋼業務打好了穩定的基礎。
中信泰富最初開拓基礎建設業務,乃是以合夥方式獲得興建及營運香港西區海底隧道之專營權。此項競投是中信泰富和中信香港基於八十年代中期投資東區海底隧道所獲得的隧道業務知識而作出。翌年,中信泰富購入中信香港所持有的東區海底隧道權益。另外,中信泰富亦購入上海已有的隧道和大橋專營權,包括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及打浦路隧道,繼而興建延安東路隧道,所有隧道和大橋皆連接上海新發展的浦東區和傳統的浦西區。
中信泰富向英國大東電報局購入其附屬公司香港電訊(現為電訊盈科的一部分),此項獲獎的融資項目使中信泰富吸引國際關注。一九九三年,中信泰富向中信香港購入香港電訊12%權益。其目標為擴展香港電訊的業務打進中國市場,惟目標並未達成。於一九九七年,中信泰富不再參與香港電訊的業務。
本公司繼續在香港從事物業發展,有時以合夥形式與其他大型發展商合作,包括與太古物業共同發展又一城,以及與香港興業發展愉景灣項目。於一九九四年夏天,中信泰富與中信香港合作購入鄰近香港中環添馬艦之地皮,繼而於該地皮興建其總部 – 中信大廈,並於一九九八年啟用。
於一九九六年年底,中信泰富已成為擁有多元化業務的綜合企業,當時,有19%的公司盈利來自於基礎建設,5%來自發電業務,27%來自航空業務,17%來自電訊業務,10%來自貿易分銷及消費信用,16%來自物業,只有1%盈利來自工業製造。
一九九七年,中信泰富購入中電20%權益,兩年後,由於當初以發展中國大陸業務為合作基礎的目標並未達成,於是再將15%權益回售予中電。剩餘的權益也逐漸在市場出售。
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的金融風暴局限了中信泰富的擴展空間,雖然公司結構良好的長期資金以及來自投資於發電、公路隧道及大橋專營權的穩定現金流緩和了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
九十年代末期,中信泰富再度開始擴展電訊業的業務,包括與其他各方合作共建一條涵蓋全國總長為32,000公里的光纖網路。二零零零年,本公司亦購入中信國安的50%權益,中信國安在中國多個地點的有線電視、電子商貿、信息及網路業務中擁有權益。同年,中信泰富購入電訊1616全部權益,該公司其後易名為中信電訊1616,而現在名為中信國際電訊。翌年,CPCNet由1616購入,並成為集團主要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同年,當明確知道根據新的規定將無法取得經營網路的牌照以後,中信泰富縮小了於中國大陸電訊業務活動的規模,將其於骨幹網擁有的所有權益出售予中信香港。
二十一世紀:重新集中發展主營業務
於二十一世紀的開初幾年,中信泰富強化其於中國大陸房地產的投資和開發,尤其在上海及快速發展的長江三角洲城市。
中信香港在上海的房地產發展曾具有領導地位,建有上海其中一幢最現代化的辦公大樓 – 中信泰富廣場 - 以及達到國際水準的住宅大樓 – 華山公寓 – 兩個項目都在一九九八年開幕啟用。
二零零二年一月,本公司從中信香港購入多個投資物業,並展開位於浦西的老西門新苑住宅項目的地基工程。在二零零五年,中信泰富於不同地段擁有正在進行的工程或已經公布的發展項目,當中包括上海青浦區、上海浦東陸家嘴新金融區項目,以及寧波的商業辦公大樓發展項目。本公司亦於長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及揚州增加具價值的土地儲備,並簽訂合約於海南島神州半島地區發展大型渡假村。
中信泰富亦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鋼業務上。在二零零四年,中信泰富增持江陰特鋼廠的權益,並於同年收購湖北新冶鋼的95%權益,因此獲得於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冶特殊鋼的多數權益。在二零零六年,石家莊鋼鐵成為中信泰富集團的成員,惟中信泰富已於二零一零年出售於該公司的全部權益。
於政府改變政策致使無法保證帶來足夠回報後,集團於二零零三年出售其於上海的大橋和隧道業務。
於二零零六年初,中信泰富為了確保集團於中國的鋼廠有長期穩定的鐵礦石來源,在澳洲皮爾巴拉地區收購了一個十億噸磁鐵礦的全部開采權 - 並擁有另五十億噸的開采及認購權。
由二零零七年到現在,中信泰富繼續重點發展其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為特鋼製造、鐵礦開采和在中國大陸開發房地產。於二零零七年,中信泰富取得了西澳州另外十億噸鐵礦石的開采權。
二零零七年,大昌行和中信1616(現名中信國際電訊)上市,並繼續為中信泰富的附屬公司,為重新開發主要業務融資。
於往後數年,本公司將不具有控制權或對集團未來策略性發展沒有必要性的業務出售,當中包括發電廠,以及於國泰的權益。
二零零八年,集團因用以對沖澳洲鐵礦開采項目開支的杠桿式外匯合約而出現港幣一百四十六億元的虧損。中信集團增購港幣二十五億元的股本,因此其於中信泰富之股權增至58%。
二零一零年,中信1616(現名中信國際電訊)購入中信泰富於澳門電訊的20%股權,並收購中信集團於一家持有中國電訊牌照的公司之49%股權,藉此合並電訊權益。
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信泰富的三大主營業務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70%,當中鐵礦開采佔33%,特鋼佔22%,中國大陸房地產開發佔17%。
重要里程碑
2013
出售於中信國際電訊有限公司的18.54%權益
中澳鐵礦首批精礦粉裝船出口
2012
出售中信國安有限公司50%的權益
中澳鐵礦項目開始生產精礦粉
2011
出售鄭州新力電力有限公司50%權益
出售香港銅鑼灣禮頓道9-11號合誠汽車大廈100%權益
出售上海市虹口海南路十號項目100擊者的權益
收購上海中信輪船有限公司100%股本權益
2010
出售香港空運貨站10%的權益
出售石家莊鋼廠65%的權益
2009
常振明先生於四月出任主席;張極井先生於十一月被委任為董事總經理
出售於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14.5%權益
2008
與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於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訂立協議,該協議項下關乎中國中信集團公司認購本公司所發行的可換股債券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完成。完成後,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於本公司的股本權益增至約57.56%
2007
分拆中信1616集團有限公司(現名中信國際電訊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獨立上市
分拆大昌行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獨立上市
2006
訂立協議購入位處西澳洲潛在逾60億噸磁鐵礦石的開采權。Sino Iron收購協議項下關乎10億噸磁鐵礦石的開采權已於二零零六年七月完成收購
收購石家莊鋼鐵有限公司權益
2004
增持集團於江陰鋼廠合營公司權益至大約79%
收購黃石東方鋼鐵有限公司(其後易名為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的95%權益
2002
設立一項有保薦的美國存股證
2000
購入電訊1616集團,並易名為中信電訊1616 (現名中信國際電訊)
1997
公司總部中信大廈落成
購入中電控股20%權益
開展上海房地產業務
1994
購入西區海底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之權益
1993
購入香港電訊12%權益
購入四間位於無錫之大型製造廠55%權益。該等工廠分別專門生產鋼材、通訊電纜、精密鋼管及發動機
1992
向財團其他成員進一步收購大昌行權益,使之成為中信泰富全資附屬公司
1991
公司易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購入國泰航空12.5%權益及澳門電訊20%權益
通過持有36%權益之財團收購大昌行
1990
中信集團收購泰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49%權益
C. 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培訓
1、增強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文化具有增強企業和諧一致,培養員工歸屬的凝聚作用」。[1]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基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不同的企業文化,而適合的企業文化則成就企業的發展與壯大」。[2]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長期存在於企業中。(1)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特別是中國人,是最懂得感恩圖報的。對於員工我們不要太苛刻,要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所謂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合理制定員工的工作時間,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不剝奪員工的剩餘價值,尊重員工,公平對待每一個員工。這樣員工也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我公司一向貫徹實施人性化管理,切實從員工利益出發,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對員工賞罰分明。公司領導考慮到現在的就業壓力,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內招聘員工子女,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2)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企業發展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不斷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員工的素質能夠融合到企業文化中,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這種融合越融洽,企業的凝聚力也就越強。企業不僅僅要在技術上培訓,更主要的是培訓員工的職業素質,道德水平等方面,使他們的心理素質能承受住打擊,不至於在企業危難關頭亂成一團,穩定的心理素質有助於在危急時刻理清思路,找到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形成了。2、尊重員工,充分行使員工的主人翁責任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翻身做主,成為社會的主人,這種使命感形成了我們的凝聚力。所以領導者要發展企業,壯大企業,不應該只憑一己之見,而應該廣泛聽取、搜集員工的意見,讓他們積極參與。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時也可以讓員工購買企業的股票,讓員工成為企業的持股人之一,從而使他們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更加增強了工作的動力。員工是企業中舉足輕重的夥伴,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當一個人得到激勵以後,往往可以發揮出更加出乎意料的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現,按時計酬的職工其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由於思想和情緒處於高度激發狀態,其能力可發揮到80%—90%。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後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激勵前的三四倍」。[3]員工的士氣得到了鼓舞,凝聚力也隨著這種鼓舞而逐步增強。3、薪酬是促進員工工作的原動力,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條件穩定的收入才能更好地調動工作地積極性,並且收入的多少從一個方面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對於付出的回報,是企業對於員工的認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雖不是唯一能激勵人的力量,但金錢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激勵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金錢是許多激勵因素的反映。金錢往往有比金錢本身更大的價值,它可能意味著地位和權力」。[4]在收入的分配上如果太平均主義,會造成員工的懶惰,從而造成員工志氣低落,會使為企業作出貢獻的員工而不滿,使得人心煥散,降低凝聚力。因此在收入的分配上應該實行「按勞分配」,有合理的差距。當員工看到付出和回報成正比時,員工會對企業產生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有利於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企業凝聚力。4、個人發展是增強企業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環節金錢的滿足只是人的最低慾望,個人的發展則是它的升華。我們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知道,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階段: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層層遞進。對一些人看來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工作的動力,一個企業如果能夠為員工充分提供這么一個發展空間,使員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對企業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這種感覺越強,凝聚力也就越強。「正如著名的霍桑實驗所揭示的那樣:工作環境的簡單變化可引出生產效率的提高,你可以改變一下辦公傢具的位置,考慮一下員工在不同部門或辦公室以外工作一段時間可帶來哪些效益,採用某種形式的工作輪換機制可能是必要的」。[5]讓員工參加各種技能學習,出國培訓等等都可以激勵員工,增強企業凝聚力。5、福利待遇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堅強後盾良好的福利待遇是一個企業真正關心員工的體現。據報紙上稱,在去年的大學生雙選會上,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不是薪水的多少,而是這個企業有沒有為員工投放各種保險。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都得不到保障,會引起員工對企業經濟實力的猜忌,從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福利待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員工會對企業形成一種依賴和感激,這對於增強企業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公司為每個員工投放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險,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消除了員工的心理負擔使員工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休假制度中,公司領導也充分從員工利益考慮,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還按工齡給予員工一定的假期,外出療養等,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D. 公司企業文化理念、使命、願景!改編急。。。。。
企業的使命來、遠景、核心價值自觀,我把這三點成為企業哲學,是企業基業百年的根本,做這樣的修改,不可能就這些資料拍腦袋就決定的,需要深入企業內部,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後,才能慎重考慮的。不建議樓主這種方式做。
E. 誠征企業文化的使命、願景、文化靈魂、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
這是幾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你參考一下,剛好我們也涉及這個問題,搜集的,希望有幫助。
個人感覺,你寫的辭藻上還需要再推敲一下~~
公司1.
企業精神:XX人永遠銘記「團結、創業、優質、高效」的企業精神,本著「企業與員工共發展」的理念,創造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和良好的公司形象
一流的管理:XX人在穿鑿人生價值的同時,通過持續的培訓和現代化的管理,不斷自我超越,樹立共同奮斗的團隊精神。
堅定地決心:XX人將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與大家攜手合作,致力於創造民族企業,為我國XXX事業做出新貢獻,為此我們將不懈的努力。
公司2。
企業文化:責任、溝通、包容(責任實現發展、溝通增進理解、包容贏得信任)
使命宗旨:綠色動力、國際XX,客戶滿意是我們的宗旨
願景:打造以整機為導向,擁有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國際化企業集團,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全球裝備製造業的重要一級
核心價值觀:責任為本
公司3。
企業精神:興船報國 創新超越
團隊精神:團結奮斗 求實創新
企業目標:創建中國最強最大國際一流船舶集團
企業經營理念:打造精品 做強主業
企業營銷理念:重規進取 誠信興企
企業經營方針:以機為主 軍品優先 船陸並舉 發展成套
企業指導思想:以軍品上水平 以民品上總量
企業使命:振興民族工業 服務國防建設
企業宗旨:一流產品 奉獻社會
企業發展觀:精心創名牌 服務贏市場 管理增效益 創新求發展
企業價值觀:用戶至上 強企富民
企業員工觀:員工心 企業根
企業口號:XX動力 奔騰不息
企業質量方針:精心研製 創新爭優 周到服務 持續改進
職業健康安全/環境方針:預防為主 安全第一 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
企業廉潔文化核心理念:廉潔誠信 奉公興業
企業人才觀:稱職 盡責
公司4.
願景:我們共同創造未來!
價值觀:誠實、正直,以客戶為中心,專業精神
使命:提供世界一流等級全方位服務方案, 以體現客戶價值最大化;取得XX產品的市場領導地位;保持我們業務贏利性增長; 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環境,讓每個員工有機會得到充分的個人發展
F. 手佳企業文化我們的願景是什麼
手佳企業文化到底是抄什麼問下人力資源管理師就知道了,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論、群體意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企業領導層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傳統和不斷革新的一套行為方式,它體現為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和行為規范,滲透於企業的各個領域和全部時空。其核心內容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的培育,是企業職工思想道德風貌的提高。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實施,使企業人文素質得以優化,歸根結底是推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G. 學而思的企業文化
1.企業使命:讓學習更有效
我們相信,教育的本質不僅在教書,更在育人。
我們不斷創新學習模式,豐富孩子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變得更輕松,更簡單,更有效,讓學習不再成為一種負擔。
我們不僅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有益的思維模式,為孩子的未來鑄就堅實基礎,讓孩子受益一生。
2.企業願景:成為受尊敬的教育機構
學而思志在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百年企業。
我們以超出客戶期望為目標,提供高品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打造讓客戶信賴的教育品牌。
我們努力營造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夠持續地成長、快樂地工作。
我們謀求穩健和持續的發展,為股東創造長期的價值和回報。
我們秉持開放、協作、共贏的心態,積極推動教育行業的創新和健康有序的發展。
我們不忘回饋社會,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努力推動教育公平化。
3.核心價值觀:成就客戶、務實、創新
成就客戶:通過幫助客戶實現其目標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最終達到與客戶的共贏。
行為表徵:
1、認真傾聽客戶的需求,積極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即便不是自己的責任也不推諉;
2、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問題,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達成客戶與公司的共贏;
3、根據客戶的需求,及時改進我們的工作流程和體系;
4、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引領客戶需求的方向,提供超出客戶期望的產品和服務;
5、團結協作,成就內部客戶。
務實:實事求是,追求事物的本質,拒絕好大喜功和華而不實。
行為表徵:
1、專註:做強比做大更重要
2、品質: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3、本質:內容比形式更重要
4、客觀:事實比感覺更重要
5、落實:做到比說到更重要
創新:用新的觀點、模式、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
行為表徵:
1、擁抱變化,在工作中積極應用各種新的工具和方法;
2、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了解行業內新觀點、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不斷學習和了解其他行業的創新;
3、小范圍積極嘗試實踐,不斷探索更優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4、積極地面對創新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能夠自我調整,正面影響他人;
5、將小范圍嘗試實踐可行的方案和或項目進行推廣,並持續優化與改進,保持領先。
H. 企業文化學習的目的
企業文化目的是:
讓員工學習企業文化,就是希望得到員工理解和認同的企業使命和願景可以更好地凝聚員工的思想,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並轉化為員工為之努力奮斗的具體行動。
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能創造出一種人人受重視,受尊重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使每個員工做出的貢獻都得到及時的贊賞和激勵,從而讓員工們體會到企業文化對他們生活的深刻影響,感受到企業對他們工作的認可,進而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企業發展好了,員工才會有好的發展。
拓展資料: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簡單而言,就是企業在日常運行中所表現出的各方各面。
職工文化,也稱企業職員文化,是與企業文化相對應的文化形態,職工文化以職工為本,是一種素質文化,企業文化以企業為本,是一種管理文化。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准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所秉持的價值觀念。
企業文化由三個層次構成:
(1)表面層的物質文化,稱為企業的「硬文化」。包括廠容、廠貌、機械設備,產品造型、外觀、質量等。
(2)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領導體制、人際關系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等。
(3)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企業軟文化」。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的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被稱為企業精神。
企業文化本質,是通過企業制度的嚴格執行衍生而成,制度上的強制或激勵最終促使群體產生某一行為自覺,這一群體的行為自覺便組成了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本質在東堂策《企業文化一字解》中得到深刻印證,其中也詳細道出企業文化產生機理。
產生
企業領導者把「文化變化人」的功能應用於企業,以解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問題,就有了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理論和企業文化管理理論都追求效益。但前者為追求效益而把人當作客體,後者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覺應用於企業,把具有豐富創造性的人作為管理理論的中心。這種指導思想反映到企業管理中去,就有了人們稱之為企業文化的種種觀念。
認識
從企業文化的現實出發,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把握企業文化各種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依據實踐經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行科學的概括、總結。
意義
一.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不管是什麼企業都有它的責任和使命,企業使命感是全體員工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是企業不斷發展或前進的動力之源。
二.企業文化能凝聚員工的歸屬感。企業文化的作用就是通過企業價值觀的提煉和傳播,讓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個夢想。
三.企業文化能加強員工的責任感。企業要通過大量的資料和文件宣傳員工責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員要給全體員工灌輸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團隊意識,要讓大家清楚地認識企業是全體員工共同的企業。
四.企業文化能賦予員工的榮譽感。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工作領域,多做貢獻,多出成績,多追求榮譽感。
五.企業文化能實現員工的成就感。一個企業的繁榮昌盛關繫到每一個公司員工的生存,企業繁榮了,員工們就會引以為豪,會更積極努力的進取,榮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