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管理培訓 > 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培訓材料

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培訓材料

發布時間:2021-01-12 23:38:26

1. 對村醫管理服務精神病培訓需要哪些資料

一、工來作目標 充分發揮鄉村源醫生的優勢和特點,創新農村衛生醫療機構服務模式,強化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落實,促進分級診療和有序就醫格局的形成,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二、基本原則 1、明確職責,規范服務。各村衛生室是簽...

2. 如何克服學習心理障礙

中學階段基本上與人的青春期重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是人生發展的最重要的關鍵期。孩子們的智力、體力、道德意識等方面在迅猛發展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內外沖突不斷加劇,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不穩、逆反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慾極強、掙脫束縛想要獨立、自我管理能力差、易受外界影響等,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的孩子難管、自控力差、易發生多種心理問題和障礙,尤其在學習過程中易出現學習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得到老師、家長的關注和支持,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學階段的孩子多加關注,協助孩子克服學習心理障礙,順利度過青春期,為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知識和心理基礎。

中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心理活動受阻,心理調節和適應機制不良,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和行為傾向。

造成中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一些挫折,學習目標達不到,學習成績差,多種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如渴望被關注的心理、好勝心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肯定卻總是被否定等),遇到困難又尋求不到合適的辦法加以解決,遭受挫折後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社會、學校和家庭普遍存在的對人的片面評價(重成績不重德行、學習好就是好學生,學習不好就一無是處等)。這些原因導致產生的不同反應,就形成了不同的學習心理障礙。

1.幾種典型的學習心理障礙

(1)焦慮

焦慮產生的原因很多。對環境的不適應和對學習內容和形式的不適應會導致焦慮。這往往發生在初一或高一的新生身上。新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學習內容與難度、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競爭對手都發生了變化,很大一部分學生會感到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如果屢遭失敗,又不能盡快找到解決的辦法,就會對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從而產生焦慮異常心理。

表現在:想看書,又看不下去,想休息,又安不下心。因為學習成績差而擔憂,怕看到家長、老師失望的目光。離考試越近,心裡越恐慌,學習刻苦,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但效率不高,成績得不到提升,甚至不斷下降,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調節和開導,久而久之,焦慮、緊張、無助、迷茫和恐懼心理就會占據孩子的內心,造成學生對學習喪失興趣,學習效率極低,失去自信,甚至否定自我、厭學。

(2)自卑

自卑心理是指學生由於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氣質性格、智力、能力的估計和自我評價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又稱自我否定意識。在學習上表現為信心不足,自以為事事不如人,情緒低落。其實,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自尊心和成功的願望更強烈,但是他們的挫折耐受力差,情緒波動大,對事對物缺乏客觀恰當的評價體系,內歸因傾向等,導致他們經受不起失敗的打擊,懼怕被否定和忽視,以致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3)依賴心理

學習缺乏主動性,不願意動腦獨立思考,要掌握的知識和要解決的問題習慣依賴老師的講解、灌輸,離開老師就失去了方向,在學習上往往表現出隨波逐流,學一點是一點,過一天算一天,課余時間很難自主學習和完成作業,需要家長和老師催著趕著、督促甚至強制其學習,學習效率低下,不思進取。

(4)厭學

厭學是指內心厭惡學習的傾向和逃避學習的行為。表現為把學習當成負擔,不能專心致志聽課,心裡總是想著玩,或者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

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堅韌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恆的毅力以及良好的學習方法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傾向。有的學生在學習上屢遭失敗,對所學的學科缺乏興趣;有的學生易受外界的各種干擾(如電視、網路),自我調控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學生因為應付各科學習和作業太多太累而導致失去了學習興趣;有的學生雖很努力,但看到或聽到別人考試作弊時,心裡覺得不平衡,認為「認真學習也沒用,不如投機取巧有成效,不想再學了」。

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就會成為沉重負擔。輕度厭學的學生學習被動,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沒有時間緊迫感,對學習不當一回事,逃避學習。極其厭學的學生甚至發展到恨書、恨老師、曠課逃學的程度。

(5)學習方法和習慣不良

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蘊藏著巨大的學習潛能。有研究表明:當努力不到位時,學習成績不會好;當學習壓力過重以至焦慮時,還會產生超限抑制,學習成績也會下降。心理學家指出,努力加方法,是提高成績的最佳途徑,所以學習者應努力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如閱讀、記憶、聽課、應試、調節需要(慾望)、節約時間的方法等。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不良,如起居不定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時間觀念(既不懂得珍惜時間,也不會自主安排時間)等,在學習過程中抱無所謂的態度,缺乏刻苦精神、馬虎、寫字潦草,不聽勸告與批評、自以為是等。這些不良的方法和習慣,長久下來,就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我們知道,21天的重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但是,習慣一旦養成,要改變就會很難,如果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有些習慣甚至是難以逆轉的。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學生,他們不會學習,也不想學習,他們明知許多事不能做、不該做,但是沒有自控力,或者輕易就受他人和外界的影響和左右。這些都成為學業不良的主要原因。

(6)偏科

對某門學科不感興趣、不愛學、不願學,甚至因為不喜歡某一科目的老師而抵觸學習這一科目。這樣的問題在學生中間並不少見。還有一部分學生,完全從興趣出發,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出發,對學習的重要性不能客觀和理性地認識,毫無學習動力,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以各種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對學習或某些科目加以抵觸,如不喜歡某個老師,就在他的課堂上說話、打鬧、看其他書籍(其他科目的課本或者課外書、小說等),還有的學生乾脆和老師對著干,有的學生不願意上某課,就逃課去玩或者上網等。

(7)青春期困擾

主要是性的萌動、好奇,對異性的好感、愛慕導致的情緒不穩定,戀愛中的問題不會處理或處理不當,尤其中學生心理不成熟,難以理智對待情感問題,受控於情緒,遇到問題不顧後果,不惜代價,導致沖突、暴力事件等,這些對學習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以上我們談到的這些學習障礙問題,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也可能呈現出相互交叉的現象。

其實,中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學習稍有困擾到失調,再到形成心理障礙是一個發展過程,如果能夠及時關注、仔細分析、恰當對待,並採取適當的形式進行調節、輔導,是能夠得到有效緩解和調整的。

2.緩解和調整學習心理障礙的策略

(1)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能有效減少和緩解學習心理障礙

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和學習風氣,對班級內部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起到約束、激勵、影響的作用。良好的班級環境包括兩部分,一是窗明幾凈的教室,班級文化建設以積極、奮進、向上為主題,班級成員自覺熱愛和維護班級各項設施;二是班級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互相扶持,同時又能夠良性競爭、你追我趕、力爭上游,這樣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能夠有效地減少厭學、依賴、自卑等心理,克服個別學生不良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是核心,是靈魂,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是班主任不可推卸、也是任何其他人難以替代的責任,或者說,是班主任工作職責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優秀的班主任善於創造一種和諧、奮進的班級學習氛圍,使學生處於積極向上的影響之中,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2)加強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中學生喜歡做「白日夢」,喜歡幻想自己的理想實現後的美好情景,但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挫折缺乏足夠的心理准備。很大一部分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得意時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旦出現停滯、退步,或者困難和打擊,就難以接受,可能會轉向另一個極端:意識范圍變得狹窄,沖動下很難冷靜分析問題,不經思考採取簡單過激的手段解決問題,或者就是消極地忍受挫折,壓抑情緒情感,接受教訓,一味消沉,逃避、退縮,自暴自棄,失去進取的信心,進而產生各種形式的學習心理障礙。

我們說,對待挫折的合理方式是,認識到「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有失敗才會有成功」,把挫折當成是一件平常事,情緒低落,內心痛苦,都是人在遭受挫折時的正常心理感受,關鍵是要積極面對挫折,並尋找解決問題的合適的方法,盡量減低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要思考造成挫折的原因,重新調整自己的認知和目標,以良好的心態、堅持的勇氣面對挫折。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這需要家庭、學校、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並且是一場「持久戰」,要克服一蹴而就和速成的不合理的心理期待,把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平時的生活、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加以鍛煉和強化。只有堅持這樣的原則,並且持之以恆,才可能逐漸培養頑強的毅力和應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3)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同時又是起關鍵和不可替代作用的。因此,家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不過分溺愛孩子,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准確的評價和合理的期待,尤其要注意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使父母和老師的聯系暢通,使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保持一致,發揮家庭與學校之間和諧統一的教育力量,對孩子是一個極大的外界的輔助和推動。有很多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認為「督促孩子的學習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了,家長可以輕松地喘口氣了」,還有的家長認為「我們家長管不了了,交給學校就行了」,等等。無論何時,家庭是孩子最溫暖和安全的港灣,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製造人類性格的工廠」,所以,為人父母,要盡職盡責,更要盡心。

(4)加強心理訓練,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了解情緒的ABC理論,克服消極和非理性的觀念和看法

消極和非理性的觀念和看法有:

絕對化要求:「我必須考好,否則,我無臉見人。」

過分概括化:「這么簡單的事都干不好,我一無是處,」「這個社會一點也不公平,為什麼讓他成功了,而我沒有。」

糟糕至極:「這次考得這樣差,我以後肯定都沒希望了!」

兩極思維:「除非我考第一名,否則就是失敗。」

個人化歸因:「我真是太笨了,太丟臉了。」「我就是不行,就是干不好。」

我們可以加強心理訓練,有計劃地創造適宜的挫折情境,幫助他們改變這些不合理的觀念和看法,正確對待挫折,在處理失敗中學會容忍挫折的技巧,從而克服自卑、焦慮、厭學等學習心理障礙,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自信心訓練

自信心是可以培養的,通過積極的、長時間的自我心理暗示,同時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尤其是要著眼自己的長處,多讀書,盡可能把精力投入到某件事情中,當發現自己能夠很好地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自信心也就逐漸建立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學會如何用自信來戰勝怯懦,從而不斷強化信心。

·強化好的行為,以抑制或抵消消極想法和行為

可以這樣做:當自己取得一些進步和成績的時候,就適當地給予自己一些獎勵(也可以請家長、同學或朋友幫忙,及時給予鼓勵和獎賞),當出現懈怠時,及時給予提醒和懲罰。我們知道,懲罰能夠抑制不良或錯誤行為,而鼓勵和獎賞能夠強化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正確行為。所以,獎勵和懲罰是必要的,但要適當和適度。

總之,學習心理障礙的緩解和克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關鍵是當學生(或者學生自己)出現了一些學習心理障礙的時候,不要氣餒,更不要放棄,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面對,一點一滴去積累和改變,相信會逐漸取得良好的效果,並逐漸提高學習成績。

3. 如何對精神疾病的管理

內容很多隻能摘要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
2009年5月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
工作規范
目 錄
1.機構、職責及保障條件 7
1.1機構與職責 7
1.1.1精神衛生工作領導與協調制度 7
1.1.2衛生行政部門 7
1.1.2.1衛生部 7
1.1.2.2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 8
1.1.2.3地市級衛生行政部門 8
1.1.2.4縣級衛生行政部門 9
1.1.3 醫療衛生機構 9
1.1.3.1精神衛生專業機構 9
1.1.3.2精防機構 10
1.1.3.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11
1.1.3.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2
1.2人員及保障條件 12
1.2.1人員 12
1.2.1.1精神衛生專業機構 12
1.2.1.2精防機構 13
1.2.1.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13
1.2.1.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3
1.2.2保障條件 13
2.患者的發現和診斷 14
2.1工作職責 14
2.1.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14
2.1.2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14
2.1.3精神衛生專業機構 14
2.1.4精防機構 14
2.2 發現疑似患者 15
2.2.1線索調查 15
2.2.2患者調查 15
2.3登記已確診患者 15
2.4精神專科診斷與診斷復核 15
2.5效果評估 16
3.社區(鄉鎮)管理 16
3.1管理人員組成 16
3.2個案管理 17
3.2.1制定個案管理計劃 17
3.2.2實施個案管理計劃 17
3.2.3管理分級 18
3.2.4 隨訪處理 19
3.2.4.1需要注意的問題 19
3.2.4.2記錄和報告 20
3.3社區(鄉鎮)管理中的葯物治療原則 20
3.3.1安全性 20
3.4.2及時性 21
3.4.3有效性 21
3.4.4經濟性 21
3.4.5個體化 21
3.4.6單一性 21
3.4.7系統性 21
3.4.8長期性 21
3.4效果評估 22
3.4.1個體效果評估 22
3.4.2群體效果評估 22
4.應急處置 23
4.1應急處置的原則 23
4.2應急處置的准備 24
4.2.1應急處置醫療組 24
4.2.2其他應急處置參與人員 24
4.2.3應急處置綠色通道 24
4.2.4應急處置設備和設施 24
4.3應急事件的指征 25
4.3.1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 25
4.3.2自傷或者自殺行為 25
4.3.3急性的或嚴重的葯物不良反應 25
4.4應急事件的報告 25
4.5應急處置的方式 26
4.5.1現場臨時性應急處置 26
4.5.2精神科門診留觀 26
4.5.3精神科緊急住院治療 26
4.5.4院外應急處置常用措施 27
4.6危險性評估與管理 27
4.6.1危險性評估 27
4.6.2應急處置後患者管理 28
4.7幾種常見危害行為的應急處置原則 28
4.7.1暴力攻擊行為 28
4.7.2自傷自殺行為 29
4.7.3與抗精神病葯相關的急性毒副作用 29
4.7.3.1錐體外系反應 29
4.7.3.2惡性綜合征 30
4.7.3.3體位性低血壓 30
4.7.3.4葯物過量中毒 30
4.8應急處置的紀錄與效果評估 31
4.8.1應急處置紀錄 31
4.8.2效果評估 31
5.人員培訓與健康教育 31
5.1人員培訓 31
5.1.1工作起步階段 31
5.1.2後續階段 32
5.1.3培訓評估 32
5.2健康教育與宣傳 32
5.2.1職責和任務 32
5.2.2農村地區健康宣傳 33
5.2.3城市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33
5.2.4學校健康教育與宣傳 33
5.2.5健康教育與宣傳評估 33
6.資料信息管理與工作總結、進度報表 34
6.1資料信息管理 34
6.1.1資料管理員 34
6.1.2資料分類及管理要求 34
6.1.2.1政策類 34
6.1.2.2技術類 35
6.1.2.3工作和管理類 36
6.2工作總結和進度報表 36
6.2.1工作總結 36
6.2.2進度報表 37
7.督導、績效考核、評價 37
7.1人員 37
7.2督導 38
7.2.1內容 38
7.2.2要求 38
7.3績效考核 40
7.3.1內容 40
7.3.2要求 40
7.4評價 40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用表 41
附件2 個案管理服務記錄手冊 41
附件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進度報表 41

4. 重性精神病有哪些類型

1、重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回障礙、癲癇所致精答神障礙、嚴重精神發育遲滯;

2、精神疾病又稱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3、心理障礙是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徵的異常行為方式,是一個人表現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的後果對本人和社會都是不適應的。

(4)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培訓材料擴展閱讀:

精神病介紹:

通常所說的「心理障礙」有一個比較一般的定義,指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這種「沒有能力」可能是器質性損害或功能性損害的結果,或兩者兼而有之。

開展病因研究,為根本性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病因預防是最根本的預防措施,我國已有多所精神衛生研究所和專家從事有關精神疾病的遺傳、生理、生化、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對某些病因明確或基本明確的精神疾病,已開展了病因預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精神疾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精神病

5. 情緒障礙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表現原因論文1500字

1)情緒與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摘 要】情緒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正面情緒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負面情緒則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學校應強化情緒管理,通過進行自我安慰、學會適度宣洩、參加體育鍛煉等途徑來促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情緒管理 學生身體健康 學生心理健康
俗話說:「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可見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的心理活動,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說情緒主宰著學生的健康。 一 學生身心健康的標准
健康不僅要求身體(生理或軀體)健康,還要求心理健康。若無心理健康,人的價值就會降低。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既是身體健康的反映,又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健康的心理既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又會對疾病的治療、康復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只有身體與心理同時健康,才是一個幸福的健康者。 1.學生身體健康的標准 (1)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評價
學生身體健康是通過醫學檢查、生理生化指標檢測、人體測量、身體素質測試和健康行為調查等方法獲得健康狀況的數據,並且與同類人群的正常健康狀況進行對照、分析,從而得出身體健康狀況的准確信息。身體健康是指人體各器官組織結構完整、發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標正常,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處於虛弱狀態。人體測量是體格檢查的一項內容,是測定人體各部位形態的一種檢查。內容包括:身高、坐高、體重、胸圍、四肢長度和圍度、徑長及肌力等。通過人體測量,可以了解人體發育狀況和特點。身體素質是指肌肉在活動中所表現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協調性、柔韌性、平衡、反應、准確、韻律等功能、能力。
(2)學生身體健康的指標
1980 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標准如下:①精力充沛,對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不感到過分的疲勞與緊張;②樂觀積極,樂於承擔責任;③善於休息,睡眠好;④應變能力
與適應環境能力強;⑤有一定抵抗力,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體重適當,身體勻稱;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⑧頭發光澤,無頭皮屑;⑨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⑩肌肉豐滿,皮膚富有彈性。
學生的身體健康不僅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標准,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這樣才能安全、圓滿、順利地完成各項工作和任務。 2.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學生心理健康的依據
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學生對客觀環境,特別是對學校內部環境良好適應的心理狀況。它是一種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的和諧、協調,並適應社會准則和職業要求的良性狀態。 (2)學生心理健康的指標
一般而言,學生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的指標:①具有健康的思想道德境界;②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③具有個人與外界一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④具有積極穩定的情緒;⑤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⑦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 情緒與學生的身心健康
人人都有情緒,有正面情緒,也有負面情緒,兩者都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的情緒波動和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是緊密相連的,即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1.正面情緒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1)正面情緒能夠促進學生保持歡樂、愉快、高興、喜悅的情緒體驗
這些情緒的出現,能提高大腦及整個腦神經系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能,有益於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心情愉快會改變一個人的青春容貌,使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保持心情愉快可以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有助於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
(2)正面情緒能夠促進學生增強機體活力,從而提高免疫力
良好的情緒可以減少和消除對肌體的不良刺激,可以直接作用於腦垂體,保持內分泌功能的適度平衡,從而使全身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更加協調、健全。
2.負面情緒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1)負面情緒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負面情緒是人體心理的不良緊張狀態,往往會因過分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內分泌腺而損害人的健康。學生面對快節奏的生活、緊張的學習和巨大的壓力,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焦慮和憂郁。當焦慮、憂郁產生時,人體胃腸蠕動會減弱,消化液的分泌會減少;焦慮、煩惱、發怒等消極不良的情緒往往會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發生;過分的抑鬱或恐懼,會導致高血壓、胃潰瘍等多種疾病;更為重要的是,消極不良的情緒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抑制免疫系統功能的發揮,從而會增加患上癌症或其他疾病的概率。由此可見,負面情緒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危害。 (2)負面情緒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處在青年期的學生,心理上正經歷著急劇的變化,情緒起伏波動大,情感體驗豐富復雜,容易陷入情緒困擾,長期持續的負面情緒還會嚴重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學生處於負面情緒時,在過度的情緒反應或持久性的消極情緒作用下,神經系統的功能會受到影響。突然而強烈的緊張情緒的沖擊會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使人的意識范圍變得狹窄,正常判斷能力減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錯亂、神志不清、行為失常。持久的負面情緒會使人的大腦機能嚴重失調,嚴重影響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它會促使一些病症產生,如:焦慮症、社交恐怖症、抑鬱症、自殺心理等,甚至誘發神經症和精神病。 三 強化情緒管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它在學生的內心就會不斷地累加,從而影響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行。因此學生要學會情緒管理,通過自我安慰、適度宣洩、體育鍛煉等途徑,消除負面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1.進行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法又稱自我慰藉法,關鍵是自我忍耐。學生在遇到挫折。如:考試不及格、評功評獎無望、受到紀律處分等,且經過主觀努力仍無法改變時,可通過自我安慰以緩解內心的矛盾沖突,解除焦慮、抑鬱、煩惱和失望等負面情緒,保持內心平衡。當負面情緒產生時,可用「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話語來進行自我安慰,從而擺脫煩惱,及時緩解和消除負面情緒,控制負面情緒的蔓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於學生年齡小,缺乏處事經驗,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加之復雜的自身和環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

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學生要通過自我安慰來調節自身情緒,緩解內心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身心健康。 2.學會適度宣洩
在學校中,面對封閉而又緊張的生活環境,加之嚴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學生們容易遇到各種矛盾和沖突,從而產生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控制和疏導,將會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面對這些負面情緒,學生應學會適度宣洩,緩解內心矛盾,從而使壓抑和沮喪的心境得到緩解和改善。適度宣洩是對負面情緒進行緩解和疏導的好方法,具體分為軀體宣洩和心理宣洩兩個方面。軀體宣洩,如哭、擊打非破壞性物件(如枕頭、沙袋等)、參加文藝活動等。這種方法可使心裡的憤怒得以釋放,減輕心理壓力。心理宣洩,是指通過藉助他人來調整個體的情緒。向可依賴的人(家人、朋友)傾訴苦悶、寫信、與朋友討論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長期壓抑負面情緒,不僅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會導致其生理功能出現紊亂和下降。所以,為了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健康,要學會適度地宣洩,但在進行情緒宣洩時應嚴格遵守部隊的規章制度,注意場合和身份,適度宣洩,確保宣洩無破壞性。 3.參加體育鍛煉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對其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一,體育鍛煉是消除心中憂郁的好方法,體育鍛煉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中去,從而轉移和減輕原來的精神壓力和消極情緒;同時體育鍛煉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加深肺部呼吸,使緊張情緒得以放鬆。因此,積極的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可以從鍛煉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並使煩惱、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緒得以解除,促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正面情緒狀態之中。其二,體育鍛煉有利於學生增強體質,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滿足我國未來軍事建設的需要。

2)在開始正文之前我們先舉一個引例說明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當他想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40根釘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緒,不再亂發脾氣,所以每天釘下的釘子也跟著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一些。終於,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於是,父親牽著他的手來到後院,告訴他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圍牆上的坑坑洞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從前的樣子了,當你生氣時所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留下很難彌補的疤痕,有些是難以磨滅的呀!」從此,男孩終於懂得管理情緒的重要性了。
你現在的心情如何!是歡樂、煩惱、生氣、擔心、害怕、難過、失望或者是平靜無常呢?還是你根本不懂自己的心情!一早起來,也許你看到陽光普照而心情愉快,也可能因為細雨綿綿而心情低落;你也許因為逃課沒被點到名而高興,然而考試快到又讓你擔心;談戀愛的你,心花怒放,失戀的你卻又垂頭喪氣……我們擁有許多不同的情緒,而它們似乎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然而,有情緒好不好呢?一個成功的人應不應該流露情緒?怕不怕被人說你太情緒化?所以寧願不要有情緒……其實真正的問題並不存情緒本身,而在情緒的表達方式,如果能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情境表達適度的情緒,就是健康的情緒管理之道。
情緒是指個體對本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它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互動,並表達出一些特定行為。情緒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需要的態度體驗。情緒管理是將這些感受、反應、評估和特定行為挖掘並駕馭的一種手段,是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並由此產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手段。簡單說,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感知、控制、調節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即愛的反面是恨,喜悅、高興的反面是難過、沮喪。正面情緒是指以開心、樂觀、滿足、熱情等為特徵的情緒;負面情緒是指以難過、委屈、傷心、害怕等為特徵的情緒。有些人卻過度誇大情緒的負面影響,產生對情緒的迷失。例如,認為如果你對別人生氣就表示你不喜歡他;或者認為表達生氣就表示不尊重或者沒有愛。所以當父母對你生氣而大罵時,你可能就會全盤否定他們對你的關愛;或者父母的某些做法令你不高興時,你可能會覺得有很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等等。其實愛恨是可以並存的,所有正向與負向的感受都可以同時存在,情緒只是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感受,並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如果僅僅為了某種情緒而忽略其他情緒,我們就無法完整地體驗生活。種種的負面工作情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組織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長期的情緒困擾得不到解決,除了會降低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使個人喪失工作熱情,影響個人與周圍的人際關系,並且影響個人的生活水平。
我們對情緒還存在錯覺,認為可以選擇性地去掉一些情緒,可以完全不生氣或者完全不難過,可以永遠快樂。實際上當我們壓抑情緒時,就累積了一些緊張,而壓制了我們感受快樂與愛的能力。情緒的能力是整體的,只有自由地體驗各種情緒,才能感受更多流暢的情緒。就如紀伯倫所說:「悲傷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納更多的快樂。」「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發現,只有那曾使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很多負面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需要對這些負面情緒加以控制。對待憤怒的情緒,或是悲傷,焦急的情緒,都各自有不同的辦法,不過,有一個總的原則:對待強烈情緒的最好辦法,還是要找到疏導感情的渠道。情緒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要掌控得恰到好處。因此要成為情緒的主人,必先覺察自我的情緒,並能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能管理自我情緒,尤其要常保鮮活的心情面對人生。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第二個 「心理斷乳期 」,是一個非常關注自我 , 注重個性表達 , 情緒體驗豐富 , 情緒波動起伏的時期。大學生常見的情緒有: 快樂、興趣、羞愧、內疚、羞澀、悲傷、驚奇、敵意、憤怒、蔑視、厭惡、恐懼等。
根據大學生在不同階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問題:一年級大學生集中表現為新生活適應問題,兼有學習、專業、人際交往等問題;二年級出現的問題依次為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與戀愛;三年級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與能力培養、人際交往、戀愛與情感方面;四年級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等問題。
大學生情緒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情緒的豐富性。從自我意識的發展看 ,大學生出現較多的是自我體驗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強烈 , 易產生自卑、自負等情緒; 從社交看 , 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 大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會 , 學習社會的道德規范 , 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情緒的不穩定性。由於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 , 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 , 大學生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而不能持久 , 情緒活動隨著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
3、情緒的掩飾性。大學生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 , 思想內涵的豐富 , 在情緒反映上較隱晦。他們已具備在一定的情景下壓抑控制自己憤怒、悲傷等情緒 , 而將真實的情緒掩飾起來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不一致的特點。
4、情緒的沖動性。有的心理學家把青年期形容為 「疾風怒濤 」時期。大學生的情緒往往表現得快而強烈 , 常因一點小事振奮不已 , 豪情萬丈。大學生情緒的沖動性一般表現為對外部環境或他人的不滿 , 情緒失控 , 語言、行動極富攻擊性。

如何進行情緒調節
1、自我控制。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 , 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 , 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 , 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 , 抑制沖動 , 抵制誘惑 , 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當某些消極情緒被激發起來後 ,這時就要先冷靜下來 , 有意識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 , 先要仔細考慮採取這種行為的利與弊 , 然後選擇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2、注意轉移。當出現情緒不佳的情況時, 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或暫時避開令人傷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電影, 聽聽笑話, 看看幽默小說,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換換環境等, 這些活動有助於使情緒平靜下來, 在活動中尋找到新的快樂。這種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緒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過參與新的活動, 特別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達到增進積極情緒的目的。
3、自我安慰。這種情緒調節方法主要是當一個人追求某個事物而不能實現, 為了減少內心失望, 找一個借口或理由, 以緩解矛盾沖突, 消除焦慮、抑鬱、煩惱和失望情緒。經常用 「勝敗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壞事變好事」等詞語來進行自我安慰, 可以擺脫煩惱, 緩解矛盾沖突, 消除焦慮、抑鬱和失望, 達到自我激勵、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之目的有助於保持情緒的安寧和穩定。
4、適當發泄。當情緒發作時, 人體內潛藏著一股能量 , 過分壓抑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 , 積聚起來有害身心健康。大學生有焦慮、煩悶、抑鬱等負情緒時 , 進行適度的宣洩 , 使壓抑的心境得到緩解和改善 , 有利於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說:「痛苦讓你覺得苦惱的,只是因為你懼怕它、責怪它;痛苦會緊追你不舍,是因為你想逃離它。所以,你不可逃避,不可責怪,不可懼怕。你自己知道,在心的深處完全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魔術、一種力量和一個幸福,它就叫愛。因此,去愛痛苦吧。不要違逆痛苦,不要逃避痛苦,去品嘗痛苦深處的甜美吧。」要記住,其實情緒本身並無是非、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和功能。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否定自己情緒的存在,而且會給它一個適當的空間允許自己有負面的情緒。只要我們能成為情緒的主人,不是完全讓它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可以善用情緒的價值和功能。在許多情境下,一個人應該泰然接受自己的情緒,把它視為正常。例如,我們不必為了想家而感到羞恥,不必因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對觸怒你的人生氣也沒有什麼不對。這些感覺與情緒都是自然的,應該允許他們適時適地存在,並緩解出來。這遠比壓抑、否認有益多了,接納自己內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談及有效管理情緒。

望採納~~~

6. 禁毒知識培訓內容

一:培訓的目的
1、 通過培訓,讓教師掌握學校開展禁毒的相關措施與方法。
2、 通過培訓,讓學生知道毒品的危害,種類,培養學生的禁毒意識。
二:培訓的內容
(一)毒品的危害
1、吸毒對身心的危害
(1) 吸毒對身體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葯劑量過大或用葯時間過長引起的對身體的一種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機體的功能失調和組織病理變化。中毒主要特徵有:嗜睡、感覺遲鈍、運動
失調、幻覺、妄想、定向障礙等。
(2) 戒斷反應:是長期吸毒造成的一種嚴重和具有潛在致命危險的身心損害,通常在突然終止用葯或減少用葯劑量後發生。許多吸毒者在沒有經濟來源購毒、吸毒的情況下,或死於嚴重的身體戒斷反應引起的各種並發症,或由於痛苦難忍而自殺身亡。戒斷反應也是吸毒者戒斷難的重要原因。
(3) 精神障礙與變態: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礙是幻覺和思維障礙。他們的行為特點圍繞毒品轉,甚至為吸毒而喪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靜脈注射毒品給濫用者帶來感染性合並症,最常見的有化膿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擔憂 的艾滋病問題。此外,還損害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易感染各種疾病。
2、吸毒對社會的危害。
(1)對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現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毀滅的同時,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經濟破產、親屬離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難境地。
(2) 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 吸毒首先導致身體疾病,影響生產,其次是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和浪費, 同時毒品活動還造成環境惡化, 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3) 毒品活動擾亂社會治安: 毒品活動加劇誘發了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擾亂了社會治安, 給社會安定帶來巨大威脅。
無論用什麼方式吸毒,對人體的肌體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1、靜脈注射毒品
(1)靜脈注射阿片類毒品的危害最大,後果嚴重而且是多方面的:不潔注射導致感染各種疾病,如細菌性心內膜炎,破傷風、敗血病、橫斷性脊髓炎,並極易傳染乙肝、丙肝等血清型肝炎。不潔注射是傳播艾滋病毒的重要途徑。
(2)注射阿片類毒品對人體的免疫功能有著直接和全面的損害。靜脈注射毒品,最容易引發吸毒過量死亡,國內外大量的統計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肌肉或皮下注射毒品
注射部位的皮膚可能出現膿腫、感染、色素沉著、疤痕硬結等症狀。

閱讀全文

與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培訓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