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震預報分幾個階段
地震前兆觀測
根據地震前兆監測設施所提供的資料,經過一定的處理,提取異常,預報地震。常見的前兆監測手段有:地下水觀測、地形變觀測、電磁場觀測等。
宏觀異常
通過人的感官所能發現的一類地震前異常現象。主要包括動物的習性異常,地下水水位的漲落、水井翻花冒泡、浮油花、變色、地光、火球、果樹重花等。大面積、短時間內大量出現這類異常現象,是最准確的地震來臨的信號。相信隨著地震科普知識和通訊設施的不斷普及,利用宏觀異常預報地震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們地震預報分了四個類型。按照國家的標准說法,對十年以後的破壞型地震預報,我們叫長期預報。兩年以後的叫周期預報,三個月以後的叫短期預報,十天左右以後的叫臨震預報。
長期預報
是對某一地區今後數年到數十年強震形勢的粗略估計與概率性預測。主要依據是對歷史地震活動資料的統計分析,對現今地質構造活動(尤其是斷層)背景、地震活動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場的變化背景、地殼形變(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觀測研究,並考慮到天體運動、地球自轉等因素。通過斷層活動與其他這些因素的組合特徵及發展趨勢,對區內的發震可能性及其變化方式進行分析,提出長期性的趨勢預報意見。以此為基礎,才可在監測力量較強、資料較多的地區進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預報。由於 地動儀
中國地域遼闊,監測與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長期預報中就要有所側重,注意強震的地震地質標記,如大地構造的邊界帶、新構造差異活動帶、活動斷裂帶、斷陷盆地、地殼厚度變異帶、殼內低速層(在地殼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約60~250km深處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層,叫低速層)、地殼形變幅度、速度、強度等。強震多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點、拐點、交點、閉鎖點等部位。
短、臨預報階段
除繼續追蹤監視中期與短期異常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從時空兩方面進一步核定與分析各類異常的數量、比例、持續時間、變化速率、異常幅度、轉折、加速或恢復時間等特徵量,臨震階段尤其要注意突發性異常的這些特徵。突發性異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趨勢異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轉折或恢復,也包括新出現的前兆突跳、階躍和有一定數量與范圍的宏觀異常現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水、氣、油的噴發,動物習性異常,聲、光、電異常及氣象要素的突變等。應綜合分析突發性異常的總體特徵,如各類突發性異常出現時間的准同步性特徵;異常頻次、強度等隨時間的變化;突發性異常在空間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性,異常分布與構造的相關性,異常數量與項目的比例等。繼續修正已有的地震三要素,地震三要素指(未來)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與震級,它是地震預報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密切監視預報區及周圍地區的地震活動動態,尤其是當監視區出現顯著的震群活動時,應立即運用多項判據判定是否為前震活動。 在中強以上地震或其他有重要意義的突發性震情(如中小震群活動)發生後,要迅速而准確、完整地確定地震的基本參數,給出地震序列資料及相應的基本圖件,如M-t圖、N-t圖等。確定宏觀震中位置、烈度等值線與極震區長軸方向等;分析震區周圍地震前後微、宏觀異常變化,空區、條帶、波速等震前區域中、短期地震異常背景及其他中、短、臨前兆異常與已發生地震的三要素對應關系,分析本區歷史地震的活動復發周期、地震類型及與臨區地震活動的相關關系。
② 地震前兆的觀測方法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我們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1)地震活動異常;(2)地震波速度變化;(3)地殼變形;(4)地下水異常變化;(5)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分的變化;(6)地應力變化;(7)地電變化;(8)地磁變化;(9)重力異常;(10)動物異常;(11)地聲;(12)地光;(13)地溫異常等等。當然,上述這些異常變化都是很復雜的,往往並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與降雨、乾旱、人為抽水和灌溉有並。再如動物異常往往與天氣變化、飼養條件的改變、生存條件的變化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狀態變化等等有關。因此,我們必須在首先識別出這些變化原因的基礎上,再來考慮是否與地震有關。
地震前動物的主要異常反應大震前,飛禽走獸、家畜家禽、爬行動物、穴居動物和水生動物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大震前動物異常表現有情緒煩燥、驚慌不安;或是高飛亂跳、狂奔亂叫;或是萎靡不振、遲遲不進窩等。動物異常觀測對地震預報具有一定的意義。震區群眾總結出這樣的諺語:震前動物有預兆,抗震防災要搞好。牛羊驢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撞,鴿子驚飛不回巢;冬眠長蛇早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家家戶戶要觀察,綜合異常做預報。動物震前異常反應的主要特點(1)發生動物異常的前兆時間分布:大量震前動物異常的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幾天到震前幾小時。(2)震前動物異常地區分布特點:一般地說,一個7級地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范圍可達一、二百甚至數百公里。震級大,其異常分布范圍也大;震級越小,異常的范圍也越小。(3)震前動物異常與震級的關系:隨著地震震級增大,動物異常的種類、數量、分布地區和反應的強烈程度都有相應的增加。一般說來,3級左右的地震前,個別動物出現異常反應。5級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常見動物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異常。7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前,較大地區范圍內,許多動物出現大量的強烈異常。動物異常反應與烈度的分布關系明顯。烈度越高的地區,異常反應量越大。對動物異常情況進行觀察的方法動物異常觀察點應選在地震活動重點監視區域,選擇周圍環境安靜,干擾和污染比較少的地點。觀察點可設在動物園、氣象站,有一定規模的飼養場和養殖場;最好與其它的前兆手段觀測點合設或地點相近,便於資料的綜合分析。觀察動物的選擇要注意來源方便與經濟;普遍多見又易於觀察的動物,如家鼠、泥鰍、鯰魚、蛇、家鴿、鸚鵡和馬、羊、豬、狗、雞等家禽家畜等。圈養動物可作定點定時觀察,並記錄動物的行為活動、水溫、氣壓環境變化等。條件不允許時,也可採取早、午、晚各觀察一次或隨時觀察,並做詳細記錄。對於野生動物可作定線觀察,早、午、晚定時各一次,記錄所見到的各種動物的種類、數量和天氣狀況。觀察結果要做到定時上報匯總,及時作出時——空分布圖,進行綜合分析。
地震發生前有些動物會有異常表現
震前地下水的異常現象大震前,地下含水層在構造變動中受到強烈擠壓,從而破壞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層的狀態,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區域水位上升,有些區域水位下降。水中化學物質成分的改變,使有些地下水出現水味變異顏色改變,出現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氣泡等。地下水位和水化學成份的震前異常,在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地區比較明顯,極震區更常集中出現。災區群眾說: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泉水渾,天乾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
地下水有時也會出現異常
震前的地聲不少大震震前數小時至數分鍾,少數在震前幾天,會產生地聲從地下傳出。有的如飛機的「嗡嗡」聲;有的似狂風呼嘯;有的象汽車駛過;有的宛如遠處悶雷;有的恰似開山放炮,地震帶地聲的分布很廣,高烈度區更為突出。按災區群眾經驗說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夠判斷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聲發沉,小震聲音發尖;響的聲音長,地震在遠方;響的聲音短,地震在近旁。」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早就開始認識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並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地震前兆的記載。例如:1739年寧夏銀川地震以後,有人就總結出地震與井水變化、動物不安、震前地下發聲、天氣反常現象之間可能存在某些聯系。
古書《隆德縣志》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1.地震的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3.地震觀測台網
要捕捉地震的微觀前兆,就必須建立覆蓋面積地區的地震觀測台網,進行長時間的精密觀測。
地震是極其復雜的一種自然現象,即使在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也很難做到准確預測和預報,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則更加困難。翻檢史籍,有很多專門記載地震現象的五行、祥異等門類,保存了古人對地震前兆的認識及對地震預兆認識的若干總結,其中也不乏科學的成分。
徵兆之一:天象變化
古人往往將天象變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現象最多,且多在兩漢時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漢書》卷10《成帝紀第十》、卷27《五行志》,均記錄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後的地震,說「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宮殿中」。為此,成帝詔令公卿等各思其執政過失,並令二千石及內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諫言舉過。在卷75《翼奉傳》中,翼奉還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強調日食後必會發生地震,說「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並認為「天變見於星氣日食,地變見於奇物震動」。在《後漢書》卷5《孝安帝紀》中也載有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國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同書卷62《荀淑傳》也說梁太後執政後,有日食地震之變,遂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對策。直到明代,日食後伴隨地震的記載雖然相對減少了,但也仍見零星記載,如《明史》卷180《李森列傳》有「明年夏,日食,瓊山縣地震」。
當然,直接視星相變化為地震前兆的記載也不少。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第十八下記載:義熙年間,「客星入東井,所在地震,前後一百五十六」。於是,公卿抗表請罪,但被姚興否定。姚興認為「災譴之來,咎在元首;近代或歸罪三公,甚無謂也」。在歷代五行志中,記錄了個別星象變化與地震的聯系,如《宋史》卷49《天文志》記載:「彗、孛犯之,地震。」《虞鄉縣志》卷十《舊聞考》載,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隕星如雨,繼而地震,而且連震不斷,「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關於星變與地震之間的關系,《明史》卷236《金士衡傳》也有記載,盡管所載是在譏諷萬曆年間的政治昏暗,但是,對甘肅地震前四處災異頻發的情況作了詳細綜合記載,既反映了時人對異常災異現象的認識程度,也保存了災異發生呈連鎖反應的珍貴資料。金士衡疏曰:「往者湖廣冰雹,順天晝晦,豐潤地陷,四川星變,遼東天鼓震,山東、山西則牛妖,人妖,今甘肅天鳴地裂,山崩川竭矣。」並直言神宗「明知亂征,而泄泄從事,是以天下戲也」。從清人王弘祚對星變與地震關系的論述,也可窺見為什麼時人把星變與地震聯系在一起的原因。人們認為星變與地震與官場治政是密接相連的,認為治理有序,政治清明,就可以預防或消弭地震。於是,當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因「星變地震,求直言」時,王弘祚旋即疏言:「異星見,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變,首在率循人事之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師大地震,魏象樞與副都御史施維翰也上疏陳述一個同樣的道理。言:「地道,臣也。臣失職,地為之不寧,請罪臣以回天變。」
③ 如何培養宏觀觀察和決策能力
如何培養宏觀觀察和決策能力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內不好?他們容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④ 如何觀察宏觀的經濟形勢
首先基本的是有一些數據如CPI,通脹率,GDP,失業率等,這四個算是比較基本回的了,然答後更進一步關注如GDP增速,還有進出口數據,還有各種賬戶,如經常賬戶等等,接著還要關注各種數據的變化,股票指數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應還有油價啊、鋼架啊,這些只是數據,至於數據及其變化所反應的內容可以好好研究的~~~
⑤ 野外宏觀觀察
所謂「野外宏觀觀察」,是指在野外對各種地質現象及岩石特徵用肉眼(包括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包括觀察、思考、總結等內容。即使在各種高科技手段被廣泛使用的今天,野外宏觀觀察仍不失為一種直觀的、有效的、能發現問題的研究方法。
在野外進行觀察時,往往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這些現象,如果僅就具溶蝕性水對碳酸鹽岩整個岩體,進行溶蝕這一理論來進行思考、研究,很難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將實驗室實驗結果與野外實際現象比較,也會出現很明顯的差異。現將所涉及的一些現象論述如下。
1. 碳酸鹽岩露頭的觀察
野外對碳酸鹽類岩石露頭進行觀察時,石灰岩與白雲岩露頭的溶蝕現象及其風化產物是不同的。盡管這種現象司空見慣,但很少見到對它們進行探討和論述。
(1)白雲岩的觀察
野外觀察白雲岩露頭,常呈現如下現象:①露頭表面顏色一般比較深,呈深灰或近黑色;②露頭表面常具刀砍狀,表面常具「砂感」;③斷口粗糙,可具砂糖感;④露頭上較少見到沿節理、裂隙形成的溝槽;⑤白雲岩分布區域,地面常可見到被「溶蝕」後形成的「白雲砂」;⑥強、弱風化帶界線明顯,強風化帶呈砂狀,埋深有時可達十幾米或幾十米;⑦強風化產物為疏鬆易散的白雲砂。
(2)石灰岩的觀察
野外觀察石灰岩露頭,與白雲岩有較大的差別:①露頭表面顏色一般較淺,常為淺灰、灰,少數可呈深灰;②斷口較平,常具「貝殼」狀斷口;③露頭常可見到節理、裂隙形成的溶溝、溶槽、溶縫等;④在中厚層、厚層及塊狀石灰岩分布地區,可見到圓滑微隆的「羊背石」;⑤強、弱風化帶分界線不大明顯,常呈突變狀;⑥強風化帶埋深不大,僅數毫米或十數毫米;⑦露頭區域內地面沒有砂粒級的石灰岩碎屑顆粒分布;⑧岩石內部的結構不同,呈現的現象不同。內部結構單一的岩石,風化表面較為圓滑。含顆粒較多的岩石,其風化面常常出現沿顆粒邊緣的凸起或凹下。現將兩者野外風化露頭特徵列表如表2-9。
表 2-9 石灰岩、白雲岩野外風化露頭特徵表
從以上石灰岩、白雲岩風化狀況及其產物的分布來看,白雲岩在野外的溶蝕強度並不比石灰岩的弱。但野外石灰岩分布區中的岩溶洞穴,確比白雲岩分布區中的要多。關於引起這現象的原因,筆者將在相關章節分別給予論述。
2. 岩溶發育岩層的觀察
野外觀察發現較大規模的岩溶洞穴,常常發育在塊狀、巨厚、厚層狀的碳酸鹽岩中。這與上述任美鍔等(1983)[3]的描述是一致的。以下地區顯現了這種在塊狀、厚層狀石灰岩中,岩溶現象十分發育的客觀事實。
(1)貴州省獨山南部地區
貴州工學院地質系岩溶科研隊提到:「在對野外岩溶洞穴發育狀況觀察時,常常看到,在一套厚層、塊狀、中厚層或薄層石灰岩同時出現的地層中,岩石的成層厚度影響了岩溶發育的規模。其中以厚層、塊狀為主的石灰岩,發育的溶洞大而長,而以中厚層、薄層為主的石灰岩,其發育的溶洞小而短。當薄層、中厚層與厚層、塊狀岩石分布在同一地段時,岩溶往往在厚層、塊狀的岩石中表現得更為發育。」進一步對岩石的結構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塊狀、厚層狀的石灰岩常常具有顆粒結構、晶粒結構等結構特徵。同時提到:「在野外露頭上,可以看到海百合、海膽等棘皮動物屑常沿生物屑外形突起;腕足屑常在其斷面上沿殼屑凹下;紡錘蟲沿個體形態突起;方解石可沿其解理縫形成的兩組斜交的平行片狀突起。有時顆粒突起,有時顆粒脫落形成凹坑。」
在岩溶發育強烈地段,他們還按岩石特徵,對不同時代的碳酸鹽岩,進行岩溶發育程度的統計、比較。現將各時代地層岩石特徵與岩溶發育程度情況統計如表2-10。
表 2-10 獨山南部岩石特徵與岩溶發育強度統計表
注:①「個體形態」包括漏斗、落水洞、溶潭、溶井等;②窪地中可包括個體形態;③C1d2、C1b中溶洞小而短;④P1q、P1m岩石出露部位斷裂很發育,導致岩溶發育程度偏高。據貴州工學院地質系岩溶科研隊(1986)資料整理列表。
資料表明,岩溶發育程度高的岩石,從岩石成層厚度來看,是那些厚層、塊狀的岩石。從岩石結構來看,是那些具有生物屑,亮、淀晶膠結的岩石。它們的粒基比比值一般較高。這一野外現象,與任美鍔等(1983)論述岩性對岩溶發育的影響中的結論是相吻合的。
(2)貴州織金洞
貴州科學院、貴州工學院、貴州師范大學提到:野外觀察到織金洞主要洞體,沿下三疊統夜郎組黃村壩段第四層(T1y2-4)石灰岩走向發育。岩性為厚層至塊狀淀晶鮞粒灰岩,淀晶中「世代」現象明顯,晶粒大小0.05~0.07mm。鮞粒以真鮞為主,鮞粒大小1.2~1.8mm。岩層總厚70.88m。野外露頭可見部分鮞粒呈渾圓狀凸起,部分呈渾圓狀凹陷,凹陷為鮞粒脫落而成。
距織金洞洞口NNW方向約3km處的大羅圈,發育了兩個大型的岩溶漏斗。發育地層及岩性與織金洞相同。
在織金洞洞口NW方向,下三疊統夜郎組黃村壩段第三層(T1y2-3)上部的厚層亮晶砂屑灰岩中,亦發育了一個較大的岩溶豎井。岩石中砂屑大小0.5mm,膠結物晶粒大小0.05~0.09mm,晶粒為重結晶所致。層岩層總厚141.05m。
現將織金洞地區岩溶發育與岩石的關系歸納於表2-11。
表 2-11 貴州織金洞地區岩石與岩溶發育特徵表
注: 相關岩溶未含地下河系統。據貴州科學院、貴州工學院、貴州師范大學等( 1995) 資料整理製表。
以上資料反映出織金洞及其周邊,大型岩溶大都發育在厚層至塊狀的亮(淀)晶顆粒灰岩中,顆粒為鮞粒及砂屑。
(3)貴州省普定縣
俞錦標等(1990)提到:「溶洞最發育的層位為下三疊統永寧鎮組第一段灰岩,每平方公里可達3個,其次為石炭系、下二疊統棲霞和茅口組灰岩以及大冶組二、三段,每平方公里達2個以上,其他各地層分布較少。溶洞規模以下二疊統茅口組及石炭系最大,下三疊統永寧鎮組一段次之,但溶洞的延伸長度以永寧鎮組一段最大。落水洞則以中三疊系關嶺組三段的第三、四亞段最多,每平方公里可達10個以上,其次為下三疊統永寧鎮組一段、二段和石炭系地層,每平方公里5個以上,其餘地層中一般為2~4個。漏斗則以石炭系、下二疊統棲霞組與茅口組最多,每平方公里達4個以上,其次是下三疊統大冶組二段和三段,平均為3個,其餘地層僅有1個左右。地下河在下石炭統、下二疊統和下三疊統永寧鎮組一段碳酸鹽岩地層中最發育,每平方公里可達600米以上,其次為中三疊統關嶺組三段的第三、四亞段,地下河長度也可達到500米以上。」[15]
他們對岩溶化強度劃分的指標是:「根據溶洞、落水洞、漏斗、地下河每平方公里發育的數量作為評價指標,以全區的平均值為標准,四項指標中有三項大於全區平均值者劃為強喀斯特化地層,大於平均值的一半劃為中等岩溶化地層,不及平均值的劃為弱喀斯特化地層。」[15]
現根據他們所敘述的,與岩溶化強度密切相關的地層岩性資料整理如表2-12。
表 2-12 貴州普定岩溶化強度與地層岩性統計表
注:石炭系地層中:溶洞2個/km2;落水洞>5個/km2;漏斗>4個/km2。據俞錦標等(1990)資料整理製表。
以上資料總體反映出,強岩溶化現象一般發生在厚-塊狀碳酸鹽類岩石中,並多具有生物屑、粒屑結構,多為亮晶膠結。中等岩溶化現象一般發生在薄-中厚層碳酸鹽類岩石中,地層中常夾其他非碳酸鹽類岩石。而弱岩溶化現象一般發生在,非碳酸鹽類岩石夾少量碳酸鹽類岩石地層中。
(4)貴州普定尚家沖
這是20世紀末期,為爭取國際巨大射電天文望遠鏡在我國建造的,選址階段岩土工程項目。為了節約底座支架的龐大建造費用,提出採用四周相對等距、等高的山頭,作為望遠鏡底座支架的設想。要求場地內,應具有相對獨立的幾個岩溶峰叢窪地,它們被相對均勻地地分布於工作區8km2的范圍內。幾個岩溶峰叢窪地,近圓形的底部面積均在100×80m2以上,四周幾個相鄰山頭平距一般在500~600m之間。窪地底到四周各山頭的相對高差,一般在170~200m之間。
能形成如此要求的峰叢和窪地相結合的復合型地貌,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必須受到區內岩性、節理、地殼運動等復合因素的影響。就岩性而言,區內岩性應為厚層至塊狀,無或極少出現層間夾層,使其在溶蝕階段減少不規則形態發生的可能性。
該工作區內6號窪地出露於下石炭大塘階上司組;1、2、4號窪地出露於下石炭德塢階擺佐組地層;3、5號窪地出露於上石炭滑石板階滑石板組地層。
區內6個岩溶峰叢窪地與相關地層岩性特徵的關系如表2-13。
表 2-13 尚家沖岩溶峰叢窪地與岩性特徵表
注: 據 FAST 選址組資料綜合整理。
資料表明,區內岩溶峰叢窪地,同樣具有發育於成層厚度為厚層至塊狀,岩性以石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為主,岩石結構以生物屑、粒屑為主的岩石特徵。
以上四地區岩溶發育強度與岩石特徵關系的資料顯示,野外岩溶強烈發育地段的岩石特徵,與任美鍔等[3]的相關描述是相吻合的。表現在較大規模岩溶的發育,多「選擇」在厚層至塊狀,具鮞粒、生物屑、顆粒、晶粒,膠結物為亮(淀)晶結構的石灰岩、白雲岩或它們之間過渡類型的岩石中。
此外,有必要提出在以上資料的描述中,對「淀晶」、「亮晶」術語的應用,存在著一些差別。有的資料分別同時應用了「淀晶」和「亮晶」,有的只應用了「亮晶」一詞,沒有出現「淀晶」。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研究區內只出現「亮晶」膠結物,而沒有出現「淀晶」膠結物。另一種是研究者將「淀晶」和「亮晶」,統一合並採用「亮晶」這一術語來進行敘述。當然這種將「淀晶」和「亮晶」合並應用方法是有依據的,但筆者傾向於將兩者分別採用的觀點。因為「淀晶」和「亮晶」在成因上截然不同,它們不但能反映岩石的不同沉積相環境,而且在影響岩溶發育強度方面,也有著明顯差別。這一問題筆者將在相關內容中進行論述。
3. 岩溶與沉積相環境的觀察
貴州工學院地質系岩溶科研隊,研究了區內石灰岩沉積相帶與岩溶發育的關系。提到:「區內自早石炭世岩關期革老河時……以後海域陸續擴展,海水由南東東向北西西侵入,一直延至晚石炭世……(擺佐期)致使上司時所形成的水下隆起雛形已發育形成……中石炭世……水下隆起繼續發育……致使岩石呈淺灰及灰白色,塊狀及厚層……晚石炭世……仍屬離岸淺海碳酸鹽沉積環境。岩石呈灰、淺灰、白灰色,厚層至塊狀……晚石炭世末期……發生海退……上升成陸……早二疊世初期又開始了海浸……(至)棲霞期……為黔中水下隆起濱海相……(至)茅口期……為黔中水下隆起淺海相。」
研究區內岩溶發育最為強烈的地層,就是形成於中石炭世、晚石炭世及早二疊世的淺水台地淺海相的沉積環境之中。
戎昆方等討論了貴州獨山南部架橋、堯花兩條地下水系,岩溶發育情況與石炭紀沉積岩相的關系。特徵如表2-14。
表 2-14 獨山南部地區石炭紀岩相與岩溶發育特徵表
注: 據戎昆方、黃蔚國( 1983) 資料。
資料表明:獨山南部架橋、堯花兩地下水系范圍內,岩溶強發育岩層的沉積相環境,集中在台地邊緣淺灘相。這一相環境反映出的岩石特徵為:①地層厚度巨大,可達150m及260m;②岩層層厚為厚層至塊狀;③具生物屑及球粒結構,淀、亮晶膠結。
這些特徵與任美鍔等(1983)提及的「……以生物粒屑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或粒屑的泥晶灰岩……岩溶發育較強……地下河以在生物灰岩中最為發育。」[3]相關內容相吻合。
對於岩相與岩溶發育的關系。筆者認為:導致岩溶發育強弱的實質,不是沉積相環境本身,而是這種相環境形成的結構、構造。也就是說,岩石的結構、構造才是影響岩溶發育強弱的直接因素。筆者將在相關章節,對海相沉積物中形成的不同結構、構造與沉積環境的關系進行論述。
4. 岩溶水文地質的觀察
岩溶地區岩溶水文地質情況,可以間接反映野外不同岩層,對岩溶發育程度的影響。
貴州工學院地質系岩溶科研隊,論述了貴州獨山南部架橋、堯花、黃後等三條地下水系,不同地層的含水性特徵。提到:「石炭系大塘組上段至馬平群……岩性主要為……厚層、中厚層亮晶、淀晶灰岩、白雲岩、含生物屑灰岩、鮞粒灰岩,層位穩定,厚度大。組成各類溶蝕地貌類型,地下河極為發育。流量大,流程長。地下河徑流模數4~5升/秒·平方公里,泉水一般流量3~5升/秒,含水性能好,岩溶地下水多貯存於溶洞和地下河中……二疊系棲霞、茅口組……面積約155平方公里,(總)厚度192~555m,主要岩性為:灰白、灰、深灰色中厚層、厚層含有機質泥晶、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團塊藻屑灰岩、砂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球粒灰岩,下部含燧石、夾鈣質、有機質頁岩……地下徑流模數2~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河發育,泉水流量一般為2~3升/秒,含水豐富,岩溶地下水多貯存於裂隙和溶洞中。」
現將資料列於表2-15。
表 2-15 獨山南部地區各地層含水特徵表
注:據貴州工學院地質系岩溶科研隊(1986)資料綜合製表。
資料表明,含水性好和含水性豐富的地層,分別為石炭系大塘組上段至馬坪群和二疊系棲霞組及茅口組。地下河發育或極為發育的,同樣是這兩個地層單元。這說明,獨山南部地區岩溶強烈發育在這兩個地層單元中。而這兩個地層單元,其岩性都是以灰、淺灰,中厚、厚層狀淀、亮晶膠結,具生物屑、鮞粒、砂屑結構的石灰岩為主。這一特徵,與同一研究課題中,用石灰岩結構-成因理論研究,岩石結構與岩溶發育關系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也與任美鍔等[3]、余錦標等[15]的相關結論相一致。
⑥ 如何觀察宏觀的經濟形勢
宏觀經濟形勢就是國民經濟整體所處的態勢,以及它下一步發展的趨勢。宏觀經濟研究主要版是研究總量問題,如權總供給、總需求。但是,總量問題絕不能離開結構問題。
要了解衡量宏觀經濟形勢需要看哪些最主要的指標。第一個就是經濟增長率,即通常說的GDP的增長。決定經濟增長率的因素有「三駕馬車」:一是投資,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二是消費,如居民消費、生產消費;三是出口。第二個指標是通貨膨脹率。一般來說主要看物價指數。通常國家要公布兩個物價指數,一是社會物價的總水平,就是社會零售商品的價格水平,它的面比較大;二是跟我們所有居民密切相關的價格指標,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三是失業率。重視民生、改善民生,首先就要保證每一個勞動者有工作。但是在任何社會,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工作,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國際標准,一般有兩種失業率,一個叫登記失業率,一個叫調查失業率。失業就是在國家法定的能夠勞動的年齡階段,希望參加工作,但又找不到工作。
四是國際收支。國家對外貿易的收和支,到底是逆差,還是順差。我們總的政策叫做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略有結余。
⑦ 新疆三網一員宏觀觀測工作年度考核內容有哪些
新疆的三網一元宏觀觀測工作年度考核具體內容是有八大項
⑧ 如何觀察宏觀的經濟形勢
交大 校友 強力 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