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企業大學
1.海爾大學:綜合性大學,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如「企業文化及企業競爭力」、「人力資源戰略和企業競爭力」、「CEO管理與企業發展」、「海爾戰略」、「海爾國際化」,從課程可以看出來,這所大學一個很重要的定位是企業文化中心和品牌傳播。
2.華為大學:綜合性大學,橫向來分(從對象分)有新員工、在職員工、管理者三類的課程體系,縱向(內容)來分有通用技能、管理技能、公司知識、產品知識、專業技能幾大模塊。從設置上可以看出,是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基礎做學習地圖。
3.惠普大學系統:這個不算統一組織架構的企業大學,因為它分為兩個部分,人力資源部下屬的教育培訓部——負責內部培訓的,培訓事業部——惠普商學院、惠普IT管理學院、惠普軟體工程學院、惠普IT技術學院,這些學院對外,以盈利為目的。
4.攜程大學:綜合性大學,旗下四個系別的項目,領導管理系、財務管理系、運營管理系、旅遊及服務營銷系。
5.好屋大學:綜合性大學,旗下有銷客學院、好屋學院、經紀人學院三個板塊,好屋學員面對全體中國員工、銷客學院面對銷售精英、經紀人學院面對合作夥伴。
6.碧桂園營銷學院:營銷型專業大學,分教學開發、區域培訓管理、教務認證、網路教學幾個板塊,組織架構和成果輸出都聚焦營銷領域,主要負責輸出企業急需的專業人才。
7.平安大學:綜合性企業大學,旗下壽險學院、產險學院、金融學院、管理學院和博士後工作站,這是2014-2015年的架構。它的博士後工作站很有特色,出身也比較高大上,有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這樣的一流機構合作,指導專家也是業內響當當的人物,比如吳敬璉、李揚等。
8.摩托羅拉大學:也是綜合性大學,它的質量管理學院很有特色,六西格瑪咨詢認證體系,那個認證架構圖我都還有,不贅述了。
Ⅱ 如何構建真正有效的企業大學
從影響全球的第一所「企業大學」——GE克勞頓學院的成功運作,到寶潔大學等世界500強企業大學的卓越發展,再到國內優秀企業大學的迅速崛起,企業大學正越來越受眾多企業的青睞。聚焦企業大學,之所以風靡全球,獲得企業的普通認可,主要原因在於企業大學體現了最完美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是最有效的學習型組織實現手段,更是公司規模與實力的有力證明。 面對動態復雜的市場環境,更多的中國企業有必要迅速加入到企業大學的強大陣營中,快速培養自己的人才,以提升整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然而,對於如何構建企業大學,許多管理者面臨諸多挑戰。本文由人力資源專家——華恆智信分析員根據多年從事人力資源咨詢服務的經驗,為您出謀劃策。
企業大學又稱公司大學,是指由企業出資,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流的商學院教授及專業培訓師為師資,通過實戰模擬、案例研討、互動教學等實效性教育手段,以培養企業內部中、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銷合作者為目的,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培訓體系。
然而,掛牌成立的中國企業大學並沒有擺脫傳統人才培養理念,仍然陷入困境:員工參訓積極性差、培訓效果不明顯、培訓與組織戰略鏈接薄弱、培訓功能的價值得不到組織認可……如何使企業大學脫離困境,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企業大學,華恆智信根據多年從事人力資源咨詢服務的經驗,為您出謀劃策。
第一,建立完善的企業大學培訓體系。
一項針對中國企業培訓體系現狀的調研表明,有67.1%的受訪企業尚未建立系統化的培訓課程體系。多數培訓部門在實施關鍵人才培訓項目時採取「課程拼盤」模式,搭配組合市面「名牌」課程與講師。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培訓沒有針對性更無延續性,培訓部門甚至常常因此苦惱:「市場上『好』的課程都已上完,明年又該如何變出新花樣呢?」
企業大學強調系統規劃培養路徑,緊緊圍繞員工職業發展與能力要求繪制針對性「學習地圖」。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香港國泰航空的做法則是值得提倡:為各線條業務人才繪制完善的學習地圖以幫助員工發展。例如針對機場部員工,在其新進公司時將接受公司全體新員工入職培訓,之後進入機場部部門入職培訓,待員工定崗後會接受崗位技能學習與考核認證,半年見習期結束後員工將獲得卓越服務技能的提升培訓。如此隨著員工的職業晉升,不斷針對性地提升和完善員工的能力水平,使人才培養貫穿員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環節。緊緊圍繞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與能力要求的系統化「學習地圖」是確保關鍵人才培養的基礎。無論是管理人才還是專業人才,企業大學都會針對性地提供豐富的策略,推動關鍵人才源源不斷地成長與供應。
因此,我們說企業大學培訓體系可以採取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培訓管理體系、知識管理體系以及E-LEARNING系統,進一步整合企業戰略系統、績效管理系統等模塊,全新為企業培訓學習和持續成長提供體系、平台、內容、應用輔導四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快捷建立和運營起一套規范化的教育培訓體系,並幫助基礎較好的企業進一步升級為企業大學體系,以幫助企業系統解決戰略落地和人才培養的矛盾、企業發展和員工成長的矛盾,企業學習與績效提升的脫節的矛盾,最終幫助企業建立起卓越的學習型組織,全面提升組織智商和軟實力,實現組織的可持續成長。
第二,構建知、行合一的學習模式。
大多數的企業培訓目前都將培訓理解成簡單的授課過程。學員們往往聽一堂課,再聽一堂。這種培訓模式雖然可以傳遞一定量的知識,但卻無法對企業的行為產生真正的影響。可謂是只「知」不「行」。其實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人們早就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傳遞知識與技能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這種模式稱為「知」、「明」、「行」、「習」模式。由於缺乏這種正確的學習模式,即使一家企業投入再多的經費去培訓,也只能停留在「知」的層面。如果培訓多了,還有可能造成組織內部嚴重的思想不統一,容易產生落差與沖突。員工們也自然會覺得培訓與實際工作脫節。培訓也就變成一種巨大的浪費。
對此,企業大學為了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需要採取「知」「行」合一的學習模式。企業大學可以採用我們熟知的「721定律」,即員工的培養與成長70%依靠崗位實踐與鍛煉,20%依靠崗位輔導與反饋,僅有10%依賴面授課堂。也就是說,企業大學在培養關鍵人才方面更應該加強調培養方式的多樣化,絕不僅僅是培訓,更多提供發展手段的支撐。在此,GE通過測評反饋、課題面授、在線學習、輪崗鍛煉和教練輔導等多樣化方式科學培養與發展人才的BMC項目值得企業大學借鑒。即為期4周的項目學習,除了第一周在GE克勞頓學院外,剩下3周學員會分成不同小組針對同一個主題,在全球不同國家進行調研訪談。如針對如何通過社會網路提升GE業務的議題,匯集了全球不同國家的觀點,最後形成多樣化的解決方案。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效的企業大學的構建不再以學員的滿意度為主要評估導向,而是以實實在在的業績改善為目標。對於現代的企業大學而言,培訓從業人員不僅精通培訓,而且精通業務,能夠參與戰略決策的制定,並清晰闡述組織學習對業務發展的貢獻。他們不僅能夠運用學習型組織的專業用語,還擅長採用業務術語進行溝通,並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影響力來推動創新及盈利增長。
第三,關注企業團體隊伍的學習。
中國的中小企業參訓人員主要是企業的一兩個核心人員,但是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源於組織整體的水平提升,單靠幾人去領導一群思想各異的門外漢,再好的管理思想也難以成功。另一方面,中國大型企業雖然參訓人員廣泛,但是各層級,各部門培訓往往是割裂的。除此之外,由於接受的人大多是中低層人員,最終導致許多良好的管理及營銷模式,一到上層就被否定,就是因為決策者有權力卻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最可悲的是他們會認為只要擁有權力,就應該是最專業的人士。
針對上述現象,要想構建有效的企業大學,需要完成企業家個人學習到企業核心團隊學習的轉變。企業的成功並非依靠若干高技能的員工,而是需要一支配合默契的優秀團隊。企業培訓過程中在發展員工個體的基礎上,通過相關運營規則的掌握和運用,通過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的灌輸,讓團隊整體表現出默契與一致,像「一個人」一樣思考和行動。從員工個人能力提升,到熟練規則的協作能力提升,再到一致認同的共同理念修煉達成,組織能力實現了逐層的階梯式發展。因此企業大學在關注員工能力培養的同時,更為關注組織的團隊學習,注重在團隊間培養默契和一致。例如華潤企業大學特別注重多元團隊參訓,強制要求行動學習小組挑選的項目成員來自不同部門、不同專業領域,確保研討與建議的多元角度,同時產生團隊磨合與文化統一的正面效應;嚴格的結構化過程,培訓過程中依據嚴格的流程框架設計,提供實用的研討工具,幫助團隊成員統一工作語言與問題解決方法,加速團隊建設與管理的提升,強化企業文化的穿透力。
在經濟全球化潮流愈發洶涌的當下,只有建立有效的企業大學,才能使企業大學在成熟的跨國企業中已成為企業文化競爭力創建的極佳平台的功用。成為即企業大學實施跨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徑。企業大學成為企業內部溝通的有效平台。企業大學成為幫助跨國公司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企業大學還可以在組織變革中對文化整合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