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技能培訓
北京 上海 廣州 都可以去
② 如何學一些中醫基礎知識
如果只是想學一些簡單的中醫知識,那就看四小經典:李時珍編寫的《瀕湖脈學》,本內書共一卷,以歌容訣形式詳細論述了27種脈象,易學易用。後人託名李杲編寫的《雷公葯性賦》,共三卷,以賦的形式介紹了葯的寒熱溫平四性、百餘種常用葯的主治功效。清朝汪昂編寫的《湯頭歌訣》,全書以歌訣的形式共收常用方劑三百餘首,切合臨床實用。清陳念祖編《醫學三字經》,全書共4卷,第一節為醫學源流,第二至第二十一節內科雜病的症治;第二十二節論傷寒瘟疫;末有兩節論婦、兒科,全書內容豐富,簡明通俗,其見解亦時有精當獨到之處。除此之外,尚有清林之翰編的《四診抉微》、汪宏編輯的《望診尊經》、周學霆《三指禪》、劉恆瑞《察舍辯證新法》,近人曹炳章《辨舌指南》,這些書都是關於中醫診斷的,或望聞問切四法皆論,或單述一種,但都頗切實用。
③ 我想學習系統的知識,特別是中醫知識
自學中醫入門必讀
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 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台,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里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里,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那麼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麼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裡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准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里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想自學中醫,從哪裡開始?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6-2-18 09:41
我想學中醫,大概是肌肉,經絡,穴位,有關。還有中醫的入門。從哪裡學起,先看什麼書?
提問者: yyyxyh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第一種方法,從經典開始。
1:神農本草經
2:皇帝內經
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4:易經
讀書方法和書單:
第一階段:從實踐入手,初識經方奧妙和應用
1: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動畫(網路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曹穎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階段:初識本草和易理
1:本草問答(唐容川著)
2:醫易通說(唐容川著)
第三階段:結識"火神派"
1:鄭欽安醫書闡釋 醫理真傳、醫法恆通、傷寒恆論 (鄭欽安著)
第四階段:本草提高,經方提高
1:本草思辯錄(周岩著)
2:陳修圓全集
第五階段:繼續全面提高
1:黃元御醫學全書
最後階段:博覽醫術,精讀經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個學習過程中可以穿插聽:王正龍和劉渡舟的多媒體講座.
第二種:從基礎知識入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葯學》,古有《中醫入門》這些書都是入門教科書,也不能一下子就全掌握。要持之一恆。在此希望你成功。
簡單入門:半年時間夠了。
正心課:《老子》《莊子》推薦傅佩榮MP3,VERYCD上有
修身課:八段錦基礎功法。連這個為了體驗「氣感」。
業務課: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
全面學習:這得一輩子慢慢磨了。
正心課:《十三經》背誦,仔細研讀《淮南子》《山海經》,深入研究《易經》
修身: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日夜苦練。
業務課:從啟蒙讀物,如《葯性歌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開始背誦,然後是四大經典研讀。再就是診斷方面的學習,望,聞,問,切;雖然這四診在經典里都有教,可要是做精可不容易,需要看很多名醫的書籍。再就是一些手法的精研,內經異法方宜論不是說了嗎?東方砭石,西方毒葯,南方針刺,北方艾灸,中土導引按蹺。那這些手法都要學精。之後就是看古人醫案了,比如金元四大家的,溫病四大家的,孫真人的,張景岳的,黃元御的,這些都得看。另外研究一下祝由科,不要把祝由一棒子打死,說人家是偽科學。人家是讓病人與天地「應」,產生共振。
總之:學中醫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發財。要有悲天憫人之性情,懸壺濟世之志向。其實真正的古代的學者是通才,醫只是一部分。中國的學問都是通著的。
④ 中醫學學習哪些課程
中醫必來修課:
(1)基源礎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經典(內經、傷寒、溫病)、針灸
(2)專業課: 中醫外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
除此必修課之外,可能還有限選課:醫古文、中國醫學史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葯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葯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
⑤ 中醫方面的知識從哪開始學習
中醫的面太廣,要看你學中醫做啥,如果是做醫生就要全面的學習,如果是為了自我專的保屬健和家人的健康,就從自身或家人的身體狀況,存在的問題,去有針對性的學習,基礎知識的學習,建議你買一本大學中醫教程,內容比較全面。再買一本白話版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從宏觀層面進行論述的,比如季節對人體的五臟影響,氣候飲食情志方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等
⑥ 中醫學(針灸推拿方向)學的是什麼內容
針灸推拿學,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中醫葯理論基礎、針灸推拿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針灸等部門從事針灸、推拿醫療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與本專業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現代醫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中醫臨床技能、針灸、推拿醫療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針灸、推拿診療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臨床醫學知識以及必要的現代醫學基本知識;
2.掌握針灸、推拿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
3.具有運用針灸、推拿處理臨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中醫學、尤其是針灸、推拿學的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中醫學、針灸推拿學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人體解剖學、生物力學、中醫古典醫籍、經絡腧穴學、刺灸學、手法學、功法學、中醫內科學、神經病學、針灸臨床治療學、推拿臨床治療學、中醫骨傷科學等
修業年限:五年
授予學位:醫學學士
相近專業:中醫學開設院校成都中醫葯大學(五年) 貴陽中醫學院(五年)
雲南中醫學院(五年) 陝西中醫學院(五年) 甘肅中醫學院(五年)
新疆醫科大學(五年) 天津中醫學院(五年) 河北醫科大學(五年)
山西中醫學院(五年) 遼寧中醫學院(五年) 長春中醫學院(五年)
長春大學(五年)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五年) 上海中醫葯大學(五年)
南京中醫葯大學(五年) 浙江中醫學院(五年) 安徽中醫學院(五年)
福建中醫學院(五年) 江西中醫學院(五年) 山東中醫葯大學(五年)
河南中醫學院(五年) 湖北中醫學院(四年)(五年) 湖南中醫學院(五年)
北京中醫葯大學(五年) 廣州中醫葯大學(五年) 廣西中醫學院(五年)
內蒙古醫學院(五年) 華北煤炭醫學院(五年) 天津中醫葯大學(四年)
⑦ 要成為一名中醫要學習哪些知識
最好是把:醫宗金鑒原文背熟記勞,然後背葯性,再學現代教科書,中醫基礎等,之後跟名師學臨床,
⑧ 學習中醫需要先學習哪些知識
首先得學《中來醫基本理論自》,然後依次是《人體正常解剖學》、《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生理學》、《診斷學》等等中西醫基本學科,然後再詳細學習臨床各分科。
學中醫不能局限於只學中醫的理論知識。所以平時也要學習西醫知識。
純中醫的初學者最先學習的是《中醫基本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這四大基本學科。
先難後易,則先熟讀四大經典,先易後難,則先誦 《湯頭歌》 《葯性賦》 漸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 再讀經典
⑨ 中醫學的課程是怎麼學習的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中醫一開始並不是看本草之類的書的,而是先看《中醫基礎理論》,講的是人體的陰陽專五行和大自然的關系等等屬,再看《診斷學》《葯性賦》要學會怎麼診斷,還要知道中葯的葯性,也就是金水木火土陰陽,然後再開始看一些可以治病的書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 像《湯頭歌》《本草》之類的是另外自己要記得,不是過程中的一部分。中醫的基礎理論很重要,不像西醫雖然在學校也是全學,但是等工作當醫生了之後除了自己要做的那一科外其它的就會慢慢放下,而且是哪有病治哪不用考慮其它,所以往往這里治好了那裡又出毛病了。總之理論一定要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