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答題公共部門人力使用應遵循哪些原則
1、用人所長的原則
2、人事相宜的原則
3、依法流動的原則
4、個人自主與服從組織相結合的原則
公共部門是指被國家授予公共權力,並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法定服務的政府組織。政府是公共經濟部門的最主要成員。
公共部門
1、政府:政府是以財政撥款為經費來源,免費或部分免費地向社會提供公共品和服務的單位的總稱。
2、公共企業:公共企業一般是指政府擁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企業,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部分非國有企業。
3、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指盈利組織和政府組織之外的公益組織,是以執行公共事務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
4、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跨國界的組織,它們所從事的許多活動都有公共性,但它們的活動不屬於政府活動。
⑵ 電大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我國公共部門應遵循哪些原則
1、能級對應原則 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應使人力資源的整體功能強化,使人的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對應。企業崗位有層次和種類之分,它們占據著不同的位置,處於不同的能級水平。每個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縱向上處於不同的能級位置。崗位人員的配置,應做到能級對應,就是說每一個人所具有的能級水平與所處的層次和崗位的能級要求相對應。
2.優勢定位原則 人的發展受先天素質的影響,更受後天實踐的制約。後天形成的能力不僅與本人的努力程度有關,也與實踐的環境有關,因此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個性也是多樣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其總體的能級水準,同時也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及工作愛好。優勢定位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指人自身應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崗位的要求,選擇最有利於發揮自己優勢的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應據此將人安置到最有利於發揮其優勢的崗位上。
3.動態調節原則 動態原則是指當人員或崗位要求發生變化的時候,要適時地對人員配備進行調整,以保證始終使合適的人工作在合適的崗位上。崗位或崗位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人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對崗位的適應也有一個實踐與認識的過程,由於種種原因,使得能級不對應,用非所長等情形時常發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職定終身,既會影響工作又不利於人的成長。能級對應,優勢定位只有在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中才能實現。
4.內部為主原則 一般來說,企業在使用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時,總覺得人才不夠,抱怨本單位人才不足。其實,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人才,問題是「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因此,關鍵是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人才資源的開發機制,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這兩個機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開發機制,而沒有激勵機制,那麼本企業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從內部培養人才,給有能力的人提供機會與挑戰,造成緊張與激勵氣氛,是促成公司發展的動力。但是,這也並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當確實需要從外部招聘人才時,我們就不能「畫地為牢」,死死的扣住企業內部。
⑶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有哪些方面內容
比較全面的HR管理七大模塊有: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與工作設計、招聘錄用、培訓開發、績效考核、薪酬管理、員工勞動關系管理。公共部門的相應管理,可以根據部門性質特點進行適當的歸並和演變。
⑷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有哪些特點
(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不允許謀求其部門的自身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其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2)管理行為的政治性。以政府為核心主體的公共部門掌握社會公共權力,在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中起關鍵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色彩。
(3)管理層級的復雜性。以政府為核心主體的公共部門,是一個縱橫交錯、層級節制的龐大的組織結構體系,這就決定了公共部門在人事管理許可權的劃分、人力資源的獲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與私人部門所不可比擬的復雜性。
(4)績效評估的困難性。公共部門的產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數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點,無需通過市場就可以消費,並且難以量化,難以確定個人在其中的貢獻份額,因此對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進行績效評估就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困難。
(5)法律規制的嚴格性。公共權力具有兩重性,既可以用來實現公共利益,也可以用來謀取個人私利。因此必須以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加以嚴格的規范,在各個環節上以法律形式予以約束,依法進行管理。
(4)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四大原則擴展閱讀:
人事管理階段
人事管理階段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科學管理階段、工業心理學階段、人際關系管理階段。
(一)科學管理階段
20世紀初,以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等為代表,開創了科學管理理論學派,並推動了科學管理實踐在美國的大規模推廣和開展。泰勒提出了「計件工資制」和「計時工資制」,提出了實行勞動定額管理。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本著作奠定了科學管理理論的基礎,因而被西方管理學界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二)工業心理學階段
以德國心理學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為代表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推動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進程。雨果·芒斯特伯格於1913年出版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標志著工業心理學的誕生。
(三)人際關系管理階段
192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率領一個研究小組到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了長達九年的霍桑實驗,真正揭開了對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研究的序幕。
⑸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應遵循哪些原則
1、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培訓的基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體現,也是對公職人員進行行之有效的培訓的基本途徑。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給合起來,把各種理論和公共部門工作的實際內容給合起來,注重運用現代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培訓中,在推動公職人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重視對他們實際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2、學用一致的原則。學用一致的原則是指把對公職人員的培訓和他們培訓後知識的實際運用統一起來,培訓的內容要與部門的工作實際相結合。培訓本身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使受訓者通過培訓能夠更好地適應職位需要,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如果培訓與使用脫節,培訓便失去了意義。受訓者學而元用,不僅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也使受訓者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只有貫徹學用一致原則。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培訓提高公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才能收到實際效果。
3、按需施教的原則。按需施教的原則主要是針對培訓內容和形式而言,即根據部門的需要和各級各類公職人員崗位職責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形式、確定培訓內容,對公職人員進行切合實際需要的培訓。當前我國正處於轉型期,社會的變動使公共部門的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也處於經常調整之中,因此對公職人員的培訓,也要根據國家在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以及部門的職責規范來確定。此外,在不同職類、不同層次和不間崗位上任職的公職人員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也不同,因此培訓的形式和內容也應有所差剔。其他國家對公共部門入員的培訓也強調此類原則,稱這種區分培訓對象的培訓原則為分類分級原則。在分類分級培訓中,培訓部門為不同的公職人員設置不同的培訓課程,對他們採用不同的培訓方祛,使培訓工作收到明顯效果。
4、講求實效的原則。講求實效的原則主要針對公職人員培訓的實際效果而言。為了實現提高公職人員素質和提高公共管理效能的目標,培訓必須保證質量、突出實效。培訓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培訓成敗的關鍵,沒有質量,培訓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貫徹講求實效的原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認真分析需求,根據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培訓計劃是對公職人員進行培訓的依據。培訓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培訓目標、培訓范圍、培訓對象、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步驟等。培訓計劃制定得如何直接關繫到對公職入員培訓的效果,成為培訓工作取得實效的首要環節。其次,要根據不同情況,採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井根據需要確定培訓時限、培訓的手段可以採用學校脫產培訓,也可以採用在崗培訓或業余進修等多種形式。
⑹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崗位責任原則
選賢任能原則
競爭激勵原則
系統保障原則
民主法治原則
⑺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
工作分析和職位評價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一項基礎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工作回。其作用和意義主要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它使組織有明確的職責和工作范圍。工作分析可以明確每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和資格條件,使工作人員清楚自己的職責和工作內容,同時為組織招聘、選拔和使用合適人才提供依據,有利於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2、它是對工作人員培訓和人力資源規劃的依據。有了明確的職位說明書,就可以對公職人員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訓,使其達到規定的要求和標准。同時,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規劃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據。
3、它是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的標准。工作分析之後所編制的職位說明書,具體說明了工作的內容和職責,使公職人員在工作中有了明確的目標,為正確開展績效評估工作提供了依據,同時,對工作人員的晉升也提供了科學的標准。
4、它是確定工作人員工資、獎酬、福利等標準的依據。通過工作分析與職位評價,確定了職位在工資等級中的位置,使公共部門在制定工資標准、獎酬制度與福利報酬等標准時有了科學的依據,使工資報酬、獎金、福利等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