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师招聘考试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集体中,学习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在这里,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形成,特长得以发挥。也就是说,班集体就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促进作用。我认为,在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
一、班貌——班级文化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使其潜能得到挖掘,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各种情感得到升华。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卫生、纪律各方面取得进步,我在班级的墙面上制作了“百花争艳”专栏,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评比,评比项目包括学习、劳动、文明、卫生、体育、纪律等方面的表现。表现优秀的学生,每天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五朵小红花就可以在班级的板报上换一朵大红花。每天要在各个小组评出一个好孩子作为“每日之星”,佩戴上“好孩子”袖标;每月评出“当月之星”;期末评出“学期之星”。现在,专栏里已经是“百花盛开”了,这既美化了班级,又使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班风——习惯培养
良好的班风是最有力的集体舆论,对全体同学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优化育人环境、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具约束力,它能不断指导和调节学生的行为方向,激励其荣誉感和自豪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模仿力强,在许多事情上,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例如,我所带的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多,开始很难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的地面上经常脏乱不堪,我说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每次在教室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弯腰把它拾起来,然后放进教室的垃圾箱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垃圾。时间一长,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他们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而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了校园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
三、班规——自主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对新班级来说,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
现在的学生较为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教师要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学生真正参与到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巨大的原动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我几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工作可干。我设立了许多小干部,如让“护花使者”管理花,让“节能小管家”管灯,让“节约天使”负责班级的废品处理等。无论是检查监督还是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各地个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主人翁意识,才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采取这种方式,我为每个学生都安排了工作,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是被管理者,这样,在双重身份之下,学生既能体会到管理者的辛苦,又能欣然接受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配合班级工作。
四、班级活动——主题队会
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它对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其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基础,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组织、形成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活动开始的。只有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们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因此,班级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
班级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思想品德活动、科技活动、体育娱乐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班级活动的开展需要班主任结合实际,抓住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渗透活动的目的。
每个月,我们班都会根据节日或实事等组织一次较大的主题队会,如在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一件事”活动;在端午节开展“忆屈原”诗朗诵;国庆节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针对学生乱花零钱的现象,开展“零花钱该怎么花”的主题队会等。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队会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开展班级活动,使班级活动主题更突出,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就会更有利于创建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从而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B. 教师招聘笔试中,在教育学心理学部分,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案例分析题和有关论述题
班级管理学习试题——案例分析题在学校教育中,有的班主任怕问题生在课堂上影响他人,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拿安排座位这件事来说,有的班主任采用了下面的某一做法:(1)设“隔离带”,其典型的做法就是前后左右都是女生,中间安排一名问题生,让他处于包围圈之中。(2)有的老师喜欢为纪律差的学生设“专座”。有的老师把“专座” 设在眼皮底下,这样便于控制;有的老师设在犄角旮旯,以减少影响。(3)有的老师喜欢用“游击式”的方法来安排座位,对那些纪律问题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今天当众命令他“坐这”,明天命令他“坐那”,意在找一个有利于克服他毛病的环境。可班主任没想到,他会像火种一样,坐到哪,哪儿的学生就会说起话来。最后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哑巴挨着他,也会开口说话”。 请问:这些做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吗?为什么? 我认为这些做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因此问题生的教育是让许多班主任挠头的问题,案例中提到的给问题生安排座位的三种方法在一些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经常能够见到,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问题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缺少自律,以上三种方法其共同点就是教师运用管、卡、压等办法力求排除外界对问题学生的学习干扰,迫使问题生将精力投放到学习中来,因此说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班主任排座的常规做法是按照学生个子高矮来排座位,适当照顾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近视等)。再进一步,则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发展状态进行适当微调,如将好动的孩子和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坐在一起,学有余力的孩子和需要帮助的孩子坐在一起等,利用潜在的差异,形成团队学习氛围。为防止固定座位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班主任会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组际座位轮换。案例中这几种教育方式对问题生的转变并没有激发和诱导问题学生的发展内需,也没有调动问题生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仅仅以他律代替问题生的自律,因此说没能从根源上(心理)解决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班主任要用真心感化学生。要从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感化他们童稚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有针对性地正确加以引导。还得要用爱心温暖学生。问题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爱的滋润。教师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经常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让他们感到温暖,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互相尊重、真挚的情感关系,才能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纪律,走向正确的轨道。再就是心智上开启自信之门。问题学生长期受到歧视,自信心丧失,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树立自信,将有利于转化。在行动上加强行为制约。掌握规律,因势利导。反复强化,直至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