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环境保护培训资料
写文章时,如果字数不够,可以用以下资料
马永顺保护环境的资料
马永顺,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曾创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在全国各林区推广应用。先后十一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劳动模范。1956年、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那绵延苍茫的大森林以其丰
厚的馈赠,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栋梁之材,更哺育了许多壮士和英雄,马永顺的足迹从这
里起步。
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
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
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
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
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
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
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
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
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
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
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人。他把大肚子锯改
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他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
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马永顺
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
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
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
口一阵阵钻心疼痛。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
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
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大森林。
周总理命名叫小马
马永顺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伐木能手”、“林海红旗”、“森林巨
子”、“当代愚公”,可是“马小伙”或“小马”,马永顺自己听来最顺耳。如果你要
问“马小伙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他就会挥动着两只大手,幽默地回答:“来头可不
小哇,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
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马永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问:“马永顺
同志,你今年多大年岁呀?”“总理,我46岁。”马永顺兴奋地回答。周总理朗声地笑
了,说:“46岁,还是小伙子嘛,你是来自东北林区的劳动模范,你们林业工人是很辛
苦的……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马永顺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
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
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
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
苗的麻袋,却没撒手。
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马永顺,不仅积极造林,还认真护林,看到树苗受到损坏,就像
伤了他的心肝肺似的,立即采取保护措施。一次,马永顺乘车外出办事,途经建设营林
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这里栽了200多棵树苗,就让停下了车。他上山一看,林地被挖了
一个大坑,50多棵落叶松小树被修路挖土给毁坏了。他既心痛又气愤,回到铁力,立即
找到局长“告状”,制止了修路毁林的现象。
马永顺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每年,他
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
仅他亲手在马永顺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已
累计造林1000多亩。“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个体林”、“奉献
林”、“老有所为林”遍布山脚下、山坡中、山头上。仅1999年,该场就造林4700亩。
马永顺的精神,已不仅仅在马永顺林场和铁力林业局开花,也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遍地
开放。
向大山“还账”
谈起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时,马永顺心里就隐隐作痛。
1991年夏,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之巨。马
永顺感悟到,人类不能总是向自然索取,应该把向自然的索取还给自然,以维护生态系
统的平衡,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他常说:“可不能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呀!”
马永顺望着一片伐光了的远山,感慨地说:“虽不能要伐木工负责,可我总觉得我
多伐木既是贡献,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笔‘账’呀。我以前采伐了36500多棵树,今后我要
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自1960年,马永顺40多年种树不止。1991年,马永顺已是78
岁高龄的人了。他掐指算了一下,还差近千棵树没有还上过去的采伐“欠账”。这年春
节,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每年都要跟自己上山造林。5月1日这天,马永顺带
领一家三代18口人组成马家军,来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他既当指挥员、战斗员,又当
质量验收员。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在荒山坡上栽下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马永顺栽树的
数量超过了过去的砍伐数量,多年的愿望实现了。至今“马家军”上山造林已有九个春
秋。到1999年,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已达5万多棵。
② 生态保护发展区 怎么看 怎样建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构建生态文明,最基本的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实现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转变是当前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结合甘肃省情,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是最基本的省情。自然条件严酷是省情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甘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修复、改变严酷的生态环境。而修复、改变严酷的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抓手就是要保护、建设和管理好全省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环境关联最紧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良好、构建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极大。在甘肃脱离了自然保护区搞生态文明建设就脱离了甘肃实际。
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林业行业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做好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自然保护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来衡量,并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来查找不符合、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观念和做法。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保护的森林、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均得到了保护。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9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6处、县级1处。按类型划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湿地类型9处,荒漠类型8处。保护区总面积96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2.21%。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但是,质量的提升却相对滞后,没有做到又好又快。保护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体制、管理、经费、基础建设等方面。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级六类”。“三级”是从体制、管理、经费和基础设施等四个指标划分。一级保护区是建区比较早,管理体制比较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经费有保障,有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是管理体制刚理顺,工作刚上路,经费逐步落实,基础设施正在建,发展势头迅猛。三级保护区是管理体制未理顺,基础设施跟不上,保护手段软弱,工作难度大。“六类”是按人、财、物的管理为划分标准。第一类:人归省管,财归国家管。第二类:财归省管,领导班子委托市(州)管。第三类:保护区机关人、财、物、业务工作均由省管,场(站)人、财、物由相关县管。第四类:属国家级保护区,隶属县(区),科级建制,人、财、物由县管。第五类:属国家级保护区,由相关单位代管。第六类:管理体制比较顺,人、财、物及全部业务都由省管。
以上现状表明,当前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经费供给多样化,规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特别是无力顾及保护区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要解决好这些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生态文明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省林业系统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握坚持好“四个原则”,落实好“一纲五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工作重点。
坚持好“四个原则”。就是要依法保护、严格管理、科学利用、有序开发。四个原则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不可偏废。只有依法保护,才能严格管理。保护不是管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保护与发展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科学利用,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开发必须有序、有偿、有限,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落实好“一纲五目”。即:保护是“纲”。科研、产业、基础建设、体制机制、执法是“目”。保护区设立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不能丢了这个宗旨。因此,保护是纲,是自然保护区的生命线,是根本之所在。在坚持这个“纲”不动摇、不改变的前提下,纲举目张,切实推动保护区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改善科研条件,有计划地组织科考,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通过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来提升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保护区知名度。一个保护区不能没有科研。二是要充分发挥各保护区特色优势,科学合理开发保护区资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保护区发展的经营性生产活动,增强保护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花好钱,办好事,把国家对保护区基本建设投入优先保证办公、业务、科研、宣教、交通、通讯及各基层保护站等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设施,为保护区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四是要上下联动,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五是要加快保护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大胆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有力打击各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保护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发展是保护区管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设立保护区的宗旨决定了其保护为先,是纲。国家级保护区管理体制法律规定由省上和中央管理,难免与地方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就我省而言,凡是建立了保护区的地方,往往是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落后,林区人民生活贫困,由于保护生态环境,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的保护区把集体林也划入保护区范围,使林农失去了一部分生产资料。从保护区区情出发,保护区要在切实依法严格保护好保护对象生境的前提下,尽可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除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实验区要放活,对关系民生的重大开发项目,必须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开发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先行调整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修改界线,再进行开发。二是与林农的关系。主要是保护与林农生产生活的关系。不考虑林农的衣、食、住、行,难以搞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区要扶持社区林农参与保护,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社区林农的生活水平,降低林农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缓和保护与林农生存的矛盾,使林农群众从对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对立面,变成共同管理者、保护人,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由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林农有计划地安排生态移民。不断扩展社区工作发展空间,争取一定的社区发展资金,培养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帮助群众脱贫,构建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使群众在保护中得到实惠,从而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增强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干部群众是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大部分保护区处于边远艰苦地区,环境恶劣,留不住人才。保护区机构领导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为职工谋福利,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他们投入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热情。对管理体制条块结合的保护区,更是要把与基层场站职工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多理解,多鼓励,人性化管人,制度化管事,奖惩分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保护区事业。
③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学些什么,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 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温或100℃的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例如我国主要猴类之一猕猴有10%至60%携带B病毒,而生吃猴脑者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染上B病毒,人则必死无疑。再拿人们吃得最多的蛇来说,它的患病率很高,诸如癌症、肝炎、寄生虫病等几乎什么病都有,再者,在广东地区,由于对饮食力求新鲜,食用生食和半生食,这使得食源性的寄生虫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近的调查,在广东省这种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已达16.7%。另一方面,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 十年前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们要热爱野生动物?》登载在科技日报上,很多报刊和书都转载过这篇文章。没想到十年以后我们在认识上还有这么大的分歧。这个分歧,不是说要不要保护动物,而是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一个是从人本位出发;一个是从生态出发。许多人,包括一些做动物保护工作的人,仍然坚持人本位的观点,仍然认为保护动物就是为了人,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保护就是为了利用,否则就没有必要保护了,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在制作这个电视节目中,司马南先生表现得最为强烈。当时我都急了,大声地喊:“人本位保护不了人,只有保护生态才能保护人!”他脱口说了一句:“我同意你这观点。”接着他又改口了,在三次发言中又重复了一句话:“我还是坚持人本位。” 其实,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人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所有的生命,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之中,生态就好比是我们的巢,我们的绿色家园,我们的诺亚方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保护生态,哪有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也哪有人?一味地强调人,强调人的利益和发展,只保护和发展一个物种,这个物种能保护得住吗?你可能狡辩说:“我为了保护人,所以我保护动物,保护生态。”这个说法虽然进了一步,毕竟还是本末倒置。譬如人类发明了农药,这是保护人的一个伟大成果,可以得诺贝尔奖,但从生态来看,它开闯了一个污染环境的时代,不仅害了动物、植物,害了生态,也害了人。 什么是生态和生态学观点?简单说来,就要按照大自然本来的面目和自身的规律,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保护自然。地球本来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切生物都生长、繁衍、进化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伟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话可能是抒发他自己的感情,天生我李白,就应该是有用的;也可以说,天生我们人类,就应该是有用的;还可以引申一下,天生动物,生植物,生一切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我们有些人也说“有用”,一看到森林,就想到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想到放牧,变成牛肉羊肉,一看到动物,就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不是说这样想不对,这样做不对,而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从生态观点来看,问题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有人说,生态财富是顶极财富,而许多人看不到这点。正如原始森林的生态效益、科学效益、社会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其价值是无限的,如果你只把森林看作木材,那只是看到了森林全部效益的百分之几,把森林砍了,就等于只用了百分之几,而破坏了九十几。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问题,任何组成天然群落的物种,都是共同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各个生物区系的存在和作用,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巨大宝库,各个物种和人类一样,人类也和各个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环节,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共同维持着自然界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在这个五花八门的生物圈中,谁能适应,谁发挥优势,谁被淘汰,这是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物竞天择、不断演化、不断优化的结果,既非上帝所创造,更不能由人类来主宰。这就是大自然为什么拥有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变异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根源。 放眼宇宙,大小星球无数,又有哪个可以和地球相比?过往历史无穷,又有什么样的奇妙想象可以比喻现在的世界?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当站在38万多公里的远处看到小小的地球时,他深切地感到地球不仅是一个绿洲,一个孤岛,而更重要的是,直至目前所知,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他说:“我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那样突然警觉到,保护和拯救这个家园是如此地重要。”我们作为生物界的精华而又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来到这个宇宙间仅有的地球,很偶然,很幸运,也很自豪。所以,我们爱这个物种多样性的世界,爱这个统一和谐的大自然,爱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现象,更爱我们的子孙——希望他们永远享有和我们同样美好或者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许我走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在我脑子里就形成一种自然观、哲学观:“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 “物我同舟”的“物”,是指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我”是指我们人类。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等同舟共济,是坐在一条船上,一条太空船上。就现在所知,到今天为止,在宇宙间还只有这么一条船,还没有发现第二条船。“天人共泰”原来我说的是“天人合一”,因为有些人对“天人合一”有异议,我就把它说得更明确点:“天人共泰。”意思就是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协调”“共泰”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我掠夺你,你报复我”的关系。长江和其它流域的自然灾害给我们上了一课,有人说:“这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还有人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连这我也不能同意,江河泛滥,早在意中,名曰天灾,实为人祸。道理很简单:你把树砍了,把湿地占了,这些江河忍无可忍,才以暴怒的姿态对人们说话了! “尊重历史,还我自然”,这话字面上好理解,但要做到却非常非常的难。长江是一部历史,原始森林是一部历史,洞庭湖是一部历史,大熊猫是一部历史,我们尊重这个历史吗?看来我们并不尊重这个历史。“还我自然”是借用岳飞的一句话:“还我河山!”其实大自然被破坏了,就很难还,很多是不可逆转的。长江被破坏了,你能还一条长江吗?原始森林被砍了,你能还一片原始森林吗?洞庭湖消失了,你能还一个洞庭湖吗?大熊猫灭绝了,你能再生产一只大熊猫吗?你连一根毛也生产不出来。也许有人说:“我可以克隆一只大熊猫。”即使你能克隆,那也只是复制一个个体,绝不能挽救一个物种。正如动物园的大熊猫也是大熊猫,但不能代替野外的大熊猫一样。我说“还我自然”的意思,只是告诫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谦虚一些,谨慎一些,郑重一些,节制一些;不能惟我独尊,目空一切,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总之,人是在大自然之中,不在大自然之外,更不在大自然之上,所以我们在讨论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生态以及保护人的时候,必须放弃人本位观点。 提醒人类要保护生物链条,保护生态平衡,关心人类自身的未来,是最传统的说法; 提醒人类注意健康,以免病从口入,关心人类自身的现在,是最有威力的说法; 提醒人们正视国际上的动物保护潮流,正视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与国际接轨,是最时新的说法; 回答者:aysltgw666 - 举人 四级 10-12 18:03 没有野生动物,人在地球上会很寂寞的, 我是这样想的。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 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温或100℃的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例如我国主要猴类之一猕猴有10%至60%携带B病毒,而生吃猴脑者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染上B病毒,人则必死无疑。再拿人们吃得最多的蛇来说,它的患病率很高,诸如癌症、肝炎、寄生虫病等几乎什么病都有,再者,在广东地区,由于对饮食力求新鲜,食用生食和半生食,这使得食源性的寄生虫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近的调查,在广东省这种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已达16.7%。另一方面,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 十年前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们要热爱野生动物?》登载在科技日报上,很多报刊和书都转载过这篇文章。没想到十年以后我们在认识上还有这么大的分歧。这个分歧,不是说要不要保护动物,而是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一个是从人本位出发;一个是从生态出发。许多人,包括一些做动物保护工作的人,仍然坚持人本位的观点,仍然认为保护动物就是为了人,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保护就是为了利用,否则就没有必要保护了,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在制作这个电视节目中,司马南先生表现得最为强烈。当时我都急了,大声地喊:“人本位保护不了人,只有保护生态才能保护人!”他脱口说了一句:“我同意你这观点。”接着他又改口了,在三次发言中又重复了一句话:“我还是坚持人本位。” 其实,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人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所有的生命,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之中,生态就好比是我们的巢,我们的绿色家园,我们的诺亚方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保护生态,哪有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也哪有人?一味地强调人,强调人的利益和发展,只保护和发展一个物种,这个物种能保护得住吗?你可能狡辩说:“我为了保护人,所以我保护动物,保护生态。”这个说法虽然进了一步,毕竟还是本末倒置。譬如人类发明了农药,这是保护人的一个伟大成果,可以得诺贝尔奖,但从生态来看,它开闯了一个污染环境的时代,不仅害了动物、植物,害了生态,也害了人。 什么是生态和生态学观点?简单说来,就要按照大自然本来的面目和自身的规律,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保护自然。地球本来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切生物都生长、繁衍、进化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伟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话可能是抒发他自己的感情,天生我李白,就应该是有用的;也可以说,天生我们人类,就应该是有用的;还可以引申一下,天生动物,生植物,生一切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我们有些人也说“有用”,一看到森林,就想到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想到放牧,变成牛肉羊肉,一看到动物,就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不是说这样想不对,这样做不对,而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从生态观点来看,问题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有人说,生态财富是顶极财富,而许多人看不到这点。正如原始森林的生态效益、科学效益、社会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其价值是无限的,如果你只把森林看作木材,那只是看到了森林全部效益的百分之几,把森林砍了,就等于只用了百分之几,而破坏了九十几。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问题,任何组成天然群落的物种,都是共同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各个生物区系的存在和作用,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巨大宝库,各个物种和人类一样,人类也和各个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环节,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共同维持着自然界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在这个五花八门的生物圈中,谁能适应,谁发挥优势,谁被淘汰,这是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物竞天择、不断演化、不断优化的结果,既非上帝所创造,更不能由人类来主宰。这就是大自然为什么拥有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变异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根源。 放眼宇宙,大小星球无数,又有哪个可以和地球相比?过往历史无穷,又有什么样的奇妙想象可以比喻现在的世界?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当站在38万多公里的远处看到小小的地球时,他深切地感到地球不仅是一个绿洲,一个孤岛,而更重要的是,直至目前所知,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他说:“我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那样突然警觉到,保护和拯救这个家园是如此地重要。”我们作为生物界的精华而又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来到这个宇宙间仅有的地球,很偶然,很幸运,也很自豪。所以,我们爱这个物种多样性的世界,爱这个统一和谐的大自然,爱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现象,更爱我们的子孙——希望他们永远享有和我们同样美好或者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许我走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在我脑子里就形成一种自然观、哲学观:“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 “物我同舟”的“物”,是指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我”是指我们人类。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等同舟共济,是坐在一条船上,一条太空船上。就现在所知,到今天为止,在宇宙间还只有这么一条船,还没有发现第二条船。“天人共泰”原来我说的是“天人合一”,因为有些人对“天人合一”有异议,我就把它说得更明确点:“天人共泰。”意思就是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协调”“共泰”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我掠夺你,你报复我”的关系。长江和其它流域的自然灾害给我们上了一课,有人说:“这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还有人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连这我也不能同意,江河泛滥,早在意中,名曰天灾,实为人祸。道理很简单:你把树砍了,把湿地占了,这些江河忍无可忍,才以暴怒的姿态对人们说话了! “尊重历史,还我自然”,这话字面上好理解,但要做到却非常非常的难。长江是一部历史,原始森林是一部历史,洞庭湖是一部历史,大熊猫是一部历史,我们尊重这个历史吗?看来我们并不尊重这个历史。“还我自然”是借用岳飞的一句话:“还我河山!”其实大自然被破坏了,就很难还,很多是不可逆转的。长江被破坏了,你能还一条长江吗?原始森林被砍了,你能还一片原始森林吗?洞庭湖消失了,你能还一个洞庭湖吗?大熊猫灭绝了,你能再生产一只大熊猫吗?你连一根毛也生产不出来。也许有人说:“我可以克隆一只大熊猫。”即使你能克隆,那也只是复制一个个体,绝不能挽救一个物种。正如动物园的大熊猫也是大熊猫,但不能代替野外的大熊猫一样。我说“还我自然”的意思,只是告诫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谦虚一些,谨慎一些,郑重一些,节制一些;不能惟我独尊,目空一切,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总之,人是在大自然之中,不在大自然之外,更不在大自然之上,所以我们在讨论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生态以及保护人的时候,必须放弃人本位观点。 提醒人类要保护生物链条,保护生态平衡,关心人类自身的未来,是最传统的说法; 提醒人类注意健康,以免病从口入,关心人类自身的现在,是最有威力的说法; 提醒人们正视国际上的动物保护潮流,正视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与国际接轨,是最时新的说法
④ 自然保护区员工的培训方式及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自然保护区员工的培训方式及发展思路研究
多少个字数?
毕业论文内容及要求
毕业论文应包括以下项目:(1)封面;(2)论文评语页;(3)作者声明;(4)论文题目及署名;(5)中文摘要及关键词;(6)目录;(7)正文;(8)注释;(9)主要参考文献;(10)附录(非必选项);(11)后记(非必选项)。以上各项目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
封面
封面信息。封面信息包括学校名称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全称、毕业论文标题、学生个人信息、指导老师信息,以及论文完成时间等。
封面格式。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设计。封面上的题目、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站点、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以及论文完成时间。封面最好是打印填列,所有项目填列的内容均须排列整齐、美观。
论文评语
内容:用于指导教师对本论文的评语和评定意见
作者声明
声明内容。作者声明是论文的著作权人对论文形成的知识产权与使用的知识产权,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所做的公开表述和承诺,其内容包括声明文本和作者个人信息(专业、学号、姓名、时间)等。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
声明格式。作者声明应另起页,“作者声明”字样占一行,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提倡用word软件下“格式”——“段落”——“间距”——“段前和段后”定义,不宜用空行回车方式,下同),结尾处无标点符号。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四号宋体。
声明生效。须由论文作者在作者签名处用中文手写签字,声明方才有效。时间最好手写。
⑤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4、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5、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对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坚持“最小消耗”的原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环保型”设施。
(5)自然保护区业务培训扩展阅读:
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宏观掌控、精准“把脉”,制订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文化旅游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并完善相关机制,为企业建设旅游文化项目做好指导。
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禁止在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设置不得触碰的“高压线”。
对破坏文化资源和在文化旅游建设中破坏周边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违反法律的企业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⑥ 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哪些活动是被禁止的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九条规定,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⑦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存在哪些缺陷
2003 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截止 2003 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区 1999 个,保护区总面积 14398 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 13975 万公顷,海域面积 603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14.4% 。与上年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了242 个,面积增加了1103.1 万公顷,增长率分别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6 个,面积 8871. 3 万公顷 。 2003 年新批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
(一)
地球,是据今所知仅有的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从地球出现人类以来,人为活动就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种变化就来得日益明显而急遽。
人类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种方式改造自然、获取大量物质财富为前提的,地球的丰富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有关重要的影响和巨大作用。然而,人类这种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力量却有着两重性,它一方面创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稳定、协调和平衡。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就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繁衍生息着,直至受到大自然的严酷惩罚之后,才逐步认识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地球属于人类"的误区回到"人类属于地球"的正确观念上来。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虽然每次胜利开始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历史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等地由于森林被大量破坏,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凶猛地倾泻到平原上来。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类肆无忌惮、不加节制地攫取生物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所遭到的无情报复。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均为森林所覆盖,而到本世纪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亿公顷。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从而大大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种的速度趋于灭绝。近200年来,濒于绝灭的已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两万多种植物,比自然淘汰的灭绝速度快1000倍。
实际上,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据科学家测算,地球上现存生物种大约有500-1000万种,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万余种,其中植物34.6万种(内有被子植物25万种),动物109万种(内有昆虫75.1万种、鸟兽13368种)。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中的几百种,其中90%的食物仅来源于20多个物种,然而却有成千上万种生物为这几百种动植物和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满足了人类的多种需求。这些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种复杂的关系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人测算,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生产1170亿吨干重的有机物,其中有800亿吨在森林中。这些物质能量的转化和贮存,主要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来,并从物种群体数量上明显地反映出来。这就是说,物种在结构上要协调,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维持正常循环,进行不停地代谢与再生,生物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于人类,有关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今人类唯一明智的选择。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国策之一,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对生物资源的利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由于社会、人口的发展和科学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论在量或者质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而生物资源在提高其周围速度进行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一方面因受时间、空间因素及开发方式的制约,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率;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量也必然急剧增加。因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妥善保护生态系统中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不仅成为保护自身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各国政府政绩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药用价值尚未为人知,六十年代以后才发现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状和功能,是在人们对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引起重视,并开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决生产斗争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仿生学也随之兴起。如果动植物种大量先此而灭夹绝,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人与自然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着可以而且必须协调的一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护自然。然而,人类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护自然而回到蒙昧时期,更不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坏生物的多徉性。正确的出路,只能是科学地研究和预测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对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便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效途径。
(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夏杂,环境的变化和差异很大,南北纬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距赤道仅40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岛屿 5000多个。全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变化很大。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占 33%,高原占 26%,盆地占1 9%,平原占12%,丘陵占10%,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全国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见变化,从西到东分为高寒、干旱、湿润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纪中期强烈隆起,急剧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岭、台地、湖盆、谷地相间组成,气候寒冷干燥,冻裂风化作用显著,寒漠、砾漠分布面广。高山终年积雪,分布着现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内陆咸水湖泊有1500多个,是高寒动物及多种候鸟的栖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屹立于祖国边境,在北纬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带,如墨脱、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热带季雨林。高原东侧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高山峡谷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垂直气候带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分布的垂直变化十分典型。
(2)西北内陆是广阔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东部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缓和,鄂尔多斯高原多短小内陆河和盐湖,黄土高原易受冲刷和侵蚀,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鲁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全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大面积的干草原、戈壁、荒漠。少数山地有小片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单纯,草食性有蹄类、啮齿类动物为优势种群,内陆湖泊及水湿地是水禽候鸟的栖息繁殖地。
(3)东部是山地、丘陵、平原从北到南相间分布,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和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形成湿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十分明显;河流向东、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丰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织。在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动植物成分,生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既有比较典型的地带性,又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湿地、海涂、岛屹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本部地区从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 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含常绿、落 叶成分)、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此外还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丛、稀树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泽等。西部地区除阿尔泰山为寒温带针叶林外,大部属于草原、草甸、草本沼泽、荒漠等植被。
全国现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个属的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白豆杉、金钱松、珙桐、钟萼木、杜仲、水青树、香果树等,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裸子植物全世界现存12个科近800种,我国就有10个科230多种,各种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从我国的寒温带到热带,由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高寒地区,形成大面积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现代最为繁荣、分布广泛的植物类群,我国有25000多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资源更为丰富,如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龙脑香科植物,我国有坡垒、青梅、望天树、龙脑香、竭布罗香、婆罗双树6个属10多种。很多珍贵稀有的树种,如子京、母生、蚬木、格木、石梓、金丝李、树蕨、苏铁、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围狭窄。在各地还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种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苹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种繁育极为宝贵的种质资源。许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罗芙木、美登木、龙血树、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淀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资源也很丰富。在全国各地还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树。
我国的陆栖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分布区中分别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华北及东北地区;东洋界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两界的动物互相渗透,成米一个广泛的过渡地带;横断山脉地区,动物区系在整体上属于东洋界,但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古北界动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为两界动物万分混杂的地区。
全国现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2200多种,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台湾猴、白鳍豚、褐马鸡、黄腹角雉、蓝腹鹇、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等100多种是举世闻名的珍稀动物。被誉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历史上分布很广,现今仅在我国的邛崃山、凉山、岷山及秦岭南坡有少量 分布。鹤类全世界有15种,我国就有丹顶鹤、黑颈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灰鹤、赤颈鹤、加拿大鹤等9种。灵长类动物,我国有长臂猿(4种)、叶猴(4种)、金丝猴(3种)、蜂猴(2种)、猕猴(6种)白臀叶猴6个属20种。几种长臂猿分布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叶猴分布于季雨林中;黑金丝猴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深山区;猕猴分布很广,北到河北兴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数量最多。雉鸡我国有56钟,占世界雉鸡的五分之一,其中19种为我国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鸟兽有近300种,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堪称得天独厚,世所罕见。
(三)
我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在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和自然历史遗产。两、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也为森林所覆盖;黄土高原植被广泛分布。野生动物也比现在丰富多样,春秋时代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盛产麋鹿;明清时代,鄂西、湘西北及川东还有大熊猫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保护自然资源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广大民众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周朝时天子、贵州都有不同范围的禁猎区,规定"天子百里,诸候40里",不许入内砍伐捕猎。据《周礼》记载,当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不仅设置了机构,而且设置了专职管理人员,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迹人"管田猎之令;"囿人"管野生动物资源。周文王的苑囿"灵台",养着鹿、鹤、鹭、鱼等多种动物;秦汉时代规模浩大的"上林苑",饲养的兽类中就有大熊猫;此后如晋代的"灵禽苑",唐代的"华清宫",元代的"琼花岛",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庄"等,在客观上对一些珍稀动植物物种都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它诸多名山、庙宇、皇家陵园及少数民族的"龙山"和"风水地"以及宗教文化胜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黄陵、东陵、泰山、衡山、九华山等,至今仍是层林迭翠,
古木参天。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自然保护区的雏形,也是中华民族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朴素思考。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对资源的盲目滥用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几省交界地区,有15个州、郡尚有犀角作为贡品,由于长期捕杀,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北宋以后遂趋于灭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后,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从南方大量采运木材达数年之久。历次战争砍树、焚林、掘题、毁堰等,给自然资源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比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生物资源又肆无忌惮进行掠夺,许多珍贵物种也惨遭破坏。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才逐步发展。1956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秉志、钱崇澎等科学家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值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92号提案。这个提案由国务院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办理。同年十月,林业部制定了《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对象、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在全国15个省(区)划定40余处禁伐区方案。并在全国科技规划中,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研究工作,列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之一。此后不久,便先后在广东鼎湖山、海南尖峰岭、福建莘口、广西花坪、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养、勐仑、勐腊、大勐笼、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丰林等地,陆续建立了20多处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及林业部组织了一批专家及调查队伍,对一些边远山区,如西双版纳、梵净山、神农架、呼中、高黎贡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纵使考察和森林调查,为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生物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运动资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鸟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建立禁猎区;对大熊猫等19种珍稀野生运动严禁猎捕,加以保护。1963年,全国人大代表竺可桢等科学家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建议,对于在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了系统发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动,使我国方兴未艾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受到严重摧残,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遭到很大破坏,一些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迫下放或撤销。在1973年农林部召开的全国重点省、市、区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座谈会上统计,全国自然保护区仅存十几处。1975年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在珍贵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要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才逐步恢复开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各省相继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全国已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48处,面积150万公顷。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保护区布局合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了由林业部牵头,有关部、委参加的自然保护区专业组,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建设工作。同年10月,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八个部、委、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专业组在成都召开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了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的原则和步骤,这时全国已有20个省(区)建立自然保护区72处,总面积约200万公顷。会议确定以省(市、区)为单位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和考察工作,并提出在全国划定自然保护区的四条原则:
1、 具有代表各种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地区;
2、 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珍稀树种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它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区;
3、 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遭到破坏,具有重要价值而必须恢复或更替的地区;
4、 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岩溶、温泉、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区。
在各省(区)的支持下,三年期间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2500人,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论证,编写出区划方案。1983年8月,林业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次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则通过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并提出在国内有典型意义、科研上有特殊价值、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56处自然保护区,报请国务院批准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时,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133处,总面积806万公顷。
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已逐步健全,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人员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设资金已逐年增长率加,政策法规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到1993年,全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501处,面积5059万公顷。经国务院批准,将花坪、武夷山、长白山、西双版纳等77处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无论就其建设规模或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而言,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管理。1984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1988年,七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野生运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quot;国家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工作有了确实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一项重要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林业部门都先后建立了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目前,保护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逐步开展规范化管理。为了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设计水平,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把保护区建设成永久性的经营实体,充分发挥保护区功能和效益,林业部于1988年颁发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都在边远山区或林区,周围有群众居住,为妥善解决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武夷山、桃源洞、梵净山、南滚河等许多自然保护区,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开拓新的生产门路,开展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经营活动,调动群众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山区、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是一项涉及学科门类多、技术性强的工作,保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林业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教学部门,在学校或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班,很多省(市、区)也分别举办培训班,使管理人员受到不同层次的业务、技术培训。为了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林业部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安排部分保护区管理人员到香港或国外培训,逐步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许多保护区,如长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前往参观访问和教学实习,增加了他们的自然保护知识,并受到了直观的现实教育;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广泛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人闪的自然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增强保护区的活力,在保护好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原则下,一些保护区在实验区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种值、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种经营,并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或效益。同时,开发利用一些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资源,开展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是我国保护区建设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各种生态旅游设施具有乡土风情,朴实而富有野趣,与国内其他的风景区旅游相比,可谓别具一格,成为参观游览者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理想课堂。
许多自然保护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双版纳、武夷山、梵净山、茂兰、井冈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几十处自然保护区,通过组织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鄱阳湖、庞泉沟、松山、扎龙、官山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则通过组织单项或多项专业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不但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还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经过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和濒危动植物种类,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设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区内的资源与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为抢救、保护我国珍稀、特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华南虎、褐马鸡、鹤、扬子鳄以及银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考察、研究项目,如扬子锷繁殖研究、大熊猫野外生态研究以及茂兰、牯牛降、松山自然保护区考察等,都分别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近些年来,我国在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中,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先后参加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匀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我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在卧龙建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及繁殖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对热带雨林、华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湿地保护及黑嘴鸥繁殖调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合作引进麋鹿,使之重返故乡;与世界鹤类基金会(ICF)合作,对丹顶鹤、白鹤、黑颈鹤等进行研究。我国的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鼎湖山、锡林郭勒、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保护区网;扎龙、向海、东洞庭湖、鄱阳湖、鸟岛、东寨港 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另外,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有关部门在自然保护区领域,进行了合作与交流。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当。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生态系统地区,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的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各个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林以及珍贵树种得以保存、繁衍;一些濒于灭绝的物种逐渐得到恢复,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
按照国家的要求,到本世纪末,全固将建立自然保护区1000处,总面积将占国士面积的10%左右,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建设也将走向管理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科学研究系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类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财富。
回答时间:2006-2-17
⑧ 《自然保护区》是如何分级、分区的
《自然保护区》分级: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本辖区或所属生物地理省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以及休息、娱乐、观赏价值,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3、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本辖区或本地区内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以及娱乐、休息、观赏的价值,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分区: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下分5个类型。
2、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4、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荒漠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5、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共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6、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7、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野生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8、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动物和重要经济动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9、古生物遣迹类型生然保护区,是指以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活动遣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0、地质遣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特殊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奇特地质景观、珍稀矿物、奇泉、瀑布、地质灾害遣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8)自然保护区业务培训扩展阅读:
国家级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其生态系统在全球或在国内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其生态系统中具有在全球稀有、在国内仅有的生物群或生境类型;
3、其生态系统被认为在国内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其生态系统尚未遭到人为破坏或破坏很轻,保持着良好的自然性;
5 、其生态系统完整或基本完整,保护区拥有足以维持这种完整性所需的面积,包括具备 1000公顷以上面积的核心区和相应面积的缓冲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⑨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旅游的基础,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动力,没有保护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没有了生态旅游,也就是说保护区的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是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2、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以保护区为主体,合理区划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并对核心区实行围栏、埋桩、警示牌等形式的严格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在试验区内划出一部分游览区域,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参观考察、教学实习、科学实验等。在试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业必须根据试验区内景点景物的分布,合理规划旅游线路,限定游览范围,尽量减少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3、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依据环境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把握生态旅游的宣传口径和力度。根据在试验区规划的允许游览的面积、游览路线和可游览时间,依据我国现行规定的环境允许条件下的单位规模指标(森林游憩地1~4人/天•公顷;近郊公园10~17人/天•公顷;远郊风景区5~10人/天•公顷;远离城市的独立风景区2~5人/天•公顷),或按线路环境容量指标(30~60米/人),计算出环境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利用。
基于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受环境合理容量、游览时间的限制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生态特性制约,所以保护区开展市场宣传时必须规范宣传口径,以环境合理容量和可游览时间确定宣传力度。不能像大众旅游宣传那样信口提出“游野山,玩野水,采野花,吃野味,点篝火,放鞭炮”,应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基调(清新、自然、古朴、宁静)和生态旅游的健身、洗肺、寓教于游、返璞归真等特性。也不能像大众旅游宣传那样铺天盖地、毫无节制地吸引客源。
4、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其服务经营活动必须体现保护区的特殊性。正如宣传不能说“游野山,玩野水,采野花,吃野味,点篝火,放鞭炮”那样,在旅游经营服务上,保护区的经营服务摊点不得出售弹弓、玩具枪等对野生动物构成威胁的商品;不得出售拉炮、摔炮、鞭炮、烟花爆竹等商品或举办篝火、焰火晚会,以免对森林构成威胁或对野生动物产生惊吓;不得使用煤、柴等炊事、取暖燃料,必须改用燃油、燃气、太阳能、风能、电能等环保型锅炉或灶具,避免对保护区产生固体或气体污染。
5、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根据以保护为前提的特点,合理规划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合理规划,宜精不宜多,在保证森林防火、资源巡护的前提下,利用原有道路硬化、护坡,不应该再大动土石、再开建新的旅游公路。原保护区无公路的可根据防火和资源巡护的需要,修建防火道路,并尽量减少生态破坏。以索道代替旅游公路、游览步道问题,虽然各界人士褒贬不一,但从实际运行看,索道具有资源破坏小、废气排放少、水土流失小的巨大优势,同时索道的运行减少和避免了游人对植被的践踏频率和与野生动物及栖息环境直接接触的机会,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自然保护区的服务设施应本着“游览在区内,服务在区外”的原则,区内只保留管理、宣教及少量配套服务设施,其余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交由周边社区按着统一规划进行建设、管理。宣传教育设施也应以声像展示为主,尽量减少标本实物展示,避免因建设标本馆(自然博物馆)产生对本区生态环境及物种的破坏。
6、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宣传为宗旨,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为目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先要组织专业人员撰写生态解说词,而不是神话传奇式的导游词,在生态解说词重要解析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过程、动植物区系、珍稀濒危物种、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讲解保护区的区域地理、生态系统、景观类型、保护区基本情况和主要景点,宣讲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保护区的生态意义、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提高个人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个人对保护区的支撑方式。在完成生态解说词后,对本区生态宣传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同时在游览线路上栽设生态宣传标牌,雕刻永久性生态宣传标语、口号,打造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氛围。
7、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和当地居民结合在一起。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相对与周边社区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退耕还林以后),只靠保护区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保护区必须本着“游览在区内,服务在区外”的原则,积极引导社区群众按着总体规划布局,建设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村、民俗度假村、康乐娱乐城等服务设施,以分散客流,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将社区富余劳动力分流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问题,避免了当地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蚕食掠夺(靠山吃山),又提高了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达到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四条腿”平衡发展的目的。
总之,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以宣传自然生态和教育公众为宗旨、以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以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为己任的生态旅游,应严格规范生态旅游中的基本建设、宣传方式、旅游接待和服务。
⑩ 自然保护区学出来都在哪就业,工作好找不我想读博后,当个大学老师之类的,有前途吗
当然有前途了,你应该换个角度考虑,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当的老师也不错,你要读完博后那肯定没问题,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自己的研究课题,我相信你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