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歷史期考總結和措施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B. 高二歷史學習總結
可以分來三個層次
對歷史學科自的觀感 是否喜歡 喜歡在何處
對歷史學科學習的收獲 學習到了什麼 比如名人將相的事跡 讓你有了什麼感觸 比如以史為鑒可以了解歷史潮流的不可逆 比如歷史多因一果 各個事件背後的矛盾與統一 辯證看待歷史等
對考試的總結 可以分各個板塊 如選擇題 排除法 如何讀題等談談心得體會 如簡答題的掌握程度 背誦與理解的相互補充的必要性等
最後總結歷史學科存在的客觀必要性 趣味性 知識性 對學生的重大意義
如果願意的話 還可以結合黨史 對我黨進行吹捧
C. 高中歷史學習心得
熟悉課本,不放過抄課本中的襲小字、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可以買一些歷史書籍,主要是近現代的,因為古代歷史看課本背課本就可以。然後,自己整理,將各個時期史實分開,再分為經濟、政治、思想等內容,從背景、人物、時間、內容、影響、經驗等方面整理,對於不好記的時間和國家,可以對比著記,比如《權力法案》、1787年憲法等可以對比記。
D. 高中歷史總結怎麼寫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還必須進行系統總結。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4、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5、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6、「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7、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2]
8、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9、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10、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准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11、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E. 歷史期末總結怎麼寫的
進入初中後歷史一直以來還算我的強項,初一,初二那會,每章節過後都會收到老師發的學案,然後開始死記硬背,成績倒也還說的過去,誰知進入初三,先是換了老師,講課方式,風格都有了翻天覆地地變化,接著中國歷史也變為了世界歷史,每章節過後,也不會再收到學案,懵懵中就參加了月考,從考場下來,我就徹底懵了,感覺什麼也不會,答案可想而知。月考過後,我仔細分析了自己了歷史丟分,平時上課老師知識淵博,所以講課風趣幽默。自己呢光是聽樂子了,可是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是一點沒記住,同時思維還停留在之前初一,初二等著背學案的模式。這樣以來,成績肯定是不理想。痛定思痛,我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了一些措施。每節課上過後自己仔細閱讀教材全解,老師上課提到的要點,重點,仔細再過一遍。之後,有空就翻歷史五三,會的題口頭回答,有困難的,不知道的就動手寫一寫,最後呢,和其他班的同學借來學案進行鞏固。
在這種措施下,這次期中考試,歷史進步最大,但是離我心目中滿意的成績還有很大的距離,也就是說還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間,在期末考試之前,我要繼續之前好的辦法,勤背,多預習,多復習,鞏固,通過練題來促進背題,自己總結出適合自己學習歷史的好辦法。
期末考試也就剩下四十多天了,我一定要好好利用好這寶貴的時間,合理分配,有效,高效地完成各科目地學習,復習,將以前段老師給我們講地時間寶典利用上,使自己的時間盡可能地充足,讓自己做到勞逸結合。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送給自己,激勵自己,努力,為了最後的成功,加油!
F. 關於高中歷史的心得體會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的教學觀念是一次很大的挑戰。以前,教師把教學的重點環節放在了備課上,總認為課前備好了課,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備課准備得很充分,甚至連教師怎樣講、怎樣提問,學生會怎樣回答,回答到什麼程度,教師都會心裡有數,做好應答的准備,在課堂上學生如果回答的和自己事先備課的答案一致,教師就會充分肯定,認為學生聽課認真,理解正確。如果學生回答的和教師的答案不一致,甚至出入很大,教師則指出其不對的地方或不做評價,然後告之正確的答案。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行,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有了很大的變化,下面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一、教師的教育理念創新是新課程實施的前提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重視知識傳授,卻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待灌的「知識器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掌握基本知識,又要獲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學生成長的多方面需求決定了現代教育必定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工程,在教學中對於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司馬遷、班超、文成公主等,我們不只是簡單的介紹事跡,而是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書籍,讓其整理相關的材料,在課堂上或小組中介紹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暢談英雄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及對當時社會的貢獻,對我們今天的為人處世的啟發等。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更從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和熏陶。新教學理念倡導的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掌握方法。為此我們的課堂學生是主體,學生尊重教師,教師相信、肯定、鼓勵、賞識學生。人人都參與,有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有修正補充,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平等融洽。由重結果到重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教學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弊端,歷史教學如果只強調學習結果,必然走到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和思維能力,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這一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凡涉及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這些理論性強的地方,我們關注的是學生怎樣從材料中得出結論,對材料怎樣進行整理和尋找。 二、教師課前備課的重點與以前不同。 以前教師課前備課的重點是放在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內容上。現在教師備課的重點則放在教學目標上,即明確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一個什麼程度:是簡單地了解,還是理解,甚至是評價的程度。既然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程度不同,因此教師組織教學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是第一個層次—了解,那麼在教學中就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去准備,在廣度上做文章。學生可以結合課本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去談。如果是理解、評價,就要從深度上去把握。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課堂提問、討論與以前不同。 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往的提問是教師的專利,現在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有時也可以大膽地放開讓學生去自問自答。我們知道,答案有時是唯一的,但問題可以多種多樣,提問時應該盡量避免提一些低水平的問題,比如對歷史事件年代等類似的提問,應該提些「為什麼」而不是「是什麼」的問題。具體實施時,可以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然後討論。討論時我認為分組討論效果最好,具體分幾個組,可以根據班級人數來定,但至少應該分成三個組,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成立一個裁判組,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評判問題。比如講到辛亥革命時,有學生提出:為什麼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而不支持孫中山?有位學生回答時就說:「如果我是帝國主義,我也會選袁世凱」,學生把自己放在帝國主義的角度上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換位思考,問題就很簡單了。講南昌起義時,有學生就提出:南昌起義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教師一般領著學生探討過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而學生就可以大膽地提出南昌起義的成敗,我認為這個問題很有新意,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只要能得出「不同的前提,有不同的結果」這樣的結論,那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就很成功了。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做。 四、對教材內容的總結、教學評價與以前不同。 歷史教學比較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總結,以往都是教師總結,現在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兩場戰役,曹操先以少勝多,後又以多敗少,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讓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人。再比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學習各民族先進的文化,而不能滋長狹隘的民族觀點。新課改中的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所學知識的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評價。我們的教學目標其實更應該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所以在教學評價中,完全可以讓學生來談,學生談出來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了,達到了一個什麼程度。還可以對著目標給學生打分,看學生完成目標的不同層次。由此可見,新課改的實施,是我們邁向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步,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到新教材淡化時間,淡化目標。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找到學習歷史事件、線索的方法、過程,以便適應終身化學習。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方法去達到目標,並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的評價。這樣目標—過程—評價就能達到三者合一。所以新課改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過去是教師忙著備課、講課,學生很輕松,現在正好相反,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師就會很輕松。這樣看來,新課改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是不是對教師的要求就降低了,其實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對教師自身的要求更高了。我認為教師也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時還應當以扎扎實實的課堂改革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 展望新課改,我想這將是一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命。對於教師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挑戰。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舊鞋走新路還是穿新鞋走新路這都是我們將探討的問題。
G. 高中歷史專題總結
說實話 歷史科目確來實有難度 你現源在高三了 你說你不是不勤奮 我想問一下你 首先 歷史的細節和宏觀結構背得怎麼樣了?
歷史是一科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學科 首先你要對書上的細節有全面的了解 包括小字 當然 現在對你來說不太現實 但是你要告訴自己 能夠記一點 就是一點 不要太多壓力 你想文綜一共才那麼多選擇題 還是有幸運成分的 但是看了的知識點就要鞏固 加強~~
然後每章節前有個總結和介紹 這是關鍵~~!! 讓你有最宏觀的了解~~ 一定要記的
最後找一些答題技巧 扣准題目要求作答 特別是材料題 相對來講很簡單 但是一定要答的准確
還有 多答不扣分 所以在保證時間充足的情況下 多答一點不吃虧~~
加油加油 勇敢地向前沖 相信自己~~@@
因為我今年讀大一 高考成績不錯 在我記憶猶新的時候告訴你 自信是最重要的~~
H. 高一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其實我覺得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無用的心得體會上,建議生藐老師,作業留不留是老師的事,寫不寫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