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悟學儒家思想培訓心得

悟學儒家思想培訓心得

發布時間:2021-01-02 20:49:50

❶ 學習儒文化的心得體會

儒家流派紛繁,大概要回歸夫子,
並且更深一步的,「吾道一以貫之」
再深一步,就是「天何言哉」,那裡才是至境吧。

❷ 學習儒家傳統文化的感悟取什麼題目

第一,讀儒家經典的讀後感
第二,論孔孟之道
第三,仁義禮智信的現代價值

❸ 學習儒家文化的體會感受求大神幫助

儒家文化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對著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進攻節節敗退,但它始終占據著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質是它的「心性」哲學,從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完善,引申出國家的倫理秩序和豐功偉績。 儒文化不像希臘哲學一樣從世界中去尋找終極。世界是我們人的世界,與我們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離開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無」。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質形態,還是微觀的原子和宏觀的宇宙,它們只是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終極存在也只能是作為本源的「心」。所以說,儒文化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說。它不像宗教學說一樣從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賜。萬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樣,人的主觀不管怎樣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脫,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圍內活動,先天規定了他的責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有的人碌碌無為,是他與自己的本性分離,成了自然體系中的一顆浮塵。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發掘,培養人的崇高和偉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學,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於經驗知識,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和理性的推理,而是來源於思想的領悟和自我的直覺。 儒文化與實證哲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儒文化也好,希臘哲學也好,宗教學說也好,它們都是對真理的探求,對自我價值的尋找,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識,是人的精神升華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種「德」的培育。實證哲學是對事物性質的確定,是對客觀關系的認可,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下的知識,是對世界普遍性和規律性的認識,是一種「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為什麼這樣?後者回答世界就是這樣。前者追問世界之根,後者描述世界之實。前者為了價值,為了人格,為了真理;後者為了利益,為了實用,為了權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識,是對天理的領悟,是對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說的,也無法傳授的,只有特有的靈魂,在片言只語中引起共鳴,在生存體驗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從字面上去理解,只能產生歪門旁道。詩書是對情操的陶冶,禮義是人格的一種自然流露,三綱是天理的一種社會顯現,「存天理,滅人慾」 是精神升華的一種途徑,忠孝仁義信是人本真的一種實踐,倫理社會是對世界本來面目的一種揭示。它類似於柏拉圖的「理想國」,顯示了人的一種責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學」,它與現代社會的個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運動」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經濟沖破了社會的倫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礙了社會發展嗎?現代社會本來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來越被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所揭穿,科學確實給人類帶來了財富,實證確實給社會帶來了功利,但是,人卻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溫情,社會失去了和諧,人類失去了家園。如果不再改變,人類將成為自己創造物的奴隸和受害者,現代制度和現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沙灘上的,它只能給社會帶來道德的淪喪和理想的破滅,帶來利己主義的泛濫和民族矛盾的加劇。 社會發展了,現代性表示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類從自然狀態這解放出來,回到了精神的懷抱,現代性是把人類從內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現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終極關懷,而是希望通過人把整個世界精神化,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前現代社會是與自然界是分離的,世界處在文明社會和自然變化莫測的對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內心的寧靜,以不變對萬變,面對著世俗和自然,精神也顯的軟弱無力。人類要成為主人,必須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納入人類社會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會才能顯露出他的崇高和偉大。社會前進了,人的責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須加以改變。封閉式的自我修養遠遠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儒文化的倫理道德也不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人們不但要真理,還需要經驗知識,不但要道德,還需要科學,不但要理想,還需要求實精神。遺憾的是,人們在追求知識、科學和實證之時,拋棄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實證來認識真理,以功利來取代道德,以實用主義來對待理想,所以尼采說:「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殘缺不全的肢體。」有個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傳統文化並能運用理性功能和求實精神的時代新人。如果丟掉終極關懷的實證哲學統治了人類,人類只能走向深淵。

記得採納啊

❹ 怎麼學習儒家思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想這句論語的經典之句已經專告訴你屬了,學習一個思想,重要的不是內容有多全面,給你灌輸多少東西,而是你從裡面能思考到什麼,你通過儒學這個媒介感悟到了什麼。
所以,我想說的是,你不是為了做研究,只是感興趣。那麼就由著興趣,隨手翻開一本儒學的書,細細去讀,去體會,讀得多了,你會發現其室,它們已經不再分什麼順序存在書本中,而是已經讓你爛熟於心了。。。這樣的話才有真樂趣,你糾結於它的順序什麼的,就是浪費時間而已~

❺ 儒家的學習思想

儒家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信等要素。仁指仁回愛,是孔子思想答體系的理論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禮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信,是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❻ 暢談你對儒學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儒學博大精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幾千的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它的影回響對國人來講是無法具體指出的,答他指導和影響著中華文明和人們的言行。
申明我不是專業人員,但我學的是文史,而且我是魯人,所以骨子裡很多影響是說不出來的。因為生活中的人大多是在以儒學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當然有些方面和現在法律和社會准則是不盡相同的。它比他們更崇尚人文精神。
首先儒學以仁為中心,形成一套系統的行為和思想准則。人們崇尚儒學是因為它的有些方面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亢不卑,大度,仁慈,求學,虛心等等都是當今社會和人們所提倡的美德。
至於

❼ 求儒家思想3000的感想

1、論語讀後感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2、《大學》讀後感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 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 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 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 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 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3、《中庸》讀後感
這個學期,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們《中國文化概論》課老師推薦的書目;其次,我們國學社本學期的晨讀選材也是《中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讀而又沒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後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雲,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准。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4、《荀子》讀後感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5、《老子》讀後感
《老子》又稱作《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6、《離騷》讀後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傑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後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像力,以其波詭雲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雲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沖突、苦悶的象徵,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時人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
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徵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而與之對立的蕭艾惡禽則象徵讒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使全詩都充溢著精采絕艷、絢爛芬芳的審美意境,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台,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於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7、《逍遙游》讀後感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麼,什麼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 「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8、《秋水》讀後感
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中主張道家學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寫的文章比較浪漫,也非常大氣。下面我就談一談學習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後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義主要是在說明我們人應該以何種心態去處事的道理,即作為人不能懷有「自高自傲」、「貢高我慢」不利的心態。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現在生活中我們人與人之間關系做對比。例如:「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為盡在已」。這句話的含義即:河伯一向以為他所在的黃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勢很大,以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黃河的,於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導致河伯產生傲慢之心。 其實,這就與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情況相同,也是我們常常碰到的事。當一個人成就了一點事業,或得了一些什麼小名利,就會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誇大自己的功勞,一自我為中心,然而輕視他人,這正是因為他還沒有在外界碰見比自己更厲害的人,所以才會在界內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讓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辯論問答,遇見比自己更高一層的人,這個時候就會認為自己還不如他人,所以說我們人,在還沒有親自接觸到界外之事時,就不能以為自己很偉大。因為你一旦看見別人比你更厲害、比你更強大時。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們應該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牽引,否則你將會被比你更有見識的人譏笑輕視。我們只有在「中道」的界線上,才能獲得更好的學修。同樣的道理,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僧,對於一個邪知邪見深的人,我們不能急於馬上給他講佛法之奧妙,因為這種正知正見可能會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會認為我們也是魔,令他生氣毀謗,這只能等他的因緣成熟了,能夠接受真理的時候,我們再去引導他也不遲,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要去引導一個人的時候,首先必須觀察對方的根機是深、是淺,並且要看他對我們所說的法是否應機,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莊子的《秋水》讓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與思想的引發,也使我的人生能夠漸漸趨向一種更高更美的境界。
9、《歸園田居》有感
好友金銘曾一再推崇,干國祥先生新近上的《歸園田居》是其所聽過的課當中最好的,此課好到什麼程度?用金銘自己的話來說,「課後一小時沒有說一句話,當天中飯都沒有吃」——因為一直沉浸在課帶給他的震撼中。金銘讀課多矣,一般的課自是難以讓他有如此的感觸,此課一定有其獨特之處,我想。於是從金銘處拷貝干先生的課,等心靜下來了,再虔誠地打開聆聽。
長假的最後一天,什麼事情都沒有安排.用過早餐,先做起了預習功夫:找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開始研讀,試著對詩有自己的「前見」。詩不深 ,很好懂。如何讓初二年級的孩子理解此詩的意蘊,這想必是學習此詩的難點,干國祥先生是如何帶領孩子們走進陶淵明的詩歌境界的呢?帶著這個懸念,我開始了觀課。
課的前半部分,干老師由交代背景開始,將《歸園田居(其一)》做了解讀,讓學生明白陶淵明歸隱山林的緣由——為了掙脫羈絆心靈的藩籬,回到大自然中,做心靈的主人。接下來釋詞,梳句,朗讀。經過了20分鍾的稍嫌平淡課堂之後,精彩開始了。干國祥先生設置了好幾層沖突,讓看起來有些平淡的課堂,有了波瀾。
「這首詩寫的是不是一個農民的勤勞生活?」(大意)這一問,將孩子們的認識提升了一層,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首詩很容易被誤讀成歌頌農民的勤勞生活。干老師抓住關鍵詞句,讓孩子們明白了,詩所描述的是一個厭倦官場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歸田園的情形。而接下來的問題,則是本課最為關鍵的一問:「那麼,我問同學們,你贊成他這樣的生活方式嗎?這樣的詩在今天學,有著怎樣的意義?」妙哉!此問直接擊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們學習《歸園田居》,究竟有什麼意義?干老師不愧為高手,他藉助一個八卦圖,讓孩子們充分選擇。並討論。學生開始積極思維,有說學這首詩沒有多大意義的,有說有意義的。經過師生的討論,孩子們達成了「臨時性共識」——陶淵明那種不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靈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在此基礎上,干老師提到了美國的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然後總結出他們的精神境界:清潔思想,樸素生活,後來干國祥先生還「以己證詩」將課推向高潮。課看到此處,我不禁拍案叫絕!
《瓦爾登湖》一書,是我近日正在重讀的一書。讀完梭羅的美麗文字,一股清涼的湖水彷彿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
聽了干國祥先生的《歸園田居》,回想《瓦爾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風景,我不由沉思:在我們這個後現代社會里,人類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每一個身處繁華都市忙碌在名利場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該多一些追問和反省?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歸園田居》和《瓦爾登湖》一樣,既是屬於文學家的,也是屬於每個人的,既是屬於古代的又是屬於現代的。
讀一讀《歸園田居》、《瓦爾登湖》,讓身體與豆苗野草親密接觸,讓心沾靈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與喧囂,這不是追逐時髦故作風雅,而是回歸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間多幾處瓦爾登湖,多幾個陶淵明式的「田園」,人類就會多一個安謐寧靜的後花園。
10、《念奴嬌》感想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麼拘於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象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說,亂石象崩墜的雲;一句說,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於亂石和驚濤搏鬥,無數浪花捲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於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並且擴大其領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

❽ 求一篇學習儒家文化的心得體會,不少於800字。來一個文藝青年秒殺吧!!!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對著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進攻節節敗退,但它始終占據著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質是它的「心性」哲學,從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完善,引申出國家的倫理秩序和豐功偉績。

儒文化不像希臘哲學一樣從世界中去尋找終極。世界是我們人的世界,與我們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離開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無」。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質形態,還是微觀的原子和宏觀的宇宙,它們只是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終極存在也只能是作為本源的「心」。所以說,儒文化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說。它不像宗教學說一樣從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賜。萬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樣,人的主觀不管怎樣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脫,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圍內活動,先天規定了他的責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有的人碌碌無為,是他與自己的本性分離,成了自然體系中的一顆浮塵。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發掘,培養人的崇高和偉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學,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於經驗知識,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和理性的推理,而是來源於思想的領悟和自我的直覺。

儒文化與實證哲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儒文化也好,希臘哲學也好,宗教學說也好,它們都是對真理的探求,對自我價值的尋找,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識,是人的精神升華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種「德」的培育。實證哲學是對事物性質的確定,是對客觀關系的認可,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下的知識,是對世界普遍性和規律性的認識,是一種「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為什麼這樣?後者回答世界就是這樣。前者追問世界之根,後者描述世界之實。前者為了價值,為了人格,為了真理;後者為了利益,為了實用,為了權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識,是對天理的領悟,是對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說的,也無法傳授的,只有特有的靈魂,在片言只語中引起共鳴,在生存體驗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從字面上去理解,只能產生歪門旁道。詩書是對情操的陶冶,禮義是人格的一種自然流露,三綱是天理的一種社會顯現,「存天理,滅人慾」 是精神升華的一種途徑,忠孝仁義信是人本真的一種實踐,倫理社會是對世界本來面目的一種揭示。它類似於柏拉圖的「理想國」,顯示了人的一種責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學」,它與現代社會的個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運動」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經濟沖破了社會的倫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礙了社會發展嗎?現代社會本來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來越被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所揭穿,科學確實給人類帶來了財富,實證確實給社會帶來了功利,但是,人卻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溫情,社會失去了和諧,人類失去了家園。如果不再改變,人類將成為自己創造物的奴隸和受害者,現代制度和現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沙灘上的,它只能給社會帶來道德的淪喪和理想的破滅,帶來利己主義的泛濫和民族矛盾的加劇。

社會發展了,現代性表示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類從自然狀態這解放出來,回到了精神的懷抱,現代性是把人類從內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現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終極關懷,而是希望通過人把整個世界精神化,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前現代社會是與自然界是分離的,世界處在文明社會和自然變化莫測的對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內心的寧靜,以不變對萬變,面對著世俗和自然,精神也顯的軟弱無力。人類要成為主人,必須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納入人類社會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會才能顯露出他的崇高和偉大。社會前進了,人的責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須加以改變。封閉式的自我修養遠遠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儒文化的倫理道德也不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人們不但要真理,還需要經驗知識,不但要道德,還需要科學,不但要理想,還需要求實精神。遺憾的是,人們在追求知識、科學和實證之時,拋棄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實證來認識真理,以功利來取代道德,以實用主義來對待理想,所以尼采說:「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殘缺不全的肢體。」有個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傳統文化並能運用理性功能和求實精神的時代新人。如果丟掉終極關懷的實證哲學統治了人類,人類只能走向深淵。

❾ 通過學習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我們應該怎麼做50字

人活在世界上復,不能沒有儒家作為指制引,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出發,然後進入社會,因而我們必須設法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系。如果離開儒家,可能會面臨不知如何安頓自己,以及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然而,如果只靠儒家,有時又會顯得伸展不開。舉例來說,我們有時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路太過緊綳,好像無法擺脫這個時代的一般趨勢。每天打開電視或報紙,不難發現這個時代並不可愛。對這個世界有所不滿,一方面反映個人本身具有理想性,另一方面則印證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啟發與提升自己的心靈。

閱讀全文

與悟學儒家思想培訓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