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上好一堂中職課」培訓心得
一、課前充分進行問題預測
二、不要讓課堂成為培養差生的基地內。
三、要上好一堂容課,要把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和嚴格的課堂紀律結合
總之,無論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要想上好每堂課,必須從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備,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Ⅱ 怎樣做一名合格、稱職、優秀的教研員
教研員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研究人員,應該是集培訓、教育教學、科研和信息技術於一身的一專多能的教師。如何做一名稱職的教研員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教研員首先要推重師德,恪盡職責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是立足於社會的先決條件,作為教研員要時時樹立全心全意為教師服務的思想,因為這首先是是一個角色換位的問題。學科教研員大都是從學科教師中挑選出的優秀教師,業務水平相對比一般教師高出一籌。從原來的教師角色轉換為教研員角色後,從職責上又承擔起管理、指導學科教師的使命。如果以為自己在學科研究上高人一等,驕傲自滿,又加以長期脫離一線,這樣的後果是指手劃腳,教研脫離教育教學實際,研究空理論,有辱使命。教研員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個人修養,和廣大教師做朋友,虛心向一線教師求教,共同學習,共同教研;教研員更要帶著思想上路,潛心研究,重視教研的價值取向,使教研和教學得以合理有效的統一,使工作在教研員的「研」和教師的「教」中和諧同生,共同提高。教研員心中要定位自己的角色:教研就是為教學服務,教研員就是為廣大教師服務。
同時,教研是一門科學,推重實事求是,教研之路漫漫,困難、阻力、挫折、譏諷隨時都在,所以教研員更應該具有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教研的道路上執著的追求;關心愛護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給予他們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把責任當使命。「研」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二、以課堂的實踐實現教研員的工作價值
我們教研員都是從一線教師中選拔出來的,有的已多年未從事過教學,各方面不比一線教師高明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落後。頭腦中積累的一些教學優勢已盪然無存。長期呆在辦公室里搞教研,只能是空發議論。這種脫離實際的教研和教學指導是不受基層學校和教師的歡迎的。教研員要勤下學校,深入課堂聽課,先做「師之生」,在做「師之友」,最後才能做「師之師」。每一位教師都有他們獨特之處,教研員只有將自己的雙腳堅實地踏在課堂這個實踐的土壤上,深入課堂聽課,傾聽教師的困惑,發掘問題的本質,放下架子,和他們一起研討,共同碰撞,落實民主作風,才能激發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研的熱情,才能發現本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發現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才能向全市學校推廣。也只有這樣,廣大教師才能意識到自我的價值,並帶著研究精神深入進行課程改革。
三、建立終身學習觀念,實現專業引領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研員,首先業務能力很重要,有了過硬的業務能力才能服務好基層,指導好學校的課堂教學。作為教研員,本自要有淵博的知識,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有本學科的最新理論、最新信息、最新成果,而這些知識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讀書才能獲得。我們要讀國內外一些著名教育專家、學者撰寫的專著及教育教學理論,比如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理論、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論、魏書生的「民主管理、科學管理」等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學習山東杜郎口的「自主、合作、探討」「三、三、六」課堂教學管理模式。還要訂閱本學科的報刊雜志,從中學習最新的理論信息、科技前沿。讀書要講究方法,精讀和泛讀相結合,要做好讀書筆記,長年累月,持之以恆,就不愁肚子里倒不出墨水,就不愁缺少信息,就不愁頭腦里沒有理論。同時,教研員更應該善於反思,理智地思考教育教學的問題,也更應該具有創新精神,做廣大教師的專業引領者。教研員要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網路教研
「面對面」召開教研會議、組織集體備課等傳統教研手段有自身的優勢,但也存在許多不利的因素,比如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全市教師比較分散,不容易集中等。當前,制約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瓶頸」就是如何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與駕馭本學科教學的能力,而這些僅靠個人反思、同伴互助是遠遠不夠的,僅靠傳統教研手段來實施「專業引領」也是不夠的。教研員必須有效整合傳統教研手段的優勢與信息技術的優勢,藉助現代教研手段實施專業引領,積極開展網路教研。我們教研室每人都配有電腦,教研員要充分發揮優勢,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開通公共郵箱,建立自己的博客,在網上給廣大教師提供交流的平台,現在各個學校基本上都已配有電腦,設有電教備課室,已具備了遠程教育的條件,完全能夠彌補單一傳統教研手段帶來的不足。教研員是課程改革的引路人,是引領教師走向成功的人梯和鋪路石,是學科教學的領頭雁,是教師心目中的專家。我們教研員要擔負起教育的重任,為輝縣市教育的全面崛起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