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限空間作業存在哪些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1、中毒危害:有限空間容易積聚高濃度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可以是原來就存在於有限空間的也可以是作業過程中逐漸積聚的。
2、缺氧危害:空氣中氧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
3、燃爆危害:空氣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質,濃度過高遇火會引起爆炸或燃燒。
4、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脅生命或健康的環境條件。如墜落、溺水、物體打擊、電擊等。
措施
《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
第八條 工貿企業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對作業環境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並經本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審核,負責人批准。
《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經2013年2月18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2013年5月20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59號公布。該《規定》分總則、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保障、法律責任、附則5章30條,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第80號令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廢止和修改勞動防護用品和安全培訓等領域十部規章的決定》已經2015年2月26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2015年5月29日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一)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二)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三)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Ⅱ 有限空間作業應採取哪些措施
進入作業現場前,要詳細了解現場情況和以往事故情況,並有針對性地准備檢測與回防護器材;
進入作業答現場後,首先對有限空間進行氧氣、可燃氣、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氣體檢測,確認安全後方可進入;
對作業面可能存在的電、高/低溫及危害物質進行有效隔離;
通風換氣;
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戴隔離式空氣呼吸器或佩帶氧氣報警器和正確的過濾式空氣呼吸器;
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帶有效的通訊工具,系安全繩。
配備監護員和應急救援人員。
嚴格安全管理,落實作業許可。
Ⅲ 有限空間作業的分類有哪些
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一)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二)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三)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在有限空間內主要存在以下3種危害。
1、中毒危害
有限空間容易積聚高濃度的有毒有害物質。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是原本存在於有限空間內的,也可能是作業過程中逐漸積聚的。常見的有硫化氫和一氧化碳。
2、缺氧危害
空氣中氧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常見的有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引起的氧氣缺乏。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在長期通風不良的各種礦井、地窖、船艙、冷庫等場所內部,易擠占空間,造成氧氣濃度低,引發缺氧。
另外,如氮氣、氬氣、氦氣、水蒸氣等惰性氣體也會引起氧氣缺乏。工業上常用惰性氣體對反應釜、儲罐、鋼瓶等容器進行沖洗。如果容器內殘留的惰性氣體過多,當工人進入時,容易發生單純性缺氧或窒息。甲烷、丙烷也可以導致缺氧或窒息。
3、燃爆及其他危害
當空氣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質時,濃度過高遇火則會引起爆炸或者燃燒。此外,墜落、溺水、物體打擊、電擊等威脅生命或健康的環境條件,都可能造成有限空間安全事故。
預防有限空間作業危害的措施
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職工,在進入作業現場前,要詳細了解現場情況和以往事故情況,並有針對性地准備檢測和防護器材。
進入作業現場後,首先對有限空間進行氧氣、可燃氣體、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氣體檢測,確認安全後方可進入;對作業面可能存在的電、高溫、低溫及危害物質進行有效隔離。
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戴隔離式空氣呼吸器或佩戴氧氣報警器和正確的過濾式空氣呼吸器。
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戴有效的通訊工具,系安全繩;當發生急性中毒、窒息事故時,應在做好個體防護並配戴必要應急救援設備的前提下,進行救援。嚴禁貿然施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嚴格安全管理,落實作業許可。
Ⅳ 有限空間作業專項安全培訓包括哪些內容
1、封閉或者半封閉空間的氣體檢測;
2、有限空間是否電器設備,需防止電擊做絕緣類安全要求;
3、監護人員的安全要求;
4、安全作業程序要求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