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抗生素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所產生的具有影響其它生物生物活動的一類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主要包括
1.β-內醯胺類(青黴素、頭孢類),
2.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等),
3.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4.氯黴素類,
5.大環內脂類(紅黴素、白黴素、乙醯螺旋黴素、阿奇黴素等),
6.喹諾酮類(諾氟沙星等)
7.其他(林可黴素、萬古黴素等)
抗生素主要用來對抗各種細菌、真菌感染,還有化療。
阿莫西林屬β-內醯胺類抗生素,是典型的抗生素之一。
復方氨酚烷胺膠囊主要成分有金剛烷胺、對乙醯氨基酚、氯苯那敏、人工牛黃等,不屬於抗生素。裡面的金剛烷胺是抗病毒的合成葯物。
乙醯氨基酚片成分也和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差不多,主要是對乙醯氨基酚等解熱抗炎鎮痛葯,也不是抗生素。
消炎葯的稱謂其實很泛泛,並不是葯物分類學術語。抗生素主要是針對引起炎症的源頭,即微生物感染源作用,而對乙醯氨基酚等是通過調節人體的炎症因子產生環節,只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不是用來對抗致病菌的。
根據抗生素定義,牛黃解毒片,復方穿心蓮之類葯物只是中成葯,其中有對抗致病菌的中葯成分,但是作用效果和機理來看,還不能算抗生素范圍。
我再簡單介紹一下目前感冒的發病過程,幫助你了解一下抗生素的作用范圍:
首先人因為某種原因(受涼、感染等),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引發一系列體內外致病菌的攻擊,主要是呼吸道等。人體檢測到外來致病菌過多後,就會放出大量炎症因子,介導白細胞等免疫細胞來消滅致病菌。這個過程人本身會有不同程度的痛苦。
再來說說葯物的作用,人感冒就先想到吃感冒膠囊,也就是上面說的復方氨酚烷胺膠囊這類葯,這些葯可以對抗入侵的病毒,恢復人體免疫力,通過抑制人體的過激炎症反應,緩解病痛。
當人的抵抗力恢復的速度和程度都很難對抗已經大量繁殖的致病菌的時候,就需要抗生素來協助對抗致病菌,達到完全治癒的目的。
PS:病毒不是細菌,請注意區分。抗生素一般對病毒無效,需要單獨抗病毒葯物來對抗病毒。
② 關於抗生素
這個問題其實要說到很多專業知識
首先說樓主的一個錯誤:「抗生素就是抗菌的」抗菌的叫回抗菌葯物,抗答生素是抗菌葯物的一種,是指從天然物質(生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用於抗菌的葯物,初了抗生素以外其他還有很多人工合成的抗菌葯物,他們都是抗菌葯物,但是不叫抗生素。
再說感冒:現在的我們說的感冒其實很籠統,醫學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現實中很多的小病我們都叫感冒,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這些醫生不高興解釋就直接說成你是感冒了。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細菌引起的,所以用抗菌葯物(不是2樓說的並發症)。關鍵看你的感冒是由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然後決定用什麼葯物。
當然很多醫生也處於其他利益亂使用葯物,其實這個現象是很普遍的!
另外反駁下3樓的,雖然葯物都要副作用,但是生病了要吃葯!只要合理的使用葯物不管什麼葯物,其實副作用都很小。不過他說:「抗生素對付的是你由於肌體免疫弱時細菌性的疾病,為了防止並發症,故給你注入,其免疫的作用。」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答完畢,謝謝!
希望能採納!
③ 怎麼學習抗生素的應用談談個人的學習心得
首先可以熟悉抗菌葯物的基本屬性,如抗菌葯物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糖肽類、四環素及氯黴素類等)和人工合成抗菌葯(如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咪唑類等),各類抗生素其葯代葯動和抗菌譜各有特點,熟悉抗生素的分類分代後,記憶起來較為容易。 如頭孢類抗菌葯物抗菌譜有如下特點:隨著代數的升級,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增強,對革蘭陽性菌作用減弱,但四代頭孢對革蘭陽性菌和厭氧菌作用又有回升;絕大多數頭孢類葯物都經腎臟排泄。記憶好共性後,再記憶單品種葯物的特性,如頭孢他啶、哌拉西林、碳青黴烯類有抗銅綠假單胞菌活性,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經膽汁排泄較多等。各類抗菌葯物都可以通過此類方法記憶。還要熟悉各類抗生素的組織分布,以便針對不同部位的感染投用抗菌葯物。 基本屬性基本掌握後,可以進一步了解抗菌葯物的PK/PD特點,即時間依賴型或濃度依賴型。 多數β-內醯胺類、克林黴素等為間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T>MIC,即血葯濃度在MIC以上的時間越長,細菌清除率越高,在達到MIC的4~5倍時殺菌作用最好,這時濃度達到了飽和狀態,提高劑量對殺菌作用並無增強,所以常規劑量多次給葯是這類葯物常用的給葯方案。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葯物為濃度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Cmax/ MIC 和AUC 0~24/ MIC,所以這類葯物通常給葯劑量較高、頻次較少,每日給葯1~2次即可。同時,部分抗菌葯物具有長短不一的後效應,這也成為設計給葯方案的依據之一。 抗菌葯物基礎知識掌握後,就需要結合臨床相關知識來學習如何使用了。多種感染性疾病都有其常見的致病菌,了解常見疾病的高發致病菌,可以幫助我們有針對性的選擇抗菌葯物。如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等;急性扁桃體炎常見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心內膜炎的最常見致病菌為草綠色鏈球菌;泌尿系感染常見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闌尾炎、膽囊炎以大腸埃希菌感染為主等。 不同的細菌感染可能導致多樣的臨床表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常可指導抗菌葯物經驗性應用。如痰液量大且惡臭,常提示可能為厭氧菌感染導致的肺膿腫;黃綠色膿性痰常提示肺部可能有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抗菌治療後出現白色拉絲狀粘痰,提示可能肺部有真菌感染等。傷口感染時,如感染部位有金黃色分泌物,則可考慮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如感染部位有綠色膿液,則可能為銅綠假單胞菌產生水溶性綠色色素所致。同時,還可通過查閱指南、文獻等了解該種疾病常規經驗用葯種類,指導經驗用葯。 抗菌葯物使用通常分為預防性應用和治療性應用,基本上現在全國的醫院都存在各種不合理使用的情況,抗生素的使用首先性該有明確的使用指征,有使用指征後才談得上合理使用。個人建議:學習抗生素的應用必須結合臨床,書本上的知識是合理使用的基礎,但真正的應用在臨床。抗菌葯物的使用沒有絕對的合理,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患者痊癒了是不是因為抗菌葯物的使用。 還有,學習抗菌葯物使用一定不要把說明書看的非常重要,因為說明書上的大多數東西要麼來源於體外試驗,要麼來源於健康受試者,真正在臨床上,我們遇到的是患者,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只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到合理用葯。 少看學校里的葯理學,多看看新的治療指南和文獻,葯學的知識更新太快了,教材多少年才修改一次?呵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抗生素類葯物的分析現狀
中國是抗生素復使用大國,也是抗生素生制產大國:年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出口3萬噸,其餘自用(包括醫療與農業使用),人均年消費量138克左右(美國僅13克)。
據2006~2007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葯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葯物年使用率高達74%。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為22%~25%。中國的婦產科長期以來都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婦產科多年的統計顯示,目前青黴素的耐葯性幾乎達到100%。而中國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則高達70%,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
另據1995~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中國感染性疾病佔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佔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80%以上屬於濫用抗生素,每年有8萬人因此死亡。這些數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⑤ 抗生素的葯物,作用,葯理,機制
抗生素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的具有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作版用的物質。
按化學權結構分類:β-內醯胺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殺菌作用機制: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損傷細菌細胞膜,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核酸合成。
抗生素最早是能治療很多細菌感染,很有用,但是現在中國抗生素應用泛濫,使很多細菌產生耐葯性,真的是一點小感冒居然都會抗生素,過於信賴抗生素了。最大的一個不良反應就是過敏反應(青黴素),所以最好要慎用。
每一類抗生素都有不同的利弊,很多,我葯理書和葯物化學書兩本介紹的都有好多不同,太多了,打不完。中國葯典介紹的比較詳細。
⑥ 請談談你對抗生素的看法。
抗生素在剛發明的幾十年中應用廣泛,在臨床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戰爭中拯救了無數生命.但隨著其應用的推廣,問題也誕生了,致病的微生物,也就是細菌,病毒,支原體,依原體等不斷變異,產生抗葯性,能夠抵抗越來越多種類和越來越大計量的的抗生素.人類自己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差.大劑量的抗生素必然對人體也有副作用,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必須加以限制,以阻止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趨勢進行下去.
⑦ 談談對抗生素合理應用的感想
我的孩子抄四個月大得襲了感冒夜裡發燒,驗血淋巴細胞高(病毒感染),但醫生讓住院輸消炎葯(抗生素),醫院里得肺炎住院的孩子也很多,我不讓,被岳母指責,我和她理論,和周圍的家人解釋,沒人聽我的,妻子也因此和我離了婚(她一直對我很好的),為什麼我要懂這些?
⑧ 抗生素使用的基本要領
使用抗生素抄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首次服用兩倍劑量.抗生素進入血液,要達到一定濃度後才能發揮抗菌作用,為了迅速使抗生素發揮作用,可以在首次服葯時按常規劑量的兩倍劑量服葯,使葯物的血漿內濃度快速升高,起到盡快抗菌的效果.
2. 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一種抗生素能奏效時,就不要同時用兩種抗生素,以減少細菌接觸葯物(不對症葯物)機會而產生耐葯性;一種抗生素連續使用3天以上無效,即表明致病菌對該葯可能已產生抗葯性,應更換另一種敏感的抗生素或採取聯合用葯.
3. 應避免長期用葯.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體正常菌群死亡,目前所用抗生素大多數為廣譜型,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可將體內對葯物敏感的非致病菌殺死,因而可引起菌群失調症,發生繼發感染,因此對於較嚴重的炎症,宜採用大劑量短期靜脈給葯或聯合用葯,以減少長期用葯.另外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和局部應用抗生素,也可起菌群失調症的發生,應盡量避免.
4. 聯合用葯時注意配伍禁忌.聯合用葯時存在抗生素之間或抗生素與其他葯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在不清楚使用方法前,應在醫生指導下配合使用,切不可自作主張,以免發生毒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