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學習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500字以上謝謝,考試啊 ~~!!!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欣賞和寫作點詩詞,能夠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寄情托志,交流情感,從而獲得審美的情趣。我們作為年輕一代,不僅可以提高文化素質,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對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也會受益匪淺。
欣賞古典詩詞是一種藝術享受,亦是一種文化修養。我覺得這幾個月以來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賞和創作詩詞中猛然領悟到的。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們就像一葉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探求;她又像一個萬紫千紅、絢爛奪目的萬花園,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細細來品嘗,但我們可以擷取其中最為綽約多姿、為後人傳頌的名篇來吟誦。
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欣賞這個層次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為何不試著練習寫點詩詞呢?古人雲「詩言志」,即指詩是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雲「詩緣情」,就是說詩是抒發內心情感的。古典詩詞又常常在非常凝煉的文字中以生動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思索和探求。我們都是年輕人,我們有沸騰的生活,火熱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詩詞這種短小靈活的形式,抒發情懷,相互啟迪。縱觀古代文化,許多傳世名篇不一定都是專業詩人寫的。有很多無名的人亦能寫出驚世之語。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詩人林升,在京城臨安邸館的牆壁上題了一首詩,這首《題臨安邸》很快就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並且流傳至今,為大眾所喜愛。不用說,這首詩大家已經猜出來了。全詩如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詩只有四行,卻有無限情意,耐人尋味,意在言外,含蓄不盡。像林升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此不再多舉。
詩是「心之歌」,是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門徑,人人都可以寫出詩來,人人都可以作詩人;只是在藝術上在高低粗細之分。寫詩不是難事,寫出好詩卻不容易。我建議,在練習寫詩詞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通過互相切磋詩藝的途徑,從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詩詞立意、格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我想一首詩,重在立意,「詩以意為主」,這是我國古典詩詞創作的優良傳統。「意」,指的是詩詞所集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對於這個命題,古人有過很多論述。《後漢書》中雲:「常謂情志所託,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從此可見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們創作詩詞不能單單注重立意就可以了。如果根本不講格律,那就不必學寫詩詞了。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說,如果不信書,不如不讀書。我想此和彼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在寫作詩詞的同時,應該同時注重詩詞的格律,簡單說就是平仄了。以七言絕句為例。我覺得一首七言絕句,如果絕句中不出現平仄失對失粘,節拍字平仄不適合,每句三字尾為三平或三仄聲,有孤平的句子,那這首絕句的格律已經注意得非常好了。其他如七律、五絕和五律可以從此發散開。不再多說。總的來說,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時兼顧格律,那作品既有深遠的境界,又富有音樂節奏美。魚和熊掌兩者兼得,何樂而不為?
好了,不再敲了,雖然輸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極品五筆,但敲得還是有點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詩友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又有什麼心得體會呢?又是否願意與我共同分享呢?
2. 詩歌朗誦會活動總結500字
這是抄我的活動總結:
為了很好襲地進行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老師特地帶領我們去圖書閱覽室借閱了有關詩歌的書回來,讓我們用心品讀。老師告訴我們:詩歌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甚至一個世界文學界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所以說:我們務必要認真讀詩歌,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多收集詩歌,還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
通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詩歌,還學會了詩歌的分類,這樣更有助於我們學習詩歌,也收集了很多有關詩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自己寫詩歌,因為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自己的渴望,在詩歌里,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我們的思維可以跳躍,我們的想像力得到了豐富的伸展,我們可以在詩歌里表達自己的渴望與情感。我們也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讀詩歌的方法:1.理解詞語的意思 2.聯系生活實際 3.想像畫面 4.各種詩歌做對比。所以說,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有了放飛想像的方法,那就是寫詩歌。
這是一個讓我們難忘的綜合性學習,因為它可以影響我們一生。
3. 學習套調吟誦的體會,覺得有些什麼困難
吟誦,是
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
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
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因而吟誦也是漢語詩文的活態。吟誦是我國優秀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
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吟誦漢詩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僅在華人中間,而且在
日本、韓國等很多漢文化圈國家中,也一直流傳,比如日本的吟詩社社員就有百萬人以上,他們經常來中國交流訪問。吟誦規則
一、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二、吟誦者有一些基本調。這些調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些調來自師承家傳,或旁人之調,或自采別調,都經自己的語感改造過。這些調一般為古體詩的幾個調(有上中下之分),近體詩的平起、仄起各數調,讀文則與此接近。特別注意,自己不能隨便編調,如果走音的話後果自負。
三、吟誦者可以用基本調吟誦任何詩詞文賦。只依字句和情緒做微調而已。但是,這不是好的吟誦。真正好的吟誦是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因為吟誦是自娛,沒有感覺的詩文是不去主動吟的。這些喜愛的詩文經過反復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
四、吟誦的要求有高低之別。其初級要求為:
1、平長仄短。其中平聲指1、2聲,仄聲是3、4聲。五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即第一行第二個字為平聲),則第1、4行第二個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七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則第1、4行2、6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
注意:
1.除入聲字外所有行的尾韻拖長。
2.入聲字在古代有許多,例如月等,必須讀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國所有的
傳統音樂都稱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誦最嚴。吟誦力求把每個字的涵義表達得最清楚,所以與字音最貼近。因此,吟誦調一般也是比較簡單的結構,易學易記。
4、文讀語音。吟誦是必須文讀的,這樣才能最接近詩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讀語音系統。北方也有,而又以入聲字的處理最為突出。綜合以往的情況,可知當代的新吟誦,也須文讀。主要是入聲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聲字要吟短音。押韻的字要盡量按平水韻發音,不可不使押韻。平仄不可混,如看、嘆等字,要吟平聲。其餘如車讀如駒等,因與吟誦調關系不大,似可不必太嚴。
符合此三條要求的,方為吟誦。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誦任何作品。
五、吟誦的中級要求為:
1、運氣發聲。吟誦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氣發聲,因而氣度平和,意蘊深廣,有彬彬君子之風。
2、腔音唱法。吟誦的唱法,在原則上是中國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強、音長不固定,始終以情而定,隨時在飄動。
3、搖頭擺身。吟誦者不可僵立不動,感情到處,自然有體態。搖擺不是勻速的,而是體現著吟誦者對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
曲直的控制,如聲音大時向後,聲音小時向前。因為是腔音唱法,所以體態的變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搖為主。
做到這三條,其吟誦方有味道。
六、吟誦的高級要求為:
1、情通古人。吟誦就是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涵義。終有一天,豁然貫通,與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誦始成。
2、自成曲調。某些特別有感覺的篇目,才會反復吟誦,終至情通古人,而此時此篇的吟誦調,定與基本調有了比較多的差異,而只適用於此篇。
3、修身養性。吟誦者把吟誦作為自娛、學習、健身的手段,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吟誦對於身心健康、養氣養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這三條,吟誦方至化境,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吟誦的界定
一、漢語古代詩詞文賦的創作、傳承、學習的語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誦、念四大類。念,就是用口語讀。誦,是藝術化的念,強調清晰准確和語氣情感,但沒有音階。吟,有音階,是像唱歌一樣地誦讀。吟和唱的區別是:唱是音樂為主,語言為輔,目的在於欣賞曲調;吟是語言為主,音樂為輔,目的在於更准確地表達語言內容。
二、吟誦的概念歷來不甚統一,沒有固定的指稱,有吟唱、吟詠、吟哦等多種說法。我們根據文獻考證和采訪調研,得出如下結論:吟誦是吟和誦的合稱。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詠;誦,即誦讀。吟詠的對象多是詩詞,誦讀的對象多是文賦。吟詠一般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個別的沒有音階曲調。誦讀很多沒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相當部分是有音階曲調的。為此,我們現在按有無音階曲調,來區分吟和誦。
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文學本來就是通過非口語的形式來表達口語不能「盡」之「意」。詩詞文賦,哪裡有用口語形式寫成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本是一種聲音。文字只能反映語音的音質,卻不能說明語音的音長、音強、音高。把文學當作文字來解釋,或當作口語來閱讀,又怎能體會文學的涵義?用什麼聲音形式創作,就當用什麼聲音形式欣賞。古代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三種形式創作的。崑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誦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體會涵義。古代的詩詞文賦,皆可吟誦。
四、吟誦之誦,不是朗誦之誦。吟誦的誦,遵循傳統的規則。朗誦是從西方傳入的,在中國還不到百年的歷史。百年之前,但識字者皆會吟誦,不會朗誦,與今日之情況恰好相反。
五、吟誦有廣狹之分。廣義吟誦,當指世界上所有語言中的吟誦現象。吟誦不獨漢語所有。次廣義吟誦,當指各民族對於漢語古典詩詞文賦的吟誦。比如日本、朝鮮、
越南以及中國多個少數民族都有
漢詩文吟誦。狹義的吟誦,當指次廣義吟誦中的「私塾調」,即通過私塾、家學等教育系統代代相傳的吟誦,而非直接用
民歌、戲曲等方式來吟誦詩文。狹義吟誦即「中華吟誦」,是中華吟誦學會的主要工作內容。我們也用這個概念申報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吟誦的體系
一、吟誦的語音,與當地方言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沒有全部用方言口語語音吟誦的。吟誦使用的是文讀系統的語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話,在南方,更接近當地方言。文讀與方言口語的差異,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達到80%。
二、吟誦的腔調,舊稱為吟詩調、讀書調等,我們統稱吟誦調,在音樂學上的分類屬於民歌的小調類。此前學界的關注極少。
三、吟誦調與當地的音樂體系相近,與當地的宗教音樂、民歌、琴歌、戲曲、說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響的關系。吟誦調各地都不一樣。一片地區也有相對固定流行的吟詩調,但是細究起來,則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四、吟誦調和吟誦的方法,對於
中國音樂,尤其是聲樂的影響非常大。中國音樂體系的很多特點,都與吟誦有密切的關系。
五、吟誦是自娛的,不是表演藝術。更重要的是,吟誦是學習方法。怎樣去吟誦一篇詩文,實際上就是怎樣理解這篇詩文。學習者往往通過反復吟誦,不斷修正,達到對詩文的記憶和理解。
六、吟誦又是即興的,因為每次吟誦,吟誦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會有變化,所以吟誦每次也有不同。
七、古代的吟誦,還具有文人的特點。其審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八、各地的吟誦有各種發聲特點,與漢族其他聲樂有同有異,但總的來說,是漢語式的自然和自由地發聲。它和漢語的特點結合非常緊密,是適合漢語特點並且放大漢語特點的。吟誦講究以氣馭聲,依字行腔,腔音特徵比較明顯。
九、吟誦原則上沒有節拍,不是均分律動的節奏。因為吟誦跟著感情走,感情的變化是沒有節拍的。有節拍的吟誦是特殊情況。吟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始終控制著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曲直,變化分明。
十、一般吟誦是拖長腔的,所謂曼聲
長吟。古代的詩詞文賦,本來每個字之間的間隔就是比較長的,並非如今口語的快速讀過。音長超過口語常規,自然會讓人聯想其深意,是為言外之意。詩詞文賦的涵義,就是建立在每個字拖長的語音形式之上的。這就是吟誦的創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誦來欣賞之。
吟誦的價值
一、吟誦是中國漢語
古詩文的活態。在吟誦中,包含了很多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也是附著詩文一起流傳的。古人的心態、情態、意境,只有吟誦的時候最接近,最能體會。現在的古詩文只剩文字,意義已經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現代人無法體會了。不吟誦的古詩文,已經不是古詩文的原貌。
二、吟誦是高效的學習方法,用這種方法,不僅記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誦里,已經包含了句讀、格律、結構、修辭等等一系列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寓教於樂。吟誦尤其對於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吟誦還是培養創造力和個性的重要方法。
三、吟誦是詩樂傳統的核心。古代的傳統是詩樂一家,即所謂詩樂傳統。在詩樂傳統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誦傳統。因為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詩文在吟誦這里,都是入樂的。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詩人,詩人即
音樂家。人人都會用自己的音樂抒發自己的感情。現代西方文化把音樂變成了職業化的東西,大眾只能欣賞,不能創作。大家都只能唱別人的歌。搶救和恢復吟誦傳統,也可以恢復中國古代的詩樂、吟唱的優秀傳統,讓人人都敢張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調。
四、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誦裡面,包含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的方法,以及經過吟誦以後的詩文內容,都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表現出來,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吟誦是培養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誦的方法和內容,都包含著中國傳統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關注生命、投身社會,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學習的。
六、吟誦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這方面頗有發展,因此吟誦在日本也很興盛。
七、吟誦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是語言、音樂、
詩歌結合最緊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語言-音樂-詩歌的關系,從而證明詩歌的意義究竟與語言的意義有什麼樣的差異,為什麼有差異,以及怎樣確定這個差異。如果對每首詩歌的意義的解釋都改變了,整個文學史、文學理論當然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4. 參加詩歌吟誦活動及感受作文30個字
今天有幸參加了古詩吟誦培訓活動,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古詩詞」這種文學體裁都很熟悉,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韻,朗讀的時候要有感情要把握節奏,雖然這些我們都懂,但是怎麼教小學生學會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聽了專家的吟誦的講座,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詩歌教學可以這樣教。
聽完後我對古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專業講解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幫我們揭開了古詩吟誦的三個誤區:兩字一頓法、一句兩頓法、隨心所欲法。我們在吟誦古詩的時候只要掌握好幾個常識,也就會減少錯誤的發生。古詩吟誦有哪幾個常識呢?專家為我們仔細的分析了一下:平仄聲調、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長仄短及四種平仄基本句式。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古詩吟誦藝術。這對於我們古詩教學上有了一個很好的指導!誦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種最簡便,最實在,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初讀時的范讀、領讀、自讀、輪讀,理解中的指名讀、集體讀、查讀,鞏固提高中的接力讀、配樂讀、表演讀、比賽讀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既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真正達到「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目的。讀古詩,如果片面理解為一味地讓學生讀,學生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地讀,哪怕讀上千遍,也只能使學生養成「唱仰天書」的壞習慣,而「其義」是不能「自見」的。因此,誦讀古詩時我們教師還要加強指導。為了提高古詩詞的誦讀效益、鞏固古詩詞的誦讀成果,我們還應把「讀」與「畫」、「演」、「寫」、「編」有機結合起來。「畫」、「演」、「寫」、「編」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讀與這些活動相結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詩誦讀效益,有效鞏固了古詩誦讀成果,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實了學生的心靈。學習古詩文是孩子們一輩子的事,我們在小學階段進行的古詩文教學活動,僅僅是為他們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關「詩歌吟誦藝術」,在沒有聽這個講座之前,對於「吟誦」我只能解釋為「與朗誦的意思一樣,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但專家把吟、誦分開做了解釋,「誦」是「節奏上比『讀』緩慢,」「吟」是「是一種沒有譜、自我性很濃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樂性」,而「吟誦」是「以唱的方式來讀,運用的是樂調」,專家親自給我們吟誦了古詩,還教我們用唱的方式來學詩歌,頭一次聽到讓我們感到很是新鮮,如果也這樣教學生們,他們肯定也會很感興趣,加快背誦的速度但不能刻
5. 參加中華經典誦讀的心得體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說實話以前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句話,也沒有深究其含義。但是現在我明白了,因為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全校師生一起誦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經典古詩詞,讓我們每個人受益匪淺。這句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更是我感觸最深,最受益的一句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苟全生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謂「淡泊」、「寧靜」之極。然而,其心憂國家,有澄清天下之志,並為此做了長期的不懈努力,讓雄才大略的劉備生出「猶魚之有水」之感;助劉備聯孫權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劉禪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一生對「致遠」的執著。
在與學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淡泊名利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干擾靜下心來無法實現遠大的目標。他們似懂非懂,這並不影響他們背會這句話。
前些天我問學生們,學期結束了,假如你得不到你認為應該是你的榮譽你會怎樣對自己說呢?他們看著我,無語。沉默了一會兒後,我對學生們說,如果是我,我會告訴自己這樣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們中有人恍然大悟狀,因為這句話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只是沒有機會實踐一下罷了。學生們是不是真的聽懂了,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了。其實這句話早就知道,只是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入地研究。當我們說起這句話的時候,可以是輕輕鬆鬆說出來,說到做,可就困難多了。
很久很久以前,很在意這些。做了,就想得到人家的認可。什麼來表明人家的認可呢?應該是各種各樣的榮譽吧。沒有這樣那樣的榮譽證明,怎麼證明你做得好呢?年輕人這樣想問題,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隨著歲月的流失,慢慢看淡這些花花綠綠的證書了,但那個時候看淡這些多多少少有點勉強。後來,有朋友先借我一本《學會寬容》給我,後來又借一本《學會放棄》,當然還真想不通,對什麼都能寬容嗎?什麼都放棄了,還有自己嗎?想不通歸想不通,但還是看完了。學習了,當然就有進步了。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恐怕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明白了,也就坦然了。
現在是徹底想清楚了,人活著是多麼不容易,為什麼要因這些亂七八糟的事而煩惱呢?以前聽到有不如自己的人當了什麼什麼先進,心裡還有些不舒服,那應該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傲」在做祟吧?現在,我完成可以笑對一切了,嘿嘿!應該說是可以笑傲江湖了。什麼名,什麼利,都是身外之物,都可以視如糞土。
沒有半點勉強,在教會學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我突然有了大徹大悟之後的痛快。
6.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學習心得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現在很多老師已經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已經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流。
《語文課程標准》還規定了朗讀的總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朗讀,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響亮的聲音把語言文字念出來。一篇課文,要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神思妙筆。有感情的朗讀,往往能使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麼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下面推薦幾點做法供大家參考。
一、教師范讀,有法可依
要想盡快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好的范讀,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啟迪,美的熏陶,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必須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從中受到啟發教育,反過來才能指導學生,感染學生。教師聲情並茂地范讀,最能把課文所表現的強烈愛憎情感直接傳遞給學生,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更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朗讀水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指導好學生朗讀,自己首先要愛朗讀,並且在平時的課堂上要經常在學生面前范讀課文(哪怕是一篇長文章)也要選取一個片段來讀。
二、技巧指導,掌握方法
朗讀必須根據課文的不同文體進行朗讀指導。但不管是何種文體,教師都要遵循一點:根據學生的差異,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誦讀技巧。首先做到正確:即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這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暢,即正確地把握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連貫地讀下來,這是朗讀的進一步要求。最後要做到傳神、有感情:即能熟練地運用讀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風格神采。這是高標準的要求。
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現代文,就必須採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氣來朗讀。要朗讀說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讀要求和技巧。
三、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准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法中,我們應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四、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課文字里行間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的想像、聯想、藉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教師的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這樣學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如:在朗讀《靜夜詩》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凄涼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思鄉情,經過課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通過對當時情境的渲染,學生心中就會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再進一步的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從而讀得入情入境。
五、讀後評議,促進發展
在多種讀的形式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准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該給予充分地肯定。
剛才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朗讀教學的五點做法,一、教師范讀,有法可依二、技巧指導,掌握方法三、多種練習,讀有提高四、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五、讀後評議,促進發展,希望能給老師們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