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高校校情校史培訓心得

高校校情校史培訓心得

發布時間:2020-12-26 17:23:35

Ⅰ 校史校情校訓的論文題目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專作規律和特點屬,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Ⅱ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校情、校史

我本科畢業於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我愛我的母校。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回校史其實你可以去參考答袁富善教授編的校史的書,網路也有一大堆。但是,不管怎麼說,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校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歲月記憶。從她在廣州建校,到遷校茂名,再到後期由中石化轉歸廣東省所屬,再到後來的更名,都頗具戲劇性,轉轉折折,真的是相當不容易。具體的情況,我還是建議你看袁富善教授編寫的校史《傳承的力量》,中國石化出版社編的。想必樓主也是廣石化院的同學或校友,我們一起尊重校史,心懷感恩,祝福學校走的更遠,前程似錦吧。

Ⅲ 西電校史校情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立項建設的重點高校之一,是全國55所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59年被中央確定為首批20所全國重點大學,「111計劃」即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校。是全國35所設立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校之一。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曾先後多次遷址更名。1958年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為現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等十所大學一起被搜狐網、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等多家門戶網站評為「中國最有潛力的十大高校」和「中國最具爆發力的十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還被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評為「中國內地最值得關注的九所大學」之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台灣大學、台灣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十所大學一起被評為中國十大IT名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台灣承認學歷的大陸高校之一。

Ⅳ 青島科技大學校史校情

山東化工學院-青島化工學院-青島科技大學

Ⅳ 誰能告訴我湖南科技大學的具體校史校情嗎

湖南科技大學座落在人傑地靈、風景秀麗的湘江之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湖南省湘潭市。學校實行中央與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是高素質科技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和應用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學校設有19個學院,72個本科專業,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10大學科門類,有采礦工程等8個省級重點學科,勘察技術與工程等7個國家管理專業,漢語言文學等12個省級重點專業。有4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並具有同等學力在職申請碩士學位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面向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萬餘人。

學校佔地面積3107畝,建築面積83.9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8.3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04億元;全校藏書總量為330萬冊,其中紙質圖書203.65萬冊;有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24297個;有教學用計算機7890台;擁有產業經濟學等6個省級社科研究基地,機械設備健康維護、煤礦安全開采技術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有實驗室(中心)59個,建成了物理基礎實驗中心等13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中心等5個實驗室為湖南省示範性基礎實驗室;安全培訓中心為國家級培訓中心,工程檢測中心具有國家建築工程一級實驗室資質、樁基工程檢測資質和公路工程質量檢測資質;有田徑場4個,體育館3個;已建成了較先進的校園網路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和遠程教學系統;有固定的校外實習基地90個,還設有工程訓練中心、生物園、附屬學校等校內教學實踐基地。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餘人,教授200餘人,副教授400餘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7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6人。有全國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專家3人、湖南省院士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35人、湖南省學科帶頭人1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101人。

2003年以來,學校共主持科研項目1600餘項,其中,「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國家「948」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計劃項目7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勵50多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600餘篇次。出版專著(教材)110多部。學報自科版被認定為中國科技精品期刊,社科版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毛澤東研究」專欄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

近幾年學校主持教研教改課題260多項,其中國家級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107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8項,省級優秀教學實習基地6個,省級優秀課程、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共21門;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湖南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等競賽活動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和考研錄取率一直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學校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積極推進合作辦學。許多中青年教師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的資助,赴國外進修深造。學校設立了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專項經費,定期選派中青年教師赴英國、日本等國外高校進行短期訪學、進修。學校同美國哈丁大學、英國佩斯里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先後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英國雷丁大學、華威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加拿大湖首大學等高校分別在結構沖擊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英國經濟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制備與性能評價、電化學與納米材料等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湖南科技大學始建於解放前夕在毛澤東同志親自關懷下成立的湘北建設學院,秉承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韶山精神。58年來,學校歷經艱難曲折,弦歌不絕,始終堅持傳承湖湘文化,弘揚韶山精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形成了「唯實惟新、至誠致志」的優良校風,培養了大批肯干、實干、能乾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2007年5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學校事業發展呈現出嶄新的局面。目前,全校師生員工同心同德、奮發進取,堅持「改革、提高、質量、特色」的八字工作方針,努力提高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為實現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Ⅵ 貴州財經大學校情校史教育

貴州財經大學95年至2000年的院長是鍾永興。

Ⅶ 在新生入學中首先要安排校史校情教育是為什麼

為了事新生了解學校的歷史,更加愛校、愛學習。
燃氣輪機是一種先進而復雜的成套動力機械裝備,是典型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產品。作為高科技的載體,燃氣輪機代表了多理論學科和多工程領域發展的綜合水平,是21世紀的先導技術。發展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於一身的燃氣輪機產業,是國家高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燃氣輪機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尚未形成真正的產業。諸多領域動力落後的狀態,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其技術僅被世界上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控制,先進的燃氣輪機在西方國家仍然限制對華出口。
燃氣輪機屬於重大核心裝備,如果長期依賴進口,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不利於我國燃氣輪機動力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從市場容量看,我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三大工程均需要大量30兆瓦級工業型燃氣輪機,同時我國艦船製造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大量30兆瓦級艦船燃氣輪機,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燃氣輪機潛在市場。
面對經濟全球化、國際燃氣輪機市場激烈競爭和國外高度壟斷的新形勢,國家對我國民族燃機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已經將我國燃氣輪機市場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納入「十二五」及長期發展規劃中,重型燃氣輪機是國家優先發展的10項重大技術裝備之一。是國家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的領域,特別是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和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預計隨著中國能源需求迅猛增長以及天然氣資源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階段,燃氣輪機正在形成一個「爆發性增長」的市場。到2020年,全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裝機容量將達到5500萬千瓦,是2000年之前50年已建成同類裝機容量的25倍。保守估計,僅中石油一家,每年需要的燃氣輪機價值就達到了30億元。到2015年,國內燃氣輪機的市場容量能達到300億元,而國際市場容量則能達到2700億元。

Ⅷ 新會一中的校情校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光耀校史】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Ⅸ 㽏井中學校情校史

忠縣㽏井中學,又稱「茅坪中學」,簡稱「㽏井中學」、「㽏中」,位於忠縣忠州鎮皇華路39號李專子溝畔屬,與聞名遐邇的」江中仙島」皇華城隔江而望,距忠州城區10分鍾車程。現有教學班51個,學生3000餘人。㽏井中學原名忠縣㽏井區初級中學校,始建於1972年。原址在「活二十四史」發掘地忠縣㽏井中壩,2003年因移民遷建需要,與原㽏井鎮初級中學合並建校,更名為忠縣㽏井中學。學校辦學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辦學質量過硬,堪稱忠縣初中教育的翹楚。[1]

閱讀全文

與高校校情校史培訓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