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微生物與免疫的意義與心得
微生物與免疫學是中葯學專業基礎課,屬限選課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術及其初步應用。重點任務是使學生明確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與免疫機制、檢驗診斷要點及特異性防治原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制葯工藝學、分子生物學、葯理學等學科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為開發研製與微生物有關的葯物,保證和控制葯品質量提供良好技術人才,從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即是基礎學科又是應用學科。因此課堂教學要求理論密切聯系實際,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充分利用圖表、幻燈、投影儀、錄像等教學設備,以提高教學效果。 還應注意介紹國內外研究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最新成果和新進展,不斷地賦予它新的教學內容。
主要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和免疫機制、特異性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及與之相關的免疫損傷等疾病,達到保障和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目的。
免疫學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統識別並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應答過程及機制的科學。以分子、細胞、器官及整體調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代免疫學是生命科學中的前沿學科之一,他推動著醫學和生命科學的全面發展。
2. 認識生物的學習感悟200字
細胞學說的內容中提到「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不少教輔已經開始解讀專這一句話了,認為施屬萊登和施旺一個動物學家一個植物學家,兩個人分別研究了動物和植物,因此教材這樣講,並且大加引申認為施萊登和施旺沒有研究過微生物。
這一說法聽著很有道理,但是卻是站不住腳的。在施萊登和施旺的年代,對於生物分類的認識,還是建立在林奈分類學的基礎之上。而研究分類學的歷史,我們知道林奈把當時的生物就統分為兩界,在這個兩界系統中,一種生物,要麼是動物,要麼是植物,不存在第三種選擇。
直到1866年,海克爾才提出一個三界的分類系統,新引入了原生生物界,而施萊登和施旺早在此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他們有關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中的」一切動植物「實際上就是當時認識的」所有生物「,並不是我們現在分類學意義上的動物和植物。
3. 微生物納米材料合成進展心得體會
微生物胞內的納米離子怎麼提取出來
一,利用新興的納米技術來解決研究和生物學專問題;屬
二,利用生物大分子製造分子器件,模仿和製造類似生物大分子的分子機器.納米科技的最終目的是製造分子機器,而分子機器的啟發來源於生物體系中存在的大量的生物大分子,它們被費曼等人看作是自然界的分子機器.從這個意義上說,納米生物學應該是納米科技中的一個核心領域.
利用DNA和某些特殊的蛋白質的特殊性質,有可能製造出分子器件.目前研究的熱點在分子馬達、硅-神經細胞體系和DNA相關的納米體系與器件.利用納米技術,人們已經可以操縱單個的生物大分子.操縱生物大分子,被認為是有可能引發第二次生物學革命的重要技術之一.
在生物和醫學上的應用
納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體內的細胞、紅血球小得多,這就為生物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途徑,即利用納米微粒進行細胞分離、細胞染色及利用納米微粒製成特殊葯物或新型抗體進行局部定向治療等.關於這方面的研究現在處於初始階段,但卻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4. 微生物育種實訓感想怎麼寫
微生物的遺傳育種:是指採用一些方法(紫外,x射線、誘變劑等)對微生物進行誘變,讓後用選擇培養基對誘變菌株進行選擇性培養,取得能夠生長的微生物菌種的過程
5. 急求一篇"學習微生物學的感想"
沒解`````自己做`
6. 病原微生物學心得體會
可以提高致病菌的毒力影響,以及在生活中的防禦
7. 誰能幫我寫一篇學習生物的體會感想
現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是重新修訂後於2002年5月頒布的,在大綱頒布之時,《課程標准》正在研究之中,由於大綱修訂和標准研製在工作和人員上的連續性,使得此次生物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在大綱中已經有適當的體現,兩者在課程改革上的方向是一致的,但與《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仍有許多變化,這些變化決定了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變化。本文著重分析課程內容的變化及在這種變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難點。
1 課程內容的變化
1.1 必修部分的變化
1.1.1 課程內容組成上的變化
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側重於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按生命的基本特徵為線索展開,其內容和體系主要是高校《普通生物學》的內容和體系,即生物學的學科體系。新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則拋棄學科體系,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物科學的發展需要,對原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和整合,精選出三個模塊,即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
1.1.2 課程內容的具體變化
《分子與細胞》模塊整合了大綱教學內容中的「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及「生物的新陳代謝」三個章的內容,刪掉「生物的新陳代謝」一章中「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礦質營養」、「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四節的內容,增加了「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研究影響光合速率的環境因素」、「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及「細胞膜系統結構功能」、「細胞的凋亡」等內容。
《遺傳與進化》模塊整合了原大綱教學內容「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及「生物的進化」三章內容。刪掉第五章中「生殖的類型」和「個體發育」兩部分,增加「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等內容。
《穩態與環境》模塊整合了大綱教學內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動的調節」、「生物與環境」與「人與生物圈」三章內容。刪掉「生物圈穩態」中部分內容,及「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生態因素」等內容。增加了「探索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選修本「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等內容。
在三個必修模塊中保留了原來必修部分十二個實驗中的七個,補充十五個,合計有22個實驗,此外,在《課標》活動建議部分還增加了八個搜集資料活動、六個調查活動及一個參觀活動、一個學生討論活動。
1.2 選修部分的變化
三個選修模塊除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和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數的內容來自原大綱教學內容的選修部分,其餘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全新的。選修模塊共有14個實驗,除「DNA粗提取和鑒定」這個實驗外,其餘13個實驗全部集中在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都是全新的內容。
1.3變化的特點
新課程內容變化的特點是內容多而新,實驗內容及其他活動多,體現生物科學的時代性和實踐性,注重生活性,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 課堂教學的難點
2.1 課堂教學的組織
2.1.1 面向全體學生
任何教學都有個起點,這就是學生的知識基礎,課堂教學在多大程度上能面向全體學生,往往受制於學生知識基礎的整齊度,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觀念要求教學要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 ,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面對知識基礎差異的學生,特別是選修課上的學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體現向全體學生呢?有專家提出如下建議:1、精心設計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2、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3、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4、布置給學生的作業要根據難易程度分級編組。雖然有專家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上仍不乏難度。
2.1.2 探究性活動
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標准》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指導。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是一門嶄新的教學藝術,他不僅涉及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還涉及組織、引導、指導等方面的技術,如何進行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完成大量教學內容,又騰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將是探究性學習教學組織的難點所在。對於時間問題,有專家建議:1、把完整的探究活動和局部探究活動相結合;2、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相結合。對於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詳見《課標》實施建議部分),但建議歸建議,具體操作上仍是困難很大。
2.2 教學內容的處理
課程標準是根本,教材是在《課標》基礎上再創造的結果,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所有學生。同樣,我們所選用的教材(人教版)雖然對現行教材有一定的繼承性,但畢竟有不少變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動過程不一定都適應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標》及學生情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另外,由於高中教學都要面對高考,因而,如何取捨教材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顯然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2.3 實驗課的開課率和效率
新課程的實驗課比重明顯增大,實驗內容新,完成實驗所需的條件較高。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短時間內還沒法開課,特別是選修1的實驗,比如DNA擴增需要DNA擴增儀,這得在實驗室建設逐漸完善之後才能開課。
新課程的學生實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性實驗,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類是以檢驗已知的事實、概念或原理的真實性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觀察有絲分裂等;第三類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識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每一類實驗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驗證性的實驗的基本程序是確定論題、獲得論據、進行論證;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因而每一類實驗活動的完成各有難度,如第一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學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上,每二類實驗除操作上難度外,論證過程的教學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第三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組織上。顯然,要上好實驗課,不僅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實驗操作技術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組織能力。這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4 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
在《標准》所倡導的改革中,教學評價改革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鑒於傳統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態度等缺點,《標准》對課堂評價提出如下建議:1、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2、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採取不同的評價策略;3、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4、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5、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評價建議中,除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及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其餘評價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實驗內容多、難度大、教材量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安排時間有機地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
2.5 選修模塊的選修率及課堂效率
影響選修模塊選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塊教學對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影響(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程度)、學生對選修模塊興趣程度、選修模塊實驗開課率、學生對選修模塊教學認同度、學科選修廣告的的煽動性、其它學科選修模塊影響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與物理、化學相比,同樣做為實驗科學,生物實驗設備不足、實驗教學資源緊缺、高考對實驗教學的沖擊,以及因而產生的對實驗教學的長期忽視導致的學科教師實驗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將嚴重影響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影響選修模塊選修率。
與大綱選修部分教學內容相比,新課程選修模塊的內容新、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對於選修模塊的教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短時間內一個教師要適應三個選修模塊的教學,困難很大。對此,有學者建議先嘗試教師分工,一個人上一個模塊;但若選課人數不平衡也可一個模塊由多個教師來上,或外聘部分教師授課。即便如此,每位教師仍應加強培訓學習,以勝任選修模塊教學。
8. 病原微生物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