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Ⅱ 高中歷史該怎麼學習
學習高中文科歷史,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上課好好聽講。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現在很多老師上課都有PPT課件,可以把特別重要的課件拷回家,列印進行復習。
2.認真完成歷史作業,這也是很基本的。不建議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書,考試你又看不了。不會的忘記的,先跳過去,做完後去歷史書上找,劃出來。
3.有適當的課外練習,不用很多,忙的時候幾道也可以。但要保證每天都要做一定時間的歷史題(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覺。
4.重視歷史課本。一切依據都要去課本上尋找。考前一定要看書。看書要仔細,不要放過任何細節,但又要著眼於宏觀。
5.學會利用歷史大事年表。時間對於歷史這門課非常重要,建議自己製作,即摘錄上書本上每一個時間和對應的事件人物,再按順序排列
如果要學好高中歷史,可參看以下幾點:
1.以史為論據,理清線索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以史為論據,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們需要的線索,不要斷章取義 。
2.唯物的歷史觀,辯證的思維方式
首先以史實為依據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更加應該掌握史實,尊重史實,這些才是我們解答歷史學科問題、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養成從具體的歷史背景去出發,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評價歷史的問題思維習慣。此外,歷史也是一門內容比較豐富的社會學科,在學習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中西的結合比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學科的結合比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脫離具體歷史背景和世界歷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問題。
3.加強訓練,注重總結
歷史學習注重理解和記憶,更注重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過適當的練習強化對基本史實、概念和觀點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們的練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對重點知識、重點內容、重要結論、重要線索、典型題目、解題規律方法以及小專題的總結和掌握,以及注意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進而得到升華。
Ⅲ 高中歷史時期總結
我已經上大一了,資料整理的都有遺失了,這是我在高中的時候,用的一個資料,很不錯,你看看吧,興許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史隱性知識總結
1、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三種類型:①國有制,又分為奴隸社會土地國有(井田制)和封建社會土地國有制(均田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③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雖不佔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
2、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1)儒家推崇「仁治」,實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張用法令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3)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
3、中國古代三個經濟重心:(1)先秦在關中地區(2)秦漢移至黃河中下游(3)唐宋明清向南方轉移。
4、中國古代變法改革的四種類型:(1)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2)地主階級封建化改革,如商鞅變法(3)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4)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改革。
5、中國古代四個文化典型:(1)夏商周文化是青銅與歷法(2)秦漢文化是絲綢、冶鑄與水利技術(3)隋唐文化是博大精深,全面輝煌,「中華文化圈完全形成(4)宋元文化是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6、中國古代賦稅史上的四大稅種:(1)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即丁稅(2)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3)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及各種苛捐雜稅
7、中國古代四大封建都城及特點:(1)唐都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2)宋都東京,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突破了唐朝「市」與「坊」的界限,出現夜市,還有娛樂場所瓦肆(3)元朝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還是文明世界的商業大都市(4)明朝北京,布局嚴整,建築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8、中國古代賦稅改革的五大趨勢:(1)由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到以土地財產為主的征稅標准,直至取消人頭稅(2)由實物、勞役地租到貨幣地租(3)由賦役分徵到賦役合征,稅種由繁到簡(4)征稅時間由不定到基本定時(5)徵收商品稅越來越重。
9、對外交往的途徑和繁盛原因。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流的途徑:①貿易,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②官方互派使節、留學生③宗教傳播④戰爭。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1)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2)海運交通發達,航海技術進步;(3)王朝統治者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4)政局穩定。
10、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路六次演變:(1)秦漢時期主要以陸路為主(2)隋唐時期既有陸路又有海路(3)兩宋時期海路貿易發達(4)元朝時期陸路、海路、內河漕運並舉(5)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遠達東非、紅海,但中後期逐漸閉關(6)清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對外通商。
11、關於民族問題。民族融合的特點:團結友好是主流;中心內容是擴大先進的中原文化,少數民族封建化;民族融合促進國家統一,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各民族特點、優點的融合充實了中華民族這個統一體。民族關系的基本觀點:①尊重少數民族自身發展史(發展歷程、貢獻、特點)②肯定其開拓邊疆,共同締造祖國的貢獻,豐富了祖國文明③正視民族戰爭:是內戰,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進步與反動之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分④承認民族壓迫,其實質一般是階級壓迫。
12、中國古代民族戰爭的五種類型:(1)民族掠奪戰爭,如匈奴對漢的戰爭(2)民族征服戰爭,如元的統一戰爭(3)平定民族叛亂戰爭(4)反抗民族壓迫的民族起義,如五胡反晉(5)反侵略的民族自衛戰爭,如戚繼光抗倭。
13、中國古代五個時期的貨幣及影響:(1)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貨幣,是諸侯國商業興盛的表現,但貨幣不統一妨礙了各諸侯國經濟交流(2)秦把圓形方孔錢作為統一貨幣,有利於各地經濟交流(3)王莽發行大錢取代西漢五株錢,是掠奪財富的一種手段(4)北宋市場流通的有銅錢、鐵錢和金銀,四川地區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又出現「會子」。(5)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
14、中國古代改善民族關系的六種形式:(1)和親(2)會盟(3)冊封(4)納貢,如宋向遼、西夏進貢「歲幣」(5)邊境貿易,如設立榷場(6)設置管轄機構。
15、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呈現的六個特點:(1)春秋末年,孔子興辦私學,打破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2)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郡縣學,初步建立起教育系統(3)唐朝科舉制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專業教育確立(4)宋朝制度更加完備,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5)明朝各級學校的教育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實行八股取士(6)清朝在教育上進一步加強文化專制,書院逐漸成為官方學校。
Ⅳ 求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總結與感受!不要全都是知識點,要總結還有感受!3000-4000字!急求!滿意給
給你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你改下字和內容就可以了提問
寶寶知道
寶寶問題,媽媽知道
立即下載
1500字《中國近代史綱要》學後感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下載網路知道立即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說實話,我是很喜歡歷史的。「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對我們的情況做出准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決定。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重視歷史的學習。但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時,我心裡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高中學過兩遍,高中現在來到了大學,怎麼還要學啊?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麼翻新嘛!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餘。
然而,當我很不情願的翻開課本慢慢品讀時,我發現了與高中歷史課的區別:大學的歷史課更注重對某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歷史影響,而不特別關注事件的發生過程;而且對歷史事件分析的更有條理、深度,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從鴉片戰爭起,中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統治,為創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可歌可泣的斗爭。可以說,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同時也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愛國運動史。
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然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又從中獲取了什麼歷史教訓?
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愚昧無知的中國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中國終於嘗到了自己釀下的苦果。從中我們可知: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涌現,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 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在此之前,無數的仁人志士拋頭顱、撒熱血,為的是什麼?不就是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嗎?而這條道路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盪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
Ⅳ 請問有高中歷史的資料總結,要好記得,謝謝了,最好是音頻的
推薦去簡單學習網,哪裡有的視頻是免費的
Ⅵ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
一、多看、多想、多練、多問
一旦拿起課本,就要人到、心到。看歷史書,不能單純地讀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習題是鞏固知識的最佳途徑,做錯的練習要及時解決,弄不懂就要發問。「問」的范圍很廣,可以與同學討論,可以與老師討論。
二、勤於記憶
記憶不等於背誦。若把背誦認為記憶,是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的。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採用以下記憶方法:
(1)閱讀目錄,以獲得一個總的概要。閱讀並識記每一章節的標題,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
(2)用有顏色的記號筆將重點的地方劃出,或作重點標注。
(3)要學會歸納總結,把同類型的歷史事件放到一起,學會比較記憶。
(4)經常回憶,重復檢驗記憶效果。
記憶要不斷的反復,本人認為課後五分鍾回憶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習課或放學後抽半小時記憶當天的內容,這樣能進一步消化當天所學知識,睡覺前簡單回憶提綱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個體的記憶方法,也可以採用群體的記憶方法。在課余空閑時間,找幾位同學,一位負責發問,其他的搶答。這既有趣味,又有意義,並且記得特別深。無論固定性,還是隨意性,只要堅持,才有成果。還有做筆記,要善於簡單化、結構化、體系化,以形成網路知識結構,便於梳理知識點。
三、自製輔助材料
將某些知識點歸類,摘錄在一頁獨立的紙張上。這便於記憶。還可以以課本為主題,適當訂閱有關歷史的雜志和歷史參考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與課內歷史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四、課堂教學多樣化
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不僅僅在課堂上和書本中,還可以通過各種活動,用學生喜歡的記憶方式記憶他們所喜歡的東西及知識。
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多媒體教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或者給學生觀看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影片、紀錄片,再現歷史的某些場景,通過生動的畫面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2)讓學生自己動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總結所學知識框架、系統,然後進行評比。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在思考過程中進行記憶。
(3)舉行歷史知識競賽。可以設一些獎項,來鼓勵學生學習、記憶。
(4)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劇的創作,邀請學生和老師觀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節目的編排過程中,查找資料、台詞設計、舞台設計等程序都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能力。
當然,學無定法,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學生只有具備對歷史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的學習~
Ⅶ 求高中歷史復習必備(高中歷史總結)蜻蜓fm百度網盤資源
如果想要高中復習資料的話,建議下一個作業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