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游頤和園有感 600字
頤和園真無愧於世界上的「物質與文化雙遺產」美名!撫今追昔,至今仍能留在我心中的。 今天的天氣格外的好,天時那麼的藍;雲是那麼的白,陽光將所有的光芒,一絲不落的透過大氣層,撒在金秋的古都-北京.在陽光的照射下,剛剛修復一新的頤和園佛香閣顯得更加金壁輝黃,庄嚴肅穆! 站在昆明湖的東岸向西望去,儼然就是西湖的蘇堤,六橋影影綽綽的出沒在隨風舞動的柳枝之中.後面是玉泉山的寶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淺,有的濃,有的淡,似是一幅潑墨山水畫,濃重而不失淡雅,遠遠望去叫人心曠神怡,幾致物我兩忘.妄想著超凡脫俗雲頂升仙! 進入新建宮門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邊的銅牛.關於銅牛,有人說從上古大禹治水之時,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鐵牛以記之.從牛背上的"金牛銘"中,也可看到乾隆帝的記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處,必有牛為鎮物.例如山西陝西交界處的蒲口渡,舊曾在河的兩岸分別出土過兩對唐代鐵牛.但此說不通之處在於:大禹時期連青銅還上未大量開采冶煉,如何就有了鐵牛了呢?可見此為杜撰了!但更可笑的是我們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騙了,其附庸風雅的程度也可見一斑啦!但銅牛可預知水患的用途確是不假.通過昆明湖而進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達到銅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進入警戒狀態了! 一九OO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英國軍隊得知頤和園有頭金牛,於是派人到園中來取,誰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銅做的,於是敗興而回.其實在中國,金與銅在古代都被稱為金.幾個英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再加上漢奸又是個二百五,所以,銅牛才能保存至今,設想如果英國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運走,那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銅牛以北,是現金保存最大的觀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內部上方四周有八塊匾額,上面是漢代劉勰的<<文心雕龍>>段落,現在除了用望遠鏡,大概是無法看清上面的東西了!這也許就是皇家園林的氣魄吧! 十七孔橋是連接廓如亭和南湖島的一條玉帶.是仿照蘆溝橋而建造的,但又與之不同.人都說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但十七孔橋的獅子卻是可以數清的.我沒數過,但數過的人告訴我有五百多隻.(其實是544隻,來之前我做過功課的) 沒上南湖島,就沿著東岸向北走去.一路上,秋風怒號之聲令人驚心動魄,想起「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詩句。所以沒有時間欣賞經過的文昌閣(裡面貢的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文昌帝君)和知春亭,因為絲毫感覺不到春的溫暖,只有風卷著浪拍打在岸邊的石壁上,然後再裂開變成無數個小浪花飛濺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蘇軾的名篇「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路被風吹的七零八落這才到達一處可以避風觀景的地方「玉瀾堂」。 說起「玉瀾堂」我一開始以為是慈禧太後的園居之所,因為電影「火燒圓明園」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蘭吶!沒想到是光緒皇帝這個倒霉蛋住的地方。院內除了正房還有的看之外,兩側的廂房裡,都用磚牆砌著,到後院的牆也是清代滅亡後,為了大眾參觀方便,才被拆掉的。戊戌變法失敗後,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這里軟禁過光緒皇帝了。 「宜芸館」是皇後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後和珍妃,謹妃都在此居住過。一進門,兩邊的牆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筆親題。我也好書法,看過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筆法應該是學王羲之,趙孟艴的,端莊清秀,勻稱適中,但拍賣市場的價位並不高。因為他太愛寫字了,以至於傳世的書做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麼了。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雖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錢了! 穿過「宜芸館」,往左手邊一拐,就直接到達「樂壽堂」了,這里曾是慈禧太後園居的地方。院中有一塊頤和園有名的「青芝岫」又叫「敗家石」。據說是乾隆從半路上撿回來的,明代一位叫米萬鍾的大臣遺棄的石頭。聽說當時此石進入院中,由於個頭太大,將本已建好的「水木自親」門又拆了,這才進來。弄的乾隆的母親-鈕鈷碌氏很不高興,讓乾隆給扔了。但是費了那麼大勁運進來的東西再扔了,太為難乾隆了。於是他向身邊的劉庸遞了個眼色,劉庸會意,便說此石酷似靈芝,明代的米萬鍾因不配擁有此石,致使敗家。如今此石已到園中,說明它確實是為太後而來。乾隆也在一旁隨聲附和,親自為它起名「青芝岫」,並寫了幾首御制詩來為它正名,現在還留在上面。 「樂壽堂」前,兩邊各排列著銅制的「梅花鹿」,「仙鶴」和「玉壺春瓶」。聽一旁的導游講,這叫「六合太平」,鹿的諧音是六,鶴的諧音是合,瓶子自然是太平了。還有什麼「玉堂富貴」;「探海燈桿」和電話所什麼的。 出了「樂壽堂」是一間過院,正對著的是「邀月門」,進了「邀月門」就到了舉世聞名的「長廊」。在來游覽之前做准備的時候了解到:「長廊」有七百多米,二百餘間。其上有四座亭子分布其間,它們是「留佳亭」,「寄瀾亭」,「秋水亭」和「清遙亭」。沿著「長廊」一路走來,左邊是一望無際,浩浩盪盪的昆明湖,右邊是樹木掩映,神秘莫測的萬壽山。這時才體會到什麼是「仁者樂山,智著樂水,樂山者靜,樂水者動」的含義了! 四個亭子的中間,是個小廣場。廣場的南邊有一個三間四柱的牌坊,兩面都有匾額。北面是「雲輝玉宇」,南面是「星拱瑤樞」。廣場的北面是一座門廳,上面有「排雲門」三個大字,從這里進去,就可到達「排雲殿」和「佛香閣」景區了。我沒有進去,而是沿「長廊」繼續往前走。當我走到盡頭時,一座白色的大石船,赫然出現在我眼前! 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叫「清晏舫」,是一個融匯中西的特色的石舫。整個船體是中式的,而頂部的裝飾和船槳葉的模式是來源於西方。孟子曰「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到了唐代,魏徵引用東漢張衡的《二京賦》里的「夫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之句,來勸諫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為本。而今的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概也是由此而來吧!只有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向前發展。而乾隆卻將其形而下的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堅如磐石,無覆舟之憂,豈不愚蠢可笑。看來也是「盛名之下,難符其實」呀!到了石舫,也就意味著「長廊」的終結,如同大清的江山一般,雖曾盛極一時,但經過兩百餘年的專制統治,終歸是要走到盡頭的。 一過石舫,就要開始攀登萬壽山了。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達「畫中游」,你就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身心也為之一振。南胡島,十七孔橋和西堤楊柳,都彷彿在被秋日的陽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粘貼著,只有穿梭的遊人,如同一個個小黑點,在上面不停的游移。再望得遠些,就能看見中央電視塔,中關村的樓群和香山的「香爐峰」等地標建築。此時不需要任何講解,只須用心體會這美麗的風景,大概就能明白,什麼才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觀吧! 太陽已漸漸西垂,正在把它最燦爛的一面展現出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觸發了我的靈感。其實,夕陽的美麗不也正是在此時才能令人感慨嗎?李商隱只不過是太悲觀了,如果他能樂觀的面對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樣,那一定是「山氣日佳夕,飛鳥相與還」才對呀! 拾級而上,到達萬壽山的最頂峰「智慧海」。智慧海語出佛教的《無量壽經》中的「如來智慧海,深府無崖底」一句。其實,最大的智慧都來自與最樸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爭」。而今,太需要一位古聖先賢出世來治理一下我們現在的浮華社會了!子曰:「五百年待有才人出」,現在多少個五百年都過去啦?唉,斯人已去,來者之可追哉? 天漸漸地暗下來了,山路也漸漸地昏黑了。沿著山路走下來,就到了有頤和園的「園中園」之稱的「諧趣園」。「一亭一逕,足諧其趣」就是這兒的來歷。其實是仿照蘇州無錫的「寄暢園」而建造的。裡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知魚橋」,由於建園的需要,而建造的一座小石橋,也被乾隆附庸了一把。戰國時,莊子和惠施關於魚的論戰,也被搬到了這里,而且還真養了魚!。其實,那隻不過是一個哲學命題,是形而上的一種精神領域的答辯!只有像乾隆這樣的人才會真的建一座橋來昭示他的功績,這從他的兒子嘉慶為他立的「十全老人碑」就能看出!據說他一生作的詩有一萬多首,是《全唐詩》所有詩人所作詩篇的總合,但是沒有一首詩像《全唐詩》那樣廣為流傳這也就不難弄清:六下江南;擴建圓明園和編纂《四庫全書》了! 出「諧趣園」時天已經快要黑了,我沿著路標的指引來到了東宮門。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幾個打著旗子的導游正在「仁壽殿」前銅龍鳳那兒,講著什麼「龍在下,鳳在上」之類的話。但是最能引我關注的並不是這些,而是擺放在院子中央的;一隻大大的;青銅製成的麒麟!它是原「長春園」二宮門前一對青銅麒麟中的一隻,另一隻在火燒圓明園時,被英法聯軍掠走,不知去向,於是就將這一隻移放到這里。在頤和園東宮門的庭院里,有許多是圓明園里的遺物,因園子被毀而遷到這里。所以我認為,頤和園的東宮門也相當於圓明園的翻版。畢竟,這座園林也是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大肆劫奪和破壞過的呀! 走出園門時,看著門前的一對青銅獅子,威嚴中帶有幾分無奈。再看看正門上的「頤和園」三字匾額,又回想了一下今天的游園過程,記起了溥傑的一首詩: 一園竹樹繞泉石,四季冬春夏復秋。防棹只疑天上坐,憑欄真個「畫中游」。 嵐光迭翠微雲塔,湖影迴廊漾梵樓。合壁大圓橫玉帶,斜陽無語卧「銅牛」。 「頤和園」三個字,是不是光緒的手筆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經成為歷史上一段抹不去的記憶。今天的游覽,只不過是頤和園的一小部分,而「她」還有更多的故事想對我們訴說!「她」無愧於「世界的遺產」;「人類的遺產」。
㈡ ★讀《頤和園》 結合旁批,體會你畫出來的過渡句有什麼作用,總結批註在旁邊
★讀《頤和園》 結合旁批,體會你畫出來的過渡句有什麼作用,總結批註在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