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的學習心得
一、 讓孩子觀察感興趣的事物。
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孩子一般喜歡觀察活的動的物體,如小雞吃米、小貓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魚游泳等,不喜歡觀察靜的東西;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如孔雀開屏、花園里的鮮花等,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的水墨畫;喜歡看大而清晰的物體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東西;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顯的,容易被忽略;物體的開頭容易被觀察,其他特徵容易被忽略,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歸為一類;差別大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出來,差別小的物體,常常觀察不到。
二、 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注重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和觸摸一些東西。
如家裡吃水果時,可以讓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去,認識大千世界,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家長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感染孩子,使他產生喜歡看的願望。當孩子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又如家長經常會講一些故事,比方說,故事裡有大海,但對於大海,孩子沒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歡玩沙子,但沒有和沙子真正的親近,那麼就帶孩子去海南,讓他切身體會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沙灘上與海「親密接觸」,同時,及時和講過的故事聯系起來,能夠用眼睛看到「故事裡的事物」。那時孩子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興趣也很濃厚。
三、 教孩子學習觀察的方法。
教孩子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孩子觀察的條理性差,這就需要培養孩子觀察的系統性。為此,要引導孩子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徵到隱蔽特徵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後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麼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回答。
對比觀察,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有一位媽媽發現女兒對對「馬」、「田」等字比較熟悉,在一次認字時將「媽」和「馬」放在一起時,女兒就興奮地叫起來,「媽媽,我看到『馬』了!媽媽是女的,所以加個『女』字。」後來看到「申」字時,她又說:「把上面下面的小豎去掉就是我的姓『田』字了!」原來在相似的比較中,孩子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後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後看圖數數和看圖列式打下基礎。
四、 孩子見多識廣,鼓勵他們多提問。
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說出許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與孩子知識情況有關。知識學得扎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於知識與經驗,而知識積累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所以,家長應抽空多帶孩子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參加一些畫展、音樂會等有趣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擴大知識面。
鼓勵孩子多提問。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等等。孩子們的問題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為什麼?」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如果是這樣,會使孩子很掃興,挫傷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應該明白,當孩子提問時,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機會。鼓勵孩子提問,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並非必須立即把每個問題的現成答案告訴他們。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孩子的眼睛總是明亮清澈的,因為他在認知和情感上有許多新奇的發現,有神秘的感受。
② 什麼是好的游戲《游戲,兒童發展與早期教育》讀後感
我們平時在提供孩子們的游戲材料時,不妨多自問下:這玩具是否能引起幼兒較高內的初始興趣?容能否保持長時興趣?這玩具是否能讓幼兒懂得解決沖突和爭論存在不同方式?這玩具是否結實耐用?這玩具是否千變萬化?這玩具是否有適應性且循序漸進?這玩具是否易保持潔凈?這玩具是否加強了幼兒的社會聯系?這玩具是否能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玩具是否能促進幼兒智力發展?這玩具是否安全?這玩具能否促進大肌肉和小肌肉發育?
③ 游戲兒童教育游戲反思500字
幼兒民間游戲之教育心得提要:我認為,民間游戲對幼兒是一種「快樂的教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良好伴侶
文章來源自 房地產 E網
幼兒民間游戲之教育心得
《綱要》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園圍繞綱要精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民間游戲就是其中一項。
說到民間游戲,大家並不陌生,我們自己小學生時代也玩過,但要讓幼兒園的孩子來玩必須挑選適合幼兒的民間游戲。就拿我們中班組來說吧,我們組經過多次地認真研討,選取了適合我們中班孩子的民間游戲,如:「官打捉賊」、「藏玲子」、「跳房子」、「套圈」、「熊和石頭人」、「搶椅子」、「摸瞎子」、「點黃豆」等,並加以創新和改良,在制定好詳細的計劃後,我們老師利用空餘時間進行了情境的創設,給我們的民間游戲錦上添花,並在孩子們一次次的游戲中不斷調整。我們所設計的民間游戲形式多樣,玩法不一,而且簡單易學,趣味性強,契合孩子的天性,給無數孩子帶來了童年的歡樂。下面就談談我在組織開展民間游戲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1、幼兒在民間游戲中增強體質。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著一個健康的身體,小孩子本身體質比大人弱,易感冒,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他們的體質。在民間游戲中就融入了一些體育鍛煉,例如「套圈」、「跳房子」、「點黃豆」等游戲中,都加強了孩子們的手,腳的動作,這些動作促進了孩子的骨骼肌肉的發育,鍛煉了孩子們的技能和技巧,更有利於機體健康發展,從而也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質。
2、幼兒在民間游戲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民間游戲都帶有好聽的口令,如這學期開展的「藏玲子」以及上學期玩的「荷花荷花幾月開」等。孩子對兒歌都有極大的興趣,而民間游戲中的口令恰好極具有節奏性,趣味性,這樣孩子們在玩的同時,不僅使他們心情愉快,同時在不經意間也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發揮了他們的思維和記憶。
在民間游戲中,很多游戲需要幾個小朋友或更多小朋友一起玩才可以進行,這樣也就加強了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觀點,在這些游戲規則當中,可以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同時可以克服一些家裡養成的任性,唯我獨尊的一些不良風氣,促進孩子交往能力的發展。
4、幼兒在民間游戲中培養了合作意識。
一開始小朋友們玩「藏玲子」游戲時只會單一的念完兒歌最後一個字才把小鈴藏起來,而且藏好後也只會停在被藏的小朋友後面,使猜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對了。根據規則,猜中了藏的人就只能換下,如果要讓自己能多藏幾次那就必須動腦筋如何把小鈴藏到猜的人猜不中。現在,小朋友們都能巧妙地把小鈴藏好,也知道如何去誤導猜的人。而猜的人也在開動腦筋注意觀察大家的臉部表情,讓自己猜中好去當藏鈴子的人。雖然看似簡單的游戲,卻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歡,孩子們對其百玩不厭,越玩越有勁,從游戲中更學會了去思考。
我認為,民間游戲對幼兒是一種「快樂的教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良好伴侶。繼承和開發民間游戲使幼兒的游戲活動錦上添花,活潑多樣。願我們的民間體育游戲之花越開越美,願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④ 幼兒游戲活動指導心得
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即未來效應與即時效應:對游戲教學化。通過黃教授的講座,應讓幼兒回歸到游戲中,游戲可以運用在開始部分、教學游戲化的理解及運用游戲教學化即強調游戲的重要性、音樂游戲;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表演游戲,提醒空間我們關注游戲,讓幼兒運用經驗;問題二參加幼兒課程游戲化主題培訓的心得體會 6月6日我和同事們一行來到zz市高級中學、結構游戲。在教學活動中:游戲是幼兒自己的,讓我了解了不少、智力游戲。其實;游戲也可以運用在結束部分,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及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能力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促進,關注幼兒年齡特點。針對我園的教學實際情況。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效應,游戲有具特殊的發展價值。游戲的兩個特徵表現在、學習了不少,二是轉換替代。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本體性游戲即角色游戲。這時:一是准確解讀幼兒游戲行為所蘊含的發展水平,參加了有關「課程游戲化」的培訓活動、培訓。在這半天的學習過程中,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我們的孩子應該回歸到游戲中;教學游戲化即避免幼兒園教學的小學化傾向:正確迅速騰達認識教學與游戲的關系;游戲還可以運用在高潮部分,在游戲中成長、學習;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游戲教學化,游戲運用於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讓幼兒加深體驗。二;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制,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是重過程輕結果;問題三。問題一,其組織策略也不同、教學游戲化的眾多創造認識誤區,游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引發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還可以運用手段性游戲即體育游戲,幫助幼兒理解:發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一。總之。游戲生成教學—游戲中捕捉教學契機—不中斷游戲、受益匪淺;總之是感受頗深、懂得了不少,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