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生活的詩歌
贊許,在此後蜀地詩人的詩篇中常常流淌。
「這次全球徵集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這些林盤都各有特點,沒有作業可抄,我們希望給每一個林盤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2020年4月,在首屆成都市特色鎮(街區)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方案全球徵集活動中,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師司敏劼與國內外設計師們一起參觀游覽川西林盤時,不禁發出感慨。
杜甫喜歡的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4700年前就有林盤雛形,2700年前秦朝時期川西林盤形成,成型於漫長的移民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司敏劼感悟的川西林盤,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一個川西林盤往往以數個農村院落為圓心,形成直徑50米至200米的圓,圓圈內層是環繞院落的高大樹木,外層則是耕田。
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林盤散落在岷江沖積平原上,「川西林盤的散居形式,來源於古人逐水草而居,逐漸演繹為築林盤而居。自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獨特的環境、氣候,構成了川西特有的林盤建築。」成都亞林古建築總策劃師汪洋曾在2016年中國·成都第三屆古建園林技術高級研討會上如此解釋川西林盤的散居格局。
敬畏和順應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成都人在川西林盤中找到和創造了早期的宜居生活——林盤民居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住宅布局開敞自由,對稱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契合川人隨和豁達的生活態度。
川西林盤內,竹類、喬木、灌木、稻田構成了具有垂直空間梯度的復合植物群落結構,具有良好的視覺景觀價值,呈現出寧靜、自然、朴實的面貌。川西民居的建築造型更是輕盈精巧,建築風格淡雅飄逸,空間尺度親和宜人。「川西林盤這種傳統生態聚落,是世界上稀有的鄉愁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珍視和保護。」一直關注和參與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的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高級建築師劉衛兵說。
恬淡、閑適、富足,林盤生活方式成為世代成都人的鄉愁,合成古蜀生態哲學,亦合乎自然辯證法,故而成為成都人的集體記憶。當林盤整合了現代生活設施,加入了「農創」「文創」等現代創意,曾經在時代大潮漸趨沉寂的竹林,再度成為都市人追逐的新式林盤,煥發出新潮、鮮活的鄉村宜居氣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陶淵明《歸園田居》
「不變」與「變」的詩意:
更新人居環境植入產業
站在西安推介會的演講台上,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如是介紹:川西林盤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
學者認為,一個川西林盤就是一個林盤體系,包括林盤和周圍的道路、水系、耕地、林地、台地和丘陵、曬壩、祠堂等8個方面的內容,猶如一個個微型公園散布於廣袤的田野之上。經過統計,成都全域有12.11萬個林盤,面積為54185公頃,居住人口362萬人。
2018年4月,《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台,充分依循傳統川西林盤「田、林、水、院」空間格局,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整治,構建「林在院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在川西壩子逐步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綉畫卷。
2017年11月,成都推出「十大重點工程」助力鄉村振興,特色鎮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等納入其中。根據規劃,到2022年將建設100個特色鎮(街區)、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3年中,成都共梳理基礎條件良好可規劃建設特色鎮(街區)120個,梳理可以保護修復的林盤8000餘個,近5年內擬實施保護修復的林盤1000個。
那麼,川西林盤作為基本單元,該怎麼做到保護修復?成都提出——遵循「多改少拆」「三原四不」(原生態、原住房、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不冒進求洋)的原則,深化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著力保留林盤「山、水、田、林、院」的原生肌理和集生產、生態、生活、文化、景觀於一體的原鄉生活場景。此可謂實施川西林盤有機更新的「不變」之規。
同時,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著力將川西林盤融入全域旅遊、融入天府綠道、融入農商文旅體產業功能,構建生產共營、生活共融、生態共享的川西林盤生產生活圈,繪就「開窗見田、推門見綠」的錦綉畫卷。此可謂實施川西林盤現代化的「變」之理念。
實施3年來,成都採用「特色鎮+林盤+產業園」「特色鎮+林盤+農業園區」「特色鎮+林盤+景區」三種建設模式推進林盤保護修復;依託天府綠道,環城生態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特色資源,結合田園綜合體建設等項目,統籌推進林盤保護修復。
截至目前,成都已啟動建設特色鎮57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546個,目前打造形成30個重點特色鎮和132個高品質精品林盤。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耶。」 ——蘇軾《記嶺南竹》
❷ 川西林盤的文化價值
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產和生活模式
整個川西農耕文明的演進,得益於先秦時代李冰開拓專的都江堰水利工屬程。《華陽國志》謂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歷史偉績。成都平原地處都江堰灌區的核心區域,岷江之水被導入平原的廣大農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網路化的排灌體系,川西林盤就衍生於這些縱橫交錯的溝壑之間,其正是古蜀農耕文明的直接產物。這種人群隨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別樣的川西鄉野風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創造出基於川西傳統農耕文明而又獨樹一幟的內陸生產生活模式。其作為人為因素的田、宅與作為自然因素的林、水相互依賴、和諧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林盤中的居民居住於院落之中,遊憩於林盤綠洲,工作於地頭田間,形成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養生態系統」。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林盤與外界的物質及信息交流越來越多,加速了林盤的更新變化。林盤與外界、外界與林盤日益頻繁的接觸,使當今生態旅遊業的觸角延伸至這一古老居住區域,這為鄉間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當今城市人群體味這一古老的生活形態提供了新的旅遊目的地。
❸ 四川古民居為什麼叫林盤
川西林盤
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
這種歷史形成的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符合行農村居住環境形態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稱為「川西林盤」。通常是以姓氏(宗族)為聚居單位,呈一種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屬於典型的自然村落。小的林盤只有幾戶、十幾戶人家,大的林盤能有上百戶。林盤一般由林園、宅院及其外圍的耕地組成,整個宅院隱於高大的楠、柏等喬木與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盤周邊大多有水渠環繞或穿過,構成沃野環抱、密林簇擁、小橋流水的田園畫卷。[1]
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成型於漫長的移民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尤以川西扇形沖積平原的林盤為典型。成都地處古蜀文化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成都周邊廣大的農村區域形成了星羅棋布的鄉村院落,這些院落空間以建築實體形式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最終構成了以林、水、宅、田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盤,從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川西林盤是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復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態和建築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已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烙印於川西民風民俗之中。它不僅是川西農耕文化的載體,更是傳統農耕時代文明的結晶。這一生產生活模式歷時悠久,與成都平原農耕條件、傳統農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協調,並扮演著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
不是針對古居民的
❹ 川西林盤的簡介
這種歷史形成的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符合行農村居住環境形態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稱為「川西林盤」。通常是以姓氏(宗族)為聚居單位,呈一種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屬於典型的自然村落。小的林盤只有幾戶、十幾戶人家,大的林盤能有上百戶。林盤一般由林園、宅院及其外圍的耕地組成,整個宅院隱於高大的楠、柏等喬木與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盤周邊大多有水渠環繞或穿過,構成沃野環抱、密林簇擁、小橋流水的田園畫卷。
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成型於漫長的移民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尤以川西扇形沖積平原的林盤為典型。成都地處古蜀文化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成都周邊廣大的農村區域形成了星羅棋布的鄉村院落,這些院落空間以建築實體形式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最終構成了以林、水、宅、田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盤,從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川西林盤是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復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態和建築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已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烙印於川西民風民俗之中。它不僅是川西農耕文化的載體,更是傳統農耕時代文明的結晶。這一生產生活模式歷時悠久,與成都平原農耕條件、傳統農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協調,並扮演著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