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採茶心得體會400字以上
四月中旬,我校開展了為時兩周的勞動教育活動——採茶,作為帶班的班主任,回顧這次採茶活動感觸頗深。
在這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的季節里,到綠色茶地里去採茶,一方面可以欣賞這美麗的大自然風光、緩解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磨煉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在茶地里採茶就同在教室里上課一樣,必須要遵守紀律,認真的去采,當然,也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第一天採茶學生都比較新鮮也比較興奮,最後效果還不錯,可是到了第二天,有部分不踏實的學生,就不那麼認真的去采了,甚至還有少數同學在茶地里玩耍,最後采出來的結果很不理想。針對這種不良現象,我並沒有處罰哪些同學,只是把那些同學叫到面前來,耐心地教育了一番,並鼓勵他們下次好好的去采。
我覺得要想把學生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除了教育外,老師要起表率作用,親自下茶地採茶,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他們。
在接下來的採茶過程中,我下茶地和學生們一起採茶,一邊采一邊鼓勵那些採茶不踏實的同學,並把自己採的茶葉都給了那些同學。另外,我還搞好後勤工作,及時把水送到茶地,不讓一位同學受渴,中午親自給他們打飯,打菜,保證每位同學都吃飽,對於那些身體不好的或感到不舒服的同學給予及時的關心和幫助。
在我的帶頭和關心下,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都給調動起來了,在這次採茶活動中,我們班獲得了全校第一,通過這次採茶使我明白了:作為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學生,自己必須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要先做到,並要關心和愛護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心去感染每一位學生。
⑵ 關於茶文化的心得體會,2000字拜託了各位 謝謝
茶藝、茶道、茶文化綜論 茶藝 :廣義是指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源理。以達到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學問。茶藝的具體內容:技藝、禮法、道。追求方法與技巧,水壺各有講究,方法各異,沖悶品賞,都有嚴格的程序,不可無識技法,任意妄為。 茶道主理,因茶藝而得道;茶藝主技,載茶道而成藝。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茶藝就是「藝茶之術」的說法,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而茶道則是茶藝實踐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道德理想。茶藝是茶道的載體。是茶事活動中物質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過茶藝活動,沒有生命的茶葉才能與茶道聯系起來,升華為充滿詩情畫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 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是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 「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於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綜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藝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是茶文化的重心,也是茶文活動的重心,也是茶文研究的重要課題。讓茶藝的內涵明確具體起來,不再和茶道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范圍,去負擔產茶、制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將品茗技藝發展為一門藝術,這既有利於茶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天定年間(741-756)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記》。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但此處所指「茶道」一詞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主要是指技術層面,在宋朝則主要是指鬥茶,而不談茶道。明朝張源《茶錄》中有:「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當茶道傳入日本以後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以及其後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但其概念也並非十分確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則指泡茶方法的技術層面。 在台灣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藝」一詞時具有兩方面原因: A、以區別於日本「茶道」的誤會; B、避去「道」的嚴肅性。但在其實際的含義上與「茶道」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可以得出「茶道」也好,「茶藝」也可,在其初始的命名中本身都是以物質為基礎進而上升到精神的領悟和感受,從而形成了文化體系,並成為文明的相征和中外文化溝通的一個橋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華茶文化的復興,茶事活動中,技術物質與精神領悟有了新的提高,從而將茶藝、茶道作出了進一步的界定和分析,使茶文化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必要和合理的分析。 「茶藝」重在物質和行為,而「茶道」則是以精神領悟為主體也可以說「茶道」是茶藝的物質行為上產生,反而對其具有引導和規范的作用,而茶藝的物質行為產生了茶道,並在其指導和規范下日益完善和興盛,進而演變為一種專門的藝術。「茶藝」是茶文化的重心,茶道則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藝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活動,它包括了茶藝的技能、品茗的藝術,以及茶人在茶事過程中以茶為媒體去溝通自然內省身性,完善自我的心理體驗。其中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茶藝這一概念的內涵。 文化可以使一個社會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同一文化的氛圍中得到相同的教化。從而產生相近的思維方式。相近的價值觀念,相似的行為習慣和相同的民風民俗。這樣的群體就具有心靈相通的親切感,情感上的新和力,容易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茶文化即為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和民族的茶道大行及演變也正因為它成了大和文化的主體。中化民族五千年的風雨並沒有改變炎黃的親和力和團結。 文化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惡,形成全社會認同的行為准則和道德標准,所以具有調控功能,茶文化以「和」為哲學思想核心,以「精行儉德」為人文思想基礎,在茶事活動中重禮儀,講雅靜,倡內省,求怡真,最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最能促進人民的互敬和團結。同時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養人們對美的熱愛和追求。有位哲人增說過:「只有美的東西才能征服我們,我們只受美的支配。」美可以說是茶文化的主體展示。 茶是自然的產物,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可以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真實感受自然所賜予人類的精神財富。茶及由草、人、木組合而成。以很好地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必不可分,只有深入自然中才可以真實感受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蘇東坡之:「從來佳茗似佳人」。鄭板橋雲:「只和高人入茗杯」。從茶藝、品茶、評茶中入忘我境界而至凈化身心。 人是萬物之靈,人是社會的核心;所以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態,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人才是世界上最美的物類。人創造了茶藝。一個人的風度,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和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的,是個人性格、氣質、情趣、素養、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的綜合外在表現,是社會活動中的無聲語言。心靈美是茶藝中對人的最高要求,因為它是人其它美的真正依託,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為美的綜合體現,是人的深層的美。心靈美的核心是善,孟子認為善心包括「仁、義、禮、智」,它是指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即為心靈美的「四心」另外還應有「愛國之心」而其中的惻隱之心的仁,是道家,儒家和茶人應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荀子》中記載了孔子與三個門子路、子貢、顏淵的故事,講述了儒家對「仁」的三層含義。「人愛」「愛人」「愛己」。「愛己」不是自私、狹隘地愛自己,而是對自己人格的自信、自尊、自愛這種胸懷的人必然曠達自若,能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天地胸懷處理事務。這正是茶人所追求的心靈美的是高境界。因為以「愛己」之心出發的「愛人」才是最感人的心靈美。 柏拉圖說:「身體美與心靈美的和諧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茶藝、茶道的綜合是文化,而文化的主題是-----美!!
⑶ 上茶文化得行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類型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溫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溫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採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干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採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干、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准,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升華到「天人合一」
⑷ 銷售茶葉的心得體會500字
照實寫,如果沒有體會,就別幹了。干也干不好。
⑸ 茶藝學習心得
《茶藝學習心得》可以先交代一下學習的過程,然後介紹自己經過學習的這段時間,發現茶藝文化如此精深。
正文: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⑹ 採茶後的心得體會與父母的辛苦感想作文1000字
採茶
現在是五一長假,也正是採茶的好時節。如今是春末之時,如果此時不採更待何時?這天,我來到山中的田裡,啊——,一大片一大片的茶葉,一排一排整整齊齊,它們大小都差不多,而且每一棵茶樹之間的空隙都是那麼勻稱,像戰士們正做好准備,整裝待發一樣。遠遠瞧去,整個山都是茶的天下!多少種綠顏色呀,淡綠的、青的、翠綠的、暗綠的……這么多的綠都在陽光下炫耀,個個綠得那麼美,那麼引人注意,綠得令我眼花繚亂,這青是前所末有的,它向征著春天;向征著孩子;向征著祖國未來的花朵兒!茶,不光看著美,而且在周圍的空氣中也散發著淡淡地清香,此時的心情更是舒暢,心曠神怡。這樣的茶園,怎麼能叫我們喜愛呢?
我提著藍子,在這「綠」的海洋里不停的穿梭。茶葉的尖尖的芽兒,多麼嫩呀!細細長長的,頂端還有些「含苞欲放」的味道。從茶葉的頭部掐尖摘下,這綠青得逼我的眼。媽媽告訴我這是第二批茶葉,第一批是最嫩的,也是最好的。採茶人從清明節就開始來這里採茶了。這第一批茶葉,是把一冬天蘊藏的無盡的能量都在中春時節盡情地展放出來了。中春也就是在清明節前後,這時采來的茶葉只是在最嫩的地方摘下一點,然後把它精加工起來,用山泉一泡,其味非凡,奈人尋味。好的茶葉還可賣上幾千元一斤呢!
我邊采邊聽,茶有很多學問我今天才聽說一點點呢!我不停地采著茶葉。這時,我將一小片嫩葉放入口裡,入口中便有一種清香舒爽的感覺,眼彷彿已在綠色的海洋里漂游,咽下時,感覺茶葉所到之處都有一股清涼的味道,還帶有一點點地苦味,過一會兒,茶葉下肚了,可口中還遺留著些許淡淡地甜味。
採茶,它的背後還有很多很多地學問呢!
採茶
採茶 昨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一家人相約來到鄉下體驗勞動的樂趣。 一大清早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我探出頭來,望著路邊美麗的風景,不由得感嘆,心情非常愉快。 到了鄉下,我就和爸媽按照計劃採茶去了。剛開始,我技術不好,老半天才采一採茶
昨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一家人相約來到鄉下體驗勞動的樂趣。
一大清早我們就出發了。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我探出頭來,望著路邊美麗的風景,不由得感嘆,心情非常愉快。
到了鄉下,我就和爸媽按照計劃採茶去了。剛開始,我技術不好,老半天才采一把;後面,經過爸爸的指導,我的技術就熟練多了,一會兒就與媽媽采了一大籃子。回去後,我將這籃子茶賣給了爸爸。爸爸用稱一稱,剛好一公斤,給了我那神聖的一塊錢,雖然只有那麼一點,但畢竟是自己勞動所得,也很開心了。
這一次,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在勞動中因疲勞無數次想放棄,但心裡一直有一股必勝的信念,所以再累都堅持了下來;當你成功後,心裡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只有勞動和知識才會給你收獲,給你前途的光明—勞動最光榮。
⑺ 茶葉培訓的總結
強調管理與培訓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⑻ 採茶葉的心得體會 800字以上的。。 謝謝了
要寫出採茶葉的辛苦,引申,才能拿到高分。文屬記敘文,可夾敘夾議並抒情。
(給你一篇範文,僅供參考,希望採納!!)
每年的四月上旬,外公家的早茶就開始採摘了。那翠嫩又散發著特有清香的「紹興龍井」吸引著我們,於是,趁清明放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外公家採茶葉。
那天一早,我們經過「偵查」,發現早茶已經冒頭,最大的已經有香煙蒂那麼長。外公說可以採摘了,於是我們二話不說,馬上開始採茶葉。
茶葉是對生的,新長出來的嫩茶葉~般都是兩片葉子,頭頂著尖尖的嫩芽兒,葉子中間有邊框是翡翠色的長方形葉莖。一朵朵煞是可愛。大朵的茶葉猶如子彈一樣,非常飽滿,有些耀眼。更多的則是剛剛從茶樹里冒出一點尖尖頭來,只有米般大小。很是惹人憐愛。
一開始,我採下來的茶葉沒有一朵是完整的。不是一小半就是只有一小片,而媽媽採的茶葉是既飽滿又水靈,朵朵精神抖擻。而且媽媽採摘的數量足有我的三倍之多。怎麼會這樣呢?我開始留意起媽媽的動作來。原來,媽媽是用手指掐著茶葉的莖把茶葉採下來的,不像我一見到茶葉就伸手去抓,把好端端的一朵朵茶葉都抓成片狀的了。呵呵,這難不倒我!我照著媽媽的樣子去采,果然,採下來的茶葉也是一朵朵完好無缺的了。接下來是提高效率的問題了。
當我在采一株茶葉又多又大猶如巨型仙人掌的茶樹時、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原來,我採茶葉的時候,總是先挑那些大個的搞,然後再來回尋找個兒稍小點的。這樣來回幾次不但浪費了時間,而且采了許久,會發現還有很多茶葉沒有被採下來。於是我想出了很好的辦法,在採茶葉的時候繞著茶樹采,像樹木的年輪圈一樣,依次一圈一圈地采,這樣既不會浪費時間,也不會漏掉可以採摘的茶葉。漸漸地,我採得差不多和媽媽一樣快了,甚至我覺得有時比媽媽還要快了呢。
在陡峭的茶山上穿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從上排的茶樹轉移到下排的時候。恐高症就會發作,整個人向下傾斜著似乎要直沖下去,雙腿也不由自主地抖起來。媽媽告訴我,這時候應該橫著走,先把一隻腳橫著踩到一排的土地上,再小心地把另一隻腳挪下來。所以我雖然很害怕,但還是有驚無險地下去了。
當我的筐子滿了以後,我們回家了。到家後,外公立即在機器上炒茶葉。大約過了半個小時,香噴噴的茶葉就炒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來開水泡茶葉,還沒等水涼就開始細細地品嘗。茶水一開始喝入時有些苦澀,等到咽下去,再回味的時候,就會有一股甘甜的味道上來,回味無窮。自己採摘的茶葉真是先苦後甜啊!
喝茶樂,採茶更樂!
這裡面好多都可以改,不要全chao,自己所想也可以加進去,祝你好運!
⑼ 上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一種方式。早在南詔時期(公元649年至902年)即作為招待各國使臣的宮廷茶點,是對賓客的最高待遇。在《蠻書管內物產》中就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明末,《徐霞客游記》中記有「一清、二甜、三蜜茶」的記載,可見「三道茶」的品飲方法在白族地區很早就有流行。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范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白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
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品嘗「三道茶」更富含著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