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老子培訓心得體會

老子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0-12-14 21:58:51

① 讀《老子》心得體會

生以自然 死於自然。善哉!自然一切都有規律的運行,人也應該和以自然而本性不亂。老子思想偉大,要用心去悟,不是用幾句話說明的。

② 老子是如何從賣牡丹根苗的人身上總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

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版出生在楚國苦縣權(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里的一個李姓人家。剛一出生,他的相貌就與常人不同,前額寬闊,耳垂豐厚。人們都認為耳垂大的人有福能長壽,他的父親就乾脆給他起名叫李耳。

少年時代的老子,勤奮好學,閱讀了各種古典書籍,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遇事好動腦筋,好提出疑問,肯往深處想,所以他很快便成為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受到人們的尊敬。

老子善於從大自然和實際生活中學習。有一個老子買牡丹根苗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年春天,村裡來了一個賣牡丹根苗的人,那人很會誇自己賣的牡丹,於是老子就買了一棵,可結果什麼花也沒開。少年老子仔細一瞧,買回來的根本不是牡丹,而是和牡丹表面有點相像的一種野生植物,老子知道這次上了當。第二年春天,村裡又來了一個賣牡丹根苗的。今年這個,一是一,二是二,賣的是真牡丹。老子把這個意思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個字來形容。

③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心得體會 3000字左右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
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
、《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
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
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
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
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
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是:觀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具體
地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還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
學,雖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徵,然卻又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吸收
,"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難分難析。這也就是說,人們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學各自的特點,更
需要會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學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說儒、釋、道三家,文、史、
哲三科,天、地、人三學等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那麼對於這個文化整體
來講,其中的任何一家
、一科、一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一文化整體的特性將發生變異,或者說它已不再是
原來那個文化整體了;而對於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來講,則都是這一文化整體
中的一家、一科、一學,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又都體現著這一文化整體的整體特性
。唯其如是,對於中國
傳統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學,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國傳
統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將難入其堂奧,難得其精義。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麼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
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
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彖傳》
。"賁卦彖傳"曰: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3〕
魏王弼對此解釋說:
"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觀天之文,則
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4〕
唐孔穎達補充解釋說: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聖人當觀視天文,剛柔交錯,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5〕
宋程頤的解釋則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
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
乃聖人用賁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釋可見,"人文"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是與"天文"一詞對舉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人文"則是指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具體地說,"人文"
的主要內涵是指一種以禮樂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人倫有序的理想文
明社會。這里有兩點需要
加以說明:一是人們所講的"人文精神"一語,無疑與上述"人文"一詞有關,抑或是其詞源
。但"人文精神"一語的涵義,又顯然要比《周易·彖傳》中"人文"一詞的涵義豐富得多。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現和展開顯然要比"人文"一詞的出現早得多,《周易·
彖傳》的面世不會早於
戰國末,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遠則可以追求至中國文化的源頭,近也至少可
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靈、最貴者的思想。如《尚書·泰誓
》中說:
"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7〕
《孝經》中則借孔子的名義說:
"天地之性,人為貴。"〔8〕
這句話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釋說: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貴也。"
"夫稱貴者,是殊異可重之名。"〔9〕
其實,在《孝經》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為天下貴的觀點了。他說: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10〕
荀子用比較的方法,從現象上說明了為什麼天地萬物中人最為貴的道理。其後,在《
禮記·禮運》篇中,人們又進一步對人之所以異於萬物的道理作了理論上的說明。如說: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1〕
這句話中"鬼神之會"的意思,是指形體與精神的會合。如唐孔穎達解釋說:
"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雲:"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
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故雲"鬼神之會"。"〔12〕

以後,漢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頤、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斷地發揮這些思想。〔13
〕正是有見於此,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認為,人雖是天地所生萬物之一,然可與天地並列為
三。如,《老子》書中就有所謂"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
作"人"字)居其一焉"的
說法,把人與道、天、地並列。不過,在《老子》書中,道還是最貴的。所以,他接著說
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與《老子》相比,荀子對人在天
地中的地位強調得更為突出,論述得也更為明晰。他嘗說: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參。"〔15〕
這里的"參"字就是"叄(三)"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以其能治天時地財而用
之,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對此,荀子又進一步解釋說: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
分也。"〔16〕
"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來,"明分"(確定每個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發揮
人類整體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時地財)的根本,所以他所謂的"人有其治"的"治"
,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同樣的意思在《禮記·中庸》也有表達,
其文雲: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7

按照傳統的解釋,"至誠"是聖人之德。《孟子》和《中庸》中都說過:"誠者,天之
道也;思誠者(《中庸》作"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也就是說,人以其至誠而辨明人
、物之性,盡其人、物之用,參與天地生養萬物的活動,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18〕
漢儒董仲舒繼承荀子思想,亦極言人與天地並為萬物之根本。如說: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19〕
"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20〕
"唯人獨能偶天地。"〔21〕
"唯人道為可以參天。"〔22〕

從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論述中,應當說都蘊涵著這樣一層意思,即在天地人三
者中,人處於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地位。從生養人與萬物來講,當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從
治理人與萬物來講,則人是能動的,操有主動權。就這方面說,人在天地萬物之中可說是
處於一種核心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倫理精神
和藝術精神的養成等,正是由對人在天地萬物中這種能動、主動的核心地位的確認而確立
起來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即:一是高揚君權師教淡化神權
,宗教絕對神聖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一是高揚明道正誼節制物慾,人格自我完善的觀念
廣泛深入人心。這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著一種上薄拜神教,下
防拜物教的現代理性精
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根植於遠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們常把"天人合一"視作中
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則與中國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
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為監臨人世的上帝(此亦為天,天命之天)等觀念,
不能說毫無關系。由此
可見,"天人合一"中"天"的含義是合自然之天與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後,宋
明理學講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與天命之天的統合體。
人與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順自然"(這里"自然"一詞的含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
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則與狀態)。道家思想中強調順自然,這是人們所熟之的。如《老子
》書中就明確說過這樣的話:
"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23〕
也正是《老子》書中的這句話,長期以來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被看成是一種消極被
動、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實,《老子》道家順自然而不敢為(無為)的思想,有其相當積
極合理的一面,這在以後的道家著作中有著充分的展開。如在《淮南子》一書,對道家的
無為思想就有相當積極合理的論述。如說:
"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24〕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
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25〕
"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
不動者也。"〔26〕
這三段話從不同角度說明了道家自然無為思想絕不是什麼消極被動、因循等待,而是
在排除主觀、私意的前題下,主動地因勢利導,即所謂"循理""因資"地去舉事立功。這也
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27〕

這種順自然而不違天時的思想,在傳統儒家文化中也是極為強調和十分豐富的。前面我們
曾提到荀子關於人與天地參的思想,以往人們都以此來強調荀子的"人定勝天"思想,殊不
知荀子的人與天地參思想或如人們所說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恰恰是建立在他的順自然而
不違天時的認識基礎之
上的。所以,他在提出"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的結論之前是這
樣來分析的: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
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28〕
而緊接著"夫是之謂能參"後,則又再強調說: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
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
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29 〕
最後,荀子總結說:
"聖人清其天君("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正其天官("耳目鼻口
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備其天養("財 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
天養"),順其天政("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
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養其天情("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 臧焉,夫是之
謂天情"),以全其天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 是之謂天〔功〕")。如是,
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 役矣!"〔30〕

也。"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則典故。"雩"原是一種宗教色彩很濃的求雨儀式,荀子在這
里雖然明確表示了"猶不雩而雨也"的意見,但他並沒有完全否定這種儀式,只是認為不應
當把它神化。換言之,如果把它作為一種禮的儀式,荀子認為還是有意義的。請看荀子緊
接著此問後所闡發的一
個重要論點,他說: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
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63〕
這里所謂的"文",是"文飾"的意思,相對於"質朴"而言,"禮"為文飾之具,"文"為有
禮的標志。荀子這段話的主旨,就是強調要把救蝕、雩雨、卜筮等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儀
式作為一種具有人文意義的"禮"儀來看待,而不要把它作為一種求助於神靈的信仰儀式去
看待。

人們常常把荀子的這段話與《周易》"觀卦彖傳"中的"聖人以神道設教"說聯系在一起,這
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通常人們對"神道設教"的解釋,則似乎並不符合其原義。按照一
般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聖人借"神"道以教化百姓。把"聖人以神道設教"一句中的
"神"字,與上述荀子《
天論》中"百姓以為神"的"神"字,看成是相同的意思。其實,這里有誤解。"觀卦彖傳"的
"聖人以神道設教"一句中,"神道"是一個詞,而不是單獨以"神"為一個詞。試觀其前後文
即可明白矣。文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里明
白地可以看到,所謂"
聖人以神道設教"一句中的"神道",就是前文中"天之神道"的"神道"。何為"天之神道"?
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四時不忒",亦即自然運行法則。所以,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即是
聖人則天,以"四時不忒"之道來作為教化的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效法天道自然法則正是傳統"禮"論中的中心內容之一。如《禮記·喪
服四制》中說:
"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
所由生也。"〔64〕
由此可見,"觀卦彖傳"中所講的"神道",與荀子文中所表揚的"君子以為文"的精神是
相一致的,而與其所批評的"百姓以為神"的"神"字意思則是根本不一樣的。

以"卜筮然後決大事"為"文"而不以為"神",這也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一個突出
例子。"卜筮然後決大事"本來是一件"神"事,然而現在卻把它納入了"文"事。"文"事者,
"非以為得求也"。這樣,"卜筮"所決之事也就失去了它的絕對權威性,而成為只具有一定
參考價值的意見。於是
,"卜筮"作為一種禮儀形式的意義,也就遠遠超過了依它來"決大事"的意義。
把卜筮納入"禮"中,確實有借"神"道以設教的意圖。如,《禮記·曲禮》中有這樣一
段話:
"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
(豫)也。"〔65〕
這里把"畏法令"也作為卜筮的一項內容,其教化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因而,與此相
關,對於利用卜筮來蠱惑人心者,則制定了嚴厲的制裁條例來禁止它。如,《禮記·王制
》中規定: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
四誅者,不以聽。"〔66〕
文中所謂"此四誅者,不以聽"的意思是說,對於這四種人不用聽其申辯即可處以死刑

至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應當說已經反映得相當充分了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則大量地體現在儒、道、佛三教的有
關心性道德修養的理論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注重並強調心性道德修養,這是與中國歷
代聖賢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密切有關的。上面我們曾引過一段荀子論人"最為天下貴"的文
字,在那段文字里,荀
子把天下萬物分為四大類:一類是無生命的水火,一類是有生命而無識知的草木,一類是
有生命也有識知的禽獸,最後一類就是不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義的人類。"義"是指遵循一
定倫理原則的行為規范,如荀子說的:"仁者愛人,義者循理"〔67〕;"夫義者,所以
限禁人為惡與奸者也。
……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萬物者也"〔68〕等等。在荀子看來,這就是人類與其
他萬物,特別是動物(禽獸)的根本區別之所在。荀子的這一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
國傳統文化中,絕大部分的聖賢都持這樣的觀點,即把是否具有倫理觀念和道德意志看作
人的本質,作為區別人
與動物的根本標志。如孟子也說過: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69〕
那不同於禽獸的一點點,就是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孔子在回答子游問孝時嘗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70〕
孟子則說: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71〕
孔、孟的這兩段論述都是強調,只有具有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才能把人的行
為與禽獸的行為區別開來。對此,荀子更有進一步的論述,他說: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
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
胾。故人之所以為人者
,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
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72〕
《禮記·曲禮》發揮這一思想,亦強調人當以禮來自別於禽獸。如說: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
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73〕
宋儒呂大臨闡發《曲禮》這段話的思想說:

"夫人之血氣嗜欲,視聽食息,與禽獸異者幾希,特禽獸之言與人異爾,然猩猩、鸚鵡亦
或能之。是則所以貴於萬物者,蓋有理義存焉。聖人因理義之同,制為之禮,然後父子有
親,君臣有義,男女有別,人道之所以立,而與天地參也。縱恣怠敖,滅天理而窮人慾,
將與馬牛犬彘之無辨,
是果於自暴自棄而不齒於人類者乎!"〔74〕
明儒薛瑄也說:

不合適的話去這里把 http://pdmsblog.pudong-e.sh.cn/yuwen2009/officeocx/upfile/200952415342111.ppt採納哦

④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老子道家哲學的最核心的精神是道法自然!

一部道德經,洋洋五千言,卻包含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它是關於中國文化、中國思維和中國哲學的網路全書。道德經中闡發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美學、心理學等。

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老子還主張示弱的哲學。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

⑤ 老子是如何總結領悟的道

這些洞察天地奧秘的思想,是通過長期修煉體道得出的,道德經里也提到了版,如老子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又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物雲雲,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日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又說無欲觀其妙有欲觀其繳,老子正是通過這種無為自然清靜修煉,使自己一言一行皆諳合於道,與道合一,從而生命層次得到提高,他可以察古知今,洞察萬物初始的演化狀態……,千百年來這道祖的稱呼可不是白叫的

⑥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近日,我認真地學習了我校教師的十條禁令,深深地體會到:作為教師,在對學生實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學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學生進步的引導者。教師的人格、行為、德操和思想素質無疑在無形中會給學生以極大的影響。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規范。 說真的,「為人師者當自豪。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的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他認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正如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所言:「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習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意義更大,因為我們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 規范得體——教師禮儀修養的基本規范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儀的本質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教師教書是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師自己要學會做人的基本禮儀修養,尊重學生。當我們對學生做了對不住的事時,我們有時或許為了所謂的面子問題而難以向學生啟口道歉。其實,此時我們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教師能做到敢於真誠地承認錯誤,那麼可能會受到學生更加的尊重,而且學生也會效仿這樣的做法。 端莊大方——教師形象的基本要求 風度儀表是一個人氣質性格、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的外部表現,是美好心靈的表露。教師優雅的風度、脫俗的氣質、整體的衣著、端正的外表、和諧的動作表情,工整瀟灑的板書、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謙遜寬容的態度,對學生的心靈有很大的影響,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使學生由受其師而樂於學,師生友好合作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作為教師,在穿著打扮這些細節習慣中要有所講究,要得體,大方,符合教師的身份。我們的衣著、表情舉動、姿態等等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而且對學生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教態優美,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會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教師應為人師表,教師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我們的個人形象代表的就是學校,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形象。我們個人的得失,無所謂,不要緊,可是我們代表學校,代表教師這個行業的形象。 寬容公正——教師對學生的核心原則 美國作家房龍說:寬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陶行之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平時學生犯錯是免不了的,學生這時的思想、心理、現狀等實際情況都需要我們老師設身處地的為他考慮考慮事出肯定有因,從細節中幫助學生尋找「病因」,並以寬容公正的心去面對它。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誰叫我們是老師呢?誰叫我們是學生心目中的神呢?嚴是一種愛,但寬容也是一種愛。寬容是一種信任,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仁慈。愛是一種公正,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常言道:「不患貧患不均」,沒有絕對的公正,但公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多學習多反思,努力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讓我們教師的好習慣——來營造一種有益於師生工作學習的校園文化吧!感謝素質提升工程,給我們教師創造了學習的平台,同時敬請各們同仁認真對待這樣的學習機會,真正地提升我們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教學中只要我們增強自己的科研意識,把自己的課堂、班級當成自己的「實驗室」、「試驗田」,並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變科研的局外人為局內人,變可能性為現實性,實現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當我們的教師走上了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就會得到教師職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時代的呼喚,事業的使命,教育的責任,激勵著教師們長期精心耕耘在教育這方熱土,斯霞、魏書生、李吉林、於永正……一位位名師、大師,桃李芬芳,碩果累累,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敬重,這真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

⑦ 老子道德經第56章心得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內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容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體會300字左右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學習,我不僅掌握了版基本的哲學知識權,同時,也為構造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了正確的方向。讓我開始運用哲學的兩面性的觀點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出共性和個性,處理好共性和個性,從而讓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長起來,並迅速成熟。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如果這門課程學習好了,其他課程也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不僅在於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老子培訓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