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博大精深,就算我們制花費了一輩子也不見得能夠說出是「精通」,只能算是「略懂」吧,
那寫文字可以把中國幾千年展示在眼前,就像一幕幕的水幕電影。
如果真心投入其中就會明白古人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了,你就覺得時間是什麼,他那麼的渺小,流水那麼的澎湃。
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心得體會
先寫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作用,然後我們改怎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於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獲。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沖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里,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❸ 學習傳統文化的感受
學習理論,提高認識,身體力行,落實實踐,最終受益。
我是2010年10月開始專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屬從蔡禮旭老師講的細講《弟子規》到《女誡》到《女論語》,再到《了凡四訓》的系統學習(現在才開始學《太上感應篇》),這期間還觀看了鍾茂林博士、陳大惠等老師的傳統文化論談光碟,邊學邊做邊改毛病,一路走來,我覺得從心上改過是收獲最快的方法。
以前我特別愛生氣、愛報怨,總以為自己最正確,非常傲慢,生活很坎坷,學了之後才知道「諸事不順因不孝」,都是因為我沒有孝心、沒有仁愛心、自私的結果,原來周圍差的境緣都是自己心的感召,才知道傲慢的害處(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經》)非常奇怪的是我周圍的生活環境都沒改變,我現在卻不愛生氣了,別人都說我變了個人,長象也好看了,我也覺得很開心,總結起來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孝道和仁愛。
❹ 來篇學習傳統文化的感受
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
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在千古之前,他們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可以穿越滄桑走
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的微笑著,注視著我們
仍然在談的言論中收益而已!
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很難超越的,比如說我們是學哲學的,我們中國啊,有很
多的哲學系,也有很多的哲學家,但是有哪一位哲學家能夠寫出一本書,如老子
的《道德經》一樣傳承久遠,還被翻譯成多國的語言文字,為現代的哲學家、思
想家所研究。中國有這么多的歷史學系,有這么多的歷史學家,又有誰能寫出一
本書,如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有這么多軍事
學家,有這么多軍事院校,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孫子兵法》,仍然被西點
軍校奉為教材,所以我們只是略舉了幾個例子,那就告訴我們,其實中國古人的
智慧,我們不能說是後人沒有辦法超越的,但是它確實是後人難以超越的。原因
在哪裡呢?就是因為《論語》上,孔子說的這樣一句話,他說「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的工匠,要把桌子做好,必須首先使你的工
具鋒利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人,要認識客觀事物,要認識得清楚,首先必須
把我們的心清靜下來。
我們看到當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
湯恩比先生對話的時候,他就講了這樣一句話,他說,一般人認為是落後象徵的
東西和這樣的國家,實際上秘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但正是因為它是秘藏著,
所以很多人認識不到,還經常對它妄加批判。這就是導致傳統文化沒落的重要原
因之一。
那我們看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什麼呢?大道至簡,如果能用兩個字來概括傳統文
化的核心的話,這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在古代
社會中,它是由兩個字構成的。首先我們看一看什麼是道。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話
來講,道就是客觀性、必然性的宇宙秩序,但是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什麼是道
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這種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是恆常不變的。
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樣。所以為了突現道這種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規律
,儒家又常用天道來體現這個特徵。比如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了這樣一句話
,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當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默然
無語的時候,他看到了一種不是上帝創造而神聖的自然。而是萬物在生長過程中
賦予我們的一種自然的規律、秩序。所以這句話說天雖然不像我這樣,用語言的
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從司機的變化中,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感受到一種
自然規律的存在。比如說,春華秋實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
人與自然融合一體,密不可分的關系等等,這個都是自然的規律。《易經》上也
說,古代的聖人,上觀了天象,下察了地理,從中得出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變
化的規律。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僅僅包含了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也包括了
社會人倫秩序,要保持穩定,保持和諧,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這就是孟子所提
出的五倫關系。那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諸位朋友看了這五種關系不要把它當為知識來學習,它是告訴我們去反省。我們
在這五種倫理關系中處的責任是什麼,我們是不是盡到了自己的本分。比如說作
為兒子,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孝順父母;作為領導作為被領導,我們是不是盡到了
自己的職責;做領導的是不是能仁愛關心下屬,做被領導的,我們是不是竭盡全
力完成了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作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
作為妻子,是不是有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作為兄長,是不是友愛關心
了弟弟妹妹;作為弟弟妹妹,是不是對兄長很是恭敬很是聽從;作為朋友,和朋
友相交往的時候,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信。這幾個倫理關系處理好了,我們的人
際關系,我們的社會人倫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那麼這幾天上台來分享的嘉賓
,我們相信,他們都是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所以他們才有資格呢,來到台上跟
大家分享。學習傳統文化呢,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我
們只是知道五倫關系是什麼,但是我們五倫關系處得都不是很好,這個人就是「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徒徒長了自己的浮華之風,傲慢之氣,但是沒有成
為一個真正的合格的人。所以中國古人說,人,無倫外之人,人,沒有活在這五
倫關系之外的人,無論我們是什麼地位,什麼身份,都需要把這五倫關系處理好
,把自己的本分給盡到。
道,不僅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規律,也包含了社會人倫秩序的規律,
所以我們概括一下,什麼是道呢,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秩序和規律。什麼是德呢
?德者,得也。道德的德和獲得的得是相通的。那麼他得到了什麼呢?其實就是
得到了道。所以中國常常有一句話叫做「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其
實就是聖人,他們對道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所以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就
稱為是有德的了。這個道體現在哪裡呢?其實我們的四書五經之中,所體現的都
是古人對於道的理解。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在《易經》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
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並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
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
。我們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我們把這個
道理,用來觀察人世的變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一個人喜歡懶惰,那就一
定會有忽然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如果喜歡驕傲,那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
時候到來,所以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叫「富不過三代」,體現的就是一陰一陽
之謂道的規律。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斗,
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天地,創下了事業。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但是還能
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還能在祖輩父輩打下的基礎上啊,使這個事業再
壯大起來,但是到了第三代,因為他們一出生,因為他們一出生,就過著衣來伸
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沒有體會祖輩和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不僅不知道什麼叫
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這樣久而久之,就把祖輩
和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當然了,這個富不過三代,在我們
當前的社會變了,變成富不過幾代啊?富不過當代。因為很多人他發家起來就不
是靠克勤克儉,兢兢業業致富的,最後有了錢,就已經開始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了。結果這一代還沒有到頭,他已經過上那種貧困潦倒的生活了。所以現在企業
界流傳著一句話,「江山代有人才出」,怎麼樣呢?「各領風騷三兩年」。我們
看北京中關村上面的牌子,那個變換的頻率是非常快的,確實是各領風騷三兩年
。原因都是什麼呢?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學傳統文化,這個不是危言聳聽啊!大家
如果去看一看《大學》,《大學》上面就寫著我們的致富之道,叫「德者,本也
,財者,末也」。什麼意思呢,就是人的德行,它就像大樹的根一樣,它是根本
,而學植物的人都知道啊,這個大樹啊,它的枝葉能延伸到哪裡,它下面的根也
一定能延伸到哪裡,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你
外在的財物,外在的身份,外在的名聲,外在的地位,如果你沒有這個深厚的德
行做根本,雖然你有了財富,有了名聲,有了地位,那都是曇花一現,保持不了
良久。所以如果大家對這個有興趣,可以看一看聶雲台先生寫的《保富法》。聶
雲台先生是誰呢?就是曾國藩的外孫,因為他經歷了晚清很多權貴子孫起起落落
的情況,後來呢,把這些經驗教訓積累下來,寫了這本書。所以中國人常說這樣
一句話,說遺金與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
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人掙了很多錢,自己還不
捨得花,為的是留給自己的兒孫,但是中國人說,如果你的兒孫有德行,有能力
的話,他會用他的德能來創造財富,創造事業,你留錢給他有什麼必要呢?相反
你的兒孫既沒有德行,又沒有才能,你把錢留給他,他遲早也會敗散掉。所以無
論他有德行沒有德行,有才能沒有才能,你把錢留給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當代
的美國人他們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你看很多的世界首富,他們沒有把錢留給兒
孫,而是立下了遺囑,捐獻了社會慈善,捐獻給教育基金,這個才是明智之舉。
遺書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我們自己啊,特別喜歡讀聖賢書,為什麼呢,因為
我們的聖賢書都是和人的心性相應的,比如說我們在有困難的時候,有煩惱的時
候,有壓力的時候,我勸大家可以怎麼做呢?我們可以拿出《格言聯璧》,可以
拿出《增廣賢文》《格言別錄》,這些很好的書,讀上四五頁。如果你能靜下心
來讀上四五頁之後,你就發現自己的煩惱都不見了,自己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聖賢書的力量,它都是和人的心性相映的。
在我們的歷史上,對一陰一陽之謂道,體會得最深刻的,不過曾文正公曾國藩了
,他就說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能不能興旺發達,就看這家的
子弟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件是,看這家子弟早晨幾點鍾起床。
諸位朋友,你們今天早晨是幾點鍾起床的呢?是幾點鍾起床的啊?六點鍾,有沒
有更早一點的?五點半。中國人認為呢,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生活
方式。一天呢有四季,早晨的春季,大家說是從幾點鍾開始啊?三點鍾就開始了
。春天主生發,所以古代呢,你看清朝的皇太子,《皇太子實錄》上記載啊,清
朝的皇太子,雞鳴即起,勤政愛民,三四點鍾就已經起床讀書了。現在我們經常
批判古代這些統治者,他們怎麼樣剝削被統治者,但是我們想一想,但是我們想
一想,我們有沒有封建統治者那樣勤政愛民。所以你看古代人上早朝,「朝
(chao)」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朝(zhao)的意思,天還沒有蒙蒙亮,這個皇帝和大
臣就已經在議事了。五點鍾是一天的驚蟄,也就是啊,冬眠的小動物要恢復活動
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起身,來活動一下筋骨,全身的血脈暢通,整天的精神都
很好。六點鍾是一天的春分,就是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了,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沒有
起床,說明春天已經過去一半,你都沒有趕上春天的生發季節。春天生得不好,
夏天怎麼樣呢?長得就不是很茂盛,從九點鍾到晚上的三點鍾,這個時候精力就
不是很充沛。秋天呢,是三點鍾到晚上的九點鍾,這個時候啊,秋收,就不要做
太多激烈的活動,晚上九點鍾到早上三點鍾,是一天的冬季,這個時候你還不睡
覺,特別是十一點鍾到一點鍾,是一天的嚴冬,你還很精神哪,那就等於我們穿
了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如果一兩次可能沒事,但是久而久之,是很
容易得病的。我們一直到民國初年,還保持著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後來啊
,因為我們喪失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們盲目地和國際接軌,現在我一
聽和國際接軌,我這個全身那就冒冷汗,不知道要接到什麼地方去。西方有很多
先進的東西如果的確是先進的,我們確實應該學習,應該借鑒,但是我們不能夠
為了要和他們接軌,把自己良好的優秀的東西也給拋棄了。
人遺子,金滿盈,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要看這個家的孩子有沒有發展
前途,就看他是不是讀聖賢書。因為古代的聖賢經典,記載著古人對於天道的認
識和體悟,一個人如果經常讀這些聖賢經典,就自然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
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