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胸卒培訓內容

胸卒培訓內容

發布時間:2020-11-30 23:49:12

Ⅰ 豐胸草本卒取抹上有效嗎

沒有什麼效果的,否則就沒有小胸女人了,也不會有人冒著危險花錢去豐胸了

Ⅱ 什麼是心臟卒死

這個就是:
心搏呼吸驟停是臨床最緊急的危險情況,心肺復甦術英文縮寫為CPR就是對此所採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心肺腦復甦術簡寫為CPCR),應爭分奪秒地立即在現場進行,以爭取有復甦成功的可能。
1958年,美國Peter Safar發明了口對口呼吸法,經實驗證實此法簡單易行,可產生較大的潮氣量,被確定為呼吸復甦的首選方法。1960年,Kouwenhoven等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胸外心臟按壓的文章,被稱為CPR的里程牌。口對口呼吸法和胸外按壓法的結合,配以1956年Zoll提出的體外電擊除顫法,構成了現代復甦的三大要素。

【心臟停搏的心電圖表現】
①室顫,佔90以上;②心室靜止,心電圖為一直線,無心室收縮;③電-機械分離,即心臟雖有電活動,但無有效機械收縮,又稱無脈搏心電活動,表現緩慢的室性自主心律,QRS波為30次/分以下。

【心搏呼吸驟停的原因】
1.冠心病最常見,其中70死於院外。冠心病猝死的10死於發病後15分鍾內;30死於發病後15分鍾至2小時。
2.突然的意外事件,如電擊、溺水、自隘、嚴重創傷等。
3.嚴重的高血鉀、低血鉀。
4.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5.手術及其他臨床診療技術操作中的意外事件。如穿刺、插管等。
6.麻醉意外。

【心搏呼吸驟停的診斷】
1.在手術過程中發現心搏停止。
2.外傷時心搏停止的發現。故查傷時要注意呼吸、心跳有否。
3.心搏驟停的臨床徵象:突然意識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憑這兩點可肯定心搏驟停的診斷,不應過分強調其他體征。此外還可能有瞳孔擴大、喘息、發紺、呼吸停止等。注意意識突然喪失,昏倒在各種場所,面色蒼白轉為紫鉗,瞳孔散大,頸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部分病人可有短暫而緩慢嘆氣樣或抽氣樣呼吸或有短暫抽搐,伴頭眼偏斜,隨即全身肌肉鬆軟。
如能在發病5分鍾內及時給予心肺復甦,病人可能被挽救而不留後遺症。但如超過5分鍾再開始復甦治療,即便心腦復甦獲得成功,也難免遺留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害。
心肺復甦成功經驗表明,心臟停搏患者復甦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取決於「四個早」,即:急救人員早到達現場;CPR盡早開始;早給予心臟電擊除顫;及早把病人送入ICU。這四個環節構成一條生命鏈,其中尤其是心臟電擊除顫更受到重視。在有除顫器的條件下,應首先對心臟停搏患者實施心臟電擊除顫。其理由有四:①心臟停搏的原因中室顫佔90以上;②治療室顫最有效的手段是心臟電擊除顫;③廷遲心臟除顫時間,其療效是事倍功半;④心室顫動如不及時施行心臟復律,將迅速演變為心室靜止。

【腦復甦】
腦組織平均重量占體重的2,耗氧量佔全身的20~25。腦缺氧10秒→意識喪失 缺氧15秒→數分鍾昏迷 缺氧3分鍾→昏迷24h以上 完全缺氧8分鍾→大腦皮層一般不能存活。在復甦的病人中,約50死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20~50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腦損傷。基於此,心肺復甦一開始,就應注意對腦的保護以便實施腦復甦。

【現場心肺復甦術】
各種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驟停,必須立即進行現場心肺復甦,以利腦功能順利恢復打下良好基礎。現場心肺復甦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階段,如現場心肺復甦不及時、操作不正確,則將導致整個復甦搶救的失敗。現場心肺復甦的搶救操作步驟(A、B、C)如下:

1.A判斷意識和暢通呼吸道
(1)確定患者的意識狀態:輕搖患者肩部並呼喚,如無反應,立即用手指甲掐壓人中、合谷穴約1』,如患者出現眼球活動、四肢活動或疼痛,應立即停止。如已有患者心搏停止的可靠證據,則可省略這一步驟。
(2)呼救:一旦初步確定患者喪失意識,即呼救以招呼周圍的人前來協助搶救,因一個人作心肺復甦術不可能堅持較長時間。
(3)體位:將患者仰卧放置於地上或硬板床上,如為軟床,則應在患者背部墊一寬度超過床沿和夠長的硬板,解開患者上衣。搶救者跪或站立於患者右肩頸側。
(4)暢通氣道:心搏呼吸驟停的患者因其舌根下墜,引起氣道阻塞,宜用仰頭舉頦法使之通暢。即一手置於前額使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與中指置於下頜骨近下頦處,抬起下頦。
(5)判斷呼吸:在暢通呼吸道之後,判斷呼吸是否存在,即用耳貼近患者口鼻,眼睛觀察患者胸部有無起伏,面部感覺患者呼吸道有無氣體排出,耳聽患者呼吸道有無氣流通過的聲音。觀察1』左右,無呼吸者立即作人工呼吸。

2.B人工呼吸
一般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若患者牙關緊閉或口腔有嚴重損傷時可改用口對鼻人工呼吸,因嬰幼兒口鼻開口均較小,位置又很靠近,可作口對口鼻人工呼吸。
(1)在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患者口部張開的位置下進行。
(2)用按於患者前額一手的拇指與食指捏閉患者的鼻孔。
(3)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並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4)用力快而深地向口內吹氣,直至患者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氣完畢後,應即與患者口部脫離,輕輕抬頭眼視患者胸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患者鼻孔以便呼氣,此時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氣流從口鼻排出。
(6)每次吹入氣量約為800~1200ml,吹氣量不要過大,吹氣時要暫停按壓胸部。
(7)搶救開始首先全力吹氣兩口,以擴張萎陷肺臟,以後每按壓胸部15次後,吹氣兩口,即15:2。亦可應用S形的急救口咽吹氣管或用口對口呼吸專用面罩以代替直介面對口人工呼吸。
(8)在作口對口呼吸前,應先查明口腔中有無血液、嘔吐物或其他分泌物,若有這些液體,應先盡量將其清除。

3.C人工循環
(1)判斷脈搏:患者心搏停止後,脈搏亦即消失,由於頸部暴露故便於迅速觸摸頸動脈。在開放氣道並作2次人工呼吸後,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觸及氣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觸及喉結,然後在靠近搶救者一側向旁滑移2~3cm,在氣管旁軟組織處輕輕觸摸頸動脈搏動,檢查不要超過10秒鍾,未觸及搏動表明心搏已停止,注意避免可能將自己手指的搏動誤為患者的脈搏。觸摸確定有無頸動脈搏動費時且不可靠,尤其對非醫護人員而言,因此,對一個無反應、無呼吸的成年人,不能單靠觸摸脈搏來決定是否需要作胸部按壓,故在CPR的普及訓練中,不必講解如何觸摸有無頸動脈搏動。而在高級生命支持的專業培訓中,則仍應訓練如何觸摸頸動脈。
(2)胸外心臟按壓術:按壓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處,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區,將另一手的掌根重疊放於其手背上,兩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脫離胸壁。搶救者雙臂綳直,雙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壓,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按壓應平穩、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不能沖擊式的猛壓。下壓及向上放鬆的時間大致相同,按壓頻率成人及兒童均為100次/分1歲以內嬰兒多採用雙手環抱法,雙拇指重疊下壓,按壓頻率>100次/分。
(3)胸外心臟按壓術的機制:心臟按壓是利用人體胸腔及心血管系統的解剖特點來起作用的,其機制有二:
①「胸泵機制」:按壓時胸內壓增高,主動脈、左心室及大靜脈及食管所受壓力基本相同,主動脈收縮壓明顯升高,血液向胸腔外動脈流去。在胸腔入口處的大靜脈被壓陷(由於靜脈壁比動脈壁薄),且頸靜脈瓣阻止血液返流。動脈對抗血管萎陷的抗力大於靜脈,且動脈管腔相對較小,等量血液在動脈中可產生較大抗力,因而動脈管腔在心臟按壓時保持開放。於是在按壓肘血液只能從動脈向前流,不能向靜脈返流。放鬆時,胸內壓可降至零,因而靜脈壁不受壓,管腔開放,血液可從靜脈返回心臟。當動脈血返回心臟時,由於受主動脈瓣阻擋,血液無能返流入心臟,部分可從冠狀動脈開口流入心臟營養血管(冠狀動脈)。
②「心泵機制」:通過外界施加的壓力,將心臟向後壓於堅硬的脊柱上,使心內血液被排出。加以心臟瓣膜的作用,使血液向動脈流去。按壓鬆弛時,心臟恢復原狀,靜脈血被動吸回心臟內。
以上即初期復甦——基礎生命支持(BLS),包括A、B、C 三個步驟。
經BLS 未能使心肺復甦者,則繼續進行二期復甦———高級生命支持(ALS),即在繼續進行BLS的同時,應用各種輔助設備進行除顫、氣管內插管、建立靜脈通道給予葯物治療、糾治心律失常、機械呼吸等。繼而進行後期復甦(PLS)——繼續加強監護與生命支持,包括維持循環的穩定、糾正酸中毒、加強呼吸管理、保護腎功能、防治感染、積極救治缺氧性腦損害(腦復甦)。

【除顫】
早期除顫在心搏呼吸驟停患者的復甦中佔有重要地位。這類患者能否存活的要素包括:① 有醫護人員及早到達現場;②及早心肺復甦;③及早除顫;④及早加強治療。
及早除顫的理論依據是,大部分(80~ 90)成人突然、非創傷性心搏驟停的最初失常心律為心室顫動,除顫則是對心室顫動最為有效的治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除顫成功的機會迅速下降,每過1分鍾約下降7~8。數分鍾內室顫將轉變為心停搏。
現在,已將現場CPR的步驟由A、B、C擴展為A、B、C、D。所有參與基礎生命支持人員,如他們有機會要接觸和處理心搏驟停患者,則必須裝備一自動體外除顫器,接受操作訓練,並允許他們在必要時應用除顫器。
1.自動體外除顫器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有諸多優點,儀器輕巧,術者只需接受很簡單的訓練便能操作。
AED的操作步驟如下:
(1)將一次性使用的除顫電極貼在患者胸廓的前-外側。即前電極安放在胸骨右側鎖骨下區,側電極安放在軀乾的左前左乳頭外側腋中線處。因為,對心搏驟停患者電極安放在前外側更為方便。且大部分AED設計用Ⅱ導聯解讀心律,因此必須用前-側位安放電極
(2)AED.操作儀器面板有三個按鈕: ①綠色,開關(ON/OFF);②黃色,分析(analyesis);③紅色,電擊(shock)。操作時尚有語音和文字提示。步驟為:連接電極,啟動儀器,按壓分析按鈕,儀器迅即提示正在分析,並示知分析結果,如建議電擊除顫,要求大家離開患者身體,按壓電擊鍵,即電擊除顫,對持續室顫/室速患者,可作3次電擊(200J、200~300J、360J),檢查脈搏,如無脈搏,繼續作CPR1分鍾,再次除顫。
2.除顫成功的因素
許多患者方面和操作因素將影響除顫的結局。患者方面的因素包括除顫前室顫和CPR的時間、心肌的功能狀態、酸鹼平衡、缺氧和應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葯。除顫成功率有時可經應用某些葯物如腎上腺素而提高。操作因素包括:時間、除顫電極位置、電能水平和經胸阻抗等。
(1)時間影響除顫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時間,從室顫開始到除顫的時間愈長,成功可能愈小。及早開始恰當的CPR可增加除顫成功的可能,可延長除顫得以成功的時限,但CPR並不能終止室顫。
(2)電極位置影響除顫成功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電極的位置,兩個電極的安置應使心臟(首要是心室)位於電流的徑路中。
(3)電能目前常規的除顫電能為成人首次200J,若首次除顫未能成功,則第二次除顫可用200~300J ,而第三次和以後的除顫,則宜用360J。假如在成功的除顫後再發生室顫,則可用前次使患者室顫轉復的電能。成人體重並非是影響除顫電能需要量的重要因素,兒童除顫時所需電能則較成人為低。兒童心室顫動很少見,在兒童終末期心律失常中約少於10。如為室顫,則建議初次除顫為2J/kg,如不成功,則以後的電擊能量宜倍增。
(4)經胸阻抗(TTI):TTI是除顫成功的第四個重要因素。成功的除顫需有足夠的電流通過胸部使處於危急狀態的心肌除極。TTI以歐姆測定,表示電流通過身體的阻力,阻力愈大,則電流愈小,電擊的能量和TTI決定確切到達心臟的電流量。雖能選擇正確的電擊能量,除顫技術也必須正確,以克服經胸阻抗和釋放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到達患者。

【心肺復甦有效指標和終止搶救指征】
1.心肺復甦有效的指標
心肺復甦術操作是否正確,主要靠平時嚴格訓練,掌握正確的方法。而在急救中判斷復甦是否有效,可以根據下列五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1)瞳孔:復甦有效時,可見瞳孔由大變小,如瞳孔由小變大、固定,則說明復甦無效。
(2)面色(口唇):復甦有效,可見面色由紫紺轉為紅潤;如若變為灰白,則說明復甦無效。
(3)頸動脈搏動:按壓有效時,每一次按壓可以摸到一次搏動,如若停止按壓,搏動亦消失,此時應繼續進行心臟按壓,如若停止按壓後脈搏仍跳動,則說明病人心跳已恢復;按壓有效時可測到血壓在60/40mmHg左右。
(4)神志:復甦有效,可見病人有眼球活動,睫脊反射與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開始活動。
(5)出現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出現,並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仍應堅持口對口呼吸。
2.終止心肺復甦的指征
心肺復甦應堅持連續進行,搶救中不可武斷地作出停止復甦的決定。在醫院內如有條件確定下列指征時,可考慮終止心肺復甦:
(1)腦死亡
腦死亡的診斷標准如下:
①有明確病因,而且為不可逆性。
②腦干反射消失。
③對疼痛無運動反應(昏迷)。
④呼吸停止,PaCO2 ≥8.0Kpa(60mmHg)。
⑤證實試驗陽性。
⑥6h重復檢查結果無變化。
(2)無心跳及脈搏
有以上腦死亡診斷標準的1~ 4點,加上無心跳,再加上已作心肺復甦30min以上,可以考慮病人真正死亡,可終止復甦。

閱讀全文

與胸卒培訓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