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3山西中考歷史是否開卷
其實都一樣,出題有一趨勢,開卷的話題目更難,且你能在課本上找到的很少,閉卷的話題目基本上都從課本里。所以只要你把課本上的知識掌握了就不必去在意是否開卷考試。
B. 2006山西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山西省2006年中考歷史試題(實驗區)
一、選擇題(本題共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將其字母標號填入題後的括弧內)
1.右圖所示,小明准備暑假期間參觀目前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遺址,他應該去
註:圖(「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略
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元謀人D.藍田人
2.小石將要參觀丁村人遺址,他應該去
A.陝西省B.山西省C.河南省 D.河北省
3.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 B.伊斯蘭教C.佛教D.基督教
4.唐太宗在位期間政績突出,其統治被稱為
A.康乾盛世B.文景之治 C.開元盛世D.貞觀之治
5.下列出現的全國性統一政權中,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是
A.秦B.唐 C.元 D.明
6.右圖的歷史情景出現在
略(「1946年毛澤東和蔣介石」)圖
A.重慶談判期間B.西安事變期間C.北平談判期間D.步伐戰爭期間
7.中國近代史上,使我國遭到主權破壞的第一個條約是
A.《北京條約》B.《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8.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間和地點分別是
A.1919年,北京?? B.1921年,上海C.1924年,廣州D.1927年,武漢
9.右圖所示,創造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是
註:圖(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略
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倫C.古代印度D.古代中國
10.失去聽力,卻能演奏出優美旋律的著名音樂家是
A.莫扎特B.巴赫C.柴可夫斯基D.貝多芬
1.歷史上,曾經極大地促進人們思想解放的運動是
①文藝復興運動? ②歐洲思想啟蒙運動?? ③中國新文化一定?? ④中國洋務運動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2.美國首都華盛頓有一座宏偉的林肯紀念堂,這是為了紀念林肯
A.使美國取得「二戰」的勝利B.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
C.實施新政,擺脫經濟危機? D.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13.右圖所示歷史現象的製造者是
註:圖(「華沙街道上『猶太人不許通行』的標志」)略
A.德國法西斯B.日本法西斯C.義大利法西斯D.西班牙法西斯
14.日本豐田汽車的零部件來自20多個國家的60家工廠。這種現象說明了
A.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B.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平等
C.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的趨勢
D.高科技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二、閱讀判斷(6分)
15.材料一:亞歷山大掃盪了小亞細亞和埃及,回師佔領兩河流域,滅波斯。行軍途中,他在所征的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堡,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文化中心。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築等面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例如,尼羅河三角洲的影響到亞歷山大城,成為地中海地區和東方各國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材料二:鄭和的船隊到達各國,受到熱烈的歡迎。鄭和去會見當地國王,表明明朝與之通好的意,然後與當地居民和平貿易,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供給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葯材等。但是,鄭和下西洋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帶來巨大負擔。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
下列結論均是正確的。請你仔細閱讀上述材料,如果該材料是從上述材料中的出的,請在括弧中劃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括弧中劃上「×」。
(1)今天的人類文明是在過去各個種族、各個地區文明沖撞的基礎上形成的。(?? )
(2)文明的交流既有血與火的暴力沖突,也有和平的交流與發展。? (?? )
(3)亞歷山大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 )
(4)亞歷山大帝國是曇花一現的帝國。?? (?? )
(5)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 (?? )
(6)由於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清代再也沒有出現總和下西洋的壯舉。(?? )
?
三、讀圖簡答(本小題共2小題,其中16小題11分,17小題12分,共23分)
16.請看圖回答:(11分)
(1)右圖的圖例不完整,圖例中虛線箭頭後的橫線上應填寫哪位航海家?(2分)
註:圖(新航路開辟圖)略
(2)當時能夠遠行的條件中,有一項與中國的四大發明有關,是什麼?(2分)
(3)從16世紀到19世紀長達幾百年的黑人奴隸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悲慘恥辱的一頁迷失非洲損失近1億多人口,造成非洲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社會倒退。黑人奴隸貿易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為美洲地區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通過屈辱的強制遷徙,黑人奴隸們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帶道路美,這對後來美洲文化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①請在《新航路開辟圖》上用箭頭的形式畫出販賣黑人奴隸的三角貿易的路線(3分)
②閱讀上述材料,用表格的形式分類概括黑人奴隸貿易的影響。(4分)
17.請看圖說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農村經歷的四次變革及每一次變革帶來的影響。(12分)
註:圖「向農民宣傳『土地改革法』」;「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吃大鍋」;「農民在領取包產到戶合同書」略
四、分析材料(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18小題6分,19小題7分,共13分)
18.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6分)
1937年8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分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新四。9月下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李宗仁指揮下,與日軍展開激戰,經過半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打敗日軍,共殲敵1萬多人。這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勝利。
1937年秋,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創造和運用了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許多獨特的戰法,使日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在抗戰頭三年中,海外華僑共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7輛,救護車1000餘輛,大米1萬袋,葯品、服裝等其他物品共計3.5萬元,還有數以萬計的華僑回國參戰。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
(2)為什麼說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2分)
(3)請舉一例說明山西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2分)
?19.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7分)
科學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周期19世紀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30,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縮短為7年,29世紀70年代以後只需3至5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出現的眾多科技領域之間聯系密切,相互促進。
西方國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為1.7%,在1950年——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的因素在19世紀70年代約佔60%,20世紀80年代達到80%。
C. 是山西的,馬上面臨中考,可是對山西的歷史一點也不了解,誰能幫幫我
山西古代歷史
太原新聞網 2007-05-21 17:22:57
來源:太原道 進入社區
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時期
山西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所以簡稱為晉。
山西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很多,是人類歷史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雲南的元謀猿人屬於同期,證明在 250 萬年以前,山西已經有了最早的原始人類。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陽高許家窯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說明在10萬年以前,汾河兩岸和雁北地區,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晚期的朔縣峙峪文化說明在 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產制經濟為特點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經在這里確立。其他如沁水下川、大同白毛口都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全省共有舊石器遺址 200多處。
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多達 500餘處幾乎遍布全省。如垣曲下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沙河鎮出土的魚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陽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遺址,都是研究我國原始公社發展和演變的有價值的資料。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原始公社的傳說:「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板(今永濟縣)、禹都安邑(今夏縣)」,傳說部落聯盟中的最高領袖堯、舜、堯都在山西境內建過都。至今臨汾城南還有堯廟,城東有堯陵,沁水以南有舜王坪。《禹貢》說夏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龍門又叫禹門口,在我省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禹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者,夏代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夏傳子,家天下」。禹死後,部落聯盟的民主選舉制度也被廢除,由禹的兒子啟做了夏王朝的第二個「夏後」(夏王)。這就意味著原始公社的解體,奴隸社會的開始,山西境內文明時代的歷史也從此揭幕。
據史書記載,夏王朝共歷14代,17個王,前後共 400多年。夏朝最後的桀王,由於暴虐無道,人民十分痛恨,被夏朝一個屬國的部落首領湯起兵推翻,從而建立了商王朝。這是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的朝代。商王朝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17世紀至11世紀。當時山西境內有一些方國和城邑。武丁即位後,商王朝的力量逐漸強盛,把山西境內的這些方國征服,納入自己的版圖。石樓、靈石、保德、洪洞等地,都有青銅器出土,從這些出土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等方面判斷,都具有顯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徵。
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 771年為西周時期。西周是一個政治經濟都相當發達的文明古國。在政治上,武王、周公和成王,分封他們的兄弟、同姓、親戚71人為諸侯,到各地控制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隊。周文王曾經發動過「戡黎」戰爭。黎是一個小邦國,在今黎城縣境內。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於唐,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桐葉封弟」的傳說。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為晉。後來,人們為紀念唐叔虞,給他修建了一個祠堂,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遊勝地——晉祠的來歷。西周第九代國君周厲王,貪財好利,昏庸殘暴,激起了國人的暴動,周厲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我省霍縣境內。厲王死後,幽王即位,比厲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進犯的軍隊殺死,導致西周滅亡。
從公元前 770年東周建立到公元前 476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這時,山西境內主要的諸侯封國是「晉」。晉起初是一個小國,到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有趙衰、狐偃等輔政,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使晉國出現了「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在北方稱霸後,山西對當時全國的局勢影響很大。侯馬是晉國後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這里發現了城廓、銅器作坊、居住遺址和墓葬,1965年又發現了用朱書寫在玉片上的「盟書」(又叫「玉石書」)。這一文物不僅對研究我國圖書史有著重大意義,而且是研究春秋末期晉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政治史的寶貴資料。
--------------------------------------------------------------------------------
封建社會初期
從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戰國時期;這時,中國歷史已進入封建社會。
戰國時期,晉國的卿大夫代表新興地主勢力,進行了封建的社會改革。在經濟上,廢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舊制度,讓耕種土地的人獲得對土地的長期佔有權,史稱「晉作爰田」,實行這一改革後,使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在政治上,晉國卿大夫在和舊貴族的斗爭中,實行了六卿專政。六卿是趙、魏、韓、范氏、中行氏、智氏。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只剩下了趙、魏、韓和智伯四家。趙簡子在今太原晉祠附近的古城營村,建築晉陽城,作為趙國初期的都城,這個城市從春秋到五代,一直存在了1500多年,始終是山西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 453年發生了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所以山西也被稱為「三晉」。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當時,趙國的都城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韓國的都城在平陽(今臨汾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北),中期以後方移向河南、河北。三家分晉以後,魏文侯先後任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卜子夏、段干木等一批人才,對舊制度進行了改革:廢除了世襲祿位制,把無功受祿的人看成是「淫民」,把他們剔除;把國有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抽取「什一之稅」;嚴立了嚴刑峻法,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等等。這些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公元前 260年,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被秦國打敗。之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以後又不斷增設到四十多郡。當時,山西境內有五郡:雁門郡、代郡、太原郡、上黨都、河東郡。
由於山西在軍事上處於戰略要地、因此它常常是北方新起部族的根據地。匈奴從殷周以來,就一直威脅著中原的各代王朝。它的地盤就在今雁門關北面、公元前 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白登(今大同)達七天之久,西漢王朝不得不與匈奴作出讓步。以後,匈奴人逐步南下,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山西境內的匈奴人分為五部:並州茲氏(在今汾陽〕為左部;祁(今祁縣)為右部;蒲子(今隰縣)為南部,新興(今忻州)為北部;大陵(今文水)為中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在武鄉居住;鮮卑族拓跋部在代縣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陝、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公元 304年,匈奴首領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屯留、高平、平遙、介休,自稱漢王。並州刺史劉琨奉西晉王朝的命令,負責並、冀、幽三州的軍事,在晉陽一帶抗拒匈奴及其別部達九年多時間,受到中原人民的擁護。但是,由於連年戰亂,山西的經濟遭到了嚴重在破壞。當時的太原,房舍被燒毀、屍體堆滿地,即使活著的人也被餓得骨瘦如柴,臉無人參;晉東南一帶的人口也四處逃亡,十個人中活不下二三個人。
公元 386年,鮮卑族拓跋(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北魏逐步成為北方的大國,結束了連年戰亂的封建割據局面,形成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的實權落在大將高歡的手中。高歡的兒子高洋於公元 550年取代東魏,建立北齊,稱文宣帝。高氏父子以晉陽為別都,晉祠天龍山一帶的遺址,就是高歡、高洋父子建立的。長期戰亂,為佛教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北魏時寺院有三萬所,和尚尼姑多達 200萬。雲崗石窟在這一時期(公元453年——495年)修鑿成功。交城的玄中寺也於公元 472年開始創建,成為曇鸞大師所創佛教凈土宗的誕生地。
--------------------------------------------------------------------------------
隋唐至明清時期
從公元 581年至 907年為隋唐時期。
隋朝建立以後,天下設總管府。在山西設總管府的有並、代、隰、朔四個州,而以並州為首。為了防禦北方強大的突厥國的侵擾,隋文帝派他的兒子楊廣率領軍隊駐守在晉陽。這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河東地區既有鹽池,又產糧食,經濟相當繁榮。
隋末天下紛亂,群雄競起。任隋朝河東道撫慰大使和太原留守職務的李淵,在他的兒子李世民(即唐太宗)和晉陽令劉文靜等策劃下,率三萬兵力,從太原起兵反隋。他們渡過黃河,進軍關中,經過多年征戰,終於在公元 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弊政、鞏固政權,從公元 627年開始。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的興旺景象。這時,國家的版圖廣大,社會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山西的經濟發展曾經居於全國的前列。那時,全國共有18個鹽池,河東就佔了五個,一個產鹽萬斛,供應京師,被柳宗元稱為「國之大寶」。唐王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認為這里是「龍興」之地,於是把晉陽城定為北都,在這里廣積軍糧、兵器和甲胄,又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城池,現在晉祠還存有唐太宗親筆寫的《晉祠銘》,李世民死後,唐高宗李治繼承帝位,他的皇後就是以後改國號為周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她以太原狄村的狄仁傑為宰相,也是一個頗有建樹的政治家。唐代出現的山西名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我們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紹。隋唐時期,佛教興盛,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那時已經是寺廟林立、雕塑精美、名揚全國的佛教聖地。
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
當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時,沙陀貴族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被封為晉王。他一直和後梁對立,公元 923年,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從晉陽起兵,推翻了後梁,建立後唐,年號同光。後唐政權只存在了十三年就被石敬瑭滅亡。石敬瑭原來是李克用的部將,在北方契丹的支持下,於公元 936年稱帝,歷史上叫做後普。石敬瑭的部將劉知遠又於公元 947年在太原稱帝,以後遷都開封,歷史上叫做後漢,在短短半個世紀中,華北和中原前後經歷了五個王朝,歷史上稱「五代」。這五個王朝,除了最前的後梁和最後的後周外,李存勖、石敬瑭和劉知遠所建立的三個王朝,都是以山西為依託,掌握了軍事、經濟實力以後取得政權的。
和五代同時,在中原以外的地區,陸續出現了十個地方性的政權,歷史上稱之為「十國」。這十個封建割據的小王國,有九個在南方;只有劉知遠的弟弟劉崇所建的北漢是在雁門關以南、韓侯嶺以北的山西北、中部(再加上陝西神木一帶一小片地區)。現在,晉祠天龍山還有「劉氏園寢」,就是劉崇家族的陵墓區。
公元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掉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後周,建立北宋。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軍事計劃。劉崇依靠著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對抗。宋兵三攻「北漢」,都因為北漢有契丹軍的援助而失敗。直到公元 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又率領大軍出擊北漢,北漢主劉繼元才開城投降宋朝,北漢將領楊業也奉命向宋王朝投降。高歡父子、李淵父子、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和劉崇兄弟。都靠著晉陽這個地方爭奪天下當了皇帝,所以當時傳說晉陽城是「龍城」,太原東北的系舟山是「龍角」。所以,宋朝軍隊在攻佔晉陽以後,把千古聞名的晉陽城放火燒毀,又把系舟山頭鏟平。公元 982年,宋王朝派大將潘美在唐明村(今太原市唐明飯店北)重建新城,這就是現在太原城的開始。為了釘破「龍脈」,在修城時只建丁字街,不修十字路。現在看來,這是很荒謬的迷信做法,但在宋王朝來講,為了釘死太原,不再出現和它分庭抗禮的人物,這樣做也是很自然的。北宋初期,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的積極措施,山西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太原產的銅鏡和剪刀遠銷各地,遐邇聞名。同時,山西境內已開始用無煙煤作燃料,用土坩鍋裝礦來煉鐵。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出現了司馬光等一批有名的歷史人物,我們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紹。
南宋以後,戰亂不止,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山西因有太行山為屏障,受戰火摧殘比其他地方相對較少。經濟文化還比較發達。金代的時候,全國共設十個考區,山西就佔了三個。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就設在平陽(臨汾),金版藏經就是在平陽開雕印刷的。所刻的《四美人圖》、《關羽圖像》,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河,是中國版畫的一大轉折。在宋、遼和宋、金對峙時期,佛教又得到廣泛傳播,大同的華嚴寺就是遼代佛教宗派華嚴宗盛行的產物,應縣的木塔也是在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修建的。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把山東和山西作為「腹里」之地,派駐大量的蒙古軍加以統治。這時,華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技術都有相當發展。義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欽差大臣馬可·波羅(1254——1324)在他所寫的《游記》中,對山西作出如下描述:「太原府工商頗盛,產葡萄酒及絲,有商人到印度通商謀利;平陽府居住商人不少。』著名的芮城永樂宮的壁畫,就是由元朝朝廷所信任的新道教全真派首領丘處機修建的,修建在所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家鄉。這座道教宮觀,是元代藝術的寶藏。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的元代戲劇壁畫也是這一期間所繪。
元朝末年,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公元1351年,韓林兒、劉福通等率領紅巾軍起義。起義軍曾分路北伐:由關鐸和潘誠率領的中路軍於公元1357年進攻山西,攻破陵川,奪取潞州,北上佔領冀寧(太原),並向北面的大同進發,另一支分出去的紅巾軍,出絳州、沁州,越過太行到上黨,沿途橫掃數千里。
後來,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北伐討元,進入山西。公元1368年,明軍佔領太原,元軍敗退到甘肅,但仍屢次騷擾明朝的邊境。朱元璋封他的三個兒子為藩王,進駐山西:朱(木岡)為晉王,駐在太原;朱桂為代王,駐在大同;朱模為沈王,駐在潞安,時刻防備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這幾個藩王都擁有重兵,並重新修整、加固舊長城和太原城,以此來鞏固邊防。
明代洪武年間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統管五府三州。洪武年間,曾遷山右澤潞之民往河北,遷山西之民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永樂年間,又把山西中部、西南、東南之民遷往北平。據說移民搬遷前,曾經在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集中,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傳著:「若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諺。
明代中期,由於土地兼並,賦役加重,政治腐敗,再加上北部韃靼和南部倭寇的侵擾,連年戰事不斷,人民群眾忍受不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紛紛向外逃亡。到開順(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末年(約1464年),從山西和河南逃到荊襄地區的流民就多達 150多萬。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嘉靖(明世宗年號)年間,陳琦兄弟在潞城縣青羊山起義,失敗後被捕。陳琦的兒子陳卿繼續領導農民堅持斗爭。公元1528年明世宗動員山西、河南等省軍隊分四路圍攻青羊山,才把起義軍鎮壓下去。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明朝特在青羊山設置了平順縣。
明朝末年,爆發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的首領之一王嘉胤在陝西起義後,曾多次率領隊伍攻入山西,攻佔許多州縣,山西成了明民與起義軍的主要戰場。1644年,李自成率領五十萬兵馬,由陝西渡過黃河,經禹門口(河津市龍門)進入山西,攻陷太原,破寧武關,一路挺進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後,李自成又從北京退回山西,指示部將陳永福用堅壁清野的辦法牢固地把守太原。太原被清軍攻佔後,全省范圍內的抗清斗爭,依然蓬勃發展。1648年,姜(王襄)在大同宣布反清,第二年初佔領崞縣原平鎮,他的部將姚舉攻取忻州,下石嶺關;另一名部將劉廷奪取了繁峙、靜樂、交城、石樓、永和等縣;曲沃李建壽,運城虞永、韓昭宣,潞安蘇升等都紛紛起義,響應姜(王襄)抗擊清兵,曾在晉祠和清軍進行過激烈的戰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約1662——1795年),社會經濟得到相當發展,耕地面積增大,社會安定,人口大量增加。清王朝把長城以外的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劃入山西省內,共設9府、16州、108個縣。當時,山西的商業與金融業十分活躍。最出名的是出現了聞名全國的山西票號(具體情況在晉商文化中介紹)。
明清時代,山西的文化藝術也獲得相當發展。省會太原和各府城州縣都開辦了書院,清末太原的令德堂、潞安府的上黨書院、山西(氵睿)文書局都是比較有名的。乾隆以後蒲劇興起,它是當時重要的地方戲之一。名人學者中出現了傅山等著名人物。
看看吧 我也是上網找的。或許有點用!祝你考試成功!!
D. 山西省歷史中考鄉土教材復習資料
古代山西(政治部分)
1、 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在芮城的西侯度人
2、 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原因——能舍棄前嫌、團結人、實行變革
3、 春秋時期,晉國被哪三家瓜分——韓、趙、魏
4、 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李悝的《法經》
5、 長平之戰交戰的雙方及結果——趙國與秦國、結果:趙軍主力喪失殆盡、國力衰敗、無力抗秦
6、 衛青、霍去病是今臨汾西南人(原河東平陽人),被漢武帝提拔,成為西漢時抗擊匈奴的名將
7、 從東漢時,遷入山西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畀族、羯
8、 鮮畀族對開發雁北的貢獻——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結束了北方混戰局面
9、 李淵起兵的時間、地點——617年5月、太原、反隋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山西文水人
10、 五代十國中在山西建立起來的政權是——後唐、後晉、後漢、北漢
11、 陳家谷戰役交戰的雙方及今天所在地——北宋與遼、今朔州南
12、 列舉山西人民抗金的重要事例——王彥領導的「八字軍」、梁興領導的「忠義社」、洪濟領導的僧兵、王忠植領導的呂梁山義軍等
13、 山西移民主要遷往地——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出發集散地是洪洞
14、 大順軍兩次入山西的原因是——恢復經濟、鞏固新政權
15、 北漢何時滅亡——趙匡胤三次攻打北漢均失敗,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
16、 晉陽保衛戰的領導者——劉琨(劉琨舞劍、劉琨聽雞成語的來源)
二、 古代山西(經濟部分)
1、 山西有發展農業的較好條件,有豐厚的礦產資源,自古就有「煤鐵之鄉」之稱。
2、 山西自古有經商和貿易傳統,從先秦起,山西商人足跡遍天下,明代晉商與徽商相匹敵,成為全國最大的兩個商幫。
3、 反映漢代山西農業生產技術發達的臂畫在——平陸縣棗園村、是西漢末年的墓壁畫
4、 山西人民認識煤炭的文字記載時間是——6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5、 山西何時開始采銅礦石——黃帝時代、晉南地區
6、 山西鑄造業的發達的事例——聞喜縣出土的「刖人守囿」青銅挽車、 晉國用鐵鑄的「刑鼎」(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生鐵鑄造器物的記載)、 唐代在蒲州架設蒲津橋的橋墩用鐵鑄造,同時有「黃河鐵牛」、 北宋用分節疊鑄法鑄成的晉祠「鎮水金人」、 北宋的太原銅鏡、 明代的五台山銅殿(是我國現存四大銅殿中最大的一座)、明代的陽城是鑄鐵中心之一。
7、 我國古代唯一由木工自己寫的著作是——金末元初,萬泉人(今萬榮南)薛景石據歷代製造織機法式寫成的《梓人遺制》。(明代的絲織業北方以潞州為中心,潞安府的長治、高平、潞州衛是潞綢的主要出產地)
8、 解州鹽池的開發歷史有——4000多年的
9、 山西釀造醋和酒開始的時間——商周時期(清朝順治年間,介休人王來福創造出了山西老陳醋,三大優點是酸醇、味烈、味長。特點是香、綿、不沉澱、時間越長越香越酸)
(汾酒的特色是——色、香、味「三絕」)
10、 五世紀時,山西何地產的紙有名——蒲州產的蒲紙(山西平水是遼、金、元時期我國北方雕版印刷業的中心)(金朝設了全國最大的雕版印刷書籍機構叫「書籍所」)(《金藏》現稱《趙城金藏》是我國僅存的一部金代孤本佛經,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部)
11、 清朝時期,商業發達的地區有-——太原、臨汾、太谷、祁縣、平遙
12、 何時起山西的絲綢、紙張、銅器運往國外——漢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域,遠及羅馬帝國(清代時,山西的對外貿易達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兩大商幫——船幫和駝幫)
13、 山西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明朝末年,冶鐵業中出現的
三、古代山西(文化、教育、民俗部分)
1、元代唯一的一所突出行業特點的學校是——河東運學 地點——河東(今永濟西)
2、最早論述 「天元術」內容(即建立數學高次方程的方法如:用a、b、c表示已知數,用x、y、z表示未知數的記法)的是——劉汝鍇(平水人今臨汾) 代表作是——《如積釋鎖》 . 山西歷史名人一覽 {山西名將列表} 前 秦:李 牧 漢 代:衛 青、霍去病、關 羽 北 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 代:尉遲恭、薛仁貴、張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從阮 呼延贊、楊家將、狄 青 慕容延釗 清 代:任 舉、宋世傑 近 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山西政治強人列表} 前 秦:趙 衰、趙 盾、祁 奚 漢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爾朱榮 唐 代:溫彥博、溫大雅、裴 炎 楊國忠、狄仁傑、裴 度 宋 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 清:王 瓊、王家屏、栗毓美 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 代:高君宇、閻錫山 {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 晉文公、胡服騎射 武靈王 簡襄功烈 趙簡子、簡襄功烈 趙襄子 鮮卑驕子 拓跋宏、漢國皇帝 劉 淵 漢國皇帝 劉 聰、前趙皇帝 劉 曜 後趙皇帝 石 勒、後趙皇帝 石 虎 後唐太祖 李克用、後唐庄宗 李存勖 後唐明宗 李嗣源、後晉高祖 石敬瑭 後晉出帝 石重貴、後漢高祖 劉知遠 北漢皇帝 劉 崇、北漢末帝 劉繼元
E. 中考關於山西歷史的考點
【西侯度遺址】
1962年發現於芮城縣的西侯度村。經初步測定,距今約180萬年,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這里出土豐富,除數十件打制的舊石器外,還有人工砍削痕跡的鹿角和被火燒過的獸骨,說明西侯度人除用簡單的舊石器狩獵外,還懂得了用火,為研究舊石器的早期文化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料。
【丁村人遺址】
1954年發現於汾河中游沿岸的襄汾縣丁村,距今20萬年。當時,發現有一個十二三歲小孩的3顆牙齒化石及大批的舊石器和脊椎動物化石。1976年又發現一塊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丁村人的牙齒比北京人的細小,門齒呈產形,這是黃種人的體質特徵,表明他們是介於北京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黃種人的直接祖先。當時,丁村一帶,氣候溫暖,草木繁茂,丁村人在這樣的環境里從事漁獵和採集。他們改進了勞動工具,用富有特色的大三棱尖狀器挖掘植物的塊根,把系著石球的飛索拋出去,纏住野獸的四肢,用獸筋或藤條把鋒利的石器綁在木棍上,投擲出去,刺殺野獸。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發現,由於它對研究舊石器中期的古人生活具有典型意義,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
【許家窯人遺址】
1976年-1977年發現於大同盆地邊沿的陽高縣許家窯村附近,距今約10萬年。這里發現有較完整的頂骨3塊,枕骨2塊,附連牙齒的左上頜骨一塊和一些零碎的頂骨碎片牙齒,分屬於10多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同時發現大量石器、內器,大都有了定型,還發現許多被火燒過的獸骨化石。特別是其中出土的2000多個石球和成堆的野馬骨,說明「許家窯人」廣泛地利用石球做的飛石索獵取野馬是很有成效的,因此被稱為「獵馬人」。考古學家們斷定,他們是北京人的後代,對研究北京人的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峙峪人遺址】
1963年發現於朔縣的峙峪村,距今約2.8萬多年。發現有人類枕骨化石一塊,野馬、野驢、水牛、羚羊、披毛犀、虎、狼等脊椎動物化石5000多件,骨器和細小石器3萬余件。其中石箭鏃的出土,說明峙峪人已經發明了弓箭,這是人類改進工具增強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標志。峙峪人是許家窯人的後代,他們在體質形態上,已經和現代人相似,社會組織上,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山西的舊石器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其發展序列的清楚,文化類型的多樣,為國內其它地區所少見。它反映了早期人類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延續性發展的情形。山西是中國研究舊石器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
F. 請問山西09年6月份中考歷史政治開卷還是閉卷
應該是閉卷
某些地區的期末統考和期中考試已經改為閉卷了
起碼07年入學的學生的是開卷
至於09年還是未知數
不是不權威
而是現在消息還沒有出來
G. 2010山西中考歷史可能考哪些
2010年中考歷史總復習資料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第一冊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問答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簡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答:興辦私學,廣收學生,主張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要老實,重視道德教育,希望學生成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中央和郡縣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b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c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害;d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加強對越族地區的開發。
4、簡述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答:a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奪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推行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注意選拔人才。b把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在長安設立太學,主要培養官吏。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安定北部邊境。
5、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革除落後習俗吸取漢族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孝文帝拓跋進行了改革。內容:a實行官吏傣祿制,嚴懲貪污;b頒布均田令;c遷都洛陽;d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H. 山西中考歷史是以什麼版本的書命題的
嶽麓版啊
I. 山西省2018屆中考考前適應卷A歷史
各個不同的學校的考試成績有不同的查詢方式,有的是直接找老師看,有的是可以在特定的學校網站中進行查詢,有的是會收到相應的簡訊通知。建議直接找班主任或者輔導員咨詢下本校的成績查詢方式。
J. 山西中考考初一歷史嗎
山西中考考慮使。是全部的,不一定是初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