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講座總結

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講座總結

發布時間:2021-01-17 06:32:33

A. 情志養生的養神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是《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即神宜靜,而不宜躁的意思。靜神的思想,倡始於老莊。老子、莊子處於社會急驟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面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反映了當時貴族領主政治、養生的積極思想。老子在《道德經》里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從這一思想出發,他極力主張要「致虛極、安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靜神思想,並以水為例闡明了神之當靜的道理,曰:「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並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里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里的「恬憺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西漢劉安甚重靜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提出了神氣的靜躁與壯老有密切的關系,如他在《精神訓》里雲:「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燕居》里說:「養靜為攝生首務。」書中仔細分析了前人的靜養思想,從實際出發,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反對道家虛無縹緲之絕對的「靜」,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他主張神宜相對的靜,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從上述論述可知,古代著名的養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正如陳繼儒《養生膚語》所說:「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壇,神無不去。」神去則動,何如能靜。陳師誠在《養生導引術·呼吸》中亦雲:「心如猿,意如馬,動而外馳,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從思想高度認清了靜神的意義,才能克服種種干擾,做到「靜以神藏」。又如何做呢?
一是抑目靜耳。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自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視玄黃,耳務淫哇」(《養生論》),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老人由於閱歷萬千,思慮易起,故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強調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靜耳二者,對於神氣來說,抑目尤為重要。《老老恆言·燕居》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為了滿足私慾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二是凝神斂思。
《醫鈔類編》里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反之,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里所雲:「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道人呂洞賓提倡「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的養心斂神方法不無道理。
三是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面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這里的神氣內收,即是靜功的結果。《養生四要》也說:「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日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地一種鍛煉方法,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句原文見於《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亦是養神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精神內守」,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內」針對外而言, 「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內守」,強調了內環境——精神的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從來」,意即精神守持於內,人怎麼會得病呢?那麼,又怎樣「精神內守」呢?
一是要「不時御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時御神」。御,駕御、控制的意思。時,善也,不時御神,即是指不善於控制自己的精神。為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而取樂,則有害於身心健康,促使人體過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於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於「神者,血氣也」,意思是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事實證明,一個經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的人,是不會長壽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於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達觀的處世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去解決問題。正如壽世青編的《養心說》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此謂「精神內守」具體運用的最好說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們對外部環境事物要採取安和的態度。安者,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順其然而適應;和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這點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不妨「難得糊塗」一點。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這亦是《黃帝內經》里一句重要養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於本位。高下,指社會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貴族,統治者;下,為廣大群眾、百姓。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麼養生呢?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常可以產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鬱,情緒煩躁。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因嫉妒而產生悲劇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才華出眾,只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最後郁悶在胸,吐血而亡。戰國時候的龐涓嫉妒心理惡性膨脹,竟干出了毒害同學孫臏的事情。《水滸》里的王倫,也嫉妒心極重,當林沖、晁蓋等初上樑山時,他深知這些好漢武藝比自己高強,硬是不肯收留。林沖忍無可忍,當眾怒斥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沒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賢妒能」,這可以說是一切嫉妒心強的人的共同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心理。一般說來,強者不會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對所有強者都嫉妒。嫉妒往往產生在兩個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間。比如,甲乙兩人本來關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績超過了乙,因而受到了領導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確對待,就會產生嫉妒之心。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且這種排他性總是發生在兩個關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間,對一個與自己毫不相於的人,即使他樣樣勝過自己,也不會去嫉妒,尤其是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制。還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樂」好。 三是應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黃帝內經》中亦主張「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紅爐點雪》則強調說:「若能清心寡慾,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實證明,只有少私寡慾,精神才能守持於內。很難想像,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太上老君養生訣》里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B. 調攝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援。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製法、疏泄法、轉移法和情志制約法。

一、節製法

所調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養,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千金要方》指出:「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老老恆言·戒怒》亦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這些論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氣怒傷身的嚴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養生一大課題。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頭或案頭寫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二)「寵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志刺激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系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系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疏泄法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會,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採取下面幾種方式。

(一)直接發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例如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不防大哭一場;遭逢挫折,心情壓抑時,可以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郁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恢復平衡。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採用不理智的沖動性的行為方式。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二)疏導宣散

出現不良情緒時,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可以把悶在心裡的郁悶宣散出來。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縮小「人際關繫心裡距」,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葯。

三、轉移法

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轉移法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升華超脫

所謂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為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以工作和事業的成績來沖淡感情上的痛苦,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也是排除不良情緒,保持穩定心理狀態的一條重要保健方法。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驅除煩惱,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綺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氣機舒暢,忘卻憂煩,寄託情懷,美化心靈。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進過排除內心雜念和抑鬱,改變其不良情緒和習慣。《臨證指南醫案》華蛐雲說:「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醫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內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措施,進行靈活運用。《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理瀹駢文》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矣」。《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實踐證明,情緒不佳時,聽聽適宜的音樂,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喜劇,苦悶頓消,精神振奮。可見,移情易性並不是壓抑情感。如對憤怒者,要疏散其怒氣;對悲痛者,要使其脫離產生悲痛的環境與氣氛;對屈辱者,要增強其自尊心;對痴情思者,要沖淡其思念的纏綿;對有迷信觀念者,要用科學知識消除其愚昧的偏見等等。

(三)運動移情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因為運動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當自己的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動,也可採用傳統的運動健身法和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因而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合,達到陰陽協調平衡。且有—種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之間之感,一切不良情緒隨之而消。此外,還可以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在勞動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進血液循環,活躍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飽滿。

四、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又稱以情勝情法。它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一)五臟情志制約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是認識了精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之間,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的「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正如吳**《醫方考》所言:「情志過極,非葯可愈,順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葯也」。朱丹溪宗《內經》之旨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同期醫家張子和更加具體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後世不少醫家對情志的調攝有時比葯石祛疾還加重視,而且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療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暢遂情志。總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運用「以情勝情」方法時,要注意情志刺激的總強度,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地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適當超過前者,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

(二)陰陽情志制約法

運用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制約關系,調節情志,協調陰陽,是為陰陽情志制約法。人類的情志活動是相當復雜的,往往多種情感互相交錯,很難明確區分其五臟所主及五行屬性,然而情志活動可用陰陽屬性來分,此亦即現代心理學所稱的「情感的兩極性」。《素問·舉通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引出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根據陰陽分類,人的多種多樣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對,例如,喜與悲、喜與怒、怒與恐、驚與思、怒與思、喜樂與憂愁、喜與惡、愛與恨等等,性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間,可以互相調節控制,使陰陽平衡。喜可勝悲,悲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總之,應採用使之產生有針對性的情志變化的刺激方法,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以調整整體氣機,從而起到協調情志的作用。

以情勝情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氣調整方法,人們只要掌握情志對於氣機運行影響的特點,採用相應方法即可,切不可簡單機械、千篇一律的按圖照搬。倘若單純拘泥於五行相生相剋而濫用情志制約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C. 請問什麼叫「情志」什麼叫「調攝」什麼叫「情志調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
http://ke..com/view/1387896.html?wtp=tt

調攝:
1.調理保養。 2.調弄整頓。
調養身體.
http://ke..com/view/708961.html?wtp=tt

情志調攝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中難免產
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關鍵在於善於控制和調節。
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taian/dongping/articles/G00000/1/900013.aspx

D. 請問,什麼叫「情志」什麼叫「調攝」什麼叫「情志調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情志還需要解釋么?
調攝,調是調養,攝是收斂。
您還是自己潤色下理解,漢語不好翻。

E. 中醫治未病中老年人中醫健康指導中飲食調養、養生鍛煉、生活起居、按摩調養、情志調攝、

重要在於本身的生活節奏

F. 請問,什麼叫「情志」什麼叫「調攝」什麼叫「情志調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中醫上講,人有五臟六腑.
...心...肝...脾...肺...腎...
...心主喜...肝主怒...腎主恐...脾主思...肺主悲...

喜怒思悲恐 就是專中醫屬說的五情志.

而調攝就是改變,變換

情志調攝/打比方如,一個很悲傷,把他變的不那麼悲傷.甚至變得愉快.簡單的說就是改變心情.這就是情志調攝.

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了,人們都會說詳詞了.其實意思很好懂的.

G. 大學生 怎樣養生 感想 800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自己的健康,越來越多的追求高品質生活。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接班人。在學習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培養的不僅僅是文明素養,要鍛煉的不僅僅是思維。沒有良好的身體,健康的體魄,所謂的奮斗目標,所謂的遠大理想,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你心有餘而力不足。站在這個維度來說,大學生養生保健對未來中華民族的體質和保健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養生保健,不是個人的事,它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

在大學,我們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你可以去圖書館瀏覽一下古哲先賢的著作,可以去餐廳愜意的享受一頓美食,但請你不要忽視了自己的身體。養生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下面就我個人的相關經驗,結合一些平時收集的資料,從五個方面淺談一下在大學階段,我們應該如何養生保健的問題。

一、起居有常

關於生活起居,首要的便是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氣溫變化較大,不要貪涼,夜溫低要蓋好被褥,以免受涼,日間衣著不宜過厚,以不著涼為度。適當少穿點,適當凍一下,利於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冬季注意衣著保暖,室內溫暖,預防寒冷侵襲,尤其注重足的保暖,經常性的泡腳是很有益的;但忌暴暖、過度烘烤。外出時注意手、足、頭面部防寒保溫,預防凍瘡。

其次,環境要舒適,室內溫度濕度要適宜;室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之間,濕度在50%~6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武漢最近的氣溫早晚溫差大,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把窗戶打開,這樣很容易讓外面的冷氣進入室內,對身體不好。再次,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保證睡眠充足,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一般8~9小時睡眠,如晚上睡眠不足,可堅持午睡一個小時;但睡眠不宜過多。睡眠時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風的侵襲,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忌蒙頭入睡,應開小氣窗通風。在平時社團聚會、唱K時最好不要通宵熬夜,這樣不僅第二天沒精打采,還會加快皮膚的老化。我們要有規律的起睡,最好早起早睡,晚上10點鍾之前睡覺,早上六點左右起床!最後,就是注意皮膚的保養,保持皮膚滋潤,科學洗浴;秋初濕熱並重,注意皮膚清潔防止感染,秋冬季氣候乾燥氣溫低,忌洗浴過勤、水過燙、揉搓過重,忌浴液鹼性太強,否則皮膚更為乾燥,易發癢、皸裂。浴後可塗擦甘油、止癢霜、潤膚露等,以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乾燥、脫屑。

二、飲食有節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只要有這個意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很容易做到的。當然,飲食療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辯飲食之宜忌,《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系。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飲食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

平衡膳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著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平衡膳食,粗細混雜,注重葷素搭配,注重營養選擇。兼收並蓄,多吃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豬腦、豬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做到謹和五味,全面營養。在大學生活中,我的身邊不乏有很多同學和朋友,一日三餐,餐餐魚肉,而對於蔬菜之類,都不會動筷子,置之不理。這樣的飲食看起來很營養,其實不然。這不僅會導致某些營養的過度,引發疾病,還會導致維生素等身體必要元素的缺失,不利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我們平時的飲食應該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張偏食、不提倡過量與費食,注重協調陰陽、腑臟。

三、順應自然

自古以來就講究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在大學階段,養生要因時制宜,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對我們大學生而言,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四、運動健身

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命在於運動。我們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在大學階段,要做的不僅僅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更要堅持體育鍛煉,塑造良好的體魄,沒有健康,其他的都是枉然。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內外結合,動靜相宜,剛柔相配,順應自然之道,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在秋冬季節,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因而,運動養生是大學生養生活動中的尤為重要的一環。

大學是個很自由的場所,我們完全可以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形體的鍛煉,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個人經驗認為,每天堅持的運動是跑步,不僅可以看看校園的風景,還可以塑造比較好的身材,增強肺活量。我認為傍晚鍛煉最好,氣溫環境都比較適宜,一般飯後45分鍾再運動。從小做起,動靜結合,因時制宜,循序漸進。

當然,鍛煉方式要因人而異,選擇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其中有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如冷水浴、冷水洗手面加之摩擦按摩。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應稍有「凍」感,切勿搞的大汗淋漓,當周身發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鍛煉要量力而行。要注意防受涼,運動時不要穿的過少,身體發熱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切忌穿汗濕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免著涼。在運動鍛煉前做好充分准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在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喝點鹽開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大學階段,我們要熱愛運動,用快樂健身的激情點燃生活的樂趣,培養自己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多做戶外運動,呼吸清新空氣,不要讓所謂的體育館成為擺設,淡出我們的生活,在體育場上多揮灑汗水,年輕就要敢拼,年輕就要敢闖,年輕就要敢贏。

五、調攝情志

每天若都能保持安然恬靜、情緒穩定、胸懷開朗、心情舒暢,自然能養精蓄銳。人們都說昆明是四季如春,而我們所在的武漢,可謂春如四季啊!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難免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大學生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調適,正確把握自己,學會自行解脫,時刻綻放陽光笑顏。

要想時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積極地避免不良刺激,養精神,和喜怒,調情志。一,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我們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身體可是自己的,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

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改變心情;我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們可以把握自己。這告訴我們在不能改變客觀的外界時,就要試著提高自我的心理調攝能力,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態,樂觀面對生活,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范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臟》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從而表現在對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發生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而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不開心的時候與朋友聊聊天,談談心,多參加戶外活動及社團活動,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積極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以消除疲勞,增強體質,身體更健康。另外,多認識一些跨專業的人,並與之交流、溝通。進行心靈的溝通,放空自己,將自己從苦惱中釋放出來。逐漸培養自己的陽光思維模式:用快樂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和家庭。時刻做到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六、小結

同在一個地球上,同在一片星空下,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健康就是福氣。有些事光想不做是不行的,有些事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希望這些養生之道能在我的大學生活中繼續下去,期待你我一同實踐!用全新的生活姿態面對生活,用切實的行動養生保健。

提幾個能做到的建議吧:

1、暫且扔掉早睡早起的習慣。既然環境不允許,就只能適應環境,不過還是要一起協調好,不要超過12點,盡可能晚起會,總的睡眠時間盡量保證。

2、中午要睡會,既然晚上睡得晚,可能又要早起,補個午覺是必須的。

3、每天可否抽出幾分鍾運動下。熬夜之類容易導致毒素累積無法排出,運動出汗可緩解。

4、節欲。太多因為縱欲導致的身體問題,不管男女。不然後面到了社會面臨很多問題。

5、注意保護眼睛,除了讀書,減少不必要的看手機,電腦娛樂,本身睡得晚耗血,用眼過度更加會導致血虛,已經遇到過20+歲的看東西出現模糊了,冒星星了,看手機過度。

6、一些保健小動作:

*每天起來敲打膽經,這個利於排毒造血。

*既然泡腳堅持不了,就每天按摩下腳底吧,力度大些,通過腳底穴位刺激全身經絡

H. 「三理」養生說是什麼

第一層是生理養生古養生注重四道:是動養之道就是適度鍛煉可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就是適當休息可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就是均衡營養可使飲食有節二便通暢;四是居養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緒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勞」、慎房事、節情慾、避外邪、重內調、輔以必要自我保健和葯物治療則可以健康長壽度百歲乃去今天看來種單純生理養生可說是淺層次保健養生。

第二層是心理養生是調攝情志二要修養德行因為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對身心健康關系極大。

所謂「情志」就是中醫所說「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因素是受外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過敏感都會導致疾病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而調攝情志最重要是「情貴中和」「莫大憂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內則七情無擾真氣內存五臟六腑氣血調和流通;外則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無機可乘邪不可干使身體內外調和從而達到百病不生是保健養生內因素。

所謂「德行」就是道德行為孔說「仁者壽」「有大德必得其壽」;荀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所以說調攝情志修養德行是保健養生統攝全局第大法種心理養生可以說是深層次保健養生。

第三層是哲理養生所謂「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規律和一分為二觀點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六然」、「四看」保健養生觀就是符合一觀點。

I. 如何教導小學生情志養生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是《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即神宜靜,而不宜躁的意思。靜神的思想,倡始於老莊。老子、莊子處於社會急驟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他們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面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反映了當時貴族領主政治、養生的積極思想。老子在《道德經》里 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從這一思想出發,他極力主張要「致虛極、安靜篤」,即要盡 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種靜神思想,並以水為例闡明了神之當靜的道理,曰:「水靜猶明, 而況精神」,並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里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里的「恬憺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西漢劉安甚重靜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並提出了神氣的靜躁與壯老有密切的關系,如他在《精神訓》里雲:「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燕居》里 說:「養靜為攝生首務。」書中仔細分析了前人的靜養思想,從實際出發,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他反對道家虛無縹緲之絕對的「靜」,說:「心不可無所 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他主張神宜相對的靜,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從上 述論述可知,古代著名的養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使真氣 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 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 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

J. 【調攝情志預防心身疾病】

調攝情志是自古就備受歷代醫家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調攝情志則是一種心理上自我調節的方法,對於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傳統醫學、養生學認為,情志的調攝對於臟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維護亦有一定幫助,從而可以有效預防心身疾病。

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調攝情志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養、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式。

1.調攝情志能夠緩解心理壓力

調攝情志,對於精神的寧靜、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護,能使人不為外界所擾。我國第一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曾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其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如果慾望太多、好高騖遠,願望不遂,就會擾亂心神,引起不良情緒,導致氣機紊亂而內生疾病。反之,如果能節制慾望,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使人心胸開闊、心情舒暢,能夠促進身心健康。因此,調攝情志對於減少心理壓力有積極的意義。

2.調攝情志有助保護神經系統

雜念過多、慾望過多無疑會給自己平添煩惱,從而擾亂精神和情緒的安寧,進而便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而學會調攝情志,則能使心境不為外界所擾,從而可保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處於穩定狀態,對於情緒的穩定亦很有幫助。

3.調攝情志有助積極心態的保持

調攝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騖遠、慾望過多,又可以幫助人們樹立遠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可以使人精神飽滿、心胸開闊、情緒穩定,從而有助於積極心態的保持。

4.調攝情志能使人保持樂觀生活態度

通過情志的調攝,能夠使人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用積極地態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可以促進情緒的愉快、保持情志穩定。心情好了,氣血也能隨之暢通,使人生機旺盛,對於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處。

5.調攝情志能平衡心理狀態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而殘酷,看似不公平的事會令很多人都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現象。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也不例外,心態的失衡對於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可導致多種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產生。而調養情志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心境平靜、心胸寬廣,讓人樂觀地看待一切,有助於心態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預防心身疾病發生。

閱讀全文

與養生之情志調攝培訓講座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