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井岡山的黨性教育心得怎麼寫
黨性教育心得這東抄西襲只能給你個綱,每個人看到的東西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同。你可以這么寫,去井岡山都看到啥了,想到啥,從先輩身上學到啥,最後你想以後怎麼做。作為一名黨員,去聖地回來應該有所悟,有所學,有所得,有所做。
『貳』 井岡山紅色教育心得怎麼寫
井岡山之行感悟
(一)體會紅色革命 在井岡山幹部開班儀式上,我們了解了此行的目的性和紀律性,更進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准備開始用心的體驗、去感悟。在烈士陵園,一種靜穆的情愫在空中慢慢滲透,一股崇敬之情在心間悠然而生,一幅幅題字更突顯革命的意義和情感,一座座雕塑傳達著理想信念的偉大。在紅歌學習中,我們青春飛揚,那些鏗鏘的旋律,催人奮進的詩歌,再一次激起我們對理想信念的期望。在小井紅軍醫院,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小井烈士墓,四周松柏環繞,庄嚴肅穆,號角聲悠揚深遠的想起,彷彿穿越時空,戰士們正安詳的伏在地上,睡著了,永遠的睡著了,但好像又是醒著的,臉上掛著微笑,憧憬著未來社會的美好時光,不,是看見了今天了的和諧社會。
(二)觸摸歷史的汗水 當我們穿上紅軍服裝,背著斗笠,重走當年朱毛挑糧小道的一段,雖然只是一小段,還是讓我們大汗淋漓,不由唏噓當年創業艱難,感嘆現在時光美好。不僅僅是對我們體力和耐力的小檢驗,更引發我們對如何走好今天的道路深思。穿行林間,當年毛委員、朱老總還有挑糧戰士們的身影彷彿依然在這里躍動,那一個個奔走的身影,是對新中國誕生堅定不移的盼望和實踐,那堅實的腳印好像還鑲嵌在這小道上,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重走挑糧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堅定之重要,在物質條件漸漸改善的今天,這品質更顯得彌足珍貴。向歷史致敬,向歷史上輝煌的汗水致敬!
『叄』 電視劇井岡山觀後心得體會(結合企業管理)
電視劇的心得沒找到,但是給你找了其他方面的井岡山心得,希望能幫助你
參觀井岡山學習心得體會
此次到革命老區井岡山參觀考察學習,雖然直到此時才奔向井岡,但心不知道已經「魂飛夢繞」五百里井岡多少次了!在火車和汽車上連續顛簸了一整天後,我們終於來到了井岡山。此時一路上的想像,一路上的描述全都變得不再重要,讓我驚詫的是這個「燎原星火」、這個「紅色聖地」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是滿眼的綠,千百種綠深淺交錯被雲霧配合著形成了美妙的層巒迭嶂。但你走近觀察可以發現,這里的土壤又是紅色的。不知這是否早就預示了這是一片紅色政權蓬勃發展的土地。
伴隨著一路的贊嘆和驚呼聲,沿登山公路盤旋而上,我們趕往慕名已久的黃洋界,尋訪革命前輩戰斗的遺跡。贊嘆的是這氣象萬千,林海雲海一處;驚呼的是這峭壁千仞,山路如此崎嶇。難怪毛主席曾經發出「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勢險要、防守森嚴的黃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見戰旗飄動,聽不見吶喊聲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後橫豎兩塊紀念碑,彷彿在默默地講述著幾十年前軍民齊心協力,以不足一個營擊潰敵軍兩個團的歷史佳話。黃洋界上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那門具有傳奇色彩的迫擊炮了。據介紹,當年它用僅有的一枚炮彈擊中了敵軍指揮部,讓敵人誤以為遇到紅軍主力而倉皇撤退。於是,每個人都想在這里留影紀念,但由於時間關系,最後演變為一批批的合影,並且每次擺好鏡頭以後都有人不斷擠進去,這是不是有點紅軍戰士當年爭先恐後打擊進犯敵人的勁頭!
沿著山路目送黃洋界漸漸遠去,我們下山來到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房屋是簡陋的,但當年發揮的作用是重要的,有點人民銀行前身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可以穿紅軍軍服留影,於是成就了一幅幅「珍貴」畫面:好多「革命」旅遊同志身著戎裝,腰挎手槍,指點江山,目視遠方,革命勝利之喜悅溢於言表。此外還有諸如首長閱兵、紅軍三女傑等多幅「珍貴」照片相繼問世。
隨著暮色漸漸來臨,我們回到了駐地。迎接我們的是神往以久的紅米飯、南瓜湯。也不知是同志們太累了,還是這紅軍飯太香,用風卷殘雲來形容絕對是再恰當不過了。晚上躺在床上,呼吸著井岡山清新、濕潤的空氣,感受著井岡山的恬靜,我相信同行的每個人在享受這份恬靜時都會同時想到她的來之不易。
「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英雄的業績與壯麗的山河交相輝映,構成井岡山得天獨厚的風光特色。朱德委員長稱其為「天下第一山」。迎著日出,我們駛向了井岡山的瑰寶——龍潭。龍潭因其周邊的五潭十八瀑而聞名,又因其中的五龍瀑而得名。只見河水在峽谷中左突右沖,不斷向谷底跌落,形成了梯狀的五個氣勢磅礴的瀑布和深潭。雲開霧散,艷陽當空,一邊眺望著遠山,一邊體味著近水,我們真的有了種融入大自然的感覺。正是出於這種感受,全體同志們十分努力地按動著相機快門,不斷將不同的美景與人物進行著排列組合,以美景襯託人物,力求山美水美人更美。
當天下午我們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系統、全面地記錄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從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間的整個過程。我們在館內一步一步走著,目睹著井岡山怎樣從一塊默默無聞的土地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根據地。我知道,我們腳下每邁出的一步,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鋪墊而成的。我的腳步因此變得沉重而緩慢了,不願放過這博物館里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參觀後得到的東西比我想像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爭的腥風血雨,又看到了根據地建設的欣欣向榮。兩年零四個月,在歷史長河裡只是短暫的瞬間,毛澤東在井岡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卻續寫了跨世紀的輝煌;海拔不過千餘米的井岡山,與三山五嶽相比,並不算巍峨挺拔,但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來探訪。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現在我終於有了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我終於明白了這種力量就是「井岡山精神」。
帶著這種釋然的感覺,我們來到了井岡山之行的終點站——革命烈士陵園。在這里,我們又一次體會了革命斗爭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們的光輝業績和無私奉獻精神。來到井岡山,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換來的這句話的份量。
至此,這次紅色之旅可以說完滿結束了。我們重溫了革命歷史,緬懷了死難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領悟了一種精神——井岡山精神。這種精神不但是革命勝利的根源,同樣也是實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根源。如果每個團員幹部都能發揮一點井岡山精神,那麼我們的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真正成為黨的好幫手和後備力量
『肆』 井岡山大學後勤:和諧後勤應該怎樣建立——赴同濟大學掛職學習心得體會
剛到同濟大學不久時,正好遇上上海本地一所知名大學的後勤同仁也來到同濟後勤取經學習,他們隊伍龐大,總經理帶隊,一行近二十人。同濟大學後勤集團總經理喬雨亭對我格外關照,為了讓我多了解上海高校後勤的一些情況,特別把我安坐在他身邊,便於傾聽他們的交流。會上,喬總用他慣有的直率與坦誠,將同濟後勤的做法做了全方位的介紹。對方也介紹了自己的情況,但話題逐漸轉向到對學校體制不暢機制不活的不滿,轉向到對後勤利益紛爭的糾纏…… 會後,我和喬總交談。喬總說:「一個後勤是否和諧,首先看他對學校、對自己是否認同,一個不和諧的後勤絕對沒有發展壯大的理由。同濟後勤從來不規范員工如何評價自己,但這十年來,同濟後勤人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他們都十分珍惜同濟的榮譽,自覺維護同濟形象,他們把學校、把後勤都當成一個家。所以,我能自豪地說,同濟後勤是和諧的後勤。」 的確,同濟後勤是和諧的後勤,這在上海高校已成了廣泛的共識。井大後勤學習同濟後勤四年時間,我們也有深切的感受,所以,我經常思考,和諧後勤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和諧源於環境與文化。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精神與思想的影響,直接作用於人的行為,形成執行力。一個團隊或組織如果要尋求戰略發展,就必須要建立自己獨有的文化來支撐。但文化的建立不是自我孤立的,也不是想像生造出來的,必須放在歷史背景下考量,必須依託於大環境,必須能滿足戰略的需要。大環境滋生大文化,小文化源於大文化。同濟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簡單概括就是「同舟共濟」,具體理解為「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世濟天下」。這是一種大愛文化,愛事業,愛員工,愛師生,愛學校,乃至愛社會。因百年歷史的積淀,同濟文化讓一代又一代的同濟人自覺的傳承,自覺地融會貫通到各個工作崗位。 同濟後勤正是在這一大愛文化的背景下,創建出自己後勤的企業文化,他們將自己的後勤企業文化凝煉成八個字——「認同、接受、付出、分享」 。簡單的八個字,構成了一個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企業治理與後勤管理體系,統領著同濟後勤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在這個體系中,認同是前提,接受是關鍵,付出是重點,分享是結果,沒有認同與接受,也就沒有付出與分享。同濟後勤企業文化的建立,首先著力於強調認同的統一,形成能夠使團隊有明確方向的認同觀。 認同什麼?怎樣認同?喬雨亭總經理認為,認同必須反映在認同的主體與客體兩個層面,表現於學校領導、學校師生、後勤員工三個方面。和諧後勤建設的認同,首先以學校領導認同為基礎,因為和諧後勤建設必須依託於和諧校園建設,和諧校園建設以安全、團結、穩定為基礎,以奉獻、幸福、發展為標志。學校領導對後勤建設的認同,首看後勤提供的服務保障是否從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的大局出發,再看後勤建設能否適度發展經濟,為學校適當減輕負擔。所以,後勤自我發展的理念就必須在這兩方面尋找平衡,既不能把後勤單純視作企業來經營管理,又必須考量發展後勤經濟來支撐服務保障的實施。這是高校後勤最大的特點,也正是我們在創建和諧後勤中提出「認同」理念的根本點。 其次,和諧後勤建設的認同,還必須反映在我們的服務對象——「學生」這一客體上。學生在校外接受社會服務是純市場化行為,屬於自我選擇的一次性買單。但對於高校後勤服務,他們會在享受服務中尋找家的感覺,尋找集體的寄託,這對他們大學幾年的成長會產生重要影響。他們對和諧後勤的認同,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生活上能滿足優質優價的服務需要,二是在精神上能感受到後勤像家庭般的溫暖、寬容與關愛。所以,和諧後勤建設不能局限於自我發展,還需要注入「育人」的元素,要學會貼近學生,要學會融入學生。這是我們在創建和諧後勤中提出「認同」理念的最大難點,需要有更高視野,更大謀略去尋找和諧後勤建設的多項匹配。 再次,和諧後勤建設的認同,還必須反映後勤員工的認識與需要。後勤員工作為和諧後勤建設的主體,他們的認同觀非常質朴,就是在工作中尋找快樂,在付出中收獲回報。所以,我們認為,對後勤員工有更多的激勵,和諧後勤建設就有更深的推進。 喬雨亭總經理闡述的三個層次的「認同」,其結果就是追求三個方面的「滿意」,即學校領導滿意、學校師生滿意、後勤員工滿意。和諧後勤建設最終目標也正是「三個滿意」。只有對「認同」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並建立了正確的「認同觀」,才能科學地建立後勤組織與管理系統,有效地導入相應的體制與機制,合理地分配各類資源要素。如此,「認同」將直接轉化為員工的「接受」與「付出」,員工在接受與付出中擔當責任,感受快樂,分享成果。同濟後勤正是基於這種文化理念,創建了「一體兩翼」的管理模式,將後勤保障與產業發展匹配得如此完美,將後勤發展與學校發展聯系得如此緊密,將和諧後勤建設演繹得如此生動。(文/馬鳴華)
『伍』 井岡山精神學習體會是什麼力量使
綠色井岡,紅色搖籃,革命聖地,心神嚮往,在井岡山傾聽紅軍後代講訴紅色故事,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登黃洋界哨口,重走朱毛挑梁小道,面對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故事,一個個遺址,無不讓人感動。這是一次心靈的震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堅定信念,解放思想,服務人民,奉獻於黨」,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在這里傳承。
短短3天的學習,井岡山精神已溶入我的血液里,更滲透到我的靈魂深處。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敵我力量懸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人,憑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信念,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憑著解放思想的勇氣和首創精神,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憑著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的服務和奉獻精神,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和人民群眾結下了魚水之情。
井岡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世紀的征途上,在推動創先爭優,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青年幹部,我們要牢牢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不動搖,肩負起把黨的事業代代相傳的重大責任,築牢黨性根基,加強黨性修養,把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追求,並自覺把人生價值目標融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中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做一名無愧於黨和人民培養、期盼的優秀幹部。
最後,用一首小詩作為演講的結束語:
心潮澎湃上井岡,群山翠竹綠茫茫,
昔日戰場硝煙盡,唯有杜鵑似驕陽。
紅色聖地緬先烈,堅定信念緊跟黨,
牢記宗旨為人民,寶貴精神永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