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及其危害有哪些
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及其危害有:
1、晚餐太豐盛。傍晚時血液中胰島素的含內量為一天中的高容峰,胰島素可使血糖轉化成脂肪凝結在血管壁上和腹壁上,晚餐吃得太豐盛,久而久之,人便肥胖起來。同時,持續時間通常較長的豐盛晚餐,還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物鍾,容易使人患上失眠。
2、進食過快。危害: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肥胖。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不利於口中食物和唾液澱粉的初步消化,加重腸胃負擔﹔咀嚼時間過短,迷走神經仍在過度興奮之中,長此以往,容易因食慾亢進而肥胖。
3、飲水不足。導致腦老化﹔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響腎臟代謝功能
4、果蔬當主食。造成人體缺乏蛋白質等物質,營養失衡,甚至引發疾病
5、餐後吸煙。飯後吸一支煙,中毒量大於平時吸十支煙的總和。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這時人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煙中的有毒物質比平時更容易進入人體。
6、保溫杯泡茶。茶葉用80℃左右的水沖泡比較適宜,如果用保溫杯長時間把茶葉浸泡在高溫的水中,就如同用微水煎煮一樣,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使茶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滲出。
『貳』 有明顯的厭食與貪食行為是進食障礙的臨床特點之一。()
進食障來礙是一組與心理障礙有關源,不能正常進食,發作時無法控制的疾病,包括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與神經性嘔吐。不同於偏食、拒食或異食癖,也並非由組織器官病變導致的無法進食,而是心理生理障礙與心身疾病。
神經性厭食
這是用刻意節食的方法控制體重而導致的進食障礙。最初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上層社會青年女性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該病在發展中國家發病率也逐漸上升。其患病率難以統計,因為很多患者否認自己病情或不認為這是疾病。患者也不配合治療,甚至抗拒治療,輕症患者幾乎沒有症狀,而重症可導致死亡,死亡率為5%~20%。其發病原因歸結於個體易感素質與心理社會原因綜合作用。
『叄』 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有哪些
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1、正確地使用餐具 ,獨立進餐。
2、進餐時不大聲講話,不東張西望,專心進餐。
3、養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的好習慣。
(3)幼兒營養與進食行為培訓總結擴展閱讀:
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方法:
1、循循善誘,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小勺
70%的小班幼兒不會拿勺吃飯,他們大多是在成人過度的呵護中,習慣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他們是真的「幸福」嗎?缺少練習的機會的小朋友們,不僅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會不協調,阻礙自理能力的順利發展,而且對小朋友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極為不利。
2、耐心引導,消幼兒依賴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這樣的幼兒,會吃但不願自己動手吃,一定要等人喂。你喂他,嘴張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裡看。對於這樣的現象,家長和教師之間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堅決動嘴不動手。大人們可以多提醒幼兒,可以坐在旁3、定時定量定點吃飯
對每人來講,一日三餐定時,就能夠形成固定的飲食規律。對孩子按時定量吃飯,使兩餐間隔時間在4~6小時,這正是腸胃對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時間,保證充分足夠地消化吸收營養和保持旺盛的食慾。
4、教育孩子平衡膳食,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體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過敏反應等,但更多的是環境的和心理的因素。
5、讓寶寶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賴性的,每一個孩子在七八個月時就有自己拿勺「吃飯」的慾望,盡量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責他。
6、慎選零食和飲料
對於各類零食,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是零食確實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高興的情緒體驗,調整孩子的味覺感受;二則現在的零食越來越豐富,精美,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可以作為輔助食物,適時適量地給孩子吃一點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但是零食以不影響幼兒正常進餐為宜,選擇健康容易消化的。
7、注重幼兒進餐後的衛生教育
收拾餐具、擦嘴、擦手這些幼兒自己能做的事就應該自己做,這也是培養自我服務的機會。
『肆』 下面的哪項內容不屬於健康進食行為
怎麼沒有選項啊
『伍』 以後不再偏食了寫一段話
挑食、偏食,都是兒童時期普遍具有的問題,如何讓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是父母們比較頭痛的一個問題。學齡前兒童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良好習慣和糾正不良行為的最佳階段。有證據表明,我國城市兒童的飲食行為存在著很大問題,合格率僅11.7%。值得關注的是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文化程度越高,孩子偏食率越高;家庭用於食物的消費越高,孩子越容易挑食。
最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
1.城市兒童偏食、挑食的飲食行為嚴重;
2.家長喂養理念和行為存在誤區;
3.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因素較多;
4.預防兒童錯誤飲食行為的關口前移。
兒童偏食、挑食是兒童飲食最大的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挑食和偏食必將導致能量和營養的不均衡,進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出現挑食和偏食的主要因素有食物的味道、氣味、營養、外觀、家中食用頻率以及父母的飲食習慣等因素。同時, 兒童飲食行為常模仿父母, 如果父母有挑食、偏食習慣, 易使孩子形成同樣不良習慣。
想要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做個乖乖吃飯的好孩子,可以給他們吃寶貝樂兒童益生菌顆粒。寶貝樂兒童益生菌顆粒含有的益生菌可使胃腸道產生多種有機酸和消化酶,幫助寶寶吸收食物,增進食慾;產生的乳糖,醋酸等,可以增強寶寶的腸道蠕動,促進消化。還能夠刺激寶寶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使吞噬細胞的活力增強,提高免疫力。
此外,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注意控制孩子零食的攝入時間和數量, 以免影響正餐食慾。還需要注意飲食行為的內涵,其包括喂養、進食行為、食物選擇和進食氛圍。兒童的進食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被動進食過渡到主動進食;年齡越小,受家長進餐行為的影響越大。城市兒童挑食偏食的現象較為普遍,偏食的種類也較多。
人們對食物的偏好、飲食習慣和對口味的喜好是從嬰幼兒期開始的,幼年時期的飲食習慣和對食物的喜好可以延續到兒童期、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所以對兒童飲食行為的培養從出生就開始,甚至提前至孕期,媽媽在孕期就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陸』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進餐行為課題活動記錄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安靜的環境中就餐 家庭、幼兒園要保證幼回兒在最佳的答生活和心理狀態下進餐。餐前不能訓斥幼兒,不能強迫進食,造成環境壓抑。進餐前,家長、教師以親切的口吻,熱情的態度向幼兒介紹飯菜,讓幼兒看一看顏色
『柒』 孩子飲食習慣與哪些因素有關
飲食行為的內涵包括進食行為、喂養行為、食物選擇和進食氛圍。喂養行為、食物選擇和進食氛圍與家長有著密切關系。兒童的進食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被動進食過渡 到主動進食。年齡越小受家長的影響越大; 學齡兒童受同伴影響較大;此外,食品廣告的作用不可忽視。 正是由於飲食行為內涵豐富,受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兒童飲食行為問題是醫院兒科十分常見的就診原因,發生於兒童的各個年齡段。 孩子偏食挑食,吃飯慢,沒食慾,不喜歡主食等飲食行為問題的出現,不是一時的 問題,是長時間各種不良因素作用的結果。 ① 遺傳因素。 有些孩子天生食慾好,吃什麼都香,吃的速度也比較快,像爸爸或 媽媽;有些孩子吃飯「秀氣」,食慾不那麼旺盛,吃得也慢一些,但咀嚼仔細。這種個體差異是與生俱來的,形成了一個人群常態分布的現象。這就提醒父母在飲食行為上既要尊重差異,又要注意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制訂科學的有針對性的養育計劃,讓他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 ② 內部因素。 不同年齡階段的生長速度不一樣,1歲以前是生長高峰期,為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進食量相應增加。進食技能 隨著年齡和食物質地的改變,經歷從吸吮到咀嚼的進化。另外,孩子的食慾是受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如吃飯時精神緊張、壓抑,或在應激情況下,孩子往往食慾差,進食較少,甚至食後嘔吐。所以,吃飯時必須有一個溫馨寧靜的環境和愉悅的心情。 ③ 消化功能。 孩子的消化系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育成熟的過程。一般來 說,嬰幼兒對從未進口的食物需要嘗試15次 左右才能接受。因為這個原因,兒童時期拒絕進食新食物的現象很普遍。隨著年齡的增 長,該現象會有明顯改善。當然,口腔和胃腸的適應能力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父母要 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培養孩子的好食慾。 ④ 感知覺功能。 兒童味覺功能存在差異,因此有的孩子偏愛某些食物,而不喜歡,甚至拒絕另一些食物。父母既要尊重個體差異,又應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不要攀比,切不可粗暴逼迫寶寶吃你認為有營養的東西。否則,時間長了,寶寶會出現吃飯沒食慾,食物含在口中不咀嚼,也不吞咽,對硬的食物咀嚼吞咽更不協調,甚至發生嘔吐。 ⑤ 教養環境。 家人缺乏科學教養知識,對孩子溺愛、嬌慣,零食不斷,豈不知好胃口、好的飲食行為是兩歲以前養成的, 兩歲以後才開始培養是要付出時間、精力和極大耐心的。
『捌』 幼兒進餐行為教育的研究有哪些參考文獻
幼兒進餐行為教育的研究參考文獻包括: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版蘇教育出版社。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是在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經驗。並充分吸納了世界范圍內早期教育優秀思想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的。
2、《幼兒不良飲食習慣》石朝琴南京師范出版社。
3、《幼兒教育》。
(8)幼兒營養與進食行為培訓總結擴展閱讀:
平衡膳食的基本標準是:
1.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供能比例分別為12%-15%、30%-35%和50%-60%。
2.蛋白質中動物蛋白應佔1/2以上,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總量的1/3。
3.蔬菜和水果主要供給礦物質與維生素,應保持經常搭配供給。
4.幼兒期一天二餐和點心(零食)的供給比例為:早餐20%、午餐35%、點心15%、晚餐30%。
如果能夠按照不同年齡的生理條件使所需要的總量達到上述要求,這種膳食就稱為平衡膳食了。在調配時,可以通過葷素搭配,米面搭配,配些豆製品等來達到上述要求。
雖然對某些個體過多的營養素(上要指能量性營養素)攝入可以引起終身肥胖,但嬰幼兒在沒有外界強加的過多膳食攝入情況下,具有調節能量攝入,使之配合生長發育及維持機體生存所需能量的能力。
『玖』 如何讓寶寶吃飯變成開心事 - 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也許你的孩子也有類似的吃飯經歷,或許你也試了很多方法卻不見大的成效。不用擔心,讓專家一起來幫你的孩子找找問題的根源,並解決它。 消化不良的3大誘因(中標) 原因1:給的食物不太易消化(小標)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差,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吃能消化吸收、願意接受的食品。一方面,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飲食逐漸由流質向半流質(如米湯、糊狀食品、稀飯)以及固體食物(如軟飯、麵包等)轉變。3個月內的嬰幼兒,其消化液與成人不同,對澱粉的消化比較差,需要特別注意。而對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所添加的副食品,一定要爛、細、軟,比如,可將青菜切碎,弄爛,做成菜泥。而對於2-3歲的嬰幼兒,因為已經有16-20顆乳牙,食品可以稍微粗一點。同時,像整顆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凍這些食品對於嬰幼兒都十分危險,可能會被吞到器官里,所以必須小心,要磨成粉,弄碎了才能吃。 原因2:給太多新的食物(小標) 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吃蝦,覺得味道很好,就一下子吃許多,結果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父母在讓嬰幼兒嘗試吃一種新的食物時,要讓他慢慢適應。一次量不能給太多,要逐漸地增加,讓孩子有個適應的過程。 原因3:食品搭配不合理(小標) 嬰兒4個月過後,父母就需要給孩子增加奶類以外的輔助食品,要注意給予孩子營養平衡的飲食。平衡的飲食就是指嬰幼兒吃進去的食物能滿足他這個年齡和身體發展的需要。孩子的生長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營養,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纖維素等營養素。糧食是最基礎的食品,而肉、魚、奶、蛋、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身體所必需的。因此,父母需要細心搭配孩子的飲食做到多品種,多樣化,避免偏食、挑食、食物過於單調。 飲食行為糾正是根本(中標) 吃飯是一種飲食行為,除了要注意以上這些問題以外,幼兒正確的飲食行為和習慣的養成也不容忽視,這是解決孩子厭食、拒食等吃飯問題的根本,需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視。因此,您需要在孩子飲食的過程中進行正確的示範和引導,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飲食習慣1:定時定量,少吃零食(小標) 養成孩子定時定量吃東西的習慣十分重要。如果給孩子太多的零食,一會吃糖,一會兒吃餅干。胃裡不空,孩子就會到正常吃飯的時間,沒有飢餓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幼兒都是一日三餐,再加上兩頓點心。您可以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特定餐具和叫孩子吃飯的話語來讓孩子意識到要吃飯了。這是通過條件反射的方式來給孩子有吃飯的意識,當熱氣騰騰的飯菜放在桌上時,他就會意識到「吃飯的時間到了」。其次,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 飲食習慣2:專心吃飯,對吃飯感興趣。(小標) 許多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邊玩玩具,其實這對孩子的飲食是不利的。吃飯需要專心,父母必須要讓孩子養成專心吃飯的習慣。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飯,父母就要培養孩子對於吃飯的興趣。 對於吃的興趣,可以從小培養。媽媽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喂他奶時,就選擇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姿勢,讓他專心地喝奶,同時媽媽也要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吃奶這件事情上,讓孩子感覺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從小培養他對於吃的一種興趣。同時,在孩子長大一些後,媽媽可以在揀菜或做飯的時候,把一些食物指給孩子看:這些東西就是今天中午要吃的食物。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中午要吃的食物的印象。 另外在吃飯時可讓幼兒自己參與,捧飯碗、拿小勺,挑選自己愛吃的食物,這樣孩子既學會了吃飯的本領,又培養了對吃飯的興趣。 飲食習慣3:營造吃飯的愉快氛圍(小標) 有的孩子吃不下飯或不想吃飯,父母就會大打出手,甚至辱罵批評孩子,造成孩子每次吃飯都淚水漣漣。這樣孩子就會在潛意識里討厭吃飯,害怕吃飯。吃飯就成了一件不開心的事情。 BOX1:聰明提醒:完善的食品搭配方法 1、細糧、粗糧、麵粉、米飯要適當搭配。 2、父母可以將含各種營養物質的食物搗碎做成小丸子、各種小點心,進行鮮艷的顏色搭配,來提高孩子進食的興趣。 3、給孩子的食物要色、香、味俱全,花色品種要翻新。比如拿烹飪雞蛋來說,除了可以做成白煮蛋以外,還可以做成肉末燉蛋、炒蛋、五香蛋等,經常變換花樣可引起孩子的就餐慾望。BOX2:聰明提醒:春季飲食衛生大意不得 春季,病毒和細菌感染比較常見,因此給孩子的食物一定要注意食品衛生,否則會造成細菌感染,引起一些腸胃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