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在廣州有哪些身心靈成長的勵志課程的培訓
可以去參加 潛能培訓,搜索一下陳安之的 課程
㈡ 關於心靈勵志的詞語
聞雞抄起舞、白手起家、卷土從來、晨鍾暮鼓、力爭上游、破釜成舟、前車之鑒、投筆從戎、金石為開、勤能補拙、人定勝天、有志竟成、懸梁刺股、奮發圖強、良葯苦口、精力求精,卧薪嘗膽、愚公移山、大器晚成、磨杵成針、發憤忘食、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㈢ 高分求---心靈勵志新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你從網路上一搜,有一堆,拼拼就行了。。。這是我常用的伎倆,呵呵
這是其中一篇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眾多例子+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為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我認為這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為表現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分析非常到位;第二,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紫手環運動)來幫助人們減少抱怨的行為,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可以說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為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後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蘊含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在裡面。可能是和自己學了七年心理學有關吧,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比較推崇。
一、關於抱怨行為的心理分析
作者威爾•鮑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著朋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為了發泄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為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
在鮑溫看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為個體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通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為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進找借口。對此我深有體會,近一年來,應該說我一直處於低谷期,升學的不順利、工作的不得志使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我抱怨,我不斷地向別人述說自己不得志的緣由,不斷地抱怨環境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自私。最終,自己變成了祥林嫂,現實情況卻沒有一點改善,甚至更加糟糕。讀了這本書後,我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沖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害怕因為成長而付出種種代價。對於我來說,現在的低谷期的確是因為當初的一個選擇,我漫長生命中的一個小小的選擇,只是在選擇之後,我被前進路上的荊棘嚇倒、開始走向防衛和退縮了。我不敢前進不敢成長,是因為需要我放棄很多原來讓我引以自豪的東西,包括工作、專長和旁人的羨慕。因此,我需要通過不斷抱怨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來獲得別人的同情和認可,而這些恰恰反映了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越來越找不到自我價值的焦躁心態。其實,也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約拿情結」。
二、關於抱怨的行為改變
鮑溫認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於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紫手環運動的方法很簡單:當參與者發現自己抱怨時,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21天戴在一隻手上為止。實質上,這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一種技術,在心理咨詢中,經常還會用到很多類似於紫手環的方法,比如,有輕度強迫的人可以在手腕上帶一根皮筋,一旦出強迫行為,可以用皮筋彈一下手腕,以此來抑制個體的強迫行為。這種技術包含有三個要素:第一,首先,這是一種思考中斷技術:當人們想停止一個壞習慣時,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在此動作出現時,對自己喊「停」,戴上紫手環可以提醒自己記得喊停;其次,它還運用了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行為回饋概念:在一張3乘5寸的索引卡上,正面寫上要改變的懷習慣,背面記錄行為發生的次數,這樣的即時統計可以給當事人回饋,加強行為改變的動機。然而,真正讓這個活動得以成功,是它運用了人類文化特有的宇宙觀,但人們相信某種帶有神奇的力量時,就會努力去執行某種儀式。所以,將某個健康行為賦予神奇的力量或意義時,此健康行為才容易養成習慣。例如:例如:一位對電梯恐慌的人,帶一個大理石在口袋中,當他坐電梯時,會把手伸進口袋中撫摸大理石,這讓他獲得一種堅強的感覺。
總的說來,鮑溫提出的四個階段是對「改變抱怨行為」整個流程的理論描述,而紫手環運動則是一種矯正行為的具體方法,二者結合使用,簡直可以說完美的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二者,個人覺得改變抱怨行為的整個流程可以這樣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個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的人(有意識的無能);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採用紫手環運動),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於說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意義的抱怨;經過一段時間(21天或更久),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積極了,你得到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向反饋(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你不斷地選擇不抱怨。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於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無意識的無能),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
三、關於本書的作用
我之所以推崇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它科學地運用了心理學知識,並且對我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尤其是在情緒控制和心態調整方面。至於書上所說「不抱怨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不抱怨就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等等觀點我實在無法認同。因為它們認為,只要從正面看事物就可以求仁得仁、就可以改變環境,這未免把我們的世界和人生過於簡單化了。
改變愛抱怨的行為,只能起到控制情緒和調整心態的作用,然而,僅僅擁有良好的情緒和心態我們就可以改變困境、擁有光明未來嗎?誠然,改變心態後我們的確可以感受到很多正面的東西,比如「 眼前的境況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其實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成功的」,「其實我已經得到很多了」,等等。這種改變僅僅是改變自己來順應困窘的環境,心裡舒暢了環境卻一點沒變化,成功怎麼可能來?因此,在擁有良好心態的基礎上我們也努力去改變環境、去嘗試各種努力,這樣成功才會不期而至。
再者,作者在書中強調說優秀的人都不抱怨,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抱怨對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它是人們宣洩情緒、宣洩壓力的良好途徑。因此,我認為,抱怨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問題的答案。積極的心態、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這些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很多因素,比如個人的努力、人際關系等等。
本書對於我的幫助是非常大。作為新入職的員工,我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我不能將眼光只著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為,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還不錯,希望你喜歡
㈣ 適合激勵團隊的心靈寄語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㈤ 為什麼要激勵自己的心靈
激勵我們自己的心靈,以自己最遠大的目標,激活我們生命最大的能量,才能創造出我們自己人生的奇跡。
年,美國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面的15歲少年約翰·戈達德在《一生的志願》表格上認認真真填上了這些項目:
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思山;駕駛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馭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首樂曲,寫一本書……約翰·戈達德在《一生的志願》表格上共填上了127個目標。寫完後,他將每一項都編上號說:」這就是我的生命志願,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一一完成它!「當時,不僅是約翰·戈達德的同學和朋友都認為這不過是約翰·戈達德的痴人說夢,就連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笑他說:」孩子,你知道一個人的一生能做多少事呢?別說你有這么多願望,只要你一生能做完其中的三五項就十分了不起了。「但約翰·戈達德說:」相信我,這些願望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並不算多,我會一一完成給你們看的。「歲那年的秋天,約翰·戈達德就踏著落葉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開始去追逐和實踐自己那一大堆的人生夢想了,在亞馬遜河探險時,他幾次船毀落水,差一點就葬身水底;在剛果河探險時,他幾次遭遇鱷魚的襲擊,幾次都差點葬身魚腹;在乞力馬扎羅山上,他遭遇過驚心動魄的雪崩,被兇猛殘忍的雪豹追逐……但約翰·戈達德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追逐自己人生志願的腳步。他自信地說:」上帝給了我這么些人生的志願,我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完成它!「現在,經過二十多次死裡逃生後,約翰·戈達德填在《一生的志願》表格上的127個願望,他已經完成了106個。見多識廣的約翰·戈達德深有感觸地說:」人生就是目標,目標越多越艱巨,你的人生就會越具動力越輝煌,就像一個人,你只讓他耕一英畝地,同讓他耕十英畝地所激發出來的生命能量是絕對不一樣的!「人生就是目標,目標是一種心靈的激勵,目標太小,生命可能就只是一節電池的能量,而目標遠大,生命就會具有無法想像的核能。
㈥ 勵志短片磨礪心靈的台詞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不要讓他在困境中屈服
留心注意
總會找到出路
某處,總會有一盞燈
也許他沒有太多光亮,但是...
他足以戰勝黑暗
留心注意
上天總會給你機會
認清,把握住
你不可能戰勝死亡,但是
你能戰勝生命中的絕望
有時
你越經常去努力學習去行動
就會有更多光亮閃耀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在你擁有時好好去認識和了解
你就是奇跡
上天在這一刻賦予你
而你滿心歡喜
如果你打算嘗試
就一直堅持
否則
乾脆就不要開始
如果你打算嘗試
就一直堅持
這可能意味著你將失去愛人,親人,工作...
也許還有你的理想
一直堅持
也許意味著你將三四天都不能吃東西
也許意味著你將在公園的長凳上挨凍
也許意味著你將暫時失去自由
也許意味著被人嘲笑,淪為笑柄
被孤立和隔絕
孤立和隔絕是一份禮物
這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在考驗你的忍耐力
考驗你到底是真的有多想做這件事
你會去行動的
盡管會遭受拒絕,盡管勝算極差
它會比你能想像的任何其它事情都要更好
如果你打算嘗試
就一直堅持
沒有其他能與這媲美的感覺
你將會跟上天單獨相處
一夜一夜都是熊熊燃燒的火焰
去行動
去行動
去行動
一直堅持
一直堅持
一直堅持
你將會掌控和享受人生
自然也會獲得滿意的笑容
這會是一場漂亮的戰斗
這里的確有
我們最偉大的成就不能只屬於過去
因為未來將超出我們的期望
㈦ 《激勵你心靈的故事》讀後感
以其時而簡短、精煉,時而含蓄雋永,時而智慧幽默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充滿哲理、充滿溫情的心靈故事
㈧ 心靈激勵的培訓課程名字有哪些
拓展訓練的課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場地三類課程組成。水上課程包括:游泳、若攜帶兒童,教學部有權取消該學員的培訓資格; 6. 禁止攝像。 三、健康
㈨ 看了勵志電影後對心靈有感悟,感悟不了行動。
一,你還沒有很強烈的意識。
二,感悟不要太多,想做的時候就去做。
三,你的惰性戰勝了你的意志
四,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五,還沒有真正知道學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