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心得體會怎麼寫 1、什麼是「心得體會" 在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產生有關某項工作的許多感受和體會,這些感受和體會不一定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對這項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簡單的理論分析。
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就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 2、心得體會怎麼寫?
心得體會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I、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1)、在XX活動(或X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2)、關於XX活動(或XX工作)心得體會(或心得) 3)、心得體會 如果文章的內容比較豐富,篇幅較長,也可以採用雙行標題的形式,大標題用一句精練的語言總結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標題是「在XX活動(或X 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例如: 從小處著眼,推陳出新 ——參加班組長培訓的心得 II、正文 這是心得體會的中心部分 (1)開頭 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2)主體 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會,而人的認識往往有一個逐漸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因此,在心得體會的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和認識發展、情感變化為中心線索,組織材料,安排層次。具體的安排方
法主要有兩種:並列式結構和遞進式結構。 A.從不同角度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總結成幾個不同的方面,分別加以介紹,層次之間是並列關系。即: 體會(一) 體會(二) 體會(三) ………. 在每一部分內部,可以採用先從理論上總述,再列舉事實加以證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據,不流於空談。 B.遞進式結構比較適合於表現前後思想的變化過程,尤其是針對以前曾有錯誤認識,經過活動(或工作)有所改變的情況。 在層次安排上,遞進式結構應先簡述以前的錯誤認識,再敘述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簡單經過,然後集中筆墨介紹經過活動所產生的新的認識和感受,重點放在過去的錯誤與今天的認識之間的反差,以此證明活動的重要意義。 (3)結尾 心得體會的結尾一般可以再次總結並深化主題,也可以提出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結尾,不專門作結。 (4)署名 心得體會一般應在文章結尾的右下方寫上姓名,也可以
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3
、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1)
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
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
分析和研究,
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
引
出規律性的認識,
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
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
全面
性、
系統性和深刻性。
在表現手法上,
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
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
學習、
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
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
往往緊抓一兩點,
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
描寫、
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
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
著重介紹
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
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
而不追
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
余」
。
(2)
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
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
不能扭捏作態,
故作高深,
更不能
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3)
語言簡潔,生動。心得體會在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議論
的基礎上,
可以適當地採用描寫、
抒情及各種修辭手法,
以增強文章
的感染力。
㈡ 培訓心得體會開頭怎麼寫
開頭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㈢ 學習教學常規60條培訓感言
通過培訓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常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更清楚了日常教學工作中應該遵循的規范和要求,使今後的教學工作有目標、有重點、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具體收獲如下:
一、 對教學常規管理有了新的認識,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接受。
通過對教學常規管理的學習,我對我校新學期的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實行常規管理的重要目的,是維護學校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使之成為教師教學中的行為習慣。沒有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便沒有長期一貫的堅持執行,沒有一視同仁的嚴格要求,良好習慣的養成就難以落實到實處。這一次我認真領會了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提高了認識,端正了態度。以往在工作中面對這些檢查,總有種疲於應付的感覺,雖然日常的工作都按要求做了,但由於平時不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很多工作都是做過之後了無痕跡,檢查時又急急忙忙的去補各種表冊資料,重復勞動,浪費精力。從現在起,我將把常規檢查要求內化於心,自覺自發地做好准備,隨時隨地接受教學中的各項檢查。
二、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藉此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學常規檢查常態化,是我校一貫的做法。我認為新學期教學常規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積極推進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師校本研修的學習機制。我將切實推進高效課堂,認真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建設。本學期,我決定要真正加入課改的行列,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級學習,先從小組建設入手,打破以往的老一套做法,嘗試將課堂轉變為學生的陣地,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積極主動地參加校本研修,邊教學邊研修,用研修學習來指導教學。在國培學習和小課題研究等方面深入鑽研,多與教研組教師交流合作,從網路上獲取更多的資源,在完成學校下達的研修任務的同時,也就使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工作,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㈣ 學習《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心得體會
關於常規培養一直是老師們常抓不懈的話題,什麼樣的學習常規才是好的課堂常規,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而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作為小學教師一直追求的,其實,應該說課堂常規管理是潤物細無聲的工程,是建立在良好的師生感情上的。有人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寶貴的源泉,是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的潤滑劑。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更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想要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就必須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應該改善師生關系,發揚教學民主,煥發教育活力,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心理相容的周邊環境,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力求讓小學的課堂充滿百花齊放的良好氛圍,真正成為小學生學習、游戲的樂園,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與游戲。在我們平時的活動、游戲和教學中,教師如果與小學生相處和諧,就會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否則就產生敵意、冷漠和孤獨。如何改善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要尊重小學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家長、教師是絕對的權威,這主要受長久以來的封建家長制的毒害。現在該是擺脫這種錯誤觀念的時候了。尊重小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才能培養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師不應該看不起小孩子,對小學生應態度溫和、謙遜、平等、友好,讓孩子有表達自我的機會,有保留意見的空間,有發揮特點的餘地。抱著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平等互助的態度,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老師是同樣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其次,要以愛換愛,以心交心。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被人引用無數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什麼是真愛?真愛就是要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科學的愛。教師要做到嚴慈相濟,嚴中有愛,要愛每一位孩子。只有在孩子的心裡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正如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只有師生關系處在關愛,平等的和諧氛圍之中,學生才能親近老師,大膽地、興致地投入到學習、游戲之中。我們在活動中表現出教師愛的真情,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一定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碰撞出和諧而愉快的火花。我們說愛是教育的靈魂,信任就是教育的基礎。信任是一種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關系更加牢固。不論什麼原因,如果沒有讓孩子感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教育不僅沒有正效應,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最終使教育一敗塗地。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老師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老師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有了愛,便容易交心,孩子也願意與你交流,願意與你親近。在親近與交流的的過程中,老師要努力展現自身廣博的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樹立起老師崇高的威望。這樣,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要用寬容與欣賞的心對待問題兒童。 寬容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葯。處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獨生子女家庭為主流,每家都是三對一,四對一,甚至五對一,由於溺愛或教育行為的偏頗,這樣條件的孩子尋求人格獨立而又身心發展不健全的矛盾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師生之間的一些矛盾沖突也在所難免。對此,教師們常常採取的對策是以嚴為主或說服教育,輔之以懲罰,而耐心寬容卻略顯不夠。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違規行為,教師的忍耐力都受到極大的考驗,許多教師逐漸變得沒了耐心,沒了修養。在這樣的教育下,大批的問題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無所謂心理也產生了,教師們為難,家長們無奈。此時此刻你是否想到了寬容二字,如果我們教師的耐心更足一點,我們與學生之間還有什麼解不開的結呢?當頑劣的學生從你的一次次的寬容大度中悟出真、善、美時,他內心培養起的求真、向善之心,自律的行為,就會化成強大的學習動力,而這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1、多一份愛,多一份收獲。 2、貼個正面標簽,及時的給以表揚。 每個幼兒都想得到老師表揚與重視,問題學生更是如此。我們班有一個男孩,上課坐不住,一上課,我看他坐得還不錯,就開始表揚他:看彤彤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點向後彎得像熟透的稻子。 3、多表揚,多鼓勵,給孩子進步的時間。 俗話說:十個手指不一樣齊,不錯,學生由於家庭環境不同,父母教育觀念不同,管理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學生自身的性格各異,自製力不同,行為習慣也各不相同,所以,雖然他們同在一個班級學習,課堂紀律同樣是忽好忽壞的。面對這樣一批孩子,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著急,而應當以表揚為主,耐心地幫助他們,經常地拉他們一把,給他們進步的時間,讓他們慢慢來。我們班的軍軍小朋友上課時坐不住,愛下位講話。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勵克服缺點。有一節課,我看他又離開座位了,我隨意走到他面前,彎下腰悄悄地對他說:我從你的心裡知道,你想做個聽話的孩子,是嗎?。他不好意思了,回到座位上了。 同時,還要欣賞學生,幫助學生找到自信,使學生悅納自己。對於一些普通的孩子,甚至是差生的欣賞,實際上是一種發掘閃光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之所以很多人都沒有機會得以展示,是因為它們都被表面不怎麼優秀的成績所掩蓋了,於是原本可能的閃光點因欣賞而被捕獲,這些閃光點就可能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學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變。 總之,課堂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對學生有所要求,但不能太高,適可而止。要讓孩子們樂於接受課堂常規並牢記於心,讓他們明白,這些東西,不是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而是一種游戲的規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和諧教育的關鍵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盡管新時期下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十分復雜,內涵十分精妙,但我相信只要從心做起,擁有一份愛心,一份誠心,一份寬容的心,就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