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
其實教育的效果與途徑不僅取決於學校,從某種角度來說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內師,通容過大多教師的工作經歷證明:沒有家長的支持,學生的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然而,現在家長經濟意識比較強,只顧賺錢,對孩子的管教也是只注重養,不注重教,嬌慣溺愛或者簡單粗暴。與學校教育背道而馳的現象也大量存在:教師教育孩子心中要有他人、懂得謙讓,而家長則要求孩子,如果別人打你,你也別客氣,打不贏我們幫你;教師教育學生講衛生懂禮貌,而家長怕孩子累著。很多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與學校不一致,只會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兩敗俱傷。教師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橋梁,只有積極主動地擔負起教育家長、指導家長如何從實質上關心孩子,有效溝通才能不斷地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走出誤區,和家長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這就必須與家長好好溝通的重要性。
㈡ 小學班主任如何與家長溝通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師先受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強師德修養。師德修養最可貴的就是為人師表,樂於奉獻。教師的為人師表不僅感化學生的心靈,而且還通過學生作用於感化家庭和社會。在與家長的接觸中,要始終讓家長能感受到:你是「一個教師,是多麼高尚的人」。作為一名班主任,在與每一位家長的談話中,一定要能反映或體現我們老師對學生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把他的孩子交給你教育能令他感覺放心、安心。作為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平時應該多多觀察孩子、關心孩子,善於打開孩子的「心鎖」。二、平等對待家長,樹立公正形象。由於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狀況的不同,我們作為班主任的不能人為地把學生和家長分成三六九等。特別是碰到處理學生問題且涉及到雙方家長,班主任在接待家長時絕不能帶著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職取人,以財取人。班主任應一碗水端平,親切熱情、禮貌待人,講究談話的內容、方法和語氣。班主任「為人師表」,是學生效仿的榜樣,是學生的一面鏡子。班主任的理論水平、道德修養、處事原則等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班主任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反之,則會給學校、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給學生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進而轉化為對社會的失望,嚴重影響他們日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信任尊重家長,做到胸襟開闊。尊重家長、善待家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班主任要意識到每位家長都希望有個引以為榮的子女,都那麼要強、愛面子。班主任絕不能「越位」地訓斥家長,「居高臨下」地說:我要你怎麼做,你應該怎麼做。不能一見面就告狀,埋怨數落家長。結果,使家長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著干。教育是理性的行為,與家長的溝通更需要互相尊重、理性和智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當學生有錯時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但要理解家長的難處,不能訓斥家長,不能把學生的錯誤轉嫁給家長。要尊重家長的情感,對家長做到溫和有禮,以商量談心的方式來交流教育孩子的得與失。對於學生的學習,不給家長增加負擔,但必要的檢查還是應該的。不歧視差生家長,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家長如果針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意見,要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做到寬容大度,胸襟開闊。只有這樣,以情動人,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達到同家長互相交流共同配合的目的。四、聽取家長意見,共商育人良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開學生智慧心靈重要的一環。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一般來說,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了如指掌,能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家裡的情況。利用家訪、家長會和電話經常同家長聯系,對班主任全面了解學生,進而管理好班集體有很大的幫助。我想:當我們合理地開發教育資源的時候,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新理念。以上就是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㈢ 小學生託管班的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那要看和家長溝通什麼,如果是學費上漲的話,就可以先把孩子之前的成績與現在做對比,這樣至少讓家長覺得在這個託管班是有點用處的
㈣ 小學生學習成績下降,輔導老師如何和家長交流
就如實和家長說,孩子最近的表現,成績有些下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希望家長多關心一下孩子,觀察孩子最近的舉動,是不是有些反常,找出原因,及時調整。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也要和老師多說說,兩邊一起開導。
㈤ 小學老師,如何與家長和學生溝通
我姐姐是個小學教師,在剛開始任教的時候,她不得要領,總是沒辦法很好地處理和學生、家長的關系,有時候被各種瑣碎的事情弄得焦頭爛額。後來,經驗多了,她才漸漸學了些技巧。
她所在的小學地處一個偏僻的小鎮,其實有點像是山裡了,所以偏僻而落後,家長和學生的很多觀念都是落後的。經常會有學生沒有來學校上課,她作為班主任,就要打電話過去詢問。一般對方家長會漫不經心地說:「哎呀,她去了也沒這么聽課學習吧,最近家裡家務比較多,我讓她留在家裡幾天,幫忙幹活了。」「家裡有那麼多個弟弟妹妹,我沒時間照顧,就讓她停課幾天照顧弟弟妹妹了。」
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簡直要把我姐姐逼到崩潰。她覺得,作為一個老師,她不能讓學生荒廢學業,浪費青春。一開始她總是選擇把家長叫到學校來,但很多時候,到了約定的時間,家長都不會來。他們總是覺得被老師叫到學校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丟什麼都沒關系,但不能丟人啊。
後來我姐姐才發現這樣的情況,於是開始家訪。她的家訪對象一般是那些經常無故缺課曠課的學生的家長。去到學生家裡,家長一般都會感覺受到了重視,於是拿出比較好的態度來招待。這時候她就開始以理服人了,給學生家長講道理,告訴他們,不能讓學生從小養成曠課的習慣,也不能短視,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等等。
此外,她還會做學生的工作,讓她跟家裡爭取一下,不要父母讓停課就停課,要有自己的思維和思考,不能盲目聽話,要心系自己的未來。
總之,後來就好多了。
㈥ 小學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這短短的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志同道合」這樣的詞語,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學的起始年級,往往是家長最重視孩子的時期之一。大部分家長都有這種思想:從一年級開始孩子是正式讀書了(接受學校教育),要看出孩子的真實水平了。由於現在社會競爭激勵,家長們都從小就對孩子耳提面命,要認真讀書,要考上大學,要有出息。孩子剛上一年級,這個時候的家長一方面既心裡在對老師進行審視觀望,一方面是非常熱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家長的這種心理只要是做父母的都能明白。過了這一階段,在小學,除非有什麼大變動,家長不會再有這樣的熱情參與學校教育了。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時機,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首先得有交流、合作的氛圍,假設你是一位學生家長,當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學校時,你能感覺到學校潛在的氛圍嗎?它是歡迎你來參與還是將你拒之於千里之外?每所學校都有不同的氣氛,他是在學校管理人員的影響下形成的,反映著學校每一個教職員工與家長合作的態度。很顯然,學校的這種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長是否願意主動關注學校。做為班主任,是創造氛圍的主要人員。 其次,教師要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您慈愛、和氣的臉龐,只有孩子們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家長們一看,孩子這么快就接受了教師,一定會把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也就從心底里開始接受您,佩服您。要知道孩子都是從一個個獨特的家庭中出來的,他們並不是一張張白紙。經驗老道的老師往往能從一位學生身上看到其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影子。走進一個家庭,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孩子。教師需要教育學生,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導家長,從而能為提高全民的素質出力。 一、溝通方式,無處不在。 實際而有效的指導是家長們迫切需要的。因為年輕的家長們,在忙碌的同時又無不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是由於忙碌,加上自身的條件,使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其實是以教師為主動的,對家長具有一定指導的交流。 定期地召開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教師指導家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會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育目標、思路公布,將自己的教育方法傳達,家長們也能互相交流。家長會切忌流於形式,缺乏實效。同時,家長會畢竟開得少,一學期一次已經非常不錯了,有些學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沒有的。所以單單靠家長會那是遠遠不夠的。 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手段,教師上門顯得有誠意,有利交流。家訪前應做好必要的准備:首先要有家訪工作的目的。要設想好:通過家訪,教師要達到什麼目的;預計對學生會產生什麼影響;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生准備採用什麼方法;預計家長對於教師所反映的情況會是怎樣的態度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應對的策略。其次還要了解被訪問家庭的基本情況:家庭狀況、家長的知識層次、對學生的關心程度等,再根據家長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性格特點等差異,選擇採用何種談話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當陳述,或耐心解釋引導等,最後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採用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談話式,還是採用家長、教師兩方談話式等。家訪要避免隨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長告狀。 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溝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們運用: 1、書信的方式。與家長定時進行書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務,家長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想法可以清楚有條理地寫在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閱讀後還可以回信。家長信的優點是簡便,無需勞師動眾,教師也可以有一定的准備。一些平時難開口的話可以寫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諒解。薜瑞萍老師(網名看雲)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家長信—— 「請跟我來」,來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與指導,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她引導孩子進行高品位的閱讀,通過一封封言辭懇切、有理有據的給家長的信,使家長跟著她走上閱讀之路,為了孩子,她們共同學習、一起讀書,不斷提升自己。 2、接送時面對面的交流。低年級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多,這正是班主任與家長交流的良機。老師能把孩子當日或近幾日的情況與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況,而且是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便於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長土壤。這種溝通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雖比不上家訪了解地系統深入,卻以「短、平、快」為長,很有實效。但是幾乎每天的面對面接觸需要老師保持良好的心態與清醒的頭腦,一天的工作無疑是瑣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帶著情緒與家長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後果往往是難以補救的。 3、現代通訊交流。接送時的交流固然好,但是涉及到因父母上班而無法接送的家庭,要想經常聯系就可依靠現代的通訊工具了,電話,手機,簡訊,很多老師和家長採用,方便、及時和有效。學生考試得了好成績,發個簡訊報喜,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打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致,孩子交到老師手上放心;過節過日,手機上收到一條條祝福的話語,教師會感到舒心;假期里家長來詢問有關學習的問題讓老師感受到肩頭的責任……電話等的交流,雖比不上面對面來得真實與自然,可是卻能隨時隨地,又能應對突發事件,是一種靈活的溝通方式。 再次,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作為班主任,我覺得還應以自身的素質去影響家長,引導家長。有的家長望子成龍,自己卻從來不讀書,不看報。認為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卻下了班,打撲克,玩麻將。有的家長在家休息,把孩子關在自己小屋裡學習,自己卻在沙發上磕瓜子,看電視,手裡拿著遙控器,一邊換著頻道,一邊在門縫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寫作業,嘴裡還不停地喊:「要認真寫,寫不好可得重寫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學習,自己卻不天天向上,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班主任應通過適當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樣的家庭便有怎樣的孩子。自己的素質不提高,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子女來。當然,教師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教訓家長,畢竟家長不是學生,家長的素養並不是說提高就能提高的,盛氣凌人的態度只會引起家長的反感。我們提倡老師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響家長。比如教師熱愛讀書、又與家長建立起信任的友誼,可以推薦好書閱讀,以書為載體互相促進、交流。教師自身素質、人格魅力會像巨大的磁場那樣吸引周圍的磁鐵。 三、溝通技巧,有效為本。 在小學的低段,教師與家長接觸是比較頻繁的,交流的機會也多,但並不見得一定是與家長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產生了教育的合力。在與家長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還有一些情況是必須要把握好的,否則事倍功半不說,還有可能導致與家長關系破裂,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1、不同類型家長區別對待。每個家庭都是非常有「個性」的。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不靈。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系等做到心中有數。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就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同的溝通內容。例如在農村,為了創造家庭學習的氛圍,對於有一定文化的可建議家長閱讀,而對於幾乎不認字的家長可鼓勵他們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認字,讀課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傷了家長的積極性。 2、與家長宜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提倡教師走近家長,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進行溝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過分近,教師往往會越權,或參與了學生家庭的矛盾,或讓學生會認為自己有特權而沾沾自喜。 有這樣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學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沒有工作,一切依賴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傾訴。為了挽救即將破裂的家庭,這位班主任把孩子父親請到學校,跟他談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並讓他保證不做破壞家庭的事。當時這位父親非常誠懇地接受了。可不久,班主任在外面遇到了學生父親和年輕女人很親密地在一起,於是將此事告訴孩子的母親,希望一同阻止危機。然而,孩子的父親竟然當面承認一切,並且提出離婚。孩子的母親精神崩潰殺了丈夫,自己也進了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兒。 在這個案例中,班主任雖然一片好心,與家長關系也非常密切,可是行動顯然越權了,幫助變成了干涉。事實證明,她這樣做,不但超出了教師的職責范圍,而且她的干預並沒有解決人家的家庭危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機,出了人命。 3、在廣大的農村,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動權在教師手裡。農村的家長普遍對老師是比較尊重的,所以談教師對家長的指導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面對這種局面,教師產生過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外在的身份上的某種光榮,來提升我個人的價值,那麼家長也不會賣你的帳,或者當面不敢對老師說什麼,心裡卻在想:這老師沒啥名堂。作為教師自己,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教師這個職業,讓家長感受到你真正是「一個教師,是多麼高尚的人」(盧梭)。 總而言之,家長工作是我們老師份內的事,做好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㈦ 小學一年級教師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交流
一年級的老師啊 我覺得先應該給家長留一個好印象 讓家長認為你很可信版 能教好他權們的孩子 你要表現的既嚴格有和藹 這樣家長才不會覺得你是打醬油的 和家長交流的時候要說說自己對孩子的一些期望鼓勵 當然也要在適當的時候說說孩子們的一些不足 恩威並施 我覺得應該可以了吧 如果你是第一次和家長交流 那第一印象極為重要 嗯 我覺得差不多了 不用太緊張 嗯 祝成功
㈧ 小學老師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時候,有什麼心得
小學老師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要帶有色眼鏡去區別對待,一定要站在客觀事實上理智的分析孩子的做法。多和家長商討如何教育孩子,兩者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把孩子教育成才,才更能夠讓家長信任自己,配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如果小學老師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家長共同討論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以及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的相處狀況。兩者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夠更好的讓孩子成才。
㈨ 小學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避免隨意性和情緒化。和家長交談前要詳細想好約見家長的主題和目的,注意從多方面收集學生的信息,設計和家長交談如何切入主題、如何結束,如何談學生的優點和問題,總結自己在交談時方法是否得當,還考慮如何向學生和其他教師反饋約見家長的情況,最後要思考自己以後在和家長交談時需要改進和注意的方面。
實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家長謀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而贏得了家長的信賴,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們沒有誠心,不知道為家長著想,一味的追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之責,最終我們只會將自己孤立於家庭教育外,失去家長的配合。從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很多,遇到棘手的問題,因自己有時換一個角度去思考,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沒有成為阻礙,反而成為了一種橋梁。所以,和家長溝通,要做到換位思考。我們只要能從換位體驗中做到換位思考,就能與家長達到最佳的交流狀態,取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從而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佳配合。
利用家長里哀怨合理圓的實踐平時常和家長交流,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的情況,談孩子在園學習、吃飯、游戲、睡覺等方面的表現,以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這是每個家長都較關心並十分樂意接受的。另外,我們還可以把本班開展的一些活動。如特色活動、游戲活動、早操活動、課堂教學等的一些集體、個人掠影發布在網上,讓家長感受教師教學活動的認真,負責,讓家長感受教師的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技巧,從而理解教師,積極配合教師。
與孩子多溝通,對孩子多鼓勵、多贊揚、多支持孩子參與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老師多溝通,多進行信息交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包括交通安全、食物安全、人身安全、防火安全等。定期檢查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如:對於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並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對於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贊賞和肯定,然後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服家長採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家長,要想辦法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來,開始主動關心孩子,主動與子女溝通,與學校溝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這時教師就要巧妙使用語言。首先,要先揚後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點出不足,這樣家長就易於接受。其次,要避實就虛,即不要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待家長心情趨於平靜的時候再自然引出主題。如家長得知孩子在幼兒園里「闖禍」了,往往會忐忑不安的等待教師的批評,這時如果教師先不渲染孩子的「錯誤」,而是談一些其他的話題,家長就會減少心理顧慮。通常情況下,家長會忍不住代替孩子向老師道歉,此時教師則應與家長共同分析並找出原因,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再次,要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孩子畢竟是孩子,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於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因此在本來就心情緊張的家長面前,教師關鍵在於表達一種願望,即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