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避免學術不端行為
一、出台制度或措施。
為了有效遏制高校中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同時,不少高校也出台了有關學術道德規范及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的制度或規定,形成制度上的有效約束和有力保障。比如,硬性規定必須採用論文查重系統,出具相關檢測報告等等。
二、成立學術學風委員會。
教育部科技委成立了學風建設委員會,負責對高校學術不端的調查,主要任務包括:受教育部委託對高等學校有影響的學術不端行為,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國家和教育部學風建設相關文件精神,擬定高等學校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規范學術行為的基本准則等文件。
密切結合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總結和推廣學風建設的典型經驗,指導和推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各高校也根據學校自身情況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或學風委員會,以加強學術學風的監督和不端行為認定與處理知網CNKI論文檢測系統萬方相似度論文查重維普資料庫期刊發表職稱。
三、加強宣傳,加大學術道德教育。
高校通過校內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宣傳櫥窗等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教育活動,舉行學術誠信簽名承諾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學風氛圍。在美國,一些大學要求對新生和新教師都要進行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培訓。
例如,達特茅斯學院要求教師履行三項職責:不斷地向學生提供什麼是學術誠實的指導,改善能夠增強學生學術榮譽的程序和環境,經常性地審查榮譽守則的執行效果。這點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四、採取有效手段,加強監督管理和處罰力度。
進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的相關評價機制,合理應用知網論文檢測系統開展論文檢測。正如美國的杜克大學各個院系建立起相關專業的網路文獻庫,並利用一些「反剽竊網」提供的專門服務。
把作業與網路上出售的論文或者電子版的書籍、學術期刊、參考書進行比較,由專門的軟體對論文中剽竊或疑似剽竊的部分加以標定,並可估算出論文中自寫部分所佔的比例。對檢測不通過者,應組織相關學術專家進行認真審核。
(1)新考調教師崗前培訓ppt擴展閱讀:
原因分析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表示,學術不端行為有傳統和文化背景的問題,」我們的文化相比西方的現代科學而言,功利性更強,這是其先天缺陷。同時,中國整體的法制觀念薄弱。對於學術不端問題已經建立了很多預防制度,但卻執行不好,有時人治大於法制。」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司富春表示:」偏頗的學術評價體系導致-論文崇拜症.。大學生畢業要論文答辯,教授、醫生等各行各業職工評職稱要提交論文。這種機械的學術能力和職業能力考評體系,無疑是催生論文造假的原因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表示:」目前很多高校在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時,只關注發表的論文數量,而忽略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誤導了學生對為什麼要學習這一問題的錯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