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涪陵有專門搞教師資格證培訓的機構嗎,教師
資格證報考不限制專業,可以來山香網校學習資格證課程,18年資格證報名一月份就要開始了,現在很多考生就已經開始備考了,加油!
❷ 重慶涪陵師范學院的內容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為渝東南地區基礎教育培養了大量合格師資。幾十年來,學校已為所在地區先後培養了三萬余名中小學教師,占該地區教師總數的76%,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已成為地方基礎教育的骨幹力量,他們中的佼佼者還走上了地方黨政領導工作崗位。特別是培訓中心開展的中學音樂美術骨幹教師市級培訓、中小學骨幹教師縣級培訓、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縣級培訓、中小學新教師培訓等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僅2003年就培訓了近三千人,為重慶市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現已成為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學校還長期為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定向培養中小學師資,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其次,發揮區位優勢,突出了為「三峽」庫區、「烏江」流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特色。學校抓住「三峽」工程這一機遇,以推動地方社會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為辦學宗旨,拓寬了辦學口徑,設立了適應三峽生態經濟區建設要求,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專業。特別是及時向三峽庫區輸送了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營銷和公共事業管理等急需的專業人才。同時,學校還為太極集團、宏聲集團等重慶市大型骨幹企業培訓了大批員工,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涪陵區對烏江流域具有的較強文化輻射這一特色,學校設立了「重慶烏江經濟文化研究會」,開展了深入持久的烏江流域文化與民族風情的研究。教師們深入烏江沿線的土家苗寨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獲取了大量第一手珍貴資料;學生在假期還開展了徒步考察烏江活動,這使他們既接受了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又在意志品質方面得到了鍛煉;與此同時,在烏江流域豐富文化營養的滋養下,經過學校多年的培育,崛起了一批學術造詣頗高、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烏江作家」群。
學校還與國內外高校、教育機構保持有經常性的交往和學術交流,與武漢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研究生教育。曾多次派訪問學者前往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的高校進修、學習,多人次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學校已經在中學英語教師培訓、普通話培訓、計算機等方面同國外教育機構展開了合作。2004年已經開始招收國外留學生,首批留學生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
學校先後被評為「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100佳綠化單位」、「重慶市園林式單位」、「全國400佳綠化單位」等。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單位聯合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高校」、「全國保護母親河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1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9月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
❸ 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校的師資
學校著力打造抄能熟練運用信息襲技術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校本培訓為主,同時與其他學校形成合作夥伴,通過培訓、學習、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技術水平,100%的教師能夠通過互聯網快速獲取資源並運用到網路教學中。學校教師能夠在學科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在備課、上課、檢測等環節中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努力達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教學效率。 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廣泛應用,為各學科課題實驗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有力地促進了課題實驗的深入開展。「生物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等3個區級電教課題已成功結題,均獲區級科研成果獎;學校科研課題中有2個獲國家級獎,3個獲市級獎,8個獲區級獎。有10多名教師在重慶市電子說課及優質課大賽中獲一、二等獎;40多名教師獲區級一、二等獎;10多名教師獲區級以上教改實驗成果獎。 信息技術教育推動了學校的迅速發展。涪陵十四中在短短的八年中迅速躋身於涪陵區示範初級中學前列,辦學特色鮮明,實現了質量達一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