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培人員 > 教師朗讀基礎培訓

教師朗讀基礎培訓

發布時間:2021-01-23 03:04:59

①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訓練

朗讀訓練必須根據課文的不同文體進行朗讀指導。但不管是何種文體,教師都要遵循一點:根據學生的差異,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誦讀技巧。首先做到正確:即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這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暢,即正確地把握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連貫地讀下來,這是朗讀的進一步要求。最後要做到傳神、有感情:即能熟練地運用讀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風格神采,這是高標準的要求。

②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一、教師備課要備讀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小學教學中讀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任務完成的標准。」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方法,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學生讀得不符合要求時,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提一下「要注意讀出感情」等要求後,讓學生再讀一次就過去了,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備課時,就要把「讀」作為一項重點目標來考慮,要重點備「讀」。如一篇課文要讀幾遍,每一遍要用什麼方式來讀,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式讀,准備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哪些句段要重點讀,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朗讀等都要備好。教低年級的教師備課還要備范讀,如范讀哪些語段,怎樣讀,為什麼要范讀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三、教師范讀引導
語言文字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媒介,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內涵等,往往可意會而難以言傳,非得通過朗讀體會不可。但是,小學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知識結構、情感體驗等,又決定了他們對許多課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礙,所以有時候一篇課文已經講完,而學生仍舊只是一知半解。於漪老師曾說:「教師本身對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才會有多深。」教師范讀,正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質朴、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以激發和感染。教師如能在范讀中「讀之以情」,學生就會「感之以趣」、「 趣之以讀」、「讀之以思」。因此,范讀是文本理解的一個重要導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熱愛崇敬之情。我在范讀時,眉眼舒展,始終帶著甜美的微笑。此時,我觀察到孩子們的小臉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當讀到最後一句「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時,我提高了音調,腦袋也不經意地隨著韻律晃動,臉上的笑容更為燦爛,眼睛也帶著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學生所感應,當孩子們捧起課本朗讀時,笑意已在眼中閃爍,崇敬之情已在臉上浮現。總之,老師范讀時語感要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老師的朗讀技巧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得著。老師要通過范讀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入景入情」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扶讀」下,就能夠把課文朗讀得更好。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既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成生動的有聲語言傳遞給學生,也能把教師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豐富的情感想像,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具體、深入。

③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提高朗讀水平

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准確地理解和傳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設計和處理,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語言活動。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
1、首先必須對自己的聲音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刻意模仿其他人的聲音,對於小學老師來說,並不是越甜美的聲音就越好,要正確的運用自己的聲音,不管是高昂還是低沉的聲音,運用得當都很吸引人。

2、普通話咬字吐字的准確性。

說好普通話是語文老師做好朗讀的基本條件,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每個字的字音讀准確。我們可以把字音發生過程概括為三個要點:咬字頭、吐字腹、收字尾。為了咬字吐字的准確性,老師們可以多練習讀繞口令。

3、要掌握閱讀的技巧:

1.停頓:停頓是句子內部、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聲音的間歇,是朗讀必須掌握的技巧.

2.節奏:課文所表達內容由思想感情決定的快與慢、抑與仰、輕與重、虛與實等回環交替的聲音形式,就是節奏。

3.速度:朗讀速度的快慢是根據所表達的作品的具體內容來決定的,要與語意感情相協調。

4.語調:語調的抑揚變化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據感情內容的不同,採用升降平曲四種曲調,可形成朗讀中的聲音變化,表現各種感情態度。

要熟讀文章,全神貫注的去讀,就是在朗讀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擾,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朗讀的作品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謂進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要主動去揭示語言本質及邏輯鏈條,要設身處地、寓情於景,加強形象感受;要盡力引發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緊緊抓住與聽者的對象交流;要在整體運籌之中具體加以把握。

5、

其實,朗讀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自己平時多聽,多練,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每位老師都能讀出韻味,讀出精彩。

④ 朗讀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朗讀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內容提要: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關鍵詞:朗讀聽說讀寫能力目標方法過程漢語教學朗讀;一、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並用的綜合性閱讀活動;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1.朗讀是一種「說」的形式;朗讀是將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有聲語言形式的一種活動;2.朗讀是一種「讀」的形式;朗讀是一種語言的輸入形式;3.

朗讀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內容提要: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的語文標准下,朗讀已定位成閱讀教學的「熱點」。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朗讀是對語言材料和語言技巧的吸取,是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重要手段。對教師的講解和分析來說,朗讀是一種高效的綜合;對學生來說,是主動性、主體性甚至是創造性的生動活潑的顯現。因此,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時間,科學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明確的朗讀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做到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在這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發掘知識瑰寶,提高鑒賞與成文能力。
關鍵詞:朗讀 聽說讀寫能力 目標 方法 過程 漢語教學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於口,入之於心。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讀的時候,從視覺擴大到聽覺,從而增加了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促使「讀者」深入領會詞語的含義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實際上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學生更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於情韻、語言優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在這樣的活動中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一、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並用的綜合性閱讀活動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就是一種眼、口、耳、腦並用的綜合性閱讀活動,是漢語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從實質上講,朗讀是一種以書面文字為依據的全面運用語音知識技能的活動。朗讀是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最經常、最主要、最關鍵的一項內容,是講解課文,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途徑之一。
1.朗讀是一種「說」的形式
朗讀是將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有聲語言形式的一種活動,屬於「說話」的范疇。它要求朗讀者將文字元號通過發音器官「說」出來,因此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
2.朗讀是一種「讀」的形式
朗讀是一種語言的輸入形式。因為朗讀者只有通過視覺「看」到文字並將之轉化為相應的語言形式才能進行朗讀。朗讀中除了眼、腦以外,還有發生器官的參與。從讀的目的來看,朗讀除了要獲取信息,有時還是為了傳遞信息。
3.朗讀是一種「聽」的形式
朗讀者在朗讀的時候,將無聲的文字元號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在這一連續的過程中,朗讀者本身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會聽到自己發出的語言信息。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朗讀是一種多感官並用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形式。因為朗讀需要用眼看文字元號,因此是一種閱讀的輸入形式;朗讀又需要用「嘴」來說,因此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又因為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朗讀者本身又會「聽」到自己所發出的語言信息,所以朗讀還是一種語音輸入形式。「看」和「聽」表明朗讀是一種語言輸入形式,而「說」又表明朗讀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總的來說,朗讀是一種語言信息處理和轉換的過程。 它對視覺感知的語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將信息內容轉換為口語

⑤ 教師如何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朗讀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記得有一位有名望的老師說過:「我們當教師的,上課應帶來兩樣東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頂帽子,把學生勤學的慾望扇的旺旺的,給樂於上進的學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連接起來,讓他們的心走進文本。」這話說的多形象,一個好教師的確應該如此的,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激趣、賞識教育吧。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
3、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
4、經常進行各種朗讀比賽,中午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講故事。
5、為學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讀物,激發他們讀的慾望。
二、打好朗讀基本功。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在讀書時,我要求學生做到左手壓書,右手點字,的字預先提出,引起學生的注意,防止錯誤。由於我們班中外地學生比較多,在發音上地域差異比較大,如有的對「in、ing 」組成的音節難以分清,有的對「n、l」不分,針對這些,我在拼音教學時,沒有平均用力,而是花相對大的力氣對易錯進行教學,做到正確讀字音。
(1)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眼看書本,字字過目,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麼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還應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從易到難,循環漸進,逐步打好朗讀的基礎。鼓勵他們多朗讀,並安排適當的時間,開展相應的比賽,為他們提供一個朗讀學習、交流的機會,使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朗讀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他們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分了以下幾步來訓練和指導:
第一步,讀准字音
朗讀要求學生一律用普通話,讀音要標准,吐字要清晰、圓潤、字正腔圓。可將容易發生錯誤方法;
(2)堅持長期練,區別對照。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發音不同,要根據詞的意思定音。如:快樂(le)、音樂(yue),聲母、韻母都不同。興旺(xing)、高興(xing),聲母、韻母雖同,但聲調不同。長(chang)處、長(zhang)大,雖是同一個字,讀音不同時,意思完全不一樣,學生容易讀錯。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糾正不正確的讀音,使學生切實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楚。
第二步,讀好詞語
朗讀詞語是朗讀課文的基礎,因詞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課文中有的詞語本身帶有感情色彩,在讀前我注意啟發學生理解詞語,體會詞語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確朗讀。如《兩只小獅子》一課的「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她嚴肅地對懶獅子說」中的「嚴肅地」,應採用稍低而慢,並神情凝重的語調讀才符合詞語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體會出獅子媽媽對懶獅子的關心之情。另外,在詞語中要正確讀出輕聲。輕聲讀法是輕而短。其規律是:(1)動詞重疊的第二個字,如「看看」、「聽聽」;助詞的「的、地、得」;名詞末尾如「我們」、「咱們」;(2)名詞的雙音節詞的第二個字,如「哥哥」、「衣服」等等,均讀輕聲。還有,要注意「一」「不」的變調讀法,在我們低年級的教材中較多出現。如「不(bu)能」,「不(bu)是」;「一(yi)個」,「一(yi)朵花」等等。因此在教學時,我特別注意這幾個方面的訓練與指導,教給學生朗讀的規律。
第三步,讀好句子
一些長句子在低年級的課文中常會出現。在長句子中怎樣停頓,這是很重要的。停頓不合理會直接影響表達的效果,讓人聽不明白。如《綠》一課中「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這句話寫了什麼?(所有的綠),怎麼樣?(整齊地按著節拍),干什麼?(飄動在一起)。然後根據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來停頓,可要求用「/」畫出停頓並正確朗讀這個長句。「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另外,還要學會按標點符號的感情來讀。如《王冕學畫》一課中:「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多好哇!」句末是感嘆號,「多」要讀得稍重才能強調好的程度,由此發出贊嘆,語氣強烈,讀出感嘆句所應有的語氣。
第四步、讀好段、篇的訓練與指導
每一篇文章都由幾個小節組成,而每個小節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對獨立的部分,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具體內容而定出朗讀的基調。
朗讀課文可以以小節為單位,用「接力式」強化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讓一個學生示範朗讀。其他小朋友注意聽,聽後學生評議。根據需要我設計兩種形式:(1)隨時評議。讀完一個小節,有錯,其他同學給予指正;沒錯,另點一名學生「接力」往下進行。目的是矯正讀錯的字音。(2)定時評議。就是整篇課文讀完,然後集體評議,主要評議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口齒是否清楚,是否讀准字音。分角色讀也能激起學生朗讀興趣。如《一粒種子》、《坐井觀天》等都是扮演角色的好示範材料。要求他們用正確流利的語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讀音正確,速度合適的基礎上,把握語氣,尤其要讀好人物對話的感情變化。
三、訓練朗讀的方法
訓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就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聽教師的范讀和放錄音帶。在學生聽規范的朗讀的時候,提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讀的形式上,我設計了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方法。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一些少兒節目,多聽一些少兒內容的廣播,從網路上查找一些動畫故事,在午間放給他們看,從而激發他們講故事的慾望,促進了朗讀。特別是班級里一些好生,看了故事後,躍躍欲試,我趁熱打鐵,就讓他們事先准備,然後在第二天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後一個一個地輪,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到讀書成功的快樂,很多原來讀書不積極的學生在活動中也積極響應,紛紛表示要上台講故事。學生在活動中激發了朗讀興趣。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經過一年級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朗讀水平明顯有了提高,基本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有適當的停頓,能在理解文中人物感情的基礎上讀出相應的感情。

⑥ 適合教師朗誦的詩歌三分鍾

你好!
朗誦,指大聲朗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專,即聲屬音的響亮有力;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響亮有力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這里向你推薦一首艾青的詩歌《生命》,《生命》是艾青在1937年4月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本詩闡述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用一首自己寫的詩去定義生命的意義。
《生命》這首詩,寫得清晰而深邃,明快而含蓄。在明快之中能使人感到深邃而博大的思想,不愧是高手的傑作。

全詩如下:
本信息
有時

我伸出一隻赤裸的臂

平放在壁上

讓一片白堊的顏色

襯出那赭黃的健康

青色的河流鼓動在土地里

藍色的靜脈鼓動在我的臂膀里

五個手指

是五支新鮮的紅色

裡面旋流著

土地耕植者的血液

我知道

這是生命

讓愛情的苦痛與生活的憂郁

讓它去擔載罷,

讓它喘息在

世紀的辛酷的犁軛下,

讓它去歡騰,去煩惱,去笑,去哭罷,

它將鼓舞自己

直到頹然地倒下!

這是應該的

依照我的願望

在期待著的日子

也將要用自己的悲慘的灰白

去襯映出

新生的躍動的鮮紅。

⑦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朗讀能力

首先要學習好普通話;第二看名家朗讀視頻;第三在學校教研活動中開展課文朗讀競賽,在活動中提高。

⑧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朗讀訓練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 一般地講,教師忽視朗讀訓練與指導,學生對朗讀表現出隨意性,很難練就好朗讀的基本功,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一篇文章,不論是事情的記敘、人物和情境的描寫,還是事物的介紹說明,觀點的闡述和議論,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對學生起思想導航和激勵作用,產生美感和豐富的想像,使學生不斷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這些在多數情況下是學生通過朗讀來實現的,如忽視朗讀就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視朗讀,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心理狀態下去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去感受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 意識滲透和恰當點撥,同樣會影響學生思想的升華。
一、朗讀訓練的功能
(一)朗讀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 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學生默讀、教師講解等。朗讀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書面語言系統「內化」在大腦之中,逐漸建構、完善一個處理語言的「格式塔」,從而把語言 學習過程變成語言習得過程。
(二)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 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 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並用, 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也使 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准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 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晰等。如前所述,學生發展語言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其中 「內化」是基礎,沒有這一基礎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 ,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 「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為身內之物,並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他又指出:「你不 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於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 ,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四)朗讀可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在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會受 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二、朗讀訓練的三個階段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孰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後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於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教師的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於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於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並不真切,思考並不深刻,感受並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後台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牐犛形喚淌υ誚獺緞∩閿笆Α芬晃氖保教師並不急於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讀通課文並想想主要講了什麼。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教師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繫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後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後來為什麼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麼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等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是嗎?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牐犜畝兩鐾A粼諮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葉聖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闢的闡述:「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於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後,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麼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並展開想像,想像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麼?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麼?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三)、誦讀中表達,在於「情」
牐牎拔惱露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⑨ 如何提高教師自身朗讀教學水平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內章的效果要好得容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閱讀全文

與教師朗讀基礎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