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東濱州書法家有誰
1、陳傑
又名陳紀傑,男,1965年9月生,現工作於山東省濱州市文聯書法家協會(駐會)。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濱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報》特約記者,東營半耕齋文化藝術品商行特聘高級書畫師。
2、高景林
高景林(1955~)山東沾化人。1980年1月濱州師專畢業留山東濱州師范專科學校工作。2000年調入濱州市文聯工作,任濱州市文聯副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1994年獨立編著出版《中國書法教程》一書(省內有幾所高校作為教材)。
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展覽並獲獎。有多篇書法論文在《書法》等刊物上發表。辭條輯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3、郭連貽
郭連貽:生於1930年,山東省鄒平縣人。布衣學者,著名書法家,家境貧寒,19歲參加解放軍,1970年參加林園,志願得以發展,在濱州被稱五老之一。
齋號「漏月軒」,取屋頂洞開有月光篩下之意。布衣學者,曾編纂《鄒平縣志》,先後撰寫《鄒平詩苑溯古》、《范仲淹流寓考》、《段成式鄉貫應從鄒平說》、《義和拳在鄒平起事始末》、《朴學大師成瓘》等文。
幼習書法,初學趙孟頫、顏真卿諸帖,後學李邕《麓山寺碑》、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米芾墨跡,至中年習北碑《張玄墓誌》、《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等。
書法作品多次在《中國書法》、《中國文化報》、《書法導報》、《大眾日報》、《藝術中國報》、《濱州日報》、《大眾日報書畫版》等發表。
現為山東省文史館研究館館員、濱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濱州市政協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4、王登民
王登民,男,漢族,1956年3月生於山東博興。自幼酷愛書法,從師於中國書畫院院長趙白瓮先生,後精心臨摹著名書法家武中奇之手筆,曾先後在省、地、市級舉辦的書畫展中獲獎,被山東電視台《大家名家》欄目作以專題報道。
5、趙立波
趙立波,原名趙利岐,齋號汲雪居、耕硯樓。山東濱州人。中共黨員。結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現為文化中國簽約書畫家,英格蘭皇家藝術基金會永久學術顧問,中國硬筆書協會員,濱州市書協會員。
㈡ 三下鄉時,對隊員進行技能培訓有什麼意義
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民服務組織創新,培育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業質量標准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制訂或修訂農業行業標准和重要農產品質量標准,推廣採用國際標准,創建一批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有計劃地興建或擴建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科技、勞務等要素市場。搞好農業服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搞好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戶,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1、鼓勵採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要採取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從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為龍頭企業搞好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科研單位帶動農戶進入市場,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2、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農產品的轉化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實行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還可以為農產品的增長提供極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優良品種的繁育。3、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十五"期間,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要以此為契機,千方百計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扶持和擴大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國外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承包等。(三)積極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從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農村豐富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1、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引導農民地從事非農產業,要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加快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2、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鄉鎮企業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名、優、特、新產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提高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能力。3、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轉移農民的基地,是二、三產業的載體,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有選擇的培育一批重點的中心集鎮,努力在城鎮投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4、鼓勵、支持和組織農民開展勞務輸出。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把農村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到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務工經商,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這次"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著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裡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裡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㈢ 國家對互聯網+三下鄉培訓政策
網上信息現場查詢
為了滿足鄉鎮群眾查詢信息的需求,同時讓他們對互聯網信息內查詢方式有容直觀的認識,我們在每個活動場地都開展了上網查詢信息的服務。這項服務受到了現場群眾的歡迎,共為他們查詢了蠶繭收購政策、青蒿栽培技術及市場情況、直銷企業情況等近10個課題。
培訓活動
此次文化局組織的送培訓下鄉活動中,我館承擔了「基層圖書館(室)管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概況與資源利用」兩個專題的報告,主講人分別為龍滔和宋繼珍。龍滔同志從鄉鎮圖書館的概念、服務內容、業務工作、評估等方面介紹了基層圖書館的服務及管理工作;宋繼珍同志從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緣起、全國及本市的工作進展、國家及本市的發展政策及趨勢、共享工程的資源與服務等方面介紹了共享工程,同時還介紹了數字圖書館、虛擬參考咨詢、互聯網利用等相關知識,展望了數字化文化服務在廣大農村的發展前景。來自彭水縣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機構的20多位人員參加了培訓。培訓活動受到了基層同行的好評。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