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跨越的是老師還是傳統思維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授業」「解惑」不再是教師的專屬權利,傳統的專業「邊界」正日漸模糊。教師應有跨界意識,跳出狹隘的專業層面,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識上來。對此,我非常贊同。
站在教育綜合改革的高度審視,教師能否「跨界」生長是一個很有哲學價值的時代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既是對傳統師道的揚棄,更標志著學科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工作者轉變為學科育人的專業工作者,其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
首先,教師「跨界」生長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隨著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頒發和實施,「核心素養」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著力點和新航標。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是知識、品格、能力和立場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的提出,標志著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學科育人。為適應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改要求,打破學科界限,實施跨學科教學和深度學習成為必然選擇。教師沒有跨界意識和跨界生長的專業能力,如何勝任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重任?
其次,教師「跨界」成長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且不論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根本需要,就現行中小學教學而言,三級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存在著較高的重復交叉率,導致教學費時低效。課程整合既有利於解決課程重復交叉問題,又有利於節約課時和師資,有效提高課程育人效益,從而被廣大中小學廣泛運用。然而,現實中,不少學校的課程整合出現了教學「四不像」現象。比如語文與傳統文化的整合課,既失去了語文課「語言思維訓練」的語味,也失去了傳統文化課程文化探究的韻味,影響了課堂效益。有的乾脆把傳統文化課上成語文課,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究其根源,就在於學科教師「跨界」教學的專業素質不夠。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提高學科教師的跨學科教育能力,促進學科教師的「跨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