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中國美術史詳細的復習資料。。。。。
填空選擇之類的沒法發了,我也是後天就考中外美術史了,以下全是自己總結的心血啊!!絕對符合題目要求,雖然少了點,你還是先湊合著看吧……
名詞解釋:(要點:時間,種類,作者,特點)
司母戊鼎 商代鼎形制的晚期代表作品,現存重量和體量最大的鼎,方形,有兩直立耳和四個圓柱足。鼎腹四周飾獸面紋和夔(音同葵)紋,耳飾虎噬人紋,內壁刻有「司母戊」三字,表明製作的目的。
饕餮紋 商代青銅器動物裝飾紋樣,正面獸頭,圖形以鼻樑為軸向兩邊展開,環眼,有角和眉,張大的口中露出牙齒。一般有頭無身,故名。給人壓抑、神秘的感受,體現了一種獰厲之美。它所裝飾的禮器給人望而生畏的震懾之感。
彩陶 出現於仰韶文化,主要代表類型有西安的半坡和河南的廟底溝。半坡彩陶以魚紋最常見,紅底黑線,生動悅目。廟底溝紋飾源於植物花朵,多為曲線。彩陶的花紋幾乎全部集中在器高的1/2以上部位。
馬踏匈奴 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墓前主題雕塑。戰馬用身軀把匈奴士兵壓倒在地,巍然挺立,匈奴仰首朝天,企圖垂死掙扎。是一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也是漢代藝術質朴、深沉、雄大藝術風格的典範。
唐三彩 低溫鉛釉陶,採用二次燒成法。產於唐代兩京(長安、洛陽)地區。色彩自然協調,釉面呈現出豐富的色彩效果,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青花瓷 盛行於元代,在明清取得獨特成就。青花瓷白底藍花,色調單純明快。
景泰藍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早期只有藍色,故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銅瓷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春蠶吐絲 起初用來形容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筆法。又稱高古游絲描,線條描法形似游絲,表現比較均勻緩慢的節奏。
曹衣出水 起初用來形容北齊畫家曹仲達的筆法。所畫佛像人物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冒出之感 ,故稱。
吳帶當風 起初用來形容唐代吳道子的畫風。波折起伏、錯落有致的「蒓菜條」式的描法,所畫人物衣袖、飄帶,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氣勢很大。
秀骨清像 起初用來形容南朝宋畫家陸探微的畫風,清秀瘦削,表現人物內在的清剛、峭拔、智慧超脫的品質。
芝麻皴 北宋畫家范寬所創山水畫技法,以質朴有力而轉折頓挫的筆墨勾畫山巒輪廓,用短條子般的皴筆表現山石的岩層肌理。所表現的雄渾壯觀的北方大山,極有氣勢。
簡答題:
1、 彩陶及青銅器的製作工藝
答:彩陶選取細膩的黃土,經過淘洗、揉制拉坯成型,而後在器表施以礦物質顏料的彩繪,最後入窯燒制而成。彩繪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先畫後燒,使彩陶的紋飾長時間不會剝落。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分為泥模法和蠟模法兩種。
泥模法:先用陶泥做一個模,燒成陶制,然後做一個外范和內范,將模去除,在內外范之間的空隙里注銅液,冷凝後去范即可。
蠟模法:先制一蠟模,在蠟模表面用細泥燒淋形成泥殼,再塗耐火材料烘烤使蠟熔化形成腔型,向腔內澆注金屬溶液,冷凝即可。
2、 寫出謝赫六法並簡要解釋
謝赫,大約活動在齊梁時代,人物畫家,著有《畫品》。《畫品》一書最大的理論貢獻是提出了評定繪畫的標准「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1、 氣韻生動是指畫人物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為目的。
2、 骨法用筆主要是指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的效果,例如線條的運動感、節奏感等。
3、 「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是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形、色、構圖。
4、 傳移模寫是學習繪畫藝術的方法:臨摹,也是復制的方法。
3、 五代宋初山水的特點
五代宋初為中國山水畫的第一個高峰,從筆墨技法、題材內容上都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分為南、北派。
北方山水畫的特點:主軸高山峻嶺,長松巨壑,氣象宏偉,重線條也重墨色的渲染,代表畫家為荊浩、關仝。宋初山水代表人物為李成、范寬。他們繼承發揚了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構圖,表現了雄渾壯闊的景象。
南方山水畫派的特點:平遠山水,植被豐富,恬靜平淡。代表畫家為董源,巨然。將筆、墨、皴、染結合為一,傳達江南草木華滋,湖光山色的特點,表現了江南地域丘陵江湖的動人景象。另外為了適應自己的表現目的而產生的皴法「披麻皴」,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 簡述佛教藝術在中國傳播的三個歷程及特點
佛教中國化分為三個時期:悲慘世界(南北朝)、虛幻頌歌(前唐)、走向世俗(後唐至宋)。
1、 悲慘世界 早期北魏洞窟,帶有明顯的異域特徵。而成熟期的南北朝佛教雕塑形象具體化,佛的身軀愈高大,秀骨清像,褒衣博帶,飄逸自得,去盡人間煙火,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理想美的高峰。
2、 虛幻頌歌 這一時期的佛像秀骨清像,婉雅俊逸的特徵明顯消退。形象朴實拙重,更具體化,世俗化;而其精神化的減弱,也使其能作可信賴的引導,更具人性,體現了新時期的精神。此時雕塑藝術從強烈對比的矛盾特性轉變為相互互補的和諧特性,繪制的不是現實世界,而是上層貴族的理想藍圖。
3、 走向世俗 盛唐身軀高大的神變小,供養人的形象變大,色彩俗艷,裝飾意味濃厚。神的形象人間化,比上一時期更寫實逼真。已經失去宗教的意義,跳出宗教的藝術范圍。
5、 揚州畫派特點
接受與發展石濤等人的革新精神,注重藝術自身發展,重視師造化和個人的獨特感受,抒發個性。揚州畫派繪畫藝術有如下特點
①在精神上密切與人民群眾相聯系,對統治者憎惡和蔑視,深得人民群眾的共鳴。
②在題材上除「四君子」 外,還特喜歡畫破牆、乞丐、纖夫、蔥蒜、魚蝦等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
③在藝術觀上追求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多方面的繪畫修養,追求詩、書、畫、印的全面創新,且講究對繪畫傳統尤其是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等大師的辯證學習。
④畫風以巧藏拙,蒼勁中求柔媚,縱逸中見法度,獨抒個性,自成家法。他們的畫風有清高避世「率真」 的一面,又有「世俗」 的一面。在強調寫意形式中,增加了世俗成分,變革了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氣,其創新變革的精神,給後人很大啟發。
6、 中國建築的特點
(網路+課件)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即「牆倒屋不塌」,有「斗拱」這一獨特結構;
2、造型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
3、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有「侯門深似海」之說,強調均衡對稱;
4、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如屋頂房檐,色彩鮮艷,極富襯托性;
5、詩情畫意的園林藝術;
6、注意跟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