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質管理流程
通常來講,與規范的品質保證體系相對應的組織應包含以下職能組織:
1,IQC或SQC,來料品質檢驗,管控供應商產品品質,最好至少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加幾個質檢員(取決於來料品類多寡及檢驗復雜程度,與供應商個數也有一定關系)。
2,IPQC或PQC,製程品質檢驗,管控生產製程的,最好至少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加幾個質檢員(取決於製程復雜程度,與生產部門或生產線劃分也有一定關系)。
3,QA或OQC,出貨品質保證,管控產品出廠前的品質,並組織內部應對客戶投訴等,代表客戶管理產品質量。至少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加幾個質檢員(取決於客戶品質要求的程度)。
4,QS,品質體系管控。策劃並維護管理品質體系,組織應對ISO認證及客戶體系認證。至少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加一個以上文控人員。通常各部門負責人還要兼任內審員,在內審時,由QS統一調配交叉稽核體系運行情況。
5,流程再造與6西格瑪改善組織,有些公司也歸入品質管理體系中。
通常沒有通用的人數的標准,可以參照業界標桿(同行中排名前5位的公司),設置自己的品質組織。一般而言,品管組織在總人數3%~10%左右。當然規模小的工廠比率會高些,「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嘛。
如果在品質管理上過於節省的話,帶來的返工或報廢等失敗成本以及客戶的信任度等隱含損失,往往會超過省下來的人員費用。過於寬放則人浮於事,也管不好品質。所以適度偏緊即可。我不了解貴廠的紙品類型,初步估計,100人可能要5~6個品管人員。
2. 關於品質部的一般工作流程是
1. 負責貫徹落實公司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策劃、組織公司質量管理體內系的運行維護、容績效改善;
2.負責公司各種品質管理制度的訂立與實施,「5S」、「零缺陷」、「全面質量管理」等各種品質活動的組織與推動;
3. 負責對各部門品質管理工作進行內部質量審核;
4.負責進料、在製品、半成品、成品的品質標准、品質檢驗規程和各種質量記錄表單的制訂與執行,對出倉產品質量負全部責任;
5. 負責全員品質教育、培訓;
3. 品質部文員工作流程
1、負責統計每天的半成品、成品品質檢驗日報表。
2、負責《品質周報》、《品質月版報》的統權計、提交、發放工作。
3、做好「5S」管理工作。
4、負責品質部所有資料的管理,做好分類、建檔、借閱管理工作。
5、負責內、外部聯絡單及資料的登記及時發放工作。
6、負責做品質會議記錄工作。
7、負責品質部人員的工作服以及辦公用品的領用發放工作。
8、保持資料整潔以及資料櫃的清潔衛生,認真做好「七防」工作。
9、負責品質部儀器管理台帳,並及時更新入帳。
10、負責電話的接聽與記錄工作。
11、負責新進人員的資料存入電子
大概都是這樣的
4. 質量管理部門培訓方法
一、目的是核心。
在招聘培訓專員時,常常會問:「你說一下做好培訓什麼最重要?」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有的說要有效果,有的說要組織的好,有的說要讓培訓生動等等。但我想說:「我們為什麼要做培訓?培訓圖什麼?」一句話,培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要落到培訓目的上,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無水之魚,無本之末。目的就兩個層面:一個是企業的戰略目標和中長期規劃;二是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和年度計劃。圍繞著這個目的,再來談構建培訓體系。這個目標要量化,看的見,摸的著。有的公司說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上市,好的,請把上市你企業的要求和標准列出來,包括業績和利潤,市場佔有率,核心產品競爭力,人員配置列出來。今年達到多少,明年達到多少,3年內達到多少,5年內達到多少?培訓方向就清楚了。
二、培訓計劃
培訓目的清楚了,就要設定培訓計劃,通常是年度的,然後分解到月度。設定培訓計劃,就是要回答我們要做哪些培訓的問題。要做的培訓很多,哪些個是現在要做的,哪些個是將來要做的,哪些是必須要做的,哪些是重點要做的?曾經有一個培訓專員抱怨說:「大家的培訓需求很多,我怎麼也滿足不完,時間和經費就這么多,怎麼辦?」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注意兩個原則:
1、KPI原則。將公司核心的培訓目標分解成KPI培訓指標。例如:一家新成立的電氣銷售型公司,它的戰略目標是5年內銷售額破億,員工100人,產品銷售覆蓋全國,毛利率50%以上。那麼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KPI培訓指標:銷售能力、產品專業度、服務滿意度、成本控制等等。那麼,圍繞著KPI指標,培訓方向就明確了,上面的就是重點,如何通過培訓,該提升的提升,該降低的降低。
2、重點性原則。培訓不要鬍子眉毛一起抓,要根據企業實際,員工待電狀態,有重點的安排計劃。具體說就是企業缺什麼,企業急什麼,企業弱什麼,就抓哪一項。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果培訓計劃安排不周詳,經常會左變右變,搞的從上到下無所知從,這就是沒有抓到重點。比如:一家制葯型企業,當前的短板是質量管理水平不高,影響產品質量,好的,所以建議公司,全年就定一個培訓改善重點,就是加強質量管理培訓,培養質量管理人才,增強質量管理意識。這樣一做,立竿見影。
三、培訓組織和實施
到了培訓的實施層面,這就是培訓的日常工作,也是最見功力的地方。它至少關繫到幾點,這幾點做好了,培訓自然做好了。
1、構建培訓師資。就是每個企業都要有自己的黃埔軍校。個人建議,可以分類配置。例如一家製造型企業,可以有負責講產品課的,有負責講質量課的,有負責講技術課的,有負責講銷售課的等等。這支隊伍一旦建立起來,好的,企業培訓的架子就有了。
2、完善培訓制度。就是如何做培訓?規定什麼崗位要參加什麼培訓,達到什麼標准,怎麼考核,怎麼評價,怎麼激勵?像現在流行的培訓積分制度,規定每年每個員工都要攢滿多少個積分,超了獎勵,少了受罰。形式可以多樣,關鍵是根據企業特點。
3、系統培訓管理。就是如何做好培訓?包括:建立培訓檔案,優化培訓課題,創新培訓手段,豐富培訓形式,提升培訓效果。要讓老闆、管理層、員工都滿意,關鍵還要堅持下去,培訓管理很重要。比如:做產品培訓時,可以讓員工進行互講;做專題培訓時,可以組織員工對講師評比,讓員工參與進來。
四、培訓內化是終極目標
很新鮮,培訓內化是什麼東東?簡而言之,就是培訓成為動力,為企業創造價值。說一千,道一萬,培訓最後有沒有效果,這個才最重要。內化有3個層面:
1、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內化成每個員工的自動力。比如: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務實創新。好的,企業天天講,員工天天看,培訓怎麼衡量才算有效果,就是有沒有內化成員工的自動力。檢查評估一下,部門有多少人有務實和創新精神,有務實和創新表現,不是講講就有用的,要在工作上體現出來。
2、將企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內化成每個員工的工作標准。比如:企業是講結果導向的。你的企業,你的部門,你的團隊是不是這樣做了,有多少人是這樣做了?要在工作標准上體現出來。
3、將企業的價值增長內化成每個員工的能力提升。企業依靠什麼增加價值,和員工的能力提升有沒有關系,關系有多大?內化好了,你的員工就會成為企業價值的增長極,動力源。比如:搞技術工作的,技術上革新一下,能帶來多少收益,搞管理的,怎麼通過減少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等等。
最後一點,做好培訓是堅持下來的,不要只想著做新郎倌,一下子的熱度,也別想著照搬別人,別人家的花再好看,果再甜,那也是別人的,那是花了心思種的。
5. 品質部日常的工作流程是什麼
看你做什麼樣的品質人員
來料檢驗:根據已有的檢驗文件(對照版表,圖紙等文件)權對來的物料進行檢驗
巡檢:不定時和定時對生產的部門進行檢查,所有生產信息,生產工藝等
成品檢驗:相當與使用者,對所有的東西都進行檢查,包括功能,外觀,附件等,同時要有報告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做的工作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但是既為品質人員的其都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檢驗時進行的都為抽檢
6. 品質管理的流程
轉載
1。QCC:品質保障圈。包括IQC,IPQC,FQC,OQC,QA,QE,TQC等
2。IQC:進料品質檢驗。企業在物料需求訂單下達後,對供應商供應之產品進行驗收檢驗。IQC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它的作用是保障企業物料庫存的良性。視企業對物料檢驗標準的不同,這個部門的人數也會有所不同,可設立課,組,班,也可單獨一個(規模標准決定)(全檢,抽檢)
3。IPQC/PQC:製程檢驗。在物料驗收後,由於批次抽檢及庫區存放等原因,這一過程中也會有品質問題的產品,故在產品上線時要求對產品的首件進行品質確定,而PQC的職能就是進行首件的確認及批次生產過程中的品質規范及督導。從而提高製程品的成材率,降低成本
4。FQC:這是一個全面的單位。叫入庫檢驗,也叫終檢(製程)。在完成生產後,產品流到下線,即包裝入庫。在這個過程中,FQC將對產品進行全面的品質檢查,包括包裝,性能,外觀等。保證入庫品的性能,外觀,包裝良好且符合要求。視客戶的需求及生產管控的必要可以設定全檢並包裝工作。說白了就是一批經過品質訓練後從事包裝檢驗入庫工作的生產人員,屬下線製程。亦可由生產單位來完成,FQC進行抽檢入庫。
5。QA:品質保障工程師。這是一個職位說明,應該說是品質保障組。它是公司內部對客訴調查改善的一個單位,進行提出製程優化方案,提高產品品質
6。QE:品質客訴處理工程師。這是一個對外進行品質說明,處理,協調的一個單位,它是直接與業務端及客戶端進行協調,說明,處理的一個單位。包括系統文件控管,客訴8D回復,程序文件制訂等
7.TQC:全面品質管理。它是一個新的管理理念,是把品質深入到成本,交期等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更多領域做出了要求,從而提高企業信譽進而更全面的對品質進行控管。
對於品質:
品質是企業的生命
品質是製造的而不是檢驗的
品質第一
品質實行:
1。 建立品質管理系統,系統人數可視規模和檢驗收要求進行合理設定
2。建立品質管理手冊,(我有手本,沒有電子檔不能給你了,你可以到網上搜下,應該有)。品質行為全部以品質手冊進行,讓品質有冊可依,依冊而行,從而全面系統。
3。設定品質檢驗標准。目前通用的是美國西點軍校軍需檢驗標准,范疇依企業而定
4。完善品控文件,依ISO要求執行即可。分四階。(如作業標准書,職位說明書,表格,流程,規范等等)
7. 質量管理工作的流程,包括質檢如何進行
質量管理一般分為以下幾部分:來料檢驗(IQC),製程檢驗(IPQC),出貨檢驗(OQC),品質工程(QE),品質體系(QS)。一般來說品質工程(QE)除了負責分析解決現場的問題之外還要肩負起實驗室的重大使命。
很明顯,以上每一個部分幾乎都是為檢驗、發現問題而存在的!所以說品質部的核心工作是發現問題!當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但是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許多重大問題的發生,不是我們解決不了,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或者說發現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發到了市場,引起了嚴重的後果。這樣問題也就等於沒有發現。
發現問題須從哪裡著手呢?三個方面,按重要性排序,它們依次是設計階段,來料階段,製程式控制制。
一般來說,一個質量好的產品一定會有良好的設計做基礎,設計沒有搞好,生產會問題百出,天天救火,天天改模,質量投訴還很多。當然沒有人有這么好的大腦把一個產品設計好後就不會出問題、不用改的,重要的是在產品小批量生產前期做好足夠的非正常測試、以及壽命測試,並且重視每一個可能的隱患,在產品前期就把產品改好!這就是QE的責任了,一定要作好新產品的交接工作,實驗改善一定要到位。
其次呢,就是來料了。這就關繫到供應商的選擇、評審,要及時到廠家進行指導,光電話溝通是不行的,見了面人與人之間會有感情,作事情也會更有動力。另外,有些事情當面溝通會減少很多誤會,工作進展會快很多。而且還可以到現場了解工藝,增長見識,說不定還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當然自己公司的檢驗標准、檢測設備也要齊全,人員配置也要到位。一些很少出問題的配件或廠家也可以實行免檢或放寬檢查,具體自己把握。實際上很多企業處於起步階段,本身的勢力也只一般般,沒有足夠的引力吸引一些好的供應商。就必須要派技術人員到廠家指導改善,而且要意識到這些幫助指導是長期的,不可能馬上解決。要和供應商共同發展,一步步下苦工夫,指導供應商生產,甚至幫他們調整工藝、設計夾具等等,不甚煩瑣,這也是自身發展必經的階段。
最後就是製程式控制制了。一般來說,如果前面兩部分沒有問題,後面是很少有問題的。主要是注意對一些關鍵儀器、關鍵設備、關鍵工藝進行監控就行了。這只需要作一些定時的、常規的檢查就行。但是,一般來說,設計、來料很少沒有問題的,很多特許放行也就給了製程式控制制相當大的工作。所以製程式控制制人員要對產品設計缺陷、來料放行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以便及時針對問題拿出應對措施。
所以,首先要發現問題,然後才是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兩者功能合並就會因為不能及時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隱瞞問題,這正是很多企業質量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上的問題!不是沒有事先發現,而是解決不了而隱瞞不報,導致問題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