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出現的三位藝術大師:_____________、米開朗演羅和拉斐爾
達芬奇
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三傑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便可集中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
文藝復興不只是恢復古代哲學、藝術和追溯已逝去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充滿發明、加速變革的時代。盡管在體裁、創作手法上的這些革新並非與中世紀藝術絕無承繼關系,但由於人文主義與經院哲學的對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革命,而不僅僅是基於中世紀繪畫基礎上的漸進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師。
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3位主要代表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其中,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促成了羅馬畫派的形成。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著名的畫家、科學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並特別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相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堪稱獨步。他的筆記中涉及科學研究的范圍極其廣闊,從物理數學到生理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在技術方面的創造發明遍及民用、軍事、工程、機械等各方面。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米開郎琪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是文藝復興盛期的代表。他少年時代就進入著名的"梅第奇花園",在那裡接受了藝術訓練,並接觸到大量收藏在那裡的古代藝術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流露出不凡的氣質。
拉斐爾 (Raphael 1483~1520)
拉斐爾幼年便從父學畫,他的父親是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他的畫面上始終洋溢著明凈的色彩、柔和的光線和寧靜而優雅的節奏感,這都得益於他受到的早期教育。
『貳』 西方美術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以及代表作品!急!
19世紀,西方美術界繁榮發展,流派紛呈
法國大革命前後,產生了新古典主義美術,其表現形式是:嚴整性、和諧性、理性的表現。代表作大衛、馬拉之死
拿破崙統治結束後,注重感情表現、以色彩和筆法奔放為特徵的浪漫主義美術,取代了注重理性的古典主義美術。
在19世紀前半期,法國有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代表作 自由引導人民
19世紀中期,注重表現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繪畫興起。代表 法國米勒 播種者 拾穗者 俄國列賓 伏爾加河纖夫
19世紀60年代起,以青年畫家為主的印象派繪畫興起。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形式下,他們嘗試以新的藝術形式,即用光與色來描述外部世界。代表 前期 法國莫奈 日出·印象 法國馬奈 後期 法國塞尚 荷蘭梵高
音樂
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中心在奧地利和德意志。特點: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以突出個人的主觀感受;在音樂作品中,突出本民族的特點,形成了各具風格的民族樂派等 代表 貝多芬 舒伯特(奧地利,歌曲之王) 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圓舞曲之王 藍色多瑙河) 德爾松(德,室內樂) 舒曼(德,感情) 肖邦(波蘭 鋼琴曲為主) 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歌劇在19世紀取得輝煌成就。義大利歌劇獨占鰲頭,代表 羅西尼 威爾第 普切尼 法國歌劇代表 比才
在俄國和東歐地區,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反映民族特色的民族樂派音樂。代表 俄國柴可夫斯基 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
『叄』 關於評價藝術家的名言
拉斐爾·聖齊奧 (1483-1520)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說及提供的範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說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人們往往忘記或忽略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拉斐爾是在歷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種只持續了很短時間的思想風潮上攀登了頂峰,這個奇跡的創造者是一個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以偏巧不得於兩位最偉大的巨匠——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後差不了多少年。拉斐爾找到了「第三條路」,就是對他那個年代所有藝術成就的綜合與超越。這正是拉斐爾的光榮及歷史作用,那是他憑借藝術與思想、努力與理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檢試、體驗與思考而獲得的。他的成功歸因於他那非凡的才能:把來自藝術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時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任何一種激勵和啟示加以提煉和消化。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諧。這種能力確實異乎尋常。
『肆』 以藝術特色分析顧凱之的女史減圖與拉菲爾的聖母像有什麼異同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內)人。顧愷之博學容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女史箴圖》
"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為規勸之意。晉初惠帝時,賈後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賢記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鑒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華橫溢的畫家顧愷之便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在箴文題於畫側,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
拉斐爾善於把「神」畫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畫的聖母就是生活中神態優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親的形象。
他的代表作是壁畫《西斯廷聖母》。這幅作品體現了拉斐爾獨特的畫風和人文主義思想。
『伍』 達芬奇和拉菲爾都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嗎
都是的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便可集中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
文藝復興不只是恢復古代哲學、藝術和追溯已逝去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充滿發明、加速變革的時代。盡管在體裁、創作手法上的這些革新並非與中世紀藝術絕無承繼關系,但由於人文主義與經院哲學的對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革命,而不僅僅是基於中世紀繪畫基礎上的漸進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師。
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3位主要代表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其中,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促成了羅馬畫派的形成。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著名的畫家、科學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並特別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相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堪稱獨步。他的筆記中涉及科學研究的范圍極其廣闊,從物理數學到生理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在技術方面的創造發明遍及民用、軍事、工程、機械等各方面。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米開郎琪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是文藝復興盛期的代表。他少年時代就進入著名的"梅第奇花園",在那裡接受了藝術訓練,並接觸到大量收藏在那裡的古代藝術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流露出不凡的氣質。
拉斐爾 (Raphael 1483~1520)
拉斐爾幼年便從父學畫,他的父親是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他的畫面上始終洋溢著明凈的色彩、柔和的光線和寧靜而優雅的節奏感,這都得益於他受到的早期教育。
『陸』 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基羅他們各屬於哪種風格
三人是文藝復興時期,屬於古典風格,但右區別他們之前的藝術風格,成為新古典主義。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
萊奧納多·達·芬奇於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文藝復興時期第二位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築家、軍事工程師和詩人。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柒』 結合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的繪畫,談談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美術中的體現。(要按照題目詳細一點
蒙娜麗莎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最後的晚餐 的重點也許不在耶穌聖上,而在他的門徒身上,通過不同人的表現的刻畫,表現人的豐富多樣,這就是人不同於宗教觀念的多元特點,也是人的價值所在。對人性的一種推崇。
復興體現在對古羅馬、古希臘時代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精神的推崇。文藝復興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教會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它雖然掌握了大量的資金和土地但卻沒有把它們變成流通的資本,同時天主教原先的教義也與資產階級發展經濟的理念相左,它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反封建對於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改良運動。
要注意的是文藝復興並非對原有神學的否定,而是對它的一種改良,通過利用古之聖人的思想去重新闡釋宗教中的一些問題。他們模仿奧古斯丁利用古代聖人的名義對基督教的一些內容作了新的闡釋。當年奧古斯丁為了化解基督教與自然科學的矛盾而提出自然科學和神學都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就是說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先賢的理念也是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們利用了奧古斯丁的理念,去改變現有的宗教教義。比如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大量的運用希臘羅馬時代的柱體以及拱頂,通過圓與半圓的幾何構圖來表現人間的奢華,擺脫了幾個世紀的哥特式建築極力渲染神性、歌頌天國的風格。比如雕塑上素材大量引用古代的傳說和歷史,比如大衛 再次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同過對人體肌肉誇張的塑造來表現力量和美。再比如 達芬奇手稿中關於人體的解剖圖,中世紀是嚴重禁止解剖死屍的,而古典時代的學者擁有對人體科學的強烈興趣。
『捌』 拉斐爾的藝術特點
拉斐爾從小受到其父柔美細膩的畫風和烏爾比諾畫派的影響,走上了獨創的道路。25歲之前已創作了大量聖母像,並因此聞名於世。
他筆下的聖母既不是以往那種清苦的形象,也不同於威尼斯畫派那些放盪不羈的聖母,她們是寧靜和賢淑的女子形象,就像人間的母親一樣,洋溢著溫情的人性。1504年,他來到佛羅倫薩,學習了達·芬奇的被稱為「煙霧」的技巧,形成了新的風格 。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
(8)拉菲爾兒藝術培訓中心擴展閱讀:
拉斐爾的後世影響:
拉斐爾的畫作中以描繪聖母的畫幅占絕對優勢,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拉斐爾與嬌美柔順的聖母形象聯系在一起 。他享有羅馬教皇梵蒂岡宮廷畫家的最大榮譽,與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並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三傑,幾個世紀以來,被人歌頌為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就外觀來看,拉斐爾是一位無懷疑、無苦澀的暢朗詩人、畫家,而且具有極為敏捷的超人才華。他把文藝復興時期新柏拉圖主義的藝術理想,好像輕而易舉地就予以形象化 。
拉斐爾在美術史上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貢獻之大,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史實。他充分發揮他綜合性的藝術天才,因而他能夠締造文藝復興時代最輝煌的藝術業績。
拉斐爾很早就吸收了前代藝術大師畫風與技法的精髓,然後再把這些精髓統一在自己的實際創造里,並且將重點放在人間理想美的表現上,具體刻畫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調和精神,使他成為一位溫厚圓熟的人文主義藝術大師。這種理想化的美之調和,就是拉斐爾藝術的精神所在 。
拉斐爾懷抱著新柏拉圖主藝術理想,以其洗練的畫技,將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發揮到極致。雖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作品所展現的光華,影響後世甚遠。
拉斐爾從前代藝術大師們的畫風的技法中擷取養分,幻化出柔和、圓潤、飽滿的調和之美。他的聖母系列作品,更是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拉斐爾以世俗化的手法,將傳統的宗教題材描繪成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美,稱頌一般人類線性的光輝,洋溢著幸福與歡愉,更加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拉斐爾的藝術被後世稱為「古典主義」,不僅啟發了巴羅克風格,也對17世紀法國的古典學派產生深遠影響。就美術史的角度而言,拉斐爾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更為後世開啟一扇創作黃范的新窗 。
『玖』 藝術教育的意義有哪些
文化包含了諸如價值、信仰、語言、知識、藝術、傳統、制度以及個體或者群體表達其人文需求和賦予其本身存在、發展的生活方式和意義。——《關於文化權利的弗里堡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
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
(甲)參加文化生活;
(乙)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
(丙)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利。——《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聯合國,1976年生效
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其他權利一樣,是普遍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全面增進和尊重文化權利,對於維護人的尊嚴和在一個多樣化的多種文化的世界裡個人和社群之間的積極的社會互動,至關重要。——《第21號一般性意見: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聯合國,2009年
2.藝術教育是不容褻瀆的基本人權之一,以上三個聯合國及教科文組織的文件可以說明,藝術並非是屬於少數人的,藝術教育也不應該成為精英化教育。
『拾』 跪求分析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藝術特點,簡析三者對西方藝術文化的發展以及現狀的影響。
「希臘」一詞意為典雅、優美。與這典雅、優美之名相稱,希臘是個名副其實的藝術王國。
蘇格拉底曾說:
「寧願被誤判死刑,也不逃離開自己的家鄉.」正是這片美麗的水域哺育了一個智慧和強健的民族,有持續遷徙和混合所產生的希臘人以朝氣蓬勃的活力,創造了令使人無限傾慕的文明.
神話與希臘藝術——神的世界是人類社會的寫照
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希臘神話包含著人們對自然奧秘的理性思索,它蘊育著歷史和哲學觀念的萌芽。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使神只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為促使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人體與希臘藝術——人的自我意識的偉大覺醒
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城邦國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壯的體格和完美的心靈,這也成為藝術創造的理想形象溫和的希臘氣候使希臘人有廣闊的露天活動和運動的場所。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裸體競技為藝術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體的條件,使他們對於人體美有較早的領悟和表現。希臘藝術家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創造出古代世界最傑出的藝術,給人類寶庫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
古希臘藝術的輝煌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愛琴文化時期是古希臘文化產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
首先是愛琴文化時期
(約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間)在創造希臘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和伊奧尼亞人到達本土之前,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地區就曾經存在過相當發達的文化,包括從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初期的國家。在藝術史上這一文化被稱為「愛琴文化」或「克里特-
邁錫尼文化」。.
克里特這一地區的美術主要集中於米諾斯宮。宮殿牆壁上有壁畫裝飾,壁畫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上與埃及藝術有聯系。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侍女圖》等最為有名。在克里特還出土了一些小型雕像,具有寫實與裝飾技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較典型的有《玩蛇女郎》。
邁錫尼文化繁榮於公元前1500--前1200年間。邁錫尼人建造的城市已顯示出軍事防禦的目的。邁錫尼衛城的《獅子之門》在一塊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著一根柱子,兩旁有一對獅子相對而立,造型粗壯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紀念碑式裝飾雕刻。在邁錫尼出土的金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寫獵人捕野牛等畫面十分生動。
然後是荷馬時期(公元前12—前8世紀)
荷馬時期是根據荷馬史詩的作者名字來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會末期。這一時期為希臘神話形成期,也是造型藝術的萌芽時期。
荷馬時期最早的造型藝術作期是幾何紋風格的陶期,造型簡朴,大小不一,用於敬神和陪葬。這一時期的陪葬用小雕像也是幾何形的,沒有細節刻畫。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古風時期(公元前7—前6世紀)
古風時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在這一時期,東方文化通過貿易交往對希臘藝術產生了影響,而希臘藝術又通過吸收東方文化之長和逐漸擺脫東方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繪畫、建築和雕刻。
繪畫:陶器是希臘人主要的日常期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器的重要生產中心。在古風時期,情節性繪畫的類型就已確立,先後出現了三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風格、紅繪風格。
公元前7世紀的繪畫主要為東方風格,出現了受埃及、兩河地區影響的獸首人身像、植物紋樣等等。黑繪風格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初,它是把主體人物塗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輪廓突出,有如剪影,細部稍用勾線表現。期代表作有《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等。紅繪風格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末,它恰好與黑繪風格相反,是在背景上塗以黑色,留下主體部分的赭色,人物細部用線來描繪。這種風格主要流行於古典時期。繪畫表現的多為情節性場面,以神話題材和日常生活題材為主。流暢秀麗的線條表現了各種人物、戲劇性的動人場面以及細膩的感情。
建築:希臘的建築主要是神廟。古風時期,希臘神廟建築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圍柱式,即建築周圍用柱廊環繞。兩種基本的建築柱式已經形成,即多利亞式和伊奧尼亞式。後來,在古典後期的小亞細亞地區又流行一種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在伊奧尼亞柱式的基礎上發展到更為華麗的裝飾,柱頭為繁密的花藍。古風時期的有名建築是埃吉娜的雅典娜神殿、以弗所的阿爾忒密斯神殿。
雕刻:古風時期的雕刻受埃及影響,人物處於正面直立的僵硬狀態。無論男女像,在表情上都帶有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稱為「古風的微笑」。人物通常著色,衣紋和頭發刻畫常具有裝飾性的特點。後期雕刻開始出現新的因素,產生了一些較為生動自然的男人體,這種男人體雕像被統稱為「阿波羅」。創作於公元6世紀的《荷犢的男子》便是古風時期的傑作.
其後是古典時期(公元前5—前4世紀)
這一時期是希臘藝術的繁榮期,藝術的各門類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以建築和雕刻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
建築:古典時期的圍柱式建築的各部分開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總的趨向是簡練合理。這一時期建築的成就相當可觀,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衛城建築群。雅典衛城重建於古典初期。它包括山門、巴底農神廟、尼開神廟、伊克瑞翁神廟等建築,其主要建築是獻給雅典娜女神的巴底農神廟。巴底農神廟長70米,寬31米,列柱的比例為17∶8,柱高10.5米,採用多利亞柱式,檐壁又採用伊奧尼亞式的浮雕飾帶,東西三角楣裝飾著高浮雕。它結構勻稱、比例合理,有豐富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建築結構和裝飾因素、紀念性與裝飾性、內容與形式取得了高度統一、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建築典範之一。伊克瑞翁神廟有苗條秀麗的伊奧尼亞柱式,它的南側有一組女像柱,姿態輕盈,形象端莊,完全沒有負重的緊張感。
雕刻:古典時期的雕刻已完全擺脫了古風時期的拘束和裝飾性,產生了寫實而理想的人體,達到了希臘雕刻藝術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雕刻家。
米隆是古典初期雕刻家。他的作期造型准確,對人物內在的骨胳和肌肉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和傳達。他的代表作《擲鐵餅者》在一個固定的動作上表現出運動的連續性,出色地解決了人體重量落在一隻腳上的重心問題,改變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亞斯。他設計了雅典衛城建築,創作了衛城內大量雕刻和裝飾浮雕。他的作品創造了典雅、靜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範。他為巴底農神廟創作的雅典娜女神像高達12米,用木胎包以黃金、象牙刻成,表現了女神一手托小勝利女神、一手執盾的姿態,受到同時代人及後人的崇拜。此外他還為雅典衛城廣場創作了一座雅典娜持矛的雕像,高達9米,據說在海上便可見到鍍金矛尖的閃光。他為巴底農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所創作的高浮雕被當作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標本,期中《命運三女神》姿勢優美,衣紋主動,既襯托出女神豐腴的體形,又具有流動柔美的運動感。
古典後期,雕刻開始側重個性的刻畫,表現人的個性和感情,人物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和內在的激情。這種性格化的描寫標志著希臘雕刻的進一步成熟。
普拉克西特列斯以柔美、抒情為特徵,他的人物總是處在恬靜、愉悅的期氛中,但又充滿青春活力,給人以親切、詩意的感受。他喜歡描寫神話人物,如快樂而瀟灑的薩提爾,含蓄而優雅的赫爾麥斯。他也塑造了最早的全裸女人體《尼多斯的阿芙洛底德》,他那優美而流暢的人體表現很快就征服了觀眾。
與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寧靜、抒情相反,史珂珀斯的雕刻卻傳達出一種內在的騷動和悲劇性的沖突。他的人物頭部往往處在強烈的扭動中,眼睛深凹,眉骨突出,嘴張開,嘴唇飽滿而彎曲,通過面部大的起伏造成強烈的明暗對比,表現出強烈的不安、激奮、痛苦、渴望的感情。《尼奧貝》群像可能是他的作品,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動作表達出人物的絕望、悲憤而又不甘屈服的復雜表情。
留西波斯繼承和發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論,他提出了人的頭部與身體的比例為1∶8的標准。與波留克列特斯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人物既有運動員一樣健壯的體期、又有復雜的感情和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他塑造的神話人物《赫拉克列斯》表現了處在休息中的英雄,肌肉發達的身體與沉思的面部表情形成對比。
最後便是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馬期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希臘各城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征服與擴張,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流,這一時期又稱之為「泛希臘時期」。
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雕刻,雕刻藝術形成了以不同的地區為中心的各種風格。
本土地區仍然保持著希臘古典傳統,技巧更為成熟。《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以舒展旋轉的動作、生動自然的體態、迎風飄動的衣紋表現出勝利者喜悅的心情。人物面向海洋,佇立於船首形底座上,安放在懸崖峭壁,與環境交相輝映,構成有機的整體。
在埃及地區,風俗化雕刻流行。雕刻家表現了大量下層人物形象,如流浪漢、漁夫、乞丐、醉漢等,也著重於生活細節描寫,如《小孩與鵝》表現了兒童與動物嬉戲的生動情節。
小亞細亞地區的柏加摩斯是希臘化時期的藝術中心之一,在這里史珂珀斯的悲愴風格得到了繼續發展。《柏加摩斯宙斯祭壇》是其代表作。這一祭壇是為了紀念對高盧地區的征服而建的,期中祭壇浮雕表現了眾神與巨人之戰的情節,戰斗的場面十分激烈。還有一組高盧人的圓雕,表現了強悍的異族人被打敗後的倔強、痛苦,如《垂死的高盧人》、《殺妻後自殺的高盧人》。羅德島的《拉奧孔》在風格上接近柏加摩斯風格,表現了悲劇性情節中人物的痛苦扭動和掙扎。
希臘化時期,肖像雕刻得到了發展,出現了歌頌帝王和獨裁者的肖像。這些肖像的最大特點是強調非凡的個性,出現了理想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傾向,如《亞歷山大肖像》。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哲學家、詩人、作家的肖像。
縱觀各個時期的作品,可以總結出古希臘藝術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希臘的奴隸制不同於埃及,帶有較多的民主和自由的色彩,故在美術作品中不僅反映奴隸主貴族的審美觀,同時也反映廣大自由民族階層的理想和要求。第二、古希臘美術和古希臘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古希臘美術家是照生活中的人來描繪塑造神的,所以他們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頗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神人同性同體。第三、希臘重視表現現世生活的樂觀,美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歡樂的.
第四、希臘是個航海國家,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藝術風格,較開闊,不保守。第五、古希臘的藝術家把肉體的萬沒看作是神明的特徵,對裸體的崇尚是人本主義的產物,表現完美的人體當作最高的理想。第六、古希臘的建築強調明快節奏,講究勻稱的構圖。
然而,當羅馬征服希臘,希臘的世界文化中心地位就被羅馬所取代。這是否意味希臘藝術的消逝?不! 古希臘藝術永不消逝!
在軍事上,羅馬人是勝利者,然而,在藝術上,他們卻是希臘人的
「俘虜」.古希臘藝術一直影響著羅馬藝術,也一直影響著整個人類藝術的發展,馬克思曾說:
「……他們還能繼續供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還作為一種標准和不可企及的規范.」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書中提到:
「沒有希臘和羅馬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歐洲,」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因此在西方文化界,存在 「
言必稱希臘」的現象.可見,古希臘藝術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由其是對歐洲.
文藝復興末期,希臘題材和風格的詮釋,中世紀的神話故事就是以羅馬詮釋為藍本的.最早的土耳其人統治下的雅典生活的西方人還以為現在叫希羅德.阿提庫斯劇院的地方是蘇格拉底學院呢.著名畫家拉菲爾曾畫過不朽的作品《雅典學院》.柏拉弟奧修建的別墅平面圖象一個希臘十字,它的主廊選用了愛奧尼亞柱式,整個結構都按照規矩核准確計算的尺寸行事的.此外,仔細分析這個建築之後,人們還發現了在羅馬建築中潛藏著希臘要素.
希臘在現代藝術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多種形式的.在芭蕾藝術中,新古典主義是一種早熟的時尚.尼任斯基在它的《法烏努斯》中,採用了一種希臘味道非常濃的風格,內中希臘要素令人感受強烈.
古羅馬文學指紀元前後繁榮於古羅馬政權(包括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治下的文學。其主要語言是拉丁語。盡管古羅馬共和國誕生於公元前510年(擺脫伊特魯利亞王朝的統治),但按照慣例,真正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則從公元前240年算起
古羅馬的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希臘化時期,羅馬就輸入了許多希臘作品,加以翻譯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希臘之後,更是將全部希臘神話、詩歌和戲劇據為己有,找了許多從希臘俘虜來的奴隸來做家庭教師,讓他們編劇作詩,並研究各種科學,這使得古羅馬文學染上了濃厚的希臘色彩。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羅馬的神祗便同希臘的神祗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於赫拉。至於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進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質朴務實的傳統美德 、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 、虔誠敬神的宗教態度 、遵紀守法的習慣風氣 、求實致用——羅馬文化最重要的特徵
建築藝術方面則以圓為主。
當然,古羅馬文學也並非全是古希臘文學的仿造品,因為它畢竟是羅馬社會的產物,其採用的語言是拉丁語。在西方學術界,古羅馬文學被認為是廣義的拉丁文學的一部分。與古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於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樸的特點。建國之後的古羅馬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其文學具有更強的理性精神和集體意識,具有庄嚴崇高的氣質,卻也缺少希臘文學生動活潑的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古羅馬文學在藝術上強調均衡、嚴整、和諧,重視修辭與句法,技巧上偏於雕琢與矯飾。
詩歌
早期的古羅馬詩人中頗多全能型作家。詩人埃紐斯(前239-前168)不僅改寫和創作過悲劇,而且還寫過戲劇和4至6卷諷刺詩。他的史詩《編年史》追溯羅馬的歷史,始於埃涅阿斯的經歷,止於作者生活年代的戰爭,洋洋18卷篇幅,不過已基本散佚,僅剩不到600行傳世。從文學史角度看,《編年史》擯棄了古老的神農格,採納了荷馬史詩所用的六步音長短短格。但在風格上,有明顯的模仿荷馬的痕跡。埃紐斯對古羅馬文學影響深遠,西塞羅、盧克萊修和維吉爾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響,他被尊為「古羅馬文學之父」。
喜劇
普勞圖斯(約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臘文,是共和時代最著名的劇作家。相傳普勞圖斯著有戲劇130部,但據考證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筆,其他均系後人偽作。他的喜劇主要以希臘新喜劇作家米南德的風俗喜劇為藍本改作,諷刺羅馬社會的腐化風習。其主要作品包括《孿生兄弟》、《俘虜》、《商人》、《驢》、《蝗蟲》等。
泰倫提烏斯(前190年-前159年)生於迦太基,本是奴隸,後來獲釋。他一生共寫過六部喜劇,包括《婆母》、《兩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從古希臘新喜劇改編或翻譯過來的。其喜劇結構嚴謹、語言文雅但欠生動,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劇不如普勞圖斯的滑稽有趣,在當時僅受到有教養的觀眾喜愛。泰倫斯對後世的喜劇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法國的莫里哀、英國的斯梯爾和謝里丹都曾模仿過他的作品。
羅馬的雕刻
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師承希臘的,但與希臘相比又有其特點。
一、羅馬雕刻藝術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
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而更多嚴竣、矜持的神情,但強調真實和個性。
三、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像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刻劃,人物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維像、《馬克·奧里略騎馬銅像》 、佛拉維貴夫人像等。還有和平祭壇、紀功柱和凱旋門上的浮雕等。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古羅馬的建築不僅藉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在這些特點中,顯然仍有著古希臘建築的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內容,但是「合宜以及經濟」的杠桿,又顯然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神」意,轉變為了世俗的人意。這一點,可以直接地從建築類型、建築外觀的設計方面看出。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古埃及藝術的特點:風格穩定、等級分明,在寫實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的表現,其風格壯麗、宏偉、明確。有著嚴格的規范,如正面律:人物頭部以正側面表現,眼睛、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第一節 古代埃及藝術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足以為古老的文明之一,唯一可以與之匹敵的是發端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尼羅河為中心,正是尼羅河在紅海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之間滋潤出狹長的綠洲地帶,這成為古埃及文明的基礎。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社會已經出現階級的萌芽,公元前4000年前後埃及出現奴隸制國家。埃及古代史通常被劃分為六個時期:
古樸時期(3100BC-2770BC);
古王國時期(2770BC-2200BC),第一王朝至第六王朝;
第一中間期(2200BC-2050BC);
中王國時期(2050BC-1786BC),第十一王朝至第十二王朝;
第二中間期(1786BC-1560BC);
新王國時期(1560BC-1087BC),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
古埃及的統一始於古樸時期的開端(公元前3100年左右),根據傳統的說法,是來自南方的武士納爾邁完成了這項事業,因此他也是第一位法老。而真正的專制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應該是從第三王朝的第一位國王左塞開始,整個國家有著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和濃厚的宗教背景,政治生活與宗教生活之間沒有區分。法老是太陽神的後代,也是祭司之長。王國經濟以相當發達的農業為基礎,農產品種類繁多。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以後,商貿成為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此外製造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人在天文、醫學、數學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們還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相信神靈的保佑和「靈魂永生」,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敬拜神祗,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修建廟宇、陵墓之上,創造了驚人的作品,而其創作的目的不局限於「現世」,而是在於「永恆」。
1.古王國藝術
這一時期的藝術以建築和雕塑最為突出,繪畫還處於初期階段。
建築: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王朝初期,國王和貴族的陵墓是長方形的石質建築,石棺就放在建築內部,這稱為「馬斯塔巴」。隨著陵墓的擴大,一層的馬斯塔巴演化成從大到小幾層相疊的階梯式金字塔,最早的金字塔是法老左塞的階梯金字塔,興建於公元前2770年左右。到了古王國盛期,又演變出方錐形金字塔,最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基座四邊長233米,正對東西南北四方,坡面呈52度角,致使塔高與塔底周長比等於圓周率,由230萬塊2.5噸重的石灰岩壘成,沒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卻非常緊密。金字塔內部有走廊、通氣管道以及存放法老木乃伊的石室。金字塔有著驚人的體量感和對稱、穩定的外形,足以使站立在它面前的人們感到自己的渺小,這龐大的建築物是「升入天堂」觀念的物化。但是這種建築方式在中王國時期被放棄,不僅僅因為它的修建是勞民傷財,也因為當時對個人得救的關心成為主要的宗教傾向,因此神廟取代了金字塔成為修建的主要對象。
古埃及藝術的特點:風格穩定、等級分明,在寫實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的表現,其風格壯麗、宏偉、明確。有著嚴格的規范,如正面律:人物頭部以正側面表現,眼睛、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雕塑:
古埃及雕塑主要作為建築附屬物存在,其程式在古王國就已經形成並沿襲下去,主要表現為:直立姿勢,雙臂緊靠軀體,正面直對觀眾;著重刻畫人物頭部,其它部位刻畫得較為簡略;面部輪廓寫實,表情庄嚴;根據人物地位的高低確定比例的大小;雕像著色,眼睛中往往鑲嵌水晶、石英等物。
著名的作品有:《獅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之一,身長約57米,面部長達5米,為法老的面像。《拉霍特普王子與其妻》(坐像),線條柔和舒展,表現了王子的性格特徵以及王子妃的端莊美麗。雕像保持了原來的著色,人物眼珠由黑檀木做成。其他著名的作品還有《門考拉及其妻》、《書吏凱伊》、《村長像》(實際上是王子卡帕爾雕像)等等。
浮雕、繪畫:
古埃及的浮雕與繪畫有著共同的程式:正面律(人物頭部以正側面表現,眼睛、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橫帶狀排列結構,以水平線劃分畫面;根據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畫面充實,不留空白;有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色或淡黃色、頭發為藍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國時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納米爾石板》、《獵河馬》。
古王國起的墓室壁畫:遺存數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圖》,以寫實手法繪制,形象生動,色彩和諧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