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社區殘疾人康復工作
康復工作是幫助殘疾人恢復或補償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增強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殘疾人就學、就業、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前提,是殘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礎,是各級政府履行公共職責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殘疾人康復工作,把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康復服務機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通過實施白內障復明、聾兒聽力語言訓練、精神病防治等一批重點康復工程,使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康復機構從無到有,專業隊伍由小到大,社區康復穩步推進,殘疾人康復意識逐步增強,從而,奠定了殘疾人康復工作的基礎。但是,就整體情況來看,殘疾人康復工作滯後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各地殘疾人康復工作發展不平衡,工作體系不完善,康復機構服務有待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康復經費普遍短缺,多數殘疾人尤其是貧困殘疾人還得不到切實的康復服務。鑒於此,如何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提高殘疾人自理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是政府、社會各界和殘疾人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結合工作實踐,本人談談自己的拙見。
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有利於減輕社會負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權保障水平、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只有康復,廣大殘疾人他們才能有機會就學、就業,走進社會,才能使家庭得到解放。要達到這些目的,各級殘聯不僅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殘疾人工作者也擔負著重要的職責。殘聯組織只有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才能體現出作為一個公共組織對社會的價值所在。為此,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化工作方式,以社區為工作平台,不斷提高康復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綜合協調,統籌兼顧,開拓創新,為早日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而努力。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構建和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
構建完善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是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關鍵。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制定並提出了一系列關注民生的方針政策。黨的十七大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了「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任務;全國人大頒布了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殘疾人工作,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轉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出台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所有這些,形成了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嶄新理念,賦予了殘疾人事業新的時代精神,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殘疾人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這些方針政策,緊緊抓著政府貫徹落實這些方針政策的有利時機,將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組織實施,藉助政策優勢和制度的力量,推進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設。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促進殘疾人康復事業的發展。將殘疾人康復體系建設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規劃之中,整體推進。尤其要抓住新農村建設中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契機,將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設融入其中。我們要緊密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險,積極爭取對殘疾人的政策傾斜,把農村殘疾人全部納入新農合范圍,把城鎮殘疾人全部納入醫療保險范圍,為殘疾人醫療提供切實保障,確保殘疾人病有所醫,並在就診中享受到費用方面的優惠。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保障措施,保障農村殘疾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將符合規定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保障殘疾人的醫療康復需求,推進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加大實施國家重點康復工程,建立長效機制,著力解決農村及邊遠地方貧困殘疾人康復的突出問題。
緊密結合社會康復服務機構建設,構建社會康復與專業康復互為補充、互為聯動的大康復平台。就全疆而言,就是在健全和完善公共醫療機構、康復機構、社會康復服務網路的同時,建立以地州(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為龍頭,縣(市)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為骨幹,鄉(鎮)殘疾人康復服務站為基地,村(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室為依託,以殘疾人家庭為基礎的殘疾人專門康復服務網路。並注意做好殘疾人康復與社會康復的有機結合,正確處理與殘疾人專門康復服務機構、公共康復服務機構的關系,充分發揮公共康復服務機構的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同時,還要全面加強殘疾人專門康復機構建設,配足配好地州(市)、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殘疾人康復工作專業醫務人員,不斷改善服務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還要不斷完善康復工作經費支持體系,加大對專業人員培訓和經費投入,為今後進一步發揮康復技術指導及服務機構與專業人員的作用提供資金保障。
二、建立職責明確、協作有力的殘疾人康復工作長效機制
實踐證明,殘疾人康復工作涉及到諸多專業職能部門,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和相互協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中,雖然各部門之間有一些職能界定,如:衛生部門同殘聯聯合下發文件,整合醫療機構資源,將康復工作納入了衛生服務和初級衛生保健工作計劃,組織康復專家主動搞好技術指導;民政部門與殘聯把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納入了社區服務計劃,在居委會、福利企業等場所設立康復訓練室,為殘疾人提供功能訓練;教育部門開展了特殊兒童教育及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殘聯系統的聾兒康復中心開辦了聾兒語訓班,對聾兒進行學前教育;計生部門開展了出生缺陷監測及殘疾兒早期康復干預;宣傳、新聞部門積極宣傳殘疾預防措施,營造了齊抓共管的氛圍。但是,由於具體的實施細則及責任標准和考核機制沒有建立,形成了「一般化」的傾向。在制定具體措施、政策和規劃時,要在充分考慮殘疾人康復需求的基礎上,使各部門同日常業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康復工作專職「協管員」的公益崗位,做到康復工作有人管。將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從而進一步加大各級各部門對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重視力度,以保障和促進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開展。
三、加大康復工作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鑒於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做好宣傳工作,營造全社會的康復工作理念和意識,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任務。在殘疾人康復工作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全國助殘日、愛耳日、愛眼日、白內障復明行動等活動的開展,宣傳康復知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開展與殘疾人康復工作有關的公益宣傳服務,普及康復知識,提高殘疾預防意識。為進一步擴大宣傳效果,要抓好志願者隊伍建設,激發社會參與,成立志願者助殘聯絡站,引導志願者為殘疾人康復工作進行宣傳和服務。
② 社區殘疾人協會應當做好哪些工作
社區殘疾人協會工作好壞,直接關繫到殘疾人各項工作能否有效落實和殘疾人能否實實在在受益。社區殘疾人協會面臨的社區的情況千差萬別,社區殘疾人工作千頭萬緒,但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摸清殘疾人的基本情況。 社區殘疾人的基本情況是開展殘疾人工作的基礎條件和現實依據。這些情況包括:殘疾人的總數及各殘疾類別的人數;每個殘疾人的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職業等情況;教育、就業、康復等需求情況;經濟收入情況;監護人情況(與被監護殘疾人的關系、姓名、聯系方式等)。為了能夠動態地反映上述情況,以半年核查一次為宜。 (2)密切聯系殘疾人,熱忱為殘疾人服務。 殘疾人協會要同殘疾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及時了解、反映他們的意願、要求;向他們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方針,介紹社會發生的新生事物的;動員、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對於障礙嚴重的殘疾人,要將服務送進家門。 (3)當好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助手。 要及時向社區居委會反映殘疾人的意見、需求和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合理化建設;協助社區居委會組織好各項殘疾人活動,做好為殘疾人服務的各項工作。 (4)同其他社區組織、機構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 社區殘疾人工作同樣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支持才能做好。社區殘疾人協會要同社區內婦女、老年人、社會志願工作者等其他組織,以及企事業單位、機構建立良好的關系,充分調動各類資源和力量,做好為殘疾人服務的工作。 (5)做好社區公眾宣傳工作。 利用社區內的各類媒體,向公眾宣傳人道主義和有關殘疾人事業的政策、方針、法律以及殘疾預防、康復、教育、就業等相關知識。
③ 殘疾人協會工作總結 街道社區殘疾人工作總結 殘疾人扶貧工作總結
殘疾人工作總結,這些都是不錯的例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978d1e01010ny1.html
《2011殘疾人工作回總答結》《殘疾人協會2011年終工作總結》
《2011年社區殘疾人協會工作總結》《村委會殘疾人工作總結》
《街道殘疾人工作總結》《殘疾人扶貧工作總結》
④ 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有哪些
適合殘疾人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
1、中式烹調師:學習烹調基礎理論以及烹調操作技術,常用烹飪原料及其加工方法,烹調工具及設備、火候的掌握、油溫的識別等,以及廚房衛生與安全知識;運用刀工操作以及燜燒類、爆炒類等菜餚的製作方法。。
2、中式面點師:了解糕點原料及糕點生產的基本知識,包括饅頭、花捲、各種糕點、饅頭、餃子等中國糕點生產。
3、西式面點師:西點的基礎知識和製作,主要以各式麵包、蛋糕為主。
4、服裝製版師:了解服裝號型及面料的特點與應用,學習和掌握人體結構與服裝制圖的關系,以1:1打板方法為主,學習服裝結構變化的剪裁技術。
5、創業培訓:適合殘疾人特點,有助於殘疾人自身創業的培訓項目,如互聯網+、咖啡師、按摩師、小吃美食等。
(4)社區2017年殘疾人培訓工作擴展閱讀:
針對殘疾人的職業培訓:
根據中國殘聯辦公廳2016年5月份發布的關於實施《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可以看到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就業技能培訓
對殘疾人中新成長勞動力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開展專項技能或初級技能培訓。以就業為導向,依託技工院校、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就業培訓中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強化實際操作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培養,使培訓對象達到上崗要求或掌握初級以上職業技能,著力提高培訓後的就業率。重點加強適合殘疾人特點的職業培訓,扶持一批民間工藝和民族傳統文化技藝傳承人。
2、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對用人單位在崗殘疾職工開展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訓。由用人單位依託所屬培訓機構或其他各類培訓機構,根據行業特點和崗位技能需求,結合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職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對新錄用殘疾職工開展崗前培訓或學徒培訓,對已在崗殘疾職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或高技能人才培訓。
3、創業培訓
對有創業意願並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殘疾人開展提高創業能力的培訓。依託培訓機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和創業項目,根據培訓對象特點和需求組織開展創業培訓。重點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和企業經營管理培訓,提高培訓對象的創業能力。
⑤ 如何開展社區殘疾人工作
一、加大宣傳 普及助殘
通過宣傳欄、黑板報、掛橫幅等形式,對殘疾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進行宣傳。在社區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殘疾人,支持殘疾人事業!」的良好氛圍。通過「一助一」、「多助一」、「結對子」等多種形式宣傳創建工作。
二、健全組織 落實扶貧
在全社區營造扶殘助殘氛圍,提高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生活質量,真正做到殘疾人問題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康復有希望,生活有保障。掌握社區內所有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基本需求,逐人逐項建檔立卡,使殘疾人入戶率達100%。對貧困殘疾人,重殘無業、下崗失業殘疾人,無人撫養、贍養的殘疾人進行分類登記。做好「全國助殘日」等各類節日期間的扶貧慰問活動和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為殘疾兒童提供經常有效的幫困、助學等服務,督促和幫助適齡殘疾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三、建檔立卡 推進康復
加強社區殘疾人康復工作的組織與領導,完善康復服務制度,形成康復服務網路。做好社區殘疾人康復需求調查、篩查工作,對有康復器材需求的殘疾人分類登記以配合殘聯做好相關手術及器材配發工作。建立健全康復需求檔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就近、就地為殘疾人提供經濟適用、簡便易行的康復服務。同時盡可能地滿足殘疾人對輔助器具的需求,並做好輔助器具供應服務指導。組織轄區輕度殘疾人開展「康復健身操」訓練,為殘疾人康復提供便利。
四、完善服務 促進就業
積極為殘疾人提供就業信息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全方位的具體服務。整合社區資源,聯系相關單位在年內適時適地的開展各類技能培訓,使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技能與水平。搜集整理就業及用工信息並及時向轄區殘疾人公布,宣傳和落實殘疾人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等各項優惠政策,促進殘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五、宣傳法律 維護權利
經常在轄區內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廣泛宣傳,提高社區殘疾人及廣大居民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法律意識,及時了解社區內殘疾人權益的保障情況。聽取殘疾人意見,對困難殘疾人家庭建立定期走訪計劃,對需要監護的對象,協助其監護人做好工作,降低肇事率,消除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