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是醫務工作者,可以對需要急救的人使用心肺復甦術嗎
雖然不是醫務工作者,但如果你懂得心肺復甦術的話,做個好人,在緊急的時候還是幫下吧。
『貳』 不是醫務工作者,可以對需要急救的人使用心肺復甦術嗎
你好!
可以是可以的,就像如果是考電工證的話,就一定考急救的.必考科.....但是你後面問的那些,我想就很難說的,這世上什麼人都有
如有疑問,請追問。
『叄』 急診護理工作內涵及流程是什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各種疾病和災難的發生也越來越多,急救醫學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急救醫學界也承載著越來越重的任務和責任。
急救醫學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兩大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統為主,而院內急救則以各個醫院急診科為主,有的地區急救120與當地醫院急診科結合起來成為一體。
無論院前還是院內急救,均涉及急救軟體和硬體問題。所謂的軟體即是人員素養和規章制度。從目前我國的急救發展歷史來看,建立真正的二級學科時間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急診從業醫務人員培養制度和准入制度,因此人員不整,技術參差不齊,規范程度不夠,影響了急救醫學的發展。另外,絕大部分醫學院校缺乏對急診專業培訓和培養,只有極少數的院校建立了急診學系和急診醫學教研室,醫學畢業生也缺乏規范的培養輪轉制度。筆者結合國外急診醫學情況,對我國急救醫學的發展和規范化建設進行探討。
硬體設備
急診科現狀急診科往往規模不夠,布局不合理,急救室通路不暢通,無獨立的通路,通往搶救室的通道也不暢通,彎道較多,不利於快速進入;診室設置或布置不到位,診室不夠大,無必備的檢查器具,無活動檢查床,發生突發情況時,不利於將病人轉運入搶救室;不具備手術室和骨科石膏室(或太簡陋),不能滿足創傷急救所用;急救車裝備不合理,沒有氧氣、呼吸機、監護儀和除顫設備等,擔架不能折疊和升降,無特殊的鏟式擔架。
急救車應配備的設備 急救車要配備有簡易急救箱,包括簡易輔助呼吸器、常規氧氣設備、口腔保護設備、氣管插管設備、靜脈開放設備、創傷保護設備(包括頸托等)、心電監護和除顫儀等;
急救科應配備的設備作為急救科,設備應健全,包括呼吸機、血濾機、超聲檢查儀、心電監護儀、除顫儀、洗胃機等;另外平車和輪椅嚴重不足,造成病人在檢查過程中病情不必要的加重,甚至猝死在急診科內。急診各亞科診室的設置要合理,各種診療所需的儀器配備要全面等,如檢查扣診捶、手電筒、血壓計、眼底鏡、喉鏡和吸引器等,均應在每個診室內配備。
急診科需要不止一輛搶救車,每輛搶救車均要有一套搶救葯品、監護除顫儀、手術包和氣管插管等設備,並列有葯品和輔助物品的明細表,每天由主班護士清點並簽名,並記錄清點時間。
更重要的是急診檢查設備和儀器的配備(包括X光和超聲儀器、胃鏡和氣管鏡等,其中X光機應置於搶救床上方,可移動式)應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24小時一路綠燈。
此外,急診應設立隔離區,遇有特殊病例,相應的措施才能夠落實,不能臨時抱佛腳。
急診、急救醫療人員培訓
急診科專業人員缺乏,過去情況是醫學生畢業後直接分配到急診科,沒有相應的專科培訓,或者由內科轉行到急診科。目前雖有了一部分的培訓,但培訓不規范,規范項目達不到,輪轉時間不夠,必要的培訓沒有或不足,尤其心血管和呼吸內科培訓、外科監護室、麻醉科、神經內、外科,傳染科、放射科等,至少需要3年,才能達到全科程度。
當今國際上的全科素養非常符合急救特性,包括院前和院內急救,及時、准確、全面,不會貽誤時機,不會耽誤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時而導致的醫療糾紛。美國和新加坡的急診醫生均要輪轉至少3年,輪轉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兒科、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經科、皮科、婦產科和麻醉科等,並要通過危重病、復甦、中毒學和創傷學等培訓考核。
應建立急救醫生准入制度,凡涉及急救系統的醫務人員,必須完成培訓項目,參加考試,獲得復甦通過證書。沒有各項培訓證書,不可能成為急診科醫生。復甦培訓應包括初級心肺復甦、高級心肺復甦、初級創傷復甦和高級創傷復甦技術等,從而培養出真正的急診科醫師。要完成或達到上述目的,必須建立各級培訓中心,將我們的培訓國產化、制度化、規范化。不僅要培養醫務人員,還要培養社會的相關人員,這是一項長期制度化任務。
目前我國仍然沿襲辦培訓班制度(如臨時、不定期地舉辦中美復甦培訓等),這根本達不到普及和規范的目的,更無法達到定期更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