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工作 > 修竹藝術培訓

修竹藝術培訓

發布時間:2020-12-24 07:20:23

『壹』 成交送書法對聯真跡一幅/紅蕖初過雨,修竹自生風

作者藝術簡歷:

覃耀藝,廣西貴港人,自幼習字,曾得到廣西著名書法名回宿伍純道、陳政指答授,於歷代書家碑帖廣收博取,兼擅諸體,書風端肅有度,風神秀逸。痴於繪畫,其創作題材廣泛,猶能以書法用筆畫竹見長,齋名翠筠軒。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比賽獲獎,作品入錄多部書畫作品集,

『貳』 南京有哪些書法培訓班主要習什麼字體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大。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各有不同。下面那些是網路里說的。是幾種比較經典分類。但沒有包括當代書法。像徐冰先生的《析世鑒》還有英文方塊字,這些都沒有被分類統稱當代書法。感興趣可以查一下徐冰《析世鑒》和「英文方塊字」。 篆書體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 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徵。加之字體 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 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 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盪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大篆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 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代表人物李斯,生年不詳,卒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書法家。楚國上蔡《今河南省汝南縣北》人。曾跟戰國名儒荀卿學帝王術,後上《諫逐客書》,為秦始皇重用。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縣制,又作《倉頡篇》七章,變大篆為小篆,統一文字,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字異形,為今天的方塊漢字奠定了發展基礎。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會稽。皆為小篆的標准體。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咸陽,時年約七十歲。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統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二八國文字的結晶。因而秦代書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一後的秦國強大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然與之相適應。因而秦小篆的線條在用筆特徵上講究委婉圓轉,要求點畫粗細勻稱。從形體特徵看,秦小篆書體己存有比較固定的筆形,其斷筆之收縮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因之在點與曲線、直線組合而成字形時,也帶有符號性的特點。但隨著歷史的推移與選擇,秦小篆這種用於特殊場合的書體並沒有納入漢字形體變遷的軌道,而是析離於漢字形體變遷的規律之外,成為一種『殿堂式』的書體,為宮廷、廟堂、陵墓(碑之篆額)……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秦小篆游離於實用范疇之外,然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綿延不絕』卻使它在整部中國書史中都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統二八國後,於次年起巡視各地,途中登鄒嶧山(亦稱嶧山)時所立的第一塊刻石便是嶧山刻石。因年代久遠,原石已佚,亦無拓本存世。傳世的拓本只有兩本,一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鄭文寶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的『長安本氣另一為元代申屠駟據鄭文寶本重刻於紹興的『紹興本氣這些拓本的字跡與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異,別添一番情趣。其筆劃更似『玉箸氣粗細均勻,圓潤挺拔,結構端莊、凝重,有略勝於其它刻石之處。本書選用了《嶧山碑》中的範字加以分析,同時對範字的破損處進行了修補,學習者可一目瞭然地掌握《嶧山碑》的用筆與結構特徵,從而為創作打好較為堅實的基礎。 楷書體鄭道昭(?~516)北朝魏詩人、書法家。字僖伯。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羲幼子。孝文帝時,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君臣聯句作歌,傳為佳話。宣武帝初,遷秘書監,因從弟鄭思和事株連,出為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後復入為秘書監。死後追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於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梁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峰山論經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雲峰山觀海島》的"山游悅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魏書·鄭羲附道昭傳》說他"好為詩賦,凡數十篇",但今僅存詩4首,文3篇。輯入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煉氣化丹,曾於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依車、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台"、"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並刻字志之,還做了一首《置仙壇詩》題刻於壁。從此,萊州雲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揚四海。熠熠生輝的石刻,使海內外遊人墨客嚮往。又稱"真書""正書" 隸書體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雲:「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發』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雲:「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迭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行書體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草書體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王公名流也都愛結交這個狂僧。魯公(顏真卿)亦為之心折,與師旦夕切磋筆法,獲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飲酒,酒酣興發,於寺壁里牆,衣裳器具,無不書之,自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與張旭時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諸帖。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盪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xqfpwaqybc2178803860rΨt凇xùnv

『叄』 幫忙解釋一下「修竹千竿」這個詞

修竹千竿表示虛心文雅、清峻不阿的品格以及愛竹並以竹修德的情懷
竹的清拔飄逸之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不滿社會現實而頑強保持自己獨立人格的處士逸民。竹是高尚品格與淡泊情操的化身,「從來修竹林,乃是逸民國。」盡管愛竹的人未必都是隱士逸民,但竹篁生處,靜謐幽雅,遠離塵俗,確實是文人士大夫的大好去處。尤其當社會動盪不安,人生命運凶險難卜之時,青翠凈潔的竹林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託身寄興之地。
對於出處不確定,僅整理相關資料如下,都含有該次,希望對有幫助

國學導航-永樂大典(殘卷)

卷之九百二

《偶題》
修竹千竿萬卷書,水明沙凈稱幽居。
春風架上吹殘簡,時復晴窗落蠹魚。
永夜觀兒課舊編,小窗燈火憶當年。
曲肱自笑不成寐,月上瑤琴第五弦。
雪夜題書玉署深,思山便欲寄瑤琴。
征鴻若問平安信,河漢東流是此心。

寄西京通判宋次道學士
梅堯臣
當時交友都無幾,欲問懽娛亦異今。
花接上林新木變,水分清洛舊池深。
嵯峨嵩色雲常在,窈窕宮牆草又侵。
修竹千竿白家寺,昔年題處可能尋。

道過贊善庵
元 薩都剌
夕陽欲下少行人,綠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萬竿松影亂,山風吹作滿窗雲。

竹 子 精 神

張興旺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梅花不知傾注了多少情。南宋詩人陸游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風霜雪雨的堅強品格,更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樂於奉獻的美德而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情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盡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拜。
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 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象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炯娜多姿。暑盡寒來, 她仍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難怪白居易在《題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裡看。」竹, 擁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樹,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樹,使人想起了將軍;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隱者。竹輕盈細巧、 四季常青,盡管有百般柔情,但從不嘩眾取寵,更不盛氣凌人,虛心勁節,朴實無華才是她的品格。竹不開花,清淡高雅,一塵 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清代詩人鄭燮這樣贊美道:「一節復一節,千校攢萬葉;我自不開花, 免撩蜂與蝶。」竹子心無雜念,甘於孤寂,她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於山嶺,千百年過去了,卻終成這瀚海般的大氣候。
置身萬傾碧波的竹海,只見蒼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彎彎新竹,卻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舉目望去,那成方成陣的竹林,就象一隊隊,一排排跨馬飛戈的兵團,而當漫步兩旁茂竹夾道,竹葉輕輕拂面,又顯得萬般溫柔,寧靜和幽雅。剛柔相濟能屈能伸,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這副對聯,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懷與豁達開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條件艱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頑強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獻。竹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竹筍做的佳餚,為人類所食用;用筍衣縫的布鞋,忍辱負重,默默承受著煎熬。竹子製作的竹涼席、竹傢俱、竹膠板、竹筷、竹廳、竹工藝等要有盡有。在成寧竹鄉,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說,道出了竹鄉人與竹密不可分的關系。竹鄉人打的是竹傘、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樓、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筍……竹子還以她殘留的校丫紮成掃帚,為人類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頭等,也在 灶底燃燒,發揮光和熱。有幅對聯這樣寫道:「竹頭雖微餐餐灶底炊餚饌,器皿雖小戶戶廚中要斗筲。」竹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竹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軀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丹管一枝,寫盡人間春色。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肆』 你好!如果你知道《修竹湖的故事》這部電視劇的信息,哪裡可以看到視頻或光碟,麻煩告知,本人不勝感激!

頤和園簡介:頤和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區,距市中心約15公里,原為清代的行宮花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園中的長廊、石舫、佛香閣、寶雲閣、大戲樓、十七孔橋、玉帶橋等建築堪稱世界建築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全園分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光緒坐朝聽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
樂壽堂面臨昆明湖,東面有德和園大戲樓,西接長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玉瀾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緒皇帝的寢宮。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正殿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藉香榭。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 歷史遺跡。
萬壽山,屬燕山餘脈,高58.59米。建築群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 」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萬壽山巔。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通體用五色琉璃磚瓦裝飾,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頤和園

頤和園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一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光緒二十六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翌年修復。全園可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十七孔橋

頤和園是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長期居住的離宮,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佔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綉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築群。

雲輝玉宇

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 」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

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後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於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伍』 「兩枝休竹出重霄」這首詩的解釋是什麼

題畫竹

鄭燮

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

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一生的付出。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世,尤以畫竹為佳。「四十年來」告訴我們板橋畫竹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的。畫竹成了他展示生命的一種方式。任何一項技術或藝術都值得人去做一生的追求。也只有把一項技術或藝術作為一生的追求,才可能達到它精純的狀態。這項技術或藝術也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畫竹枝」似乎不是一項高深的技藝,但板橋卻用一生的思想情感傾心於它,因此,他才對畫竹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才畫出獨具一格的竹子。技藝的精進,不僅在於生命的投入,還在於生命投入的方式。做和思就是生命之投入方式。「日間揮寫夜間思」就是板橋畫竹的生命投入方式。有了日間的揮寫,加上夜間的沉思,板橋才感悟到了畫竹的真諦,才畫出了竹枝的神韻。

我們的教學是不是也要用一生的生命來投入,進入「日間教來夜間思」的生命狀態,

無技巧的境界。從冗繁到清瘦,可以看出板橋對畫竹領悟的過程。可以想像,剛開始畫竹,他是把竹枝的一枝一葉都要畫出來的,所謂「一枝一葉總關情」。但這樣的表現只能是自然的忠實的復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而非能表現竹子的精神,表現作者對竹子意義的獨特理解,從而達到藝術化的境界。「清瘦」可以說是板橋對竹子意義特有的發現,這種發現的表現就成了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有屬於竹子的天然素質,有傾注了作者的情思。也許清瘦的竹子不那麼像自然界的竹子,畫著畫著,對過去的純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這卻是一個更高的創新的「熟」的境界。可不可以這樣說,藝術的創造只有當我們在一個階段以後感覺到了「生」,才能進入另一個「熟」的天地。生,其實是對當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斷否定自己,不斷上升,以臻完美。

『陸』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7分)眼兒媚【宋】石孝友愁雲淡淡雨瀟瀟,暮暮復朝朝。別來應是,眉峰


小題1:①情景交融。(1分)「雲淡淡雨瀟瀟」應和「愁」字,(1分)「暮暮復朝朝」 既寫出陰雲密雨時間之長,更體現了抒情主人公難耐的心緒,表達出對心上人的強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像(從對方著筆、對寫法、虛實結合)(1分)。作者遙想請人,推想她別後容態變化,想必陷入離別痛苦中的他,獨居無侶,無心梳妝,「眉峰翠減」;而且隨著無休止的思念,定會容衰體瘦,「腕玉香銷」。(1分)詩人從對方著筆,寄託自己的無窮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為山峰,無心梳妝,如山峰「翠減」,腕如美玉。(1分)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對自己的強烈思念之情。(1分)
④疊詞連用(1分)。「淡淡」寫陰霾的天色,「瀟瀟」狀雨腳淅淅瀝瀝綿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寫陰雲密雨時間之長;(1分)疊字的連用,烘托渲染了陰郁沉悶、迷濛傷感的氣氛(1分)。
小題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憂,加倍突出憂思的綿綿無盡,難排難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詩句,只見「 修竹 」而不見美人,自然會觸目傷懷。(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這三個意象 ,一句一景,卻不是簡單的羅列,無不關合著憂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心上人的無盡思念。(1分)

『柒』 紹興培訓有哪些

位於平水鎮平江村境內的雲門寺,背依秀麗的秦望山,南臨若耶溪,東西兩側青山回相擁,風景獨好答。這個狹長的山谷茂林修竹,泉水叮咚,松濤陣陣,環境清幽,民居點綴其間,若隱若現,世外桃源一般。

雲門寺自古為浙東佛門聖地,這里既是高僧輩出的輝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場所。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無論山水風光,還是文化內涵,都可謂獨步越中,讓人刮目相看。只可惜,這里已被人們忽略很久了。

『捌』 雪中梅竹圖卷的藝術賞析

中國古代的畫梅之風興於「兩宋」。《宣和畫譜》中雖然也有唐人畫梅的記載,但無作品傳世,難測端倪。宋代專擅畫梅的畫家很多,其中當以楊無咎(公元1097—1169年)為一時翹楚。他所畫的墨梅,在繼承北宋中期華光寺僧釋仲仁「墨暈花瓣」的技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用墨筆單線直接勾出花瓣,顯現出一種清瑩爽潔、高雅脫俗的特殊韻味,逐漸形成流派。
這件《雪中梅竹圖》的作者徐禹功,就是楊無咎最為得意的弟子,筆墨技藝深得其心法三昧。畫圖中,一株老梅自左向右,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橫空掠出,凌厲恢弘的筆勢大有橫掃千軍般的豪邁,凝重的墨色如同鋼澆鐵鑄一般,表現出雪中梅花的堅挺與剛毅。晶瑩的花朵宛如白玉雕成,有著一種月色照耀下的靜謐光華。許多的新枝沖破層層的積雪,俏然而立,繁星般的花蕾如同一串串的音符點綴在梅枝之上,帶給觀者雪後寒山月上時一派生機勃勃的雪中奇觀。幾竿修竹穿插於梅枝之間,頂天立地的構圖方式為原本狹長的畫卷增添出縱向的高聳之感,令人品味出作者細膩而又獨到的匠心。梅與竹雖然枝葉交雜,卻是避讓有序,疏密得法,絲毫不顯凌亂。交相映襯之中有著一種自然之美,細細品讀,便可感知作者在下筆之初已經是深思熟慮、成竹在胸的自信
徐禹功駕馭筆墨的功力相當精到。梅花的花瓣用筆謹嚴整肅,一絲不苟,准確的造型刻畫出逼真的質感。梅干與竹枝的用筆極具書法意趣,婆娑的枝葉既不囿於古法又不悖於常規,顯現出作者對於大自然觀察的透徹領悟。細長的梅枝,用筆干凈利落,自始至終勁力充沛,沒有絲毫的猶豫與凝滯。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實則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作為底蘊是難以為之的
中國畫一貫深受傳統哲學的影響,講求虛實相生,其中「實處」易而「虛處」難。這件作品意在表現雪景,卻沒有把對於雪的描繪放在首位。而是將其烘托而出,以實襯虛,通過對於竹葉、梅干以及梅枝的細微刻畫,顯現出積雪的厚度與層次。雖無筆墨渲染,卻是意境清幽,有著一派素麵朝天般的從容與自在。這正是中國畫當中難得的超然境界。
畫家於圖左寫修竹三枝,枝葉紛披,由下向上直沖畫外,盡顯竹之挺拔;自左向右取勢畫野梅一枝橫空而出,若干虯枝與點點疏梅皆半壓積雪,綻放的梅花冷香撲鼻,欲開的蓓蕾蘊涵著旺盛的生命力。畫家在此畫的雖是一枝梅,但它代表一株梅樹。在雪地里,梅樹與挺立的修竹似兩君子同傲寒雪、共迎春歸。畫家在絹地上輕染淡墨,以襯托梅花的潔白和梅枝、竹子上的積雪。畫家沒有用過多的色彩敷染梅、竹,只用水墨便將它們傲霜凌雪之姿及清逸淡雅之趣很好地表現出來,足見其繪畫功力之高。在繪畫手法上,他用粗細不一的濃墨線條來界定梅枝的輪廓,並通過渲染淡墨來強調墨線上方的「留白」是有雪的。圖中,錯落有致的朵朵梅花上的雪,則是通過周圍烘染的「留白」反襯出來。此圖充分展現出雪後梅、竹傲然挺立的風神英姿。
細觀此圖,會發現徐禹功將款落於竹節之上,這是他繪畫的一大特點。圖上還有乾隆皇帝及董邦達、梁詩正等人的多首題詩,並鈐有乾隆皇帝的多方印章。
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圖》卷與其師揚無咎的《雪梅圖》相比,除了結構不同外,形態、筆法基本是一樣的。揚無咎在《雪梅圖》中用的是方筆。徐禹功《雪中梅竹圖》卷中的筆勢也是方的。細梅枝、竹干、竹葉都用一筆勾勒或用撇法畫成。除了在最粗的梅樹枝的個別地方補畫一兩筆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筆即成,並未多做修飾,以體現筆墨的書寫性。因為絹具有不洇墨的特性,所以用飽含水分的筆墨畫時,有幾筆痕跡會出現一些「染出」的效果。徐禹功用淡墨勾畫的梅花花頭,筆力則不如揚無咎勁健。在表現梅花凌寒傲雪的精神方面,他用筆略顯柔弱,但那最粗、最長的梅枝,用筆還是很剛挺的。由於他在絹地上的淡墨染得不夠重,所以沒有很好地襯托出花的清香與雪的潔白。對積雪的描繪,他主要不是通過絹地上的墨烘染,而是通過組織筆墨,將一些相互穿插的枝幹、枝節、枝葉處理得稍微脫節,讓人感覺那脫節的空白處就是雪。而且,這樣還能體現出梅枝的前後關系。
徐禹功在《雪中梅竹圖》卷的創作上與揚無咎一樣,都運用了書寫性筆法,但徐更注重對物象的真實刻畫。他畫中的物象真實、生動,筆墨有粗細、枯濕、輕重、疾徐的變化。或許可以這樣說,正因為他用筆具有節奏、韻律的變化,所以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物象的真實效果。徐禹功講究寫意,但沒有與寫實拉開太大的距離。相比於當時「翰墨游戲」的文人畫,他的這幅畫是富有繪畫性的;而相比於當時刻畫精微的院體畫,這幅畫又是富有書法性的。而且,這幅畫稱得上是高格調的畫作。之所以這樣說,不僅是因為畫中所繪梅、竹的高雅,而更在於其筆墨的清高脫俗。

『玖』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怎麼樣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是國內一所專門培養藝術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自1959年建校以來,逐專步形成了以專業製作為主屬體,教學、創作、多學科,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環境還不錯,相對一般的大學比較有點小,但是畢竟在市區啦,裡面老師我接觸了幾個還不錯,比較質朴。

與修竹藝術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
© Arrange www.gwjnpx.com 2017-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