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抓好部隊軍事訓練工作
新形勢下抓好部隊訓練工作,應當立足國情軍情和戰爭形態發展變化,以能打仗、打勝仗為著眼點和落腳點,以實戰化訓練為基本途徑,以訓戰貼近程度為衡量指標,健全提高實戰化水平的常態化制度機制,充分發揮軍事訓練的應有功能,以量的積累求質的飛躍。可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把握:
一、以能打仗、打勝仗為著眼點和落腳點。能打仗、打勝仗是軍隊戰鬥力建設的根本目標。作為鞏固和提高戰鬥力的基本途徑,軍事訓練必須以此為著眼點,把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貫穿軍事訓練全過程,用實戰能力檢驗軍事訓練成效,按照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推進和深化實戰化訓練,確保練兵與打仗的高度統一。
二、以認清軍事訓練時代背景為前提條件。當前,軍事訓練機遇與挑戰並存。國際戰略格局深度調整、戰爭形態加速演變、周邊安全熱點焦點增多,要求我軍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戒備態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營造實戰化訓練環境,通過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增強軍隊戰鬥力。
三、以開展實戰化訓練為基本途徑。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實現軍事訓練向信息化聚焦、向實戰靠攏,必須著眼未來可能擔負的作戰任務,設置實戰化訓練環境、運用實戰化編組力量、採取實戰化方法步驟,在實戰化訓練中發現短板、找出差距、解決問題。
四、以訓練與作戰的「貼近度」為衡量指標。軍事訓練實戰化的程度和水平,取決於訓練與作戰的貼近程度。實際差距越小,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種「貼近度」,又可進一步細化為實戰觀念、訓練作風、訓練要素、訓練運行、訓練考評等若干剛性反映軍事訓練實戰化程度的指標。
五、以深化軍事訓練改革為創新動力。新形勢下軍事訓練,既存在訓練體制、內容、標准等不適應實戰化訓練要求的問題,也存在訓練管理不夠到位、方法不夠科學、保障不夠有力、作風不夠扎實的問題。應當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東風,用問題倒逼改革的辦法全面深化訓練改革,促進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不斷提高。
六、以提高威懾和實戰能力為根本目的。軍事訓練因戰爭能力需求而生,隨戰爭形態發展而變。軍隊具有了打贏能力,平時就能以不怒自威的方式保障國家安全,戰時就能以無堅不摧的力量捍衛國家利益。
(1)維穩工作培訓擴展閱讀:
軍事訓練是軍事理論教育和作戰技能教練的活動,它通常分為部隊訓練、院校訓練和預備役訓練(又稱後備役訓練)。軍事訓練在國家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軍隊平時的主要任務,是戰備的重要方面,許多國家都把軍事訓練列為戰略研究的一項內容。
軍事訓練的訓練體制
部隊訓練區分為:單兵訓練、分隊訓練、兵團訓練、軍團訓練。院校訓練:指揮院校分為三級,分別培訓初級、中級、高級指揮軍官;專業技術院校分為中等、高等兩類,分別培訓中級、高級技術軍官。預備役訓練區分為:預備役軍官和預備役士兵的訓練,以及對高等院校學生進行的軍事訓練;預備役士兵的訓練,主要在民兵組織中進行。
訓練內容分為:戰役訓練、戰術訓練、技術或專業訓練和共同科目訓練。根據地形和氣候等特點,有山地、叢林地、高原地、戈壁沙漠地、水網稻田地訓練和嚴寒、炎熱、夜間、復雜氣象等條件下的訓練。
㈡ 信訪維穩學習班應該學習哪些內容
信訪維穩工作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
㈢ 職工應該怎麼去維護自身的權益
一、重視培訓,做好法律宣傳工作
1、工會自覺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與維護企業總體利弊相統一的基本職能,組織和引導全體職工宣傳學習《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提高職工的法律意識。並根據一線職工的知識結構、接受信息渠道等特點,分別採取直接灌輸、間接傳達、法律講解、實例分析、發放小冊子、製作動畫光碟等方式和手段,力圖使法律宣傳覆蓋到每一位職工,增強其理性表達訴求、依法解決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2、工會積極參與和鼓勵員工參加各類業余技能學習,引導和教育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鞏固、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例如:新員工入職培訓、崗位技能培訓、在職愛崗敬業培訓、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遠程網路教育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等。在加強培訓教育的同時,努力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根據實際的要求,不斷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並且制定詳細的培訓流程、培訓制度及培養內部講師、注重跟進培訓效果、提升培訓總結等舉措,達到更加全方位的培訓目的。
二、 深化民主管理及法律監督,做好維權維穩工作
維權與維穩並不矛盾,維權是維穩的前提和基礎。職工合法權益如果得不到有效維護,社會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和諧,勞動關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穩定,不穩定的因素就會始終存在,並伴隨著職工權益受損程度的加深加劇而增多惡化。片面地強調維穩,非但不能減少勞資矛盾和勞資沖突,反而會導致勞資關系的惡化,走入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只有把維權放在更基礎的地位,做好維權工作,使職工群眾公平公正地分享社會改革發展成果,維穩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因此,廣大工會幹部必須正確處理維權與維穩的關系,堅持用維權促維穩,切實增強做好維權工作的緊迫性、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參與協調勞動關系、處理勞資問題時,要依法找准位臵,明晰身份,當好勞動者利益代表一方,而不能停留在中間調停人的位臵上,更不能把自己擺在職工的對立面。
三、注重職工人文關懷,做好職工的心理疏導
1、加強對青年職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加大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幫助他們做好自我管理、自我調適,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耐挫能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組織專家學者深入企業為職工舉辦輔導講座,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或邀請資深心理咨詢師及專家,組建職工心理疏導室,以及提高基層工會幹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對職工展開心理輔導的能力等系列工作,引導職工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疏導、緩解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和耐挫能力。對情緒不穩定,有心理疾患特別是有極端行為傾向的職工,及時進行疏導和治療,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相結合,以現代科學的方法滿足職工群眾更高層次的需求,實現工會工作的創新與開拓。
2、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主線,積極推進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建設;關心職工的生產生活,組織開展職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不斷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勞動技能競賽、歌詠比賽、舞蹈比賽、演講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員工隊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設職工書屋和職工小家,為廣大職工提供學習、交流和娛樂的平台。
3、健立健全職工幫扶機制,做到雪中送炭。工會工作要以了解員工需求,傾聽員工呼聲,關心員工疾苦為切入點,開展「主題探訪、主動幫扶」和「職工有困難找工會」活動,落實「送溫暖工程」,對有需要幫扶的員工及時做好「雪中送炭」工作,確保四項職工互助保障計劃順利實施,圍繞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在職業介紹、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勞動爭議等方面,為職工多辦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