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工作 > 對受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工作行為的變化

對受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工作行為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1-02-05 08:21:55

A. 對受訓人員或企業績效變化的考察,反映了培訓評估中對什麼的評估

對受訓人員或企業績效變化的考察,反映了培訓評估中對結果層的評估。

培訓評估的目的:員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培訓能持續提升員工的知識、技能與工作態度,從而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

培訓效果評估是培訓的最後一個環節,科學的培訓效果評估對於公司了解培訓投資的收益、界定培訓對公司的貢獻有重要的作用。

評估層次的選定:目前,國內外運用最為廣泛的培訓評估方法,是由柯克派崔克提出的培訓效果評估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培訓效果評估包括四個階段的評估:

1、反應層次評估–對培訓的組織和實施以及培訓本身的質量進行評價;

2、學習層次評估–評價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

3、行為層次評估–評價培訓給學員帶來的行為上的改變;

4、績效層次評估–評價培訓是否使學員和組織的工作績效得到提升。從培訓評估的深度和難度來看,柯氏培訓評估模型依次包括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績效層四個層次。

從理論上講,隨著培訓評估層次的提高,可以看到培訓所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能夠發現培訓項目的價值。但是,由於包括人、財、物在內的資源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的培訓項目都進行四個層次的培訓效果評估。

因此,在開展培訓效果評估之前,對於每個培訓項目,建行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效果評估的層次。

(1)對受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工作行為的變化擴展閱讀:

培訓評估的種類作用:

1、訓前評估:保證培訓需求確認的科學性;確保培訓計劃與實際需求的合理銜接;幫助實現培訓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培訓效果測定的科學性。

2、訓中評估:保證培訓活動按照計劃進行;培訓執行情況的反饋和培訓計劃的調整;過程檢測和評估有助於科學解釋培訓的實際效果。

3、效果評估:效果有助於樹立結果為本的意識;有助於扭轉目標錯位的現象,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效途徑。

B. 人力資源題目:培訓主管可採用哪些方法收集培訓效果信息

培訓主管收集培訓效果信息 方法 1.通過資料收集信息。主要應收集以下資料:(1) 培訓方案的資料(2) 有關培訓方案的領導批示(3) 有關培訓的錄音(4) 有關培訓的調查問卷及相關統計分析資料(5) 有關培訓的錄像資料(6) 有關培訓實施人員寫的會議紀要、現場記錄(7) 編寫的培訓教程等2.通過觀察收集信息。主要包括:(1) 培訓組織准備工作觀察(2) 培訓實施現場觀察(3) 培訓對象參加情況觀察(4) 培訓對象反映情況觀察(5) 觀察培訓後一段時間內培訓對象的變化3.通過訪問收集信息。主要包括:(1) 訪問培訓對象(2) 訪問培訓實施者(3) 訪問培訓組織者(4) 訪問培訓學員領導和下屬4.通過培訓調查收集信息。主要包括:(1) 培訓需求調查(2) 培訓組織調查(3) 培訓內容及形式調查(4) 培訓講師調查(5) 培訓效果綜合調查 好好考,還有一個半小時呢~~~

C. 人力資源管理:如何對企業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企業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培訓能持續提升或改進企業員工的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和理念等,從而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然而培訓效果如何?培訓投入是否值得?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科學、客觀的對企業培訓進行評估,證明企業培訓是否達成目的,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人力資源部門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企業培訓及評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培訓是企業獲得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培訓可以為企業員工創造持續漸進的學習機會,營造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理念,提高員工工作業績,從而提高企業業績,達到企業與員工「雙贏」的目的。培訓不僅能夠經濟可靠地獲得企業所需人才,提高企業人力資源質量,更能有效激勵員工,培養、增進員工對企業產生持久的歸屬感、認同感及忠誠度,從而成為企業競爭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
2、培訓評估是培訓工作的重要環節。培訓評估是指企業在組織培訓後,採用一定的形式或方法,把培訓的效果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優秀的培訓體系是在工作分析、崗位說明、業績考評、薪酬管理以及培訓實施之間的流程管理,其核心就是通過培訓不斷的提高業績,並在提高業績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業績考核標准,進而推動企業的良性發展,真正服務於企業的發展經營戰略。
二、培訓評估的標准
對培訓評估的標准使用,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美國學者柯克帕特理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訓效果四級評價模式,又稱「柯式模式」,即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
1、反應層,就是受訓人員的反應,在員工培訓間隙或結束後,人力資源部門通過調查了解員工在培訓中或培訓後的總體反應、感受、認知和建議。
2、行為層,即受訓人員的學習效果,確定受訓人員對理念、原理、技能、技巧、方法和態度等培訓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行為層,即行為改變,確定受訓人員培訓後在實際工作中行為的變化,以判斷培訓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等對實際工作產生的影響。
4、結果層,即產生的效果,可以通過一些定性或定量的指標來衡量。如,產品合格率、員工士氣、設備運轉率等。
三、培訓評估的流程
1、評估的准備
1)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工作的開始,由人力資源部門採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對企業成員的工作目標、知識、技能、技巧、方法、態度、理念等方面進行調查、溝通、鑒別和分析。從而確定培訓的內容。是確定培訓目標,制定培訓計劃的前提,也是培訓評估的基礎。
2)確定培訓評估的目的,即在培訓實施前,人力資源部門必須把培訓的評估目的明確出來,並結合在培訓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進行調整或修訂,同時要注意培訓評估的目的將影響數據收集的方法和所收集數據的類型。
3)收集培訓評估的數據 培訓效果的評估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因此,數據的收集也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收集,定量數據包括設備運轉率、產品合格率等,定性數據包括員工滿意度、工作氛圍等。一般方面,企業在培訓評估中,定量數據應用更廣泛些,而且極具有說服力。
2、評估的實施
1)確定評估的層次 培訓評估應本著實用、效率、效益、客觀、科學的原則而進行,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對各項評估工作進行針對性的評估,一般採用的方法為:一是對全部培訓都進行第一層評估;二是對要求受訓員工掌握的知識或技能的培訓進行第二層評估;三是對培訓周期較長(20個工作日以上)、企業投入較大、旨在解決企業內部關鍵問題、企業決策層比較重視或關注的、培訓效果對企業發展很關鍵的等培訓項目進行第三、第四層評估。
2)確定評估的方法 培訓評估按時間可運用即時評估、中期評估和長期評估。即時評估是在培訓結束後立即進行評估;而中期、長期評估則是受訓員工返回工作崗位一段時間後,而進行的培訓。對不同層級的評估可以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第一層的評估可以採用問卷、調查表、試卷等方法;對第二層的評估可以採用抽樣、關鍵人物、試卷、技能操作、方法運用等方法;對第三層可以採用業績考核法,即測量參加培訓人員與未參見培訓人員之間的差別或參見培訓人員參加培訓前後的差別等;對第四層的評估可採用效益(效果)評價法,計算出培訓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成果),還可以通過考察產品合格率、設備運轉率等指標來進行衡量。
3)收集並分析評估所需原始資料 原始資料的收集、分析是培訓評估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講,第一層的評估收集為培訓評估問卷、調查表等,第二層評估收集為筆試試卷、技能或方法操作考核等,第三、第四評估收集為員工滿意度、產品合格率、財務收益等。數據收集後,要進行數據對比,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從而得出評估結論。
3、評估的總結
1)形成評估報告 評估報告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培訓項目的概況,包括培訓的名稱、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培訓周期、培訓的目的等;二是受訓員工的培訓結果,包括合格人員、不合格人員、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對不合格人員處置的建議等;三是培訓項目的評估結果與處置,效果好的項目要進行升華保留,有缺陷的項目進行完善,無效果的項目進行淘汰等。
2)跟蹤反饋 報告形成後,要及時在企業進行傳閱並溝通。報告應傳閱到,一是受訓人員,使他們了解到培訓的效果,以便其在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學習;二是受訓人員的直接上級,使他們更加了解培訓對員工影響;三是培訓的組織者、管理者,包括人力資源經理、培訓主管和專員、培訓師等,為他們在今後的培訓中提供參考或指導意見;四是企業決策層,讓他們在未來的企業培訓決策中得到參考性的資料。

D. 如何評價一次培訓效果

培訓評估的目的在於:1.培訓是否起到作用了。
無論對培訓的組織部門還是業務部門經理,投資培訓的決策層都應該明確回答這個問題。
否則,就會產生盲目投資的行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也不利於培訓負責人組織下一個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審批。
2.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作為培訓負責部門應全面掌握並控制培訓的質量,對不合格的培訓,應該及時找到失誤的地方進行糾正。
同時總結工作中成功的亮點,本著不斷改進培訓質量的原則,把培訓工作越辦越好。
3.對參加者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接受與更新能力,綜合素質與潛在發展能力的評價。
參與評估的學員和經理等應以對自己、對同事、對教員、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評估的重要性,客觀地、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
但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訓結束後,都要進行評估。
認為主要應針對下列情況進行評估:1.新開發的課程。
應著重於培訓需求、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2.新教員的課程。
應著重於教學方法、質量等綜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
應著重於課程組織、教材、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4.外請培訓公司進行的培訓。
應著重於課程設計、成本核算、應用效果等方面。
5.出現問題和投訴的培訓。
針對投訴的問題。
另外在進行評估前,還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問題:1.從時間和工作負荷量上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評估。
2.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3.重點對培訓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
4.誰將主持和參與評估。
5.如何獲得、收集、分析評估的數據和意見。
6.以什麼方式呈報評估結果。
在決定對培訓進行評估後,評估工作在培訓進行中就可以開始了。
這時候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訓機構的質量控制部門或有關部門管理人員親臨課堂聽課,現場觀察學員的反應、培訓場所的氣氛和培訓師的講解組織水平。
雖然這樣可以獲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訓還未結束,除非特別要注意的重大培訓項目,為獲得完整數據,一般在培訓結束後才開始進行評估。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對培訓課程本身的評估和對培訓效果的評估。
按評估的時間分有培訓結束時進行的評估和受訓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時間的評估。
評估的方式有評估調查表填寫,評估訪談,案例研究等。
最後要說明的是,評估是為了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
針對評估結果,重要的是要採取相應的糾偏措施並不斷跟蹤,而不是評過就完事了。

E. 如何對企業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1、問卷調查,就抄是對受訓人員襲發放調查表,了解培訓老師的講課水平、受歡迎程度、培訓內容是否滿足需求、受訓後的感受和受訓人的建議。
2、考試與實際操作檢驗,通過考試與實際檢驗,確定受訓人員對培訓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觀察法,對受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行為的變化進行關注,以了解受訓人員通過培訓對實際工作產生好的、積極的影響。
4、業績總結,受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業績效果的大小、多少來評估培訓效果。

回答問題不易,如能幫到你記得採納我!

F. 培訓效果,需要怎樣的評估模型

如何評判培訓目標的達成,分析培訓是否給受訓者帶來知識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最終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效益,培訓效果評估管理在現代企業中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多模式的培訓效果評估多模式的培訓效果評估分層次評估模式柯克帕特里克模型是迄今為止國內外運用最廣泛的模型。由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於1959年提出來的,他按照評估的深度和難度遞進的順序將培訓效果分為4個層次: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反應層即受訓人員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和評價,是企業培訓效果評估中的最低層次。它包括對培訓師、培訓管理過程、測試過程、課程材料、課程結構的滿意等。行為層行為層是測量在培訓項目中所學習的技能和知識的轉化程度,學員的工作行為有沒有得到改善。這方面的評估可以通過學員的上級、下屬、同事和學員本人對接受培訓前後的行為變化進行評價。考夫曼(Kaufman)擴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層次模型,他認為培訓能否成功,培訓前的各種資源的獲得至關重要,因而應該在模型中加上這一層次的評估。他認為,培訓所產生的效果不僅僅對本組織有益,它最終會作用於組織所處的環境,從而給組織帶來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個層次,即評估社會和客戶的反應。分階段評估模式CSE評估模式是加利福利亞大學評價研究中心提出的。該評估模式的特點是針對整個培訓過程分階段進行評估,因而不受時間、條件限制,也較容易操作。與其他評估模式相比,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綜合性與全程評估相結合上。因其將整個培訓的發生、發展過程分為階段進行評估,從而有效地獲取培訓過程中的各階段、各環節的可靠信息,不斷控制、調整和改進培訓工作。CIPP模型與CIRO相似,這種方法認為評估必須從情境、投入、過程和成果四個方面進行。我國企業培訓評估存在的問題企業高層和人力資源工作者普遍對培訓評估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份針對企業領導和培訓工作者的問卷調查表明,只有10%-15%企業培訓得到了評估,60%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評估不重要。培訓效果評估只停留在評估的初級層次。目前國內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企業培訓效果評估方法仍然是美國學者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層次培訓評估模型,但大部分只進行反應層、學習層兩階段的評估。對於評估行為層次與結果層次,由於實施費時、費力、費錢,培訓的成本效益量化難度大,因此在企業內用的相對比較少。培訓評估採用的工具和手段單一。目前絕大多數企業採用的評估工具是問卷調查和課後評估法。對於其他評估工具,如訪談法、技能練習、後期培訓、行為觀察、對比組法等採用的較少,這可能會導致評估工具不能有效反映培訓項目的內容。培訓評估缺乏量化指標。一個科學有效的評估應該是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以確保評估的科學准確性。而定量指標的缺乏是目前許多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原因除了培訓評估體系本身不健全外,變數取數困難,周期長也是該項工作的難點,這使得培訓評估失去了科學性。

G. 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訓效果評估包括哪幾個方面

柯克帕特里克培訓效果評估模型在實踐中被廣泛採用,主要分為四個層次: 1學員反應學員滿意程度 2學習成果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收獲 3行為工作中行為的改進 4工作成效取得的經營業績 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評估標准(學員反應和學習成果)是在受訓員工返回工作崗位前收集的。
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評估標准(行為改進和工作成效)則主要衡量受訓員工在工作中應用培訓內容的程度。
第一層次是參與培訓者的意見反饋。
即受訓人員作為培訓的參與者,在培訓中和培訓後會形成一些感受、態度及意見,他們的這些反應可以作為評價培訓效果的依據。
受訓員工對培訓的反應涉及培訓的各個方面,如培訓目標是否合理,培訓內容是否實用,培訓方式是否合適,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培訓教師是否具備相應的學識水平等。
企業通常採用《學員意見反饋表》的形式來搜集這方面的信息,並用統計軟體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由於受訓員工對培訓的反映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同受訓人員對同一問題的評價會存在差異,所以可根據大多數受訓員工的反應來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
第二層次評估是培訓之後的測試。
培訓是一種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受訓員工通過培訓所獲得的知識7jC平、所掌握技能的程度等,可以反映出培訓的效果。
要了解受訓員工的學習成果,通常採用測試的方法。
第三層次評估是員工接受培訓後行為的改變。
企業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工作人員的實踐能力,因此受訓員工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能否應用於實際工作,能否有效地實現學習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轉化,這是評價培訓效果的重要標准。
對受訓員工工作行為進行評估應該在其回到工作崗位3~6個月後進行。
評估的工作行為變數包括工作態度、工作行為的規范性、操作技能的熟練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在評估中,首先對受訓員工的工作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做出判斷,然後分析這種變化是否是由培訓導致的,以及受訓員工工作行為變化的程度等。
第四層次評估是企業培訓的投資回報率,即培訓與培訓成本的比較。
培訓成本通常包括直接和間接成本。
受益指公司從培訓項目中獲得的價值。
具體的衡量指標可以包括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品質量的改進、產品銷售量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事故的減少、利潤的增長、服務質量的提高等。
通過培訓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整體影響,進行企業培訓的投入產出分析。

H. 人力資源知識:如何對企業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企業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培訓能持續提升或改進企業員工的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和理念等,從而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然而培訓效果如何?培訓投入是否值得?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科學、客觀的對企業培訓進行評估,證明企業培訓是否達成目的,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人力資源部門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企業培訓及評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培訓是企業獲得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培訓可以為企業員工創造持續漸進的學習機會,營造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理念,提高員工工作業績,從而提高企業業績,達到企業與員工「雙贏」的目的。培訓不僅能夠經濟可靠地獲得企業所需人才,提高企業人力資源質量,更能有效激勵員工,培養、增進員工對企業產生持久的歸屬感、認同感及忠誠度,從而成為企業競爭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
2、培訓評估是培訓工作的重要環節。培訓評估是指企業在組織培訓後,採用一定的形式或方法,把培訓的效果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優秀的培訓體系是在工作分析、崗位說明、業績考評、薪酬管理以及培訓實施之間的流程管理,其核心就是通過培訓不斷的提高業績,並在提高業績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業績考核標准,進而推動企業的良性發展,真正服務於企業的發展經營戰略。
二、培訓評估的標准
對培訓評估的標准使用,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美國學者柯克帕特理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訓效果四級評價模式,又稱「柯式模式」,即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
1、反應層,就是受訓人員的反應,在員工培訓間隙或結束後,人力資源部門通過調查了解員工在培訓中或培訓後的總體反應、感受、認知和建議。
2、行為層,即受訓人員的學習效果,確定受訓人員對理念、原理、技能、技巧、方法和態度等培訓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行為層,即行為改變,確定受訓人員培訓後在實際工作中行為的變化,以判斷培訓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等對實際工作產生的影響。
4、結果層,即產生的效果,可以通過一些定性或定量的指標來衡量。如,產品合格率、員工士氣、設備運轉率等。考試論壇三、培訓評估的流程
1、評估的准備
1)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工作的開始,由人力資源部門採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對企業成員的工作目標、知識、技能、技巧、方法、態度、理念等方面進行調查、溝通、鑒別和分析。從而確定培訓的內容。是確定培訓目標,制定培訓計劃的前提,也是培訓評估的基礎。
2)確定培訓評估的目的,即在培訓實施前,人力資源部門必須把培訓的評估目的明確出來,並結合在培訓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進行調整或修訂,同時要注意培訓評估的目的將影響數據收集的方法和所收集數據的類型。
3)收集培訓評估的數據 培訓效果的評估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因此,數據的收集也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收集,定量數據包括設備運轉率、產品合格率等,定性數據包括員工滿意度、工作氛圍等。一般方面,企業在培訓評估中,定量數據應用更廣泛些,而且極具有說服力。
2、評估的實施
1)確定評估的層次 培訓評估應本著實用、效率、效益、客觀、科學的原則而進行,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對各項評估工作進行針對性的評估,一般採用的方法為:一是對全部培訓都進行第一層評估;二是對要求受訓員工掌握的知識或技能的培訓進行第二層評估;三是對培訓周期較長(20個工作日以上)、企業投入較大、旨在解決企業內部關鍵問題、企業決策層比較重視或關注的、培訓效果對企業發展很關鍵的等培訓項目進行第三、第四層評估。
2)確定評估的方法 培訓評估按時間可運用即時評估、中期評估和長期評估。即時評估是在培訓結束後立即進行評估;而中期、長期評估則是受訓員工返回工作崗位一段時間後,而進行的培訓。對不同層級的評估可以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第一層的評估可以採用問卷、調查表、試卷等方法;對第二層的評估可以採用抽樣、關鍵人物、試卷、技能操作、方法運用等方法;對第三層可以採用業績考核法,即測量參加培訓人員與未參見培訓人員之間的差別或參見培訓人員參加培訓前後的差別等;對第四層的評估可採用效益(效果)評價法,計算出培訓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成果),還可以通過考察產品合格率、設備運轉率等指標來進行衡量。
3)收集並分析評估所需原始資料 原始資料的收集、分析是培訓評估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講,第一層的評估收集為培訓評估問卷、調查表等,第二層評估收集為筆試試卷、技能或方法操作考核等,第三、第四評估收集為員工滿意度、產品合格率、財務收益等。數據收集後,要進行數據對比,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從而得出評估結論。

I. 如何對企業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簡單點說:1、問卷調查,就是對受訓人員發放調查表,了解培訓老師的講回課水平、受歡迎程度、培訓內容答是否滿足需求、受訓後的感受和受訓人的建議。2、考試與實際操作檢驗,通過考試與實際檢驗,確定受訓人員對培訓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觀察法,對受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行為的變化進行關注,以了解受訓人員通過培訓對實際工作產生好的、積極的影響。4、業績總結,受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業績效果的大小、多少來評估培訓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對受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工作行為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